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时间: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锦集6篇)

  本文是网友“bffam40368”整理的于丹论语心得体会(锦集6篇),供大家品鉴。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1

  暑假里,我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于丹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论语》的真谛,就是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一章是“天地人之道”。它告诉我,只要你能记住“恕”这个字,就会终身受益。

  “恕”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做不成的事情,就不要强迫别人做。做到这一点就够了。言外之意就是,别人给你造成的伤害,你也应该宽容。但是真正做到宽容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有一次,陶纯课堂上和我说话,我没睬他,可老师以为是我跟他先说话的,就把我拎到前面去了。下课了,我便和陶纯吵了起来,这下我又挨了老师的批评,还写了检查,回家后又被妈妈狠狠地尅了一顿,弄得我好几天心情都不好。现在想想,我当时做得多不好!如果我能宽容一点,下课后告诉陶纯上课不要讲话,而不是跟他吵,就不会给老师和妈妈带来不愉快,也不会给班级带来坏的影响。

  于丹老师在书中讲了个小故事:小和尚和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过不了河,老和尚就将她背了过去,小和尚瞠目结舌。老和尚过了河就把姑娘放下,和小和尚接着走。走了二十里路,小和尚忍不住了,“师父呀,我们是出家人怎能……”还没说完,老和尚淡淡地说:“我背过了河就放下了她,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这个故事其实也是告诉我们:该放下时且放下,不是吗?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心胸宽阔的人,很多事情他会自然地觉得变小了,不再那么斤斤计较。我们当然要让我们的胸怀变得更宽广!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宽恕!

  俗话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一颗宽容的心!

  我们同学都是家里的独苗苗,是家里的宝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围着我们转。好多同学从小就知道,我不能吃亏,别人如果欺负我决不轻饶他!其实,只要大家都有了这个想法,同学之间怎能没有冲突呢?让我们都学会宽恕,有一颗仁爱之心吧!

  宽容一点,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2

  读了《论语》这篇著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著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

  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3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4

  第一章, 处世之道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所构成的社会,一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同样社会也不能失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此,在社会,在人群中,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

  而于丹教授说给我们大学生的启发是,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把握好度,一个尺度才能保证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良好进行,也是我们事业生活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并不是只有简单的好坏之分,我们也不能仅仅用好坏来衡量所有的事物。古语有云:以德报怨。而孔子和于丹教授对此产生了疑问和思考: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报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报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孔子和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原则的,如果是以德报怨,那么我们将得不到任何的回馈,我们能够包容所有的人,但是无法宽容所有的人。我们不能一味地去以德报怨,因为我们也是有原则的。这个就是度。

  人生有限,我们不可能把生命的宝贵光阴浪费在那些不值得的人或者事情上面去。我们不是神明,也不是圣人,我们跟其他人一样,都是众生中的一个。我们没有海量的心胸,我们也是拥有感情和智慧的生物,我们也会有喜怒哀乐,我们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学会包容,学会以直报怨。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要把握尺度,就是今天也是非常难得的。

  对于每一个人,我们都要给予相对应的尊敬,给予适当和相应的空间,让他们能够独立和继续成长。爱,并不是溺爱,而是让所爱的人独立和成长,懂得这个世界,理解身边的人。因此明白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

  在工作上,对于工作,于丹教授告诉留给我们的启迪是,不在其位,不谋其职。意思是,在你的工作岗位上,就应该做好你自己的工作。对于很多的学生干部来说,包括我,这都是相当重要的。你的工作,是你的,就要你来完成,或许要借助别人的帮忙,但是,你必须对你自己的工作负责。此外,不是你的工作,不要随便插手。当然,重要的时候需要雪中送炭,给人锦上添花的确是件好事,但是,始终都要有个度的把握。

  即使以后当上领导,也要把握好度,所谓言多必失。所以,孔子告诫我们一定要慎言,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无论事后做多少事情,一切已经在别人的心中留下了印象了。做官的启发是,多听,多做,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一切事情三思而后行,不要轻易做决定,否则到时后悔莫及。做人要果断但不能武断。

  第二章, 三十而立

  孔子给我们人生的概念是:"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简简单单的两行字就概括了一个人的一生。

  孔子的意思是,我们一出生,什么都不认识,什么都不知道,为了慢慢地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在社会和经历和书本中打滚。于丹教授提出的学习是学以致用,把你所学的全部融入你的生命之中,让你自身的灵魂和精神得到提高,而不是一种华而不实的虚假的表面现象。真正的知识,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我们的。

  到了三十的时候,就是三十而立的时候。这个三十而立,是中国古代人生转折点的标志。三十岁,应该不会想小的时候那么天真无邪,充满幻想,也不会像二十出头对社会充满失望,三十了,是一个人内在的成熟的标志。这是一个心灵建立自信的年纪。它不在于很多外在事物形成对立,而形成一种融合和提升。到了这个年纪,就是一种重新的自我认识,一种新的自信。

  四十而不惑,就是人到四十,对身边的事情有所选择,有所扬弃。这是一个过度的时期,人生中把该

  放弃的就应该让它流走,不要那么执着。四十应该从容走过,返璞归真,学会中庸之道。

  五十而知天命,一个人经过了那么多年的学习和成长,到了一个境界。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读,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社会上跟对别人的要求、对别人的苛责都要重要的多。

  六十而耳顺,就是对任何一件事情,你都会觉得有他存在的道理;听任何一种话,你都会站在他的出发起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其实"耳顺"的境界,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表述就是一种悲天悯人,就是一种悲悯之心,也就是说真正可以了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发点与利益,这是一种包容,这是一种体会。也就是说当你见到那么多人的时候,每个人以他的生活呈现出现的时候。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人生历程的描述,也许对我们今天来讲也是不同里程碑上的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凝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已经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仅仅有这种关照还不够,因为人生苦短,在这样一个加速度的社会里让我们都等到七十年太晚了。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我们是有着多纬度的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十岁,也许在三十岁,能够提前感悟到四十岁、五十岁的境界,也许当我们四十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做到随心所欲那样的镇定从容了。今天的社会给大家的压力太大了,但是一个人有效的建立内心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一种生命反张力。

  第三章, 我的道路

  我现在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大学生,面对的是每天的学习,各式各样的工作,与人的交往,和盘算着以后的出路。或许过去,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但是,听了于丹教授对孔子论语的新阐释后,我对我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首先,为人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能太偏激,不能蛮不讲理,要学会聆听,学会观察,学会了解。我们可能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开脱,但是,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我们曾经做过的一切一切。人,一定要有原则,他才能做到面对任何挑战心中不乱,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人是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自存在的,人类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性决定了这。所以,从这一分这一秒开始,掌握好度,把握好身边的人。

  另外,人生苦短,一回头,光阴似箭,时光不再。可是,我们现在还年轻,不一定懂得那些烦恼,但不代表我们不会遇到那些烦恼。三十,四十,五十都是一个数字,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在修养。短短数十年在世,春去秋来,我们要做不后悔的事。

  路,就在自己的脚下……曲折而又漫长……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5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6

  近日拜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后,感触颇深……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一种处理领导关系、同事关系的心态,是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读到于此,想到曾经读过的《菜根谭》,两者皆有:

  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

  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

  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

  正所谓“性定菜根香”。

  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是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教材的学生,他们一样东西还没懂另一样东西就要学了,这边刚学会,那边又忘了。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时时刻刻让当年我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锦集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