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论语》读后感

时间:

《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以供参考。

《论语》<a href=https://www.wxiaomi.cn/zuowen/duhoug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读后感</a>(精选8篇)

《论语》读后感1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子贡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

  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子贡是孔子言语科的高材生,他经常向孔子请教《诗》。

  有一次,子贡引《诗经·卫风·淇奥》篇上的话说:“《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论语·学而》)意思是,《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听了高兴地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是孔门晚辈中的高足,长于文学。

  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

  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

《论语》读后感2

  在这本书中,我收获了亲情、美德、生活······有一篇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颗藏在美德里的金子,那篇故事名叫《为父伸冤滚钉板》这篇故事讲述了一位小女孩诸娥父亲是一位小吏。得罪了一名无赖,而被告上了一个私吞皇粮的罪名。而小诸娥到京城为父伸冤。而死罪当时是要滚钉板。可小小的诸娥那承受得了这皮肉之苦。而小诸娥却毫不犹豫的爬上了钉板。把状纸顶在头上。顿时鲜血渗透了衣裳。她忍着刺骨剧痛,大喊一声:“民女诸娥为父伸冤。”后来,刑部官员怕引起民愤,只得接了状纸,后经查证,这确实是一桩冤案,诸娥父亲终于被改判无罪。

  当诸娥大喊一声:“民女诸娥为父伸冤。”那一刻,诸娥被刺痛了,而我们的心也仿佛也被那锐利的钉子刺得剧痛。这只有8岁的诸娥都懂得孝敬父母,而我们呢?我们哪时为父母做过一些小事呢?这颗美德的金子让我觉得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父母的“生”“养”“教”之恩我们因该永远记在心上。孝敬父母,表达我们的爱的方式有很多种,只是,每个人都有不同报恩的方法。而这个故事正验证了一句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也——《论语》

  这本书赐予了我做人的道理,让我看到了我以前看不到的东西,让我感受到了更多生命的精彩。而我那样看不到的东西就是——美德。

《论语》读后感3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yi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论语》读后感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相信大家对这句古文非常熟悉。没错,它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上击缶的诵读台词。作为第一首出场的诵读台词,可见《论语》在我国传统文化上的`重要性不一般。

  《论语》——是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虽说乍一看《论语》,不过是孔子与其弟子们的日常琐事和言语对话罢了。但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孔子对“忠、孝、仁、礼”的定义与其理解也囊括在了这本书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前一句提醒我身边各式各样的人,总有人能够当我的老师,有值得我学习和尊敬的地方,要懂得取长补短。后一句话提醒我要做一个聪明敏捷的人,这样才能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这两句话我深深地记在心上。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身为一名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论语》读后感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一段,是我学的最好的,接下来,我为你们解释一下:

  子贡说:“贫困而不对人阿谀奉承,富贵而不骄傲自大,这怎么样?”孔子说:“这样也可以,但还不如贫困而乐道,贵富贵而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说明这个道理吧?”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因为我告诉你这一层意思,你能进一步领会到那层意思了。”

  现在,我们社会中,也有这样的人:

  有些人家庭贫困,却没有对人阿谀奉承,却在那里欢乐,一人一种对生命,对生活乐观的激情。有些人富贵,但并没有骄傲自大,而对别人实施好礼的人。之后,我们社会的小朋友们都在背《诗经》,《诗经》这本书给我们很多道理,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怎样面对生活,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们只要领会了这个一个意思,以后的路,我们就会领悟更多道理,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在学校里,老师也给我们教做人的道理,不要阿谀奉承,也不要骄傲自大,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所以这句话值得我深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论语》读后感6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二十个篇章,言简意赅而又面面俱到地讲述了人世之道。

  《论语》的学而第一篇中,我记忆犹新的是这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白话文的说法就是:花言巧语,一副讨好别人的脸色,这种人很少有仁慈的。

  细想之下,与现实生活非常贴切。这些人,之所以讨好他人,无非是看在那个人的地位、权利与金钱上,希望这样的虚情假意可以得到他人的赞许,使自己在乌合之众中脱颖而出,得到官职、金钱与权势。如果所讨好的人失去了金钱,失去了各种权利,这种伪君子就会翻脸不认人,将原先不能称之为交情的“交情”一笔勾销,绝口不提。就算原先被讨好的人问起,也只会被很不耐烦地打发走。这时,后悔、愤怒都因为金钱与地位的失去而丧失了发泄的权利。

  花言巧语的人,通常都心怀鬼胎。真心的赞美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词藻。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用关系登上高位,再用言语迷惑当时的上级,讨的欢心,再借此关系高升……如此循环。这类人,在社会上,更确切地说是在职场上早已数不胜数。

  在生活上,这类伪君子也不算少。一些小贩,为了推销不合格的商品,除了夸大商品的功效外,还会百般讨好客人:事业有成、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万寿无疆、万事如意……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满脸堆笑。这些假心假意的祝福让顾客盛情难约,不由自主地掏钱买下。等到发现商品的劣质后,十有八九,小贩早已不知去向。

  做一个真实的人,杜绝虚伪。脚踏实地,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努力所换来的一切。无论如何,都问心无愧。

《论语》读后感7

  读书,倘若读得浑然忘我,茶饭不思,便是“痴”了,读《论语》便该有这种境界吧。

  初读《论语》,我的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座座巍然屹立的高山,我便在这崇山峻岭间攀爬着,满眼尽是碧绿苍翠,不时停下想欣赏一番,却又怕错过了前面更多的美。

  孔子提倡待人要坦诚,开诚布公,最恶巧言令色、貌恭神怨之人。“巧言、令色,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反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所谓“忠”即指忠于人、忠于事、忠于理。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见一般。

  忠于事,即实事求是,忠于事实的真相,绝不添枝加叶,也不缺斤少两,正所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吾少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则是忠于理。孔子说话,处处可见真理,以理为本,随意而行。

  “忠”是人之根本,亦是“仁”的前提,更是处事必不可少的。而“恕”则是人格的精华,道德修养的提高。孔子有言:“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便是“恕”之所始。

  如此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却只是《论语》的表层含意,而我实在无法将遍地奇珍异果完全采集,只能在这华美的庭院穿梭,流连忘返,深为我们的先人深刻的生命与智慧而感到叹服。

《论语》读后感8

  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 秋水》中的一句话,浮上心头。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

  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奋力拉船的纤夫,是一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迁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终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着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却又总是将至德者归入强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属于同情范围。其实,世间多数出色者都因为众人的分享、争抢和排挤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谈论理想时,那浅浅的一句:“吾与点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叹?

  《论语》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质朴的道理和,以身作则。细想身边

  常有这些品格的展露,而习惯于淡漠的我们却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许华夏的血脉里,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经过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纳,将它凝固住了,现之以墨字,代代相传。

  或许至德者从不抱怨,透过字里行间,只能隐约看见孔子影影绰绰的无奈。记得有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拥有一整部《论语》的孔子,留下的却只有无奈的隐忍。

《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