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时间: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最新14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

  功

  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三、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四、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课后小结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这一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2、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

  3、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合,知道压强单位和由来。

③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b、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③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③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⑤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分析结论,总结评价都不陌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

  由于学生前置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而且学生的形象思维不够,对受力面积的理解不到位。为了不分散本课重点内容的教学,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在第二课时讲解。

  三、教法、学法:

  1、教法: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1)学会观察生活中有关现象,通过对比,提出问题。(2)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能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方案。(3)学会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4)学会把探索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实验:学生捏鸡蛋(1)用两指捏;(2)把鸡蛋放入掌手用力捏。

  问:第2次为什么费了很大劲都很难捏破鸡蛋?

(本问题,在新课结束前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学以致用,前后呼应。)

  2、压力的教学

  利用教材观察与思考栏目内容,通过学生阅读,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再借助由学生固有知识引出压力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扩展,加深理解。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受压力作用呢?通过学生举例后,通过多媒体把有代表性的例子展示,并总结出共性。一、压力作用在两物体接触面;二、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

  3、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①建立问题:提出猜想,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的质疑并提出猜想,而学生猜想应建立在已有经验上,是有所依据的。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书压气球,再多加几本书。

  实验二:用粉笔头、针尖分别扎气球。

  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②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把学生们的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示)。

  因本节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肥皂、针子、图钉、钩码。

  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学生实验填写的表格。

  一、目的: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的关系。

  二、实验方案:应控制不变,改变看压力作用效果是否发生变化。

  三、选择实验器材

  四、填写实验表格

  五、结论:

  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一些基础较一般,不知从何下手的学生,他们会打开课本,学会用海棉、压力小桌、钩码作探究实验。而对于那些程度好的同学,他们的思维很活跃,探究方法也很多。如选择的器材第一种用海棉、肥皂;第二种用肥皂、图针、钉子。第三种用手压钉子两端。这样分层次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③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小组实验展示,由学生们讨论总结探究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3、压强的计算公式: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从而得出压强的定义。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4、压强知识的简单应用

  了解压强知识的应用,将它联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

  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4、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这个活动安排在压强公式形成以后,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

  积;⑶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⑶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在上述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图10-5,明辨哪些属于增大压强,哪些属于减小压强,进而由学生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由于教材图10-6中的三幅图都是与受力面积有关的事例,如果先讨论这三幅图,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会认为只有改变受力面积才能增大或减小压强.

  小结:

  根据板书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而不能注重结果,并明确探究的五个步骤。同时对课堂中学生想法与实验设计加以肯定和表扬。

  布置作业

  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我采用提纲挈领式的板书,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明确。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3

  电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 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 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 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并注重多种方式进行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结合教学内容,将公式P=I2R的呈现做了处理,用阅读探究的方式出台,并以“探究卷”为桥,完成本次课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与处理】

  “电和热”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的主体内容是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与电阻成正比。编者的实施建议是根据生活现象发现问题,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结论,最后将结论应用于生活中,体现从生活走得物理──再从物理走进社会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尊重编者的建议,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第一环节:打开探究之门。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电炉子、电饼铛通电时发生的现象,并说出启示,提出问题。

  第二环节:探究与发现。

  通过实验探究,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电阻的定性关系;再通过阅读探究;电热功率P与导体的R及通过的电流I之间的关系式。

  第三环节:应用与创新。

  用结论解答课前实验现象,继而再观察多媒体的两个演示实验,根据结论判断实验现象,并加以解释,最后将结论应用于生活。

  第四环节:拓展与延伸。

  让学生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并对课堂中一直控制的另一个变量电流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即对于同一个用电器热功率P与电流I的关系探究,使课堂得以延伸……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流具有热效应,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3.领悟从生活走进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这一课改基本理念。

  【教学准备】

  电池组、带蜡油的铅笔芯、带蜡油的铜丝、导线、“探究卷”、。

  重点: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难点:P=I2R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认识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师语:请同学观察通电的电炉子和电饼铛,回答它们工作时能的转化。

  学生:电能转化成热能。

  师语:请仔细观察,谈谈你的“发现”,并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1.电阻丝很快地发红,电饼铛也很快地热起来,而与之相连的导线却不太热。

  2.为什么电阻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几乎不热。

  (若学生没有“发现”,则提示用手触摸电饼挡、导线,“发现”问题。)

  师语:结合2引思:探究课题──在电流相同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与电阻有什么关系?

  (“导入”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现(15分钟)

  1.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在电流相同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

  过程:学生根据所给器材操作(参考装置图如下)。

  学生:根据铜丝和铅笔芯上的蜡油熔化的快慢,推断出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热功率P与电阻R的定性关系。

  发现小结:在电流相同时,电阻越大,产生的热功率越大。

  2.阅读与探究。

  目的:了解电热功率P与电流I及电阻R的关系。

  过程: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并分析数据,得出热功率P与电流I及电阻R的关系式。(附阅读卷)

  小结关系式:P=I2R

  师再引导:由P=UI、U=IR推导P=I2R,根据关系式,用语言描述热功率P与电阻R的关系。

  探究结论: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为热的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此教学目的,一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总结,突破P=I2R这一教学难点;二是学会阅读探究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2分钟)

  目的:用刚刚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开课的实验现象。

  (教师给出提示语,学生填相关知识)

  1.过程:以探究卷形式学生解答实验现象。

  师:多媒体大屏幕演示实验。

  师:应用结论指出实验出现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2.将结论应用于生活。

  师语:请你回忆一下,生活中和许多产业中,哪些场合用到了电热器,请说出两个场景及包含的物理原理。

  生:联想。

  师语:利用电热器加热时,我们采用什么办法降低它的温度?

  生:交流,解决问题。

  师语:哪些场合用电器通电时发热,但我们并不希望它们发热?我们采用什么办法降低它的温度?

  生:交流,解决问题。

  师语:若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被研究的问题,关于这两方面,你有那么改进意见。

  生:交流、评估,教师做总结性发言。

  (教师赠语:科学靠我们发现、探究、改进──科学永无止境。)

  (此环节教学目的有三,一是培养学生联想、解决问题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评估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另一种探究思维程序:通过阅读得出结论→根据结论解释某些现象→再将这结论应用于生活中→将问题做创造性改进、发展。)

  四、小结与延伸(5分钟)

  1.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结构。

  2.通过多媒体给出生活中电热危害的实例,学生课后分析原因,找出防止危害的办法;课后设计实验探究电热功率P与电流I之间的关系,要求说出所需要的物品,并画出电路图。

  板书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在本节教学内容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也基本掌握了的物理的探究方法。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的区别,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的物理意义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二)难点:应用压强的知识说明生活实例

  五、教学方法:情景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小游戏:扔飞镖

  让学生分别用有箭头和没有箭头的飞镖射到靶上,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引发思考。从而引入课题——压强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76-p78,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通过实验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那么现在,你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三)压强

  体验:

  1、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分别用不同大小的力让笔尖接触手指,体验有什么不同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经体验,学生感受到接触笔尖和笔帽的手的疼痛感觉不同,而这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明确探究课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受压面积有关;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探究:巡回指导学生从课桌上已备的器材或身边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选择器材,来验证猜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团结协作,小组交流 交流评估:鼓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及他人的实验提出评估意见。 大家各抒己见

  围绕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练习:

  1、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的比较

  2、压力不同,受力面积相同的比较

  3、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不同的比较

  教师分析引导,类比速度的概念引出压强的概念:

  压强: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

  利用课件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

  强的公式、单位机器物理意义

  例题应用:课件例题,巡回指导,及时反馈

  (四)压强的应用

  1、课件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2、根据刚才同学们讨论分析的,生活中有时我们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总结一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增大压强,用什么方法来减小压强呢?

  学生总结:用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用减小压力或增大手里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所学到的物理知识

  七、板书设计 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公式:P=F/S

  单位:N/m2 Pa 1Pa=1N/1m2 压强的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

  2、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的电压。

  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变量控制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尝试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中,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准备】

  电源(干电池)、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15Ω)、滑动变阻器(20Ω、1Α)、电压表、电流表、学生实验报告单(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分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及创设情景

  1、播放多媒体课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教师调节声音的强弱。

  2、[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教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学生]:老师是通过旋动音量开关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教师]:你知道为什么通过旋动音量开关可以改变声音的强弱吗?

  [学生]:可能是旋动音量开关改变电流的大小改变了声音的强弱。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进行新课

  (一)、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先回忆电流是怎样产生的?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源是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再回忆电阻的概念。

  [学生]: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水流的大小与落差和阻力的关系猜想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猜想1:“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有关,可能是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猜想2:“电流大小也可能与电阻有关,可能是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猜想3:“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和电阻都有关,可能是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教师]: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科学探究的下一个环节是什么?

  [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2.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三部分内容组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

  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是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要让学生完成对它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与生活联系紧密,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

  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三、教学策略

  首先以水平方向只受阻力作用逐渐停下来的日常生活实际为基础引出两种对立的观点,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

  通过惯性实验展示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最后应用所学习的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教学资源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惯性演示仪、多媒体、实物投影等。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设计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观察图片,并引发对此现象的思考。

  二、认识压力

  演示小实验:

  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三、认识压强

  1.探究主题的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近主题。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0

  本学期物理组的两位教师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我们两个努力工作,各方面力争取得更大进展,搞好物理教学教研工作,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特做如下计划:

  一、教学方面

  认真贯彻市县《中学教学常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文件精神,努力抓好教学的%26#39;各个环节。

  1、制定教学计划:第一周,教师在熟悉教材及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教导处的统一布置,分别制定切实可行教研工作计划,各年级组教研计划。

  2、备课:本组继续坚持团体备课、单元备课先周备课。落实我校的备课要求,然后再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为上好每一节课做好准备。

  3、上课: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紧紧围绕学校的课改主导方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辅导: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搞好个体与团体的辅导。

  5、作业:教师作业布置依据大纲,少、精的原则。

  二、教研方面

  1、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个人与团体学习相结合。

  2、按学校要求定时举行公开课,平时互相听评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每位教师讲课水平。

  3、进取响应学校的要求,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使每个成员都对自已的教改课题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

  4、搞好实验活动课,进行有关社会调查研究,丰富活动课资料。

  总之,在新的的学期里,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各方面都力争取得最好的成绩。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发扬物理组的优良传统,努力工作,为争取更好成绩而努力!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饮料瓶(去底)、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

  学生: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盐水

  圆柱体(标有等距离空格)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平稳航行;节日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提问: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

  学生:浮力

  师:对,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

(教师提示:阅读课本,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体的受力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浮力吗?浮力该如何测量?

  演示实验:(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铝块所受重力。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分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讨论得出)(1)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1)如图甲,将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无底饮料瓶中,向饮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来。

(2)如图乙,用手堵住饮料瓶口,

  乒乓球浮上来。乙

  学生活动:对比两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压力情况,结合课本上的浸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受到液体的压力情况,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教师提示: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知识,分析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压力情况)

(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阅读课本P51实验,并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你的猜想和依据。

  学生活动:讨论、说出猜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提出猜想进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总结: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有关

  2、要验证上述猜想,应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学生:控制变量法

  3、分组实验,每小组同学探究其中一个猜想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针对本组要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及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②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③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活动:①巡回指导实验操作

②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给出评价

③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对猜想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课堂小结:

  1、浮力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四)当堂检测

  1、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物块,测得重为12N,将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N.

  2、将一实心铝球分别浸没在水、盐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盐水D、无法确定

  板书:

  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4、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体的密度

  2、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教学反馈:

  1、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不够,留待课后完成,

  2、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了称重法测浮力,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础。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实践活动】

  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测出:

(1)体重G;

(2)楼层高h;

(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2.计算:

(1)上楼所做的功;

(2)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板书】

  第一节功

  1.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2.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W=Fs

  单位:焦耳符号:J

  3.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单位:W

  1W=1J/s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3

一、物理实验探究式的有效实验教学策略

  1.注重实验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积极性

  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实验具有生活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物理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在兴趣指导下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实验设计贴近生活,能够促进实验探究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能激发内在潜力,提高实验效果。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教学中的“光的反射”实验。通过对光的反射的原理进行了解后,教师提问学生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反射现象,并在课堂上进行常见的光反射实验。将教室内的光进行合理遮挡用手电筒照向平面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整手电筒的角度,发现光束变化情况。在这个实验操作中学生能够自主总结出光的反射规律,同时由于实验的简单性和常见性,有利于学生扎实掌握“光的反射规律”,达到实验目的。

  2.明确设计实验任务,提高实验目的性

  在探究式实验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实验有效性,要明确实验任务,在任务指引下能够促进实验目的实现。实验设计既要有明确任务目标,也要有规定要求,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完善实验各环节,最终达到实验目的。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的实验过程中,首先明确实验任务的证明“力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主要实验过程可设计为准备两个皮球,在平面上用一个皮球压另一个皮球,发现两个球都发生形变,则证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根据实验需求,制定合理实验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需求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可通过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演示,也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演示;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也可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搭配中完成实验任务。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浮力”实验中,求证“水越深的地方,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是否正确。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由学生共同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铁块、线、容器、水。学生A对水中铁块进行控制,分别使铁块浸在水中浅、深、更深位置;学生B对不同水中深浅位置弹簧测力计重力数的记录,重力示数G1、G2、G3,同时,也要对铁块在空中的重力G0进行测量。通过两个人的配合实验,得出浮力的大小跟浸没的深度没有关系。“水越深的地方,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的观点是错误的。注重实验后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积累实验完成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和分析数据,然后让学生进行组间评估,要求学生能够吸收其他同学的合理意见,最后再由教师来对每组学生进行评估,教师不仅要对该组实验完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还要对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等进行评估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验现状,进而开展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在加强物理实验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身能力,提高实验技能,同时钻研实验创新,提高实验科学性,以更好服务于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4

  物理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的是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学科。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不断的反思,不能只做“教书先生”,照本宣科,而是应该不断反思自身不足,不断寻找最好的最适合初中生学习物理的方式。衡量一个老师教学质量的标准不是他的教案写得有多好,而是这位老师是否懂得自我反思,是否善于把握课堂。

  物理可以说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有一系列理论基础,对于初中物理而言,面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来说,如果只是一味地“教授”,难免会让学生们有一些乏味,学习效果自然就不好。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习效果,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反思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如何做好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仅供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借鉴、参考。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确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关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创新教学新模式;二是物理教师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丰富教学手段,勇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一、确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关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创新教学新模式

  初中物理学习效果和兴趣对于高中物理学习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初中物理老师务必做好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将所要教给学生的内容充分备课,然后讲述给学生。一味的讲授不是学习物理的最佳方法,要学会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放下戒备,大胆发言,给学生创造表达自己想法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尤其是对于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来说,更要为其创造机会。所以在开展物理教学的过程当中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来主导,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注重学生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教学方式自然也不尽相同,而且每一个老师的教学方式本身来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主,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启于思,思启于问”。思考是学习的原动力,不善于思考的学生一般成绩不会太好,思维也不如善于思考的学生灵活。一名合格的物理教师要懂得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物理课堂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也是学生们茁壮成长,发展会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人格和提高素质的殿堂,所以教师的责任远不止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也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好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二、物理教师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丰富教学手段,勇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教学看似都是一些列的理论和定义,其实物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物理教师需要有极强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涉猎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一名合格的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是一名综合型人才。同时还要学会怎样与学生交朋友,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同时新的历史时期也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紧跟时代脚步。教师还要不断关注物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把现实中好的例子引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同时也要与其他物理教师多沟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开展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好科技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把握好实验课堂,物理实验也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开展实验课的过程中要想办法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因为学生一旦走神就很难理解实验的本质,影响学习效果,建议教师也可以采取提问式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新的教育大背景下要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实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记忆。比如过去认为抽象难懂的物理微观世界的东西,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网络的发展使物理网络教学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三、结束语

  物理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初中物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是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初中物理教学水平还在不断的提高当中,但是在实际开展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客观讲还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可以说还有上升空间,所以就需要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共同探讨,不断反思,为我国物理教学发展添砖加瓦。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最新14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6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