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

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共4篇 物理教学课堂反思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4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5216个字,阅读大概需要12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共4篇 物理教学课堂反思,供大家品鉴。

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共4篇 物理教学课堂反思

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共1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反思

  物理教学,永远都是一个难题,设计一堂好课至关重要。,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就必须为学生铺垫好适当的“台阶”,让学生沿着台阶往上走,从而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一、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个重要理念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取新知的学习情境。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要做学习内容分析,旨在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 (2)开展探究活动。 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导学生明确重点问题。重点问题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课程内容来确定,一节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重点问题。第二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是教学设计的中心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第三步,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重点问题。这过程不但可以巩固新知识、扩展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的建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体验。 评价与交流探究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过程。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通过评价与交流,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培养合作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获得成功的体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当人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很难产生出强烈的认知需要。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这其中,关键是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给予热情的鼓励。一句真诚的鼓励话语,可能带出一批好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可能使这位学生终身铭记。

  二、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和分析教学问题,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我认为,新课程教学设计至少应包含下列步骤: (1)确定教学“三维”目标 (2)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问题 (3)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 (4)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5)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 (6)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b、能力目标: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c、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问题。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对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 (3)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 在引入加速度的说法时,基

  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感受。让他们感受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自然地引入“加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程度。 [多媒体动画]例举物体的运动: ①火车进站,②公共汽车启动,③骑自行车加速运动 请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物体有速度、速度在变化。 [提问]:哪个物体的速度改变要快一些呢? [学生活动设计(分组讨论)] 如果物体的运动速度同样从零加速到5m/s,运动时间有一定的差异,让学生体会速度的变化有快慢问题。 (4)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大多数教师只是提供一堆现有数据给学生,由此归纳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它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学生会误以为教师在“造假”。为避免这种不必要的质疑,为了让学生接触科学的真实,应让学生实际测量,现场采集数据。必须要设计一个实验,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测出一组速度值,然后学生才可以清晰地比较这两个小球的速度变化的快慢情况。 如何测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呢?由于实验室没有现成的测速度的仪器。教材在第二章第一节才正式使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因此这里不宜使用打点计时器。所以,提供给学生的仪器是气垫导轨和光电计时器,比较两个小球的速度变化的快慢。教师向学生说明用挡光片的宽度除以时间即为物体在挡光处的瞬时速度,记下相邻两个光电门所记录的时间,可以算出时间段,这样既测出了某个位置的速度,又测出了两个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了。

  [学生活动设计(实验操作)] ①在老师已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实验中,一只小球在轨道上的速度在慢慢增大,另一只小球在轨道上的速度增大得较快。 ②分析实验数据,定量比较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对于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该以什么为依据,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组长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归纳得出加速度概念。 (5)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后,通过有趣的实例体会加速度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数据表格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由于速度和加速度的重要性及其关联性,应引导学生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加速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它们有更深入的理解。 可以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向同学们强调两个问题:第一,速度、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完全不同的,速度变化大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大,还要看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第二,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高速公路上高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它的加速度为零。 暂时回避几个问题: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断方向的问题应暂时回避,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求过高的理解,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不宜提“速度变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6)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到这里,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已基本形成,即:学生主观感受──猜想与假设──实验测量──分析数据──得出加速度的概念──对加速度的理解。这一条探究之路很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重点:加速度的概念及理解。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体验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应当是学生掌握加速度概念的最有效途径。

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共2

  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兴宁市宁中中学

  黄建军

  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强调接受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教科书,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通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检查学生。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物理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四、依*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之需而提出来的,重视实验教学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实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记忆。比如过去认为抽象难懂的物理微观世界的东西,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网络的发展使物理网络教学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代物理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承认学生有差异,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有价值。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然后将问题进行综合。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体验过程具有教育意义,教师要花大力气去组织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明确的体验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的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重视过程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重视结论的情况提出来的,应当注意不要一谈重视过程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只重过程而轻视结论。事实上,教学的结论也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体验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

  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指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二、教学设计反思的意义与作用

  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反思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反思教学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依托。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反思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对反思性教学的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 learning how to teach)和‘学会学习’( learning how to learn)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思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对物理教学进行反思。结合教学设计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么多的反思内容中,教学设计的反思对“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具有最具体、最现实的指导意义和现实的推动作用。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实现反思教学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依托。反思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教师成长。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常最着力考虑的就是教学设计,虽然有了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会有一堂好的课,但没有好的教学设计一定不会有一堂好课。而反思教学其实就是教师跟自己、跟同事、跟经验、跟教学理论等进行各种形式的“思维碰撞”,提高自己的过程。但教学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笔记本上,否则只能是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切实的、扎扎实实的进行教学设计的反思,可以真正将反思教学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反思教学的作用。

  三、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的反思

  1、对教材的分析与反思。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最重要的载体。全面、透彻的理解和熟悉教材既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与反思可以准确确定教学内容:即可以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是计划性和生成性的有机结合。计划性自不必多说,所谓生成性,是指学生在进行计划学习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可能会进行的活动,也可能是教材中没有的知识。在研究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与反思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强调教学内容的计划性,更应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以保护学生难得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就是说教材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唯一的,一句话,在对教材和内容进行分析与反思时,要确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1)摩擦起电案例:出现了两根橡胶棒相互吸引的情况。你是要教学生们什么?如果只是教教材、教给他们课本知识,很好。但换一个角度看却可以借机加深学生对正电荷、负电荷两个概念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为后面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打好基础。经此一事,教学设计时就可以让某个小组的同学故意进行这样的实验,制造疑惑,探究原因,合理安排,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平面镜成像案例:准备两根相同德蜡烛还是准备四根蜡烛?以前多数是准备两根。我们的反思是:你想要教给学生什么?如果仅仅是教材中物像等大?那么够了。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那么就不能预设答案:就给了两根相同的蜡烛,那不是在探究之前就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了吗?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准备四根蜡烛:一根长的,一根短的,两根相同的,让学生任选。

  2、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反思。

  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效果,是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简言之,教学目标就是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反思抽取其精髓并提出具体的要求,换言之,所谓教学目标就是要解决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对“怎么教”研究的较多,但却往往忽略了“教什么”的问题。即:教学目标往往成为一种好看的“摆设”:你让我分三维我就分三维,反正我就重视知识与技能,还是原来该怎么教就怎么教,认为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是虚的,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反思的时候就是要抓住这样日常被忽视的环节,努力提高教师全面的教学素养。

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共3

  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师应把物理实验作为考查内容,坚决防止那种只重讲授而轻视实验、轻视探究教学。监于我们学校的办学条件(试验器材甚少)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能力,探究教学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大难题,在教学课时的安排和大部分学生没有探究能力的情况下,我该如何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体现新课标新理念?希望各位同仁给我点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强调接受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教科书,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通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检查学生。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

  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篇写景抒情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

  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物理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四、依*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之需而提出来的,重视实验教学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实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记忆。比如过去认为抽象难懂的物理微观世界的东西,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网络的发展使物理网络教学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代物理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承认学生有差异,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有价值。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然后将问题进行综合。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体验过程具有教育意义,教师要花大力气去组织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明确的体验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的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重视过程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重视结论的情况提出来的,应当注意不要一谈重视过程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只重过程而轻视结论。事实上,教学的结论也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体验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初中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

  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指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二、教学设计反思的意义与作用

  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直切主题。一开始讲课,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

  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反思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实现

  反思教学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依托。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反思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对反思性教学的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 learning how to teach)和‘学会学习’( learning how to learn)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思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对物理教学进行反思。结合教学设计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么多的反思内容中,教学设计的反思对“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具有最具体、最现实的指导意义和现实的推动作用。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实现反思教学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依托。反思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教师成长。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常最着力考虑的就是教学设计,虽然有了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会有一堂好的课,但没有好的教学设计一定不会有一堂好课。而反思教学其实就是教师跟自己、跟同事、跟经验、跟教学理论等进行各种形式的“思维碰撞”,提高自己的过程。但教学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笔记本上,否则只能是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切实的、扎扎实实的进行教学设计的反思,可以真正将反思教学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反思教学的作用。

  三、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的反思

  1、对教材的分析与反思。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最重要的载体。全面、透彻的理解和熟悉教材既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与反思可以准确确定教学内容:即可以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是计划性和生成性的有机结合。计划性自不必多说,所谓生成性,是指学生在进行计划学习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可能会进行的活动,也可能是教材中没有的知识。在研究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与反思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强调教学内容的计划性,更应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以保护学生难得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就是说教材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唯一的,一句话,在对教材和内容进行分析与反思时,要确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1)摩擦起电案例:出现了两根橡胶棒相互吸引的情况。你是要教学生们什么?如果只是教教材、教给他们课本知识,很好。但换一个角度看却可以借机加深学生对正电荷、负电荷两个概念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为后面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打好基础。经此一事,教学设计时就可以让某个小组的同学故意进行这样的实验,制造疑惑,探究原因,合理安排,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平面镜成像案例:准备两根相同德蜡烛还是准备四根蜡烛?以前多数是准备两根。我们的反思是:你想要教给学生什么?如果仅仅是教材中物像等大?那么够了。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那么就不能预设答案:就给了两根相同的蜡烛,那不是在探究之前就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了吗?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准备四根蜡烛:一根长的,一根短的,两根相同的,让学生任选。

  2、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反思。

  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效果,是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简言之,教学目标就是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反思抽取其精髓并提出具体的要求,换言之,所谓教学目标就是要解决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对“怎么教”研究的较多,但却往往忽略了“教什么”的问题。即:教学目标往往成为一种好看的“摆设”:你让我分三维我就分三维,反正我就重视知识与技能,还是原来该怎么教就怎么教,认为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是虚的,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反思的时候就是要抓住这样日常被忽视的环节,努力提高教师全面的教学素养。

  (1)结合声音的特性一课,我们探讨一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定与达成。很多老师将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通过“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了解和学习物理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当初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们对这个目标进行分析与反思后认为:此目标及其表述都过于笼统。首先,这个所谓 “物理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一节课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方法都学到,其实本节课是初中物理中首次正式的接触到“控制变量法”,那么就应该在目标中明确指出这一点:就是教给学生控制变量这一重要的物理问题研究方法。其次,既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控制变量法,一下子给出一个抽象的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是比较困难的,而教材内容又是分了两个探究实验,那么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是不是就要考虑分分层次呢?所以我们将经过反思后的教学目标表述为:通过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和“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的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理解并基本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由此目标决定具体的教学设计是这样子的:在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时,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课本中的要求去做,顺利解决此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为什么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如果不相同的话会造成什么后果?在学生思考、动手体验、讨论、交流后引出控制变量法,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下一步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可以在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以控制变量法的理念来分析此实验,找出其变量的具体控制方法,最

  后,在补充“响度与距离的关系”时,直接要求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并交流其设计思路。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探究过程就可以很好的达到本节课“过程与方法”目标。

  (2)结合速度的计算,探讨一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定与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是前两个目标自然的升华,是学生综合素质真正提高的体现。反思这一目标的教学实践,最常出现的问题是被忽略或者是生硬的灌输大道理。忽略了这一目标你的课堂就达不到应有的高度,降低一个档次;生硬的灌输又会惹我们这些90后的学生们烦。所以实现此目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恰如其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龟兔赛跑的计算:长跑米,t兔=10分钟,t乌龟≈139小时:兔子要睡138小时多乌龟才能赢;短跑100米:t兔=6秒,t乌龟=秒≈小时:兔子连6秒都坚持不上就要睡觉,一睡得近14个小时。通过上面的计算学生们会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龟兔赛跑只是为了对人们进行教育而编造的一个故事而已,没有半点的科学性。在此教学过程中,不必刻意的去提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必生搬硬套什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怀疑一切的质疑精神”等,一切在简单的计算中都是自然而然的得出。从对赛跑结果提出质疑,到查找兔子奔跑、乌龟爬行的速度,到正确的物理计算,包括其中蕴含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素材:用科学的态度、知识,通过科学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故事”的真实性进行判断,进而体现知识的力量并培养不盲从于习惯、权威的质疑精神等等,都不需要老师去做明确的说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深刻理解了,最多老师点一点就可以了。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一节语文课讲下来,锻炼了老师,耽误了学生。这些弊端是必须要革除的,但矫枉不能过正,我们不仅要从形式上,更要从思想上走进新课程。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

  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3、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优化的反思。

  教学资源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并不单指传统的所谓教具。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时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没有教学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教学理念、思想、课程也很难实现。教师应该突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将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加以有效开发、整合、优化,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物理教学。

  读准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准确掌握\"找、看、放、升\" 的字形。理解\"到处、升高\"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我们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课为例。原来带领学生上这节课的时候,自以为本节课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不就是通过吹硬币实验和吹纸实验得出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然后再应用这个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嘛!课本本身的设计已经够好的了,排着头领着学生走下来就是了,最终的学习效果也不错。然而经过建设“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理念的学习及反思,发现原来这节课可以上得更精彩。本节作为一堂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课,课本中给出的教学资源实在是太少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发现此问题后我又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开发整合了一些很好的教学资源:导入新课时用试飞英雄驾驶su-27的特技视频,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后面研究机翼的升力做好铺垫,还可以借用试飞英雄的事迹以及歼10、歼11等战机的先进性能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和自豪感,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教育。增加了演示实验,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除了将学生的思维拉回日常生活体现出身边处处有物理外,还因为此实验的结果和学生事先的猜想差异很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出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增加了许多学生小组选做实验:如吹长纸条实验、用漏斗向上吹乒乓球实验、注射器向两小船中间喷水实验等,特别是增加了一个两根蜡烛火焰靠近的实验,是我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偶尔发现的:两根蜡烛的火焰靠近到一定程度,火焰会互相吸引!这也是因为两火焰间受热膨胀上升的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变小的缘故啊。为了突破机翼上方曲面空气流速比下方大,还增加了一个手机视频:两个乒乓球在流水中分别通过机翼形状物体的上下表面,可以清楚地看出通过曲面的乒乓球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较长,证明通过曲面的水的流速确实较大,解决了学生看不见空气看不清水的流速大小问题。除此之外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文字材料:如飞机的发展史、鸟的翅膀和飞机(聪明的人类将“动力”和 “升力”分开)、赛车的扰流板等,并布置了课外物理兴趣活动:收集历史上“豪克号”装甲巡洋舰撞击“奥林匹亚”

  号事件的资料,并自扮“法官”判断是非。补充了这些教学资源后,本堂课变得更加丰满,可以更好的体现出“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学理念。

  当然,教学资源也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要适宜,要进行科学的“扬弃”。这就牵扯到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关于教学过程设计的优化问题。

  4、对教学过程设计的反思。

  要理清思路,优化过程。

  教学思路和策略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此阶段的设计必须建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之上,要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资源有效地链接起来,对教学的诸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使其能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各自的作用和功能,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以我曾听过的《压力和压强》一堂课为例。首先听说课,可以说是头头是道:从教材分析到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目标的细化与达成措施都很细致很到位;教学资源也选择了很多种:有图片投影、有视频资料、有演示实验、有分组探究,总之,引经据典,洋洋洒洒,面面俱到,看似准备的十分充分。然而真正听到这堂课的时候效果却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甚至都不能说是比较成功的一堂课。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他花了25分钟多的时间研究压力的定义、与重力的关系,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终于引出压强的概念,又花了5、6分钟的时间得出了压强的计算公式,学生巩固新知后只有5分钟左右的时间不能分析例题进行计算了,于是匆匆忙忙利用公式分析了一下减小和增大压强的方法,布置了学生课外寻找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实例就下课了。反思这堂课,不是这位老师没有下功夫去研究教材、寻找资源、钻研教法,问题就出在教学过程诸元素的整合和优化上。怎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呢?

  1、教师要站在高处,把握整体。就如同写大字,仅仅盯着字的每一笔每一划是不够的,必须抬起头来,在较远的距离、较高的高度上审视整个字的间架结构,写出来的字才能好看。

  2、优选教学内容,分出内容的重点。以重点内容为依据,该增的增,该砍得砍。

  3、统筹考虑解决“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教与学的方法。教师应该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可能性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配合运用。要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创造必要的条件,采取合理的形式进行差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时,需要迅速改变教与学的方法,时刻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4、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流程将教学思路具体化。通常

  可以通过画教学流程图的方法来进行。绘制教学流程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整个教学过程整合、优化、具体化的过程,将教学双边活动的进程、内容、结构、层次用直观图形的方式展现在教师自己面前。要善于取舍,有利于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不管是不是教材上的都要坚决加上去,凡是不利于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无论多么“动人”、多么舍不得也要坚决的舍弃。经历了制定教学流程的过程后,整个一堂课的脉络在教师的头脑中应该已经很清晰了,可以自信的走上课堂面对学生了。

  四、教学设计反思的组织方法

  以我们的教研活动经验来看,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比较有效的方法是:个人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利用二次备课来落实反思结果,形成最优设计。粗略解释做法。

  其实在物理教学设计的反思中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比如:对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的反思(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中气体压强差做动力与连通器原理中液体压强差做动力的联系、电动机原理与奥斯特实验之间的联系等)、对课堂引入方式方法的反思、对练习设计的反思、对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反思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共4

  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实习人:张琴

  实习学科:物理

  实习指导教师:刘慧萍

  高中物理在高中教学当中占着相当的地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很难的科目,因为它要求学生有抽象的物理思维;对于教师来说,要将抽象的物理形象化,使学生易于掌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实习将近三个月的我来说,对于其中的体会已经颇深了,深知物理不好教,但从老师那也得到了很多经验。

  物理这门学科要求严密的思维、抽象的思维,因此也确定了物理不能像其他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那样“好玩”。对于像语文那些科目,涉及到了很多很广的知识,而同时这些知识对于同学们来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因此这些学科能够比较容易抓住学生的兴趣。而对于物理来说,就没有这样的优势。因此,好的物理教学设计对于物理教学来说非常重要。

  教学设计一般涉及到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设计等。对于教学设计来说,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即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等。

  我物理学科实习的班级有三个,一个直升班,一个重点班,还有一个艺体班,三个班级的层次相差很大。因此对于教学设计来说,要结合三个班级的不同情况。

  对于物理教学来说,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一般物理的导入有以下几种比较常用、实际的方法。

  一、旧知识复习导入

  物理教学的导入经常用到旧知识复习导入法。课前对上一节课或是上几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主要是对概念、定义、公式的复习,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强化作用。而且旧知识导入法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操作,学生也比较熟悉。

  二、情景导入法

  前面已经谈到,物理是相对抽象的一门学科,涉及到的很多知识、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比较难以想象。比如力学中的功、动量、冲量,电磁学中的磁场、磁感线等概念,虽然课本对其作出了相应的定义,但是学生会问:它到底是什么?我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们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对于这样的问题,用情景导入法,假设一个情景或者现场呈现一个情景,相应的将生硬的物理概念与生动的生活现象连接起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情景导入法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进行。

  三、实验法

  实验在物理当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那些推理、推导都必须要科学、可靠的实验来验证,之后才能得到认可。而很多伟大的物理发现是从身边的实验现象中得到启发的。而对于今天我们的学生来说,实验的意义主要在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验证与更加深刻的记忆。用实验法导入,第一能够抓住学生好奇、好学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第二能够自然并且有效的导入这堂课要教授的知识内容。

  四、讲故事法

  一般来说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通过讲一个和物理知识相关的故事,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故事通常可以是和这堂课中心内容有关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是相关的物理学家的故事。

  五、提问、设疑法

  教师在讲解新课之前,提出一个难度适中、比较有趣的问题,先不作答,留给学生思考,引出新课内容。

  当然在这些引入方法当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组合能够更加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在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是教学的实施和组织。物理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即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来组织教学内容,一环扣一环,使得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也能得到思维的激发与碰撞。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完全的教授,对于一门对思维要求很高的学科来说更应如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发挥他的思维。

  实习的这一段时间,对物理教学有了深刻的感触。听不同老师的课,有不同的收获,老师们的风格迥异,各有各的发光点。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会不断累积经验,培养出自己的风格。

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共4篇 物理教学课堂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