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时间: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10篇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篇1

  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一条线作者讲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让学生通过读、演、体会出玩得有趣,在这里与相结合,让学生体会作者又是怎么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把这么一件事描写得有趣生动,这个环节学生能够投入其中,在表演时学生的创造力没有激发出来,除了课文反映的情境,学生自行增加的不多。

  第二件事小作者的发现,学生通过读两次不同的发现,体会到了仔细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还提出大自然很奇妙,有很多趣事。

  最后一段是总结,有的学生说最后一段“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说明作者也和蒲公英之间发生了很多事,他们产生了感情,所以特别喜爱。有的学生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说出了蒲公英的有趣,看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是进步了不少。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技能。课堂上许多同学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阅读理解,在讨论中独立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达成了共识。在相互切磋中加深理解,共同提高。这既是一种合作化学习,也是一重个性化阅读。但在这次的阅读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听他人言,面对问题低头,胆怯,茫然……自己并没有进入到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未上战场之前,就惧敌于千里之外,定然不战而败,古时曹刿的击鼓论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阅读理解比较灵活,学生经验不足,以至于处理问题的时候犹豫不决,心理一紧张,考虑不周全,思维一混乱,就会有不少的学生对于阅读失去耐心与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习惯于被动的状态,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方法的运用必须由外到内逐步转化,这种被动状态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是无益的我们老师在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理解方法的同时,更应该不时地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让他们要有成功感。

  以上是我通过这次阅读教学所引发的一点不甚成熟的反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努力做好导师,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篇2

  《金色的草地》讲的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蒲公英又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植物,尤其为我们农村小朋友所熟悉,给孩子们增添了许多乐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抓住学生的那份好奇与喜爱展开深入的探讨。首先从草地出发,“……的草地”你见过什么样的草地?展示课题——金色的草地,从而引出话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脑袋就会随之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这草地和我们现在见到的是一样的吗?一些疑问出现后引导走进课文,初读课文后并检查生字词。在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进行课文品读主要采取个人读,小组读,小老师领读,学生大声朗读,一来可以检查刚才字词教学的效果,二来可以了解课文内容,明白金色的草地主要是在讲述蒲公英的变化。本文的重要线索是围绕着文章的最后一段“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来写的。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草地的可爱,从哪里感受到蒲公英的有趣?

  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应多引导其多读多思多想,在本文的学习品读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蒲公英飞翔着,它似乎在许找自由,寻找梦想……”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情感积累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篇3

  由于刚开学,教师用书一向还没有来到,所以上课只能够按照字、词、句、课文等几方面资料进行学习。字、词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长能够教,能够组织小组听写。最终教师听写过关。从中看出学生自学水平还是有的,只可是学生对于自学没有兴趣,总是在别人的激励和逼迫下才能够认真仔细的学习。经过听写,仅有极个别学生出现了极个别错字。这样做也与我们才学习的洋思教学挂了一个小钩。对于课文的学习,由于没有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师用书,所以找不到头绪,只是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让组长检查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把高兴的语气读出来。并且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作者对草地的喜爱和蒲公英的趣味。并且学生也能够在读中体会到学习和课文中的乐趣。对在过早地上玩耍学生很感兴趣,异常是对过早地变色的第三段,学生既能够有感情的朗读,也能够熟练的背诵。这样就能够积累不少的语言。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这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异常是课文中描述“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读着课文描述孩子的天真和调皮的语句,使人会不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教学前,我准备有关蒲公英的挂图或照片。还让学生查找有关蒲公英的资料,这篇课文文字和资料都比较浅显,学生经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资料。教学中,我用下头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读书情景:“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新课程理念下,常常提及“兴趣”,把激发孩子的“兴趣”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学习的进取性,让孩子在平和、简便的氛围中学习。第一件事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能够加进有关的对话。并鼓励学生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能够不拘一格,能够多样化。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篇4

  我一直认为,学生的感悟不仅可以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他们的火花,而且可以让孩子挥洒想象和才情,从而体验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因此在教《金色的草地》时,我就把如何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一小课题带入了课堂?首先,我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虽然当时学生只是挤在讲台前观看我小小的电脑屏幕,但学生还是完全感受到了草地的美,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甚至感受到了孩子们产生了想在草地上玩耍的冲动,与此同时,我便让学生读读演演文中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领悟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随之我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说:“草地的上空飘满了绒毛,随风舞动,像是跟我们捉迷藏呢!”有的说:“绒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说:“绒毛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是你,在这片草地上还会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我!”唯恐我不让他回答。

  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于是我让孩子们画一画此时的草地和最想对草地说的贴心话。孩子们拿着笔挥洒着他们的想象、激情、才华……我的心情灿烂无比,原来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啊!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篇5

  本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我在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时首先以“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展开读书让学生知道: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在阅读感悟第一件事中我指导学生进行表演。首先以多种形式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表演,学生能体会了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

  在第二件事作的阅读指导中我抓以下几点展开理解感悟:

  1、提问,“我”先发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两次发现有哪些不同,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2、抓住关键的字词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如:“我起得很早去钓鱼”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起得很早” 呢?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到因为过去没有起这样早,所以一直误认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并”在这里有哪些含义呢?用上这个“并”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不是现在才这样认为,并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用手掌最简单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

  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感情和兴趣。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篇6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先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接着写了“我”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到了晚上又变回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通过这篇课文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意识。我为这篇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教会学生认识“钓”“拢”,会写“耍”“装”等生字以及正确读写课后生词。设疑: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第二个课时主要是学习课文,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以及解释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我上完这篇课文后仔细反思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一则谜语“小小绒毛轻又轻,随风飞舞像伞兵。飞到西来飞到东,到处安家忙不停”和有关于蒲公英的图片来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时的快乐心情,我请了两位同学生上台来分别扮演哥哥和弟弟。这样既给予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也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兄弟俩快乐的心情。活跃了课堂氛围。

不足需要改进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上课时没有注意多与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

  2、第一课时由于对每一个生字都做了详细的讲解,不仅耽误了很多时间还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字积累,对于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已经可以通过自学来掌握,上课时只需提醒学生多注意简单生字的笔画和它的像形字,而重点应放在像“绒”“瓣”“趣”这样的复杂生字上面。

  3、对于反义词和近义词单独拿出来讲既抽象,学生也不易理解。以后我会将近义词和反义词以及多音字放在课文中来讲,用同义替换或反义替换的方法。这样学生应该更容易接受。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篇7

《金色的草地》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俩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课文语言平实,内容也比较简单。本组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的第一组课文。本课的重点就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加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设计本课教学的时候,我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以朗读为线,读中想象为主要的教学策略,突出语文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内容的同时,充分感受草地的美,激起学生对草地、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我首先创设情景,揭示课题,让学生想象阳光普照,草地上将会是怎样的美景呢?然后,学生通过读课文,大体上理解课文内容,我就用“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这个问题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在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件事情的时候,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俩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通过表演,学生体会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金色的草地是蒲公英给草地带来的新装,因为有了蒲公英,草就有了神奇,美丽了,这是大自然美容师的功劳。怎样让学生走进草地尽情玩耍,找到发现的快乐呢?我抓住了教材的空白,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及生活实际,尽情去领悟草地的金色之美。理解草地变色的原因。

  在这一课时的实际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两个个方面:

  第一、没有能够突破繁琐的理性分析,导致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第二、没有跳出文本,只停留在对文本表面的感受和理解上。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只是让学生在读、演中体会文中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没能及时让文本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要是能引导学生深入想象:自己在这片草地上会怎么玩?这片草地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效果则更好。课堂上学生生成的东西少,说明老师没有打开学生的思维,没有放飞学生的思想。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应多引导其多读多思多想,在本文的学习品读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蒲公英飞翔着,它似乎在许找自由,寻找梦想”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情感积累都将会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读中体验,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从而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蕴涵的美。想象永远是孩子们最乐意去做的,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就学来兴趣盎然,教师就真正做到和孩子们同乐,教学相长。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篇8

《金色的草地》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俩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欢乐。

  课文语言平实,资料也比较简单。本组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的第一组课文。本课的重点就是经过对资料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加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那么在设计本课教学的时候,我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以朗读为线,读中想象为主要的教学策略,突出语文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资料的同时,充分感受草地的美,激起学生对草地、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我首先创设情景,揭示课题,让学生想象阳光普照,草地上将会是怎样的美景呢?同学们闭上眼睛尽情的想想吧!有的说:“绿绿的草地一片生机,好象大绿毯。”还有的说:“阳光一照,这绿毯还能发光,上头就象绿宝石一样。”那我就之后引导学生想象:“那阳光照到草地上呢?”学生说:“草地就象戴上了皇冠,就象穿上了黄灿灿、亮晶晶的衣裳。这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的了。“

  学生经过读课文,大体上理解课文资料,我就用“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这个问题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景。在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件事情的时候,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俩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能够加进有关的对话,我鼓励学生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能够不拘一格,能够多样化。经过表演,学生体会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金色的草地是蒲公英给草地带来的新装,因为有了蒲公英,草就有了神奇,美丽了,这是大自然美容师的功劳。怎样让学生走进草地尽情玩耍,找到发现的欢乐呢?我抓住了教材的空白,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结合自我搜集的资料以及生活实际,尽情去领悟草地的金色之美。而学生的精彩语言远远超过平常之语。真可谓“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学生就会给你多大的惊喜”。

  经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读中体验,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从而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蕴涵的美。想象永远是孩子们最乐意去做的,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就学来兴趣盎然,教师就真正做到和孩子们同乐,教学相长。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篇9

  这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特别是课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读着课文描写孩子的天真和调皮的语句,使人会不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教学前,我准备有关蒲公英的挂图或照片,还让学生查找有关蒲公英的资料。这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出示课件,画面上蓝色的天空下,大片金黄色的蒲公英,色彩鲜艳,给学生以美的震撼,激发起学生对课文内容了解的欲望。第三自然段是本篇的重点段,在学习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聆听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触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引导学生通过看课件、动作表演将语言文字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扎扎实实的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理解和运用、深处的思维和情感、表层的肢体活动”都得以多元协调的发展。学生在感受到了发现后的惊喜后,和文中的`“我”产生了共鸣,很自然的联系上下文又理解了“我”感情的变化,从“摘着玩”到“最喜爱”。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目观其形、耳闻其音、心通其义。

  通过阅读,学生对课前所提出的问题已完全掌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非最终目的,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实践精神的范例,因此设计了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到自然中去留心观察他们所喜爱的花草,练习说说他们的新发现,享受发现的乐趣。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篇10

  《语文课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达到这个目的,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活动时,注意做到以学生为根本,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并通过谈话交流,教给他们写作的方法,并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学习分自然段写作,并初步掌握通过抓一件具体的事例突出人物特点的习作方法。

  本课的设计,力争让学生产生写作的灵感和欲望,同时,在师生谈话中,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所以,我先通过玩游戏的教学手段,让那些我们天天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进入学生的视野,进入作文教学的课堂。学生根据我提示的能概括人物特点的内容去寻找对应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这堂课有了良好的开端。

  为了帮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写作的目标,我特意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最熟悉的同学是谁?他(她)有什么特点?让大面积的学生都回答了这个问题。然后,通过品读范文,学生知道介绍同学可以按三个步骤来做:1、简单介绍同学的外貌;2、先概括说出同学的特点,再围绕同学的特点选择一件具体、详细的事例来叙述说明;3、概括谈谈自己对同学的感受或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他们知道介绍人物的方法后,就应该让他们付诸实践活动了。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口头练习,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学生代表的发言就应运而生了。这个环节也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学会了表达,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也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认为作文教学更应该做到以听说为先导,以品读为基础,以写作为落脚点,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不断提高。如何让学生想说、敢说转化成乐写呢?创设情境,采用表扬、评奖、提供展览等多种激励措施可就是一个良好的举措了。而本教学中的这几个由说到写的教学环节:交流、积累、构思、修改、评赏,既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认识论原理,也符合学生习作的认识规律“感悟生活—理解表达—修改完善—评赏提高”。就这样,写作在师生的交流谈话中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新课标要求“要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鼓励学生愿意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讲评学生的习作更是此教学活动的一个亮点。我着重抓住这两个环节来进行:一是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既有全篇的展示,又有精彩片断的展示;既有当着全班同学展示的,又有小组的展示,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向别人展示习作的机会。二是注意用各种方式来讲评。既充分肯定学生习作的优点与长处,也提出个性张扬但又中肯的建议,使老师与学生的讲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有必要在此提一下的是本教学设计,是经过反复实践,反复修改,不断研磨而生成的。第一次试教,写作主题确定为《我的同桌》,结果发现写作范围太窄了,学生看着这个题目就犯难。经过琢磨,最后把写作的主题更改为《我的同学》,让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熟悉的同学来写。当我把这一教学设计带至本镇的兄弟学校马安小学试教时,发现学生虽然都有很大的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但由于一开始没有更好的突出人物的特点,结果绕了一个弯,才使“特点”这个词在学生的脑袋生根。所以,经过再一次的修改,我加入了“猜一猜”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异口同声的回答中明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抓住人物的特点,才能找到对应的人。由此学生对词眼 “特点”有了比较深的印象。此外,我在指导写作时避免在文体、谴词造句上面面俱到,而是紧紧围绕教学难点“通过写一件具体的事情,突出人物的一个特点”,并通过多种途径来落实。从几次试教学生所完成的习作来看,所有的学生均能按要求写出同学的特点,大部分学生能举出具体的事例去突出人物的特点,习作内容具体且有真情实感。第二课时评讲习作,师生互动交流也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从而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无论怎样,我都觉得作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激发学生说写的热情,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说自己身边人与事、写自己心里的话。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10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