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12篇

  【简介】本文是热心网友“tanghuaizhi”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12篇,欢迎参阅。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的例题,第10~1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教材提供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让学生通过观察,领会上下、前后的含义,认识上下、前后的方位,再组织学生领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想想做做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习惯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 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 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 观察:小朋友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黑板、讲台、课桌椅、小朋友)

  2 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

  3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 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

  2 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 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军前面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 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 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

  4 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指出: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

  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5 游戏

(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2)拍手:

  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你拍拍,我拍拍,上、下、前、后认得准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 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后面的小朋友是

  再让学生转换位置后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你后面的小朋友是。

  2 想想做做第2题

(1)按照指定的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

(2)小组内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

(3)小组采取互帮活动,把小朋友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

  3 想想做做第3、4、5题

  情境1: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高兴地赶来了。(投影演示动物图)

  小朋友,你能说说这些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

  情境2:小动物们为了答谢小朋友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想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来排排队

  上来排队的小朋友分别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

  情境3:(投影演示冰箱)

  小朋友,你能根据冰箱里物品摆放的位置,用上和下说一句话吗

  情境4:最后,小动物们还邀请小朋友去看电视呢!(投影演示组合家庭影院)

  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交流后汇报

  四、总结评价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哪些本领

  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2 回家以后,把家里各种物品间的位置关系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总评]

  认位置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具体地讲,这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上下、前后的位置 关系

  2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描述物体所在位置,不但培 养了学生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3 选用了观察、讨论、游戏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主动探索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如小组同学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小组成员间开展互帮活动,把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等等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填空

  1千米=( )米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30米=( )厘米 15千米=( )厘米 300厘米=( )分米

  2.解比例(口述过程)

  5/x=1/4 x/60=1/20

  二、自主探究:

  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一张校舍平面图。

  说明:这是学校的平面图,它是按照我们所学的比例知识,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画在图纸上的。图里所量出的长度叫图上距离,与图上对应的地面上的长度是实际距离。(再举例说明,并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2.出示例1

  让学生算出结果。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解题方法和结果。再让学生说说求这个问题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统一单位)提问:从求出的结果来看,你知道这张平面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多少?(板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3.比例尺的意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经常要用到数学。像上面这样的问题,就通过数学方法,把实际的大小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画了出来。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叫做比例尺)提问:什么是一幅图的比例尺?根据黑板上这句话想一想,比例尺是怎样得到的?(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上面题里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板书:1 :)你现在知道比例尺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吗?强调比例尺是一个比。说明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为l的比,这种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

  4.线段比例尺。

  提问:你知道上面所述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吗,(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厘米,也就是500米)说明比例尺还可以用线段来表示。提问:谁来说一说这幅线段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三、组织练习

  1. 判断下面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1) 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1/400。( )

(2) 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400。( )

(3) 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 )

(4) 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

  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你学到了什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什么体会?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探索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有括号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24÷4+—30×172

  播放课件:小红与妈妈一起到服装商场去买衣服。妈妈告诉售货员买一件成人衣服,售货员报价:78元。妈妈:再买3件同样的儿童服装。售货员:一共要213元。小红:儿童服装多少钱—件呢

  教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怎样才能求出儿童服装的价钱呢

  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全班交流汇报,总结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13—78÷3213÷3-78(213-78)÷34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的算法。

  教师: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应该先算什么呢“78÷3”、“213÷3”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1:“78÷3”表示把成人衣服的价钱平均分成3份。

  学生2:“214÷3”表示把买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儿童衣服的总价平均分成3份。

  教师:这样求出来的,是一件儿童服装的价钱吗

  学生:不是。

  教师:第三种方法应该怎么算呢先算什么“213—78”表示什么再除以3呢

  学生1:先算“213—78”,表示 3件儿童服装一共要多少钱。

  学生2:再除以3就是求一件儿童服装要多少钱。

  教师:第三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比较,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1:第三种方法有括号,第一种方法没有。

  学生2:第一种方法先算除法,第三种方法先算减法。

  学生3:第三种方法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第一种方法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

  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算式里有了小括号,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小括号的作用就是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4尝试练习。

  教师:请看,你知道这两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同桌互相说说。(125—87)×÷(102-97)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这两道题后,集体订正。

[点评:本段教学以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为素材,从生活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解 掌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三、巩固运用

  1算一算,并说说有什么不同。100—72÷4(100—72)÷4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种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小括号的作用。

  2第7页,练习一,第4题。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读这两个算式,通过读让学生体会它们运算顺序的不同。

(1)100加10乘10的.积,和是多少

(2)100加10的和,再乘10,积是多少可以让学生反复读两遍,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然后再计算。

  3第8页,练习一,第5题。这是两种混合运算的综合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分清它们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进行计算,以利更熟练地掌握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本案例由王蜀川提供)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125×4+×2—120(90—25)×32

  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学生:啄木鸟、山雀。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或让学生直接观察教科书上的插图)。

  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点评: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对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复习,为学生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1:山雀每天吃害虫165只。学生2:啄木鸟每天吃的害虫比山雀的3倍少45只。

  教师:啄木鸟每天吃害虫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吗

  学生:没有,比3倍少。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

  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教师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点评:本环节一是注重学生对问题情境的理解,扫除解决问题的障碍;二是注重让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教师注意对学生探索的指导,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或让学生直接观察例题插图),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80—15) ×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点评:学生有例4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这里先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注意强化分析法和综合法这两种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活动思考

(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学生:相乘或与9相乘的积在80与100之间,由此我想到了90与99,由题中告知:按3颗或9颗的拿都要剩1颗,由此这些糖可能是91或100颗,但是题中又说到这些糖要比100颗少,所以应是91颗。

  四、独立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

  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本案例由付秋萍提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案选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六年制第十二册数学第48—49页的内容,完成第49页上面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学重难点:圆锥的特征

  教具准备: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的模型一个、CAI课件四件

  学具准备: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

  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新授

  1、教学圆锥的认识

〈1〉出示多媒体CAI课件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

(此处有图)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是什么?(圆锥)

  这时利用CAI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此处有图)

  接着改变不同的方向,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2〉师讲解: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边讲边用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圆锥的顶点”,并标示出来,将底面用彩色涂上,并标出“底面”。)请同学们拿出圆锥模型,摸一摸周围的面,提问:这个面是一个平面还是曲面?

  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同时标出“侧面”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用CAI课件演示作高,接着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强调: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3〉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

  2、小结

  谁能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采用多媒体CAI课件(二)演示

  边演示,边讲解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生自己量手中的圆锥学具的高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

  出示CAI课件(三),一步一步演示:

(此处有图)

  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再利用CAI课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以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采用CAI课件,拆分组合,指名口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此处有图)

  圆锥的特征:

  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并能进行辨析。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方法: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教材。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课前准备利用《完全解读》课前预习 ; 发导学案,天平称一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目标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方程的意义,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学案中的学习目标,知道我们本课所要掌握的内容

  1、理解“等式”、“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并能进行辨析。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二、自学讨论展示交流

  1、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

  2.学生小组讨论后,在小黑板上展示相应的学习成果。

  (图1)在天平左边放一只100克的空杯子,右边放一个10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两边( )。

  (图2)在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发现( ),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 ) 重,现在还需要增加( )克的重量才能使两边平衡。

  如果水的重量是X克,我们可以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关系:( )

  (图3)天平1的法码有200克,左边杯子重100克,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根据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可用式子表示( )。

  天平2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 )边倾斜。( )边重些,可用式子表示( )

  课堂小结:1像这样含有( )的等式,称为( )。

  你能写出一些方程吗?

  三、课堂小结过关检测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

  2、下面老师将对同学们所学的内容进行检测,看哪些同学学得好。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是的在( )里打√。

  28+12=40( ) x-13 51( ) y+17( ) 4x+48=64 ( ) 34〈 11+42 ( ) 5(a+3)=35 ( )

  (2)根据下面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1)a的5倍等于100

  (2)125与y的和等于200

  (3)x除以2等于b

  (4)a的2倍减去y的差是20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教材2-5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并能表述自己数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会数数吗?你最多能数到几?将你认为最大的数写在黑板上?(学生可能会写出许多位的数,但不一定会读,不一定理解这些数的意义)

  最大的数是多少,这些数又怎么读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快速的开始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吧:数一数(并板书)

  (二)探索新课

  1、认识各个数的意义,并熟悉数位顺序表:

  向学生呈现教材2页的图,并让学生数一数,数完后让学生来说说自己是如何数的,对于上面的图在说后质疑或根据学生所回答的进行引导:2表示2个千,2表示2个百,8表示8个十,3表示3个。对于下面的图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梳理出十个千是一万,十个一万是十万,(并通过学生的数,使学生感受到“满十进一”的法则)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再大的数如何呢?根据学生所答梳理出十进制数位顺序表,(并再次体会“满十进一”)

  2、体会“十万”有多大

  我们刚才通过数小方块知道了“十万”有多少,那“十万”到底有多大呢,你能用身边的事物来类比或举下例子吗?

  根据学生所说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十万”有多大,最后出示3页的图再次让学生感知“十万”。

  (三)课堂作业设计

  1. 教材第4页第1题。

  师生进行互动,生生进行互动,先是一个学生说,教师拨;然后就是一生说一生拨,一生说,众生拨。

  2. 教材第5页第2题。

  先让学生自由数,然后说如何数的,这个数是多少,每个位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 教材第5页第5题。

  学生先是自由数,然后再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再次体会数之间的关系。

  4. 教材第5页第4题和第3题和第6题第7题。

  有了上课的基础,这两道题学生做起来应该很容易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一句话概括一下。

  反思:

  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的抛出,学生们还是很感兴趣的,上黑板也写了许多,有写写法的,有写说法的,热情还是很高的。然后紧紧抓住主题图,让学生说数数的过程,虽然学生说得不好,可是我并没有急而是教他们如何说,时间浪费了不了,可是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不是完成了,学生很熟悉10个1是十,10个10是百,10个100是千……对于“十进制”理解也很透彻。

  通过这节课,自己觉得应该

  1、加强对主题图,情境图的研究。(记得风雨数学曾经在uc活动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辉煌老师告诉过他,情境图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们只要弄明白了主题图,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平时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重视学生对算理的复述及讲述。

  3、还得多关注学困生,一节课无论多么完美,还是会有学困生的存在。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认识简单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1.○□○〓△□〓□〓□△○□△○△□△〓〓△

  2.画一个统计图

  3.○有( )个

  □有( )个

  〓有( )个

  △有( )个

  4.( )最多,( )最少,( )与( )同样多。□比△多( )个,□比○多( )个,○比□少( )个,○比△少( )个。

  活动二: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调查全班同学喜欢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各有多少名同学?

  2.学习小组四个同学比较一下,哪个同学的记录方法你最喜欢?

  3.在数学书P86上的表格涂一涂。

  4.说一说,你一共调查了( )名同学,

  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喜欢( )色的人数最少。

  活动三:

  1.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A.喜洋洋灰太狼

  B.家有儿女

  C.猫和老鼠

  D.天线宝宝

  2.调查你们大组成员,喜欢这四种节目的同学有哪些?

  3.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说说你的方法。

  4.喜欢哪种节目的人数最多,哪种最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数据的收集及过程,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能力目标:体验通过统计结果,进行判断与决策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情感目标: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预习、质疑,看书买气球内容,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三,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

  二、交流展示

  交流5分钟,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25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三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

  注意,点评时关注易错点:

  1.

  2.

  3.

  4.

  完善导学案2分钟。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实验来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能对线段的长度进行基本的测量与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通过猜想—实验—结论的方式,感受数学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判定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能不能组成三角形。

  预设过程

  一、引入:

  1、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再用电线穿在一起,(这电线穿在一起做什么用知道吗?)头尾相连,会得到什么图形?

  2、首尾相连一定是三形吗?(举手表决)。刚才有的同学认为可能围成,有的认为可能围不成,那到底能不能呢?同桌合作,剪一剪,围一围。

  二、展开:

  1、学生操作: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再用电线绕一绕。

  2、反馈:

  把具代表性的三种不同情况的贴在黑板上。为了便于研究,给标上序号。

  (围成的贴三个、围不成的各一个,)

  3、同桌讨论思考:假如我们把吸管看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也就是三条线段。同样的一根线段,任意剪成三段,为什么1、2、3号能围成三角形,而4、5号却围不成呢?课件演示.

  4、交流并作第一次。板书: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5、尝试:出示4厘米、10厘米、5厘米的三条线段。

  符合两边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吗?

  6、第二次:板书:任意(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自学:书上是怎样说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自学书本第82页。

  三、巩固:

  1、书上86页习题,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钩。集体交流,能不能用刚才的算式来说明?有没有用简单的方法来判断或你认为哪个办法能快速判断?

  2、对习题进行变式练习

  ①3厘米4厘米5厘米:观察边有什么特点?是不是所有的三个连续自然数都能围成三角形呢?举例:1、2、3或0、1、2或7、8、9。

  想象一下,这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是怎样的?(初中会学到勾三、股四、弦五)

  ②3厘米3厘米3厘米:三边有什么特点?围成的图形是怎样的?(正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是不是所有的三条相等的线段都围成正三角形?

  ③2厘米2厘米6厘米:怎么变才能围成?怎样判断呢?

  ④3厘米3厘米5厘米:用手势表示一下围成的样子,知道是什么三角形吗?如果换掉其中5厘米的这条边,可以怎么换?讨论一下。

  交流:为了研究方便,我们都以取厘米的数。

  331:搭起来的三角形会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来说:细细的、尖尖的。。。

  332、333(这是什么三角形)、334、335。发现图形有什么变化?(扁了、胖了、矮了)

  如果要换调3厘米的边,可以怎么换?

  四、拓展

  1、哪条路最近?请用今天所学知识来解释。

  2、抽象出三角形: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边关系

  3、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剪三段围成三角形中的奥秘解析

  4、。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搭一搭,同学们不仅能搭出许多种图形,还能用语言进行表述。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用学具搭搭,好吗?

  (二)完成练习三(1题~4题)

  先让学生搭出书上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注意引导观察,第一个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先想一想,然后独立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再交流讨论。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发现?

  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

  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教师先示范怎样在方格纸上画图?再出示第4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全部画完后搭一搭进行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图。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1.师: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谁来说一说它们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肯定。

  2.提问:圆的周长怎么计算?已知圆的周长,如何计算它的直径或半径?

  3.引入:我们已经研究了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的`计算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圆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

  (板书: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促进学生对周长和已知周长求直径或半径的理解,唤起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经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l)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说说你猜想的依据。

  (2)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

  (3)出示例7第一幅图。思考:图中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5)猜测: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学生回笞后,明确: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面积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

  (6)出示例7后两幅图,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填表。

  正方形的面积

  圆的半径

  圆的面积

  圆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精确到十分位)

  2.交流归纳:观察上面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明确

小学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第3、4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和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并会用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概括的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与同学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点子图若干张,表格,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2颗糖,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同样多,有几种分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2÷2=6(人)12÷3=4(人)12÷4=3(人)12÷5=2(人)┄┄2(颗)12÷6=2(人)

  12÷7=1(人)┄┄5(颗)12÷8=1(人)┄┄4颗。随机指一个有余数的算式,让学生说出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师: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分均分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余数,还有种就是分后有剩余的,但每次余下的数都比除数小。有余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复习引新。

  (1)出示题:有6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3=2(盘)

  竖式:

  答:可以放2盘。

  师:现在老师把题目改一下你会计算吗?有7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想一想,问题要修改吗?

  2.教学试商的方法

  (1)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意思列式,7÷3

  (2)小组讨论:商是几?你可以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表7个桃子来分分看。

  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商的?(请个别学生谈想法。)

  (3)那么7÷3的竖式该怎么列呢?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老师和你们一起来探讨下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谈话:我们求商都是用乘法口诀来想。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一句口诀是三()得七的?(没有)再想一想:有没有一个数和3相乘的积最接近7,但又小于7的?(有)

  7下面应该写几,为什么?“6”表示什么?

  师生在谈话过程中完成如下板书:

  4.带着问题看课本上的例题:

  (1)为什么把一个桃子放在一边?

  (2)为什么商后面写“盘”,余数后面写“个”?

  (3)竖式上各个数各表示什么?

  (4)竖式中,商1或3行吗?为什么?

  5.尝试完成“试一试”。

  (1)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师有17个气球,分给5个同学,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2)学生用刚学到的方法独立计算。

  (3)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竖式计算,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①商2余7的②商3余2的……

  思考讨论:哪些商合适?哪些商不合适?为什么?(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和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用投影仪展示某学生的竖式计算并让他选两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试商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做。

  四、课堂

  这节课学习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怎样试商?(想几和除数相乘接近被除数而又小于被除数。)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问题?(余数要比除数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2

  学习内容:

  认识整时(教材84页)

  学习目标:

  1、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

  2、结合生活经验,学会认识整时。

  学习重难点:

  1、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

  2、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

  学具准备:

  主题图、大钟面、小钟面。

  学习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师:今天早上天亮不久后,小红家的闹钟就响了,听到闹钟响后,小红在做什么呢?(出示主题图)

  2、指导看图

  师:小红起床了,妈妈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表扬她是一个早睡早起的好孩子。我们也要像小红那样,听到闹钟响了,马上起床,不睡懒觉,养成好习惯。

  3、揭题

  师:闹钟可以叫我们起床,那你还知道钟表有哪些作用呢?

  生:可以帮助我们认时间,告诉我们几时了……

  师:钟表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它的本领可大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

  师: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生:(齐读课题)

  二、组织学习活动

  活动一:认识钟面

  问题:你想知道钟面有几颗针吗?它们表示什么吗?

  让我们看一看,比一比。

  1、观察钟面

  师:引导学生拿出学具钟面,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生:仔细观察钟面。

  生:汇报观察的结果。(有两根针,还有1~12这些数字……)

  2、比一比

  生:同桌互相比一比两人的学具钟,看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汇报(都有两根针和1~12这些数字)

  活动二:认识时针和分针

  问题:钟面上的两根针有什么特点?

  要求:

  1、仔细观察钟面。

  2、组内交流分享。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一根更长更细的叫分针,另一根更短更胖的叫时针。(结合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板书特征:时针短、胖;分针长、细)

  5、同桌互相指一指,认一认,说一说。

  活动三:认识整时

  问题:你想知道几时在钟面上是怎样表示的吗

  1.认识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7时)

  这是小红早上起床的时刻,你知道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问:这个钟面上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是几时?

  生汇报:分针指着数字12,时针指着数字7。

  师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2.认识书上第84页主题图下面的三个钟面

  师指着第一个8时的钟面,问:你能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汇报观察认时间的结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我知道是8时)

  师: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生齐读)

  按上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先认,师再结合学生的汇报小结认整时的方法。

  师小结:我们把刚才我们认的这四个时刻都叫做整时。(板书:整时)

  3、拨钟(认整时)

  师拨钟生认。同桌互拨互认。师说时间生拨钟。

  三、课堂小结:

  略

小学数学教案12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