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集锦3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集锦3篇),欢迎参阅。

小学数学教案(集锦3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

  五、解决方法: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六、设计理念: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七、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师问:我听说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跑得很快,他们是谁呀?今天我们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不过今天的比赛难度增加了,他们每人要背一个同学比赛,你们想看看吗?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谁来说说你调查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的理解,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知识,灵活运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探索与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个单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回顾与整理

  1、梳理知识。

  小组讨论:

  (1)三角形的边和角各有哪些特征?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有什么特征?

  (3)本单元学习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上面的三个问题,将本单元学习的这些图形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2、交流汇报。

  (1)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的板书:

  特征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内角和等于180。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

  两组对边相等。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长度不相等。

  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

  轴对称图形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

  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名称,再独立画高。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方法,以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各有多少条。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

  这道题是根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分类,再让学生说一说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按角的特点进行分类时,只要判断三个内角中最大的内角是什么角,这个三角形就是什么三角形。

  3、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

  这道题是综合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第(2)小题是求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只要用90减去另一个内角就可以了;第(3)小题是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用(180-顶角)÷2来计算。

  4、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4、5题。

  这两道题都要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解决。

  5、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6题。

  这道题是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进行画图。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94页“探索与实践”第7题。

  (1)让学生思考怎样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图形后平移成一个长方形。

  (2)动手在平行四边形纸片上画一画,剪一剪,移一移。

  (3)交流讨论。

  2、完成教材第95页“探索与实践”第8题。

  (1)拼一拼。

  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两个梯形纸片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2)想一想。

  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

  四、反思总结

  1、课件出示教材“评价与反思”部分的评价量表。

  组织学生结合各自的情况进行填写。

  全班交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小学数学教案(集锦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