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通用8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初一数学上册教案(通用8篇),以供参阅。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通用8篇)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

  2.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

  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计算;

  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

  教学过程:

  1.计算器的使用介绍(科学计算器)

  2.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

  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 (2)51.7(-7.2)

  解(1)

  (-3.75)+(-22.5)=-26.25

  (2)

  51.7(-7.2)=-372.24

  说明输入数据时,按键顺序与写这个数据的顺序完全相同,但输入负数时,符号转换键要放在数据之后键入.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求值

  1.9.23+10.2 2.(-2.35)×(-0.46)

  答案1.37.8 2.1.081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书中的P2图1—2)并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

  3、图1—2中,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的关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图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五、巩固练习

  1、错例辨析:

  △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5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

  △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题目中并为交待C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2、练习P7§1.11

  六、作业

  课本P7§1.12、3、4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掌握勾股定理和他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运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七、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我们已经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究竟是几个实例,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还需加以论证,下面就是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下边请大家画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把它剪下来,用这四个直角三角形,拼一拼、摆一摆,看看能否得到一个含有以斜边c为边长的正方形,并与同学交流。在同学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展示投影1(书中p7图1—7)接着提问:大正方形的面积可表示为什么?

  (同学们回答有这几种可能:(1)(2))

  在同学交流形成共识之后,教师把这两种表示大正方形面积的式子用等号连接起来。

  =请同学们对上面的式子进行化简,得到:即=

  这就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勾股定理存在。请同学们去用别的拼图方法说明勾股定理。

  八、讲例

  1.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机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000多米处,过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时飞行多少千米?

  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右图,图中△ABC的米,AB=5000米,欲求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飞机在20秒的时间里的飞行路程,即图中的CB的长,由于直角△ABC的斜边AB=5000米,AC=4000米,这样的CB就可以通过勾股定理得出。这里一定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解:由勾股定理得

  即BC=3千米飞机20秒飞行3千米,那么它1小时飞行的距离为:

  答:飞机每个小时飞行540千米。

  九、议一议

  展示投影2(书中的图1—9)

  观察上图,应用数格子的方法判断图中的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

  同学在议论交流形成共识之后,老师总结。

  勾股定理存在于直角三角形中,不是直角三角形就不能使用勾股定理。

  十、作业

  1、1、课文P11§1.21、2

  2、选用作业。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2.进一步发展数感,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

  3.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发展数感,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教学难点

  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课前准备

  标有单位长度的细绳、三角板、量角器、题篇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请学生复述勾股定理;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已知△ABC的'两边AB=5,AC=12,则BC=13对吗?

  创设问题情景:由课前准备好的一组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示教材第9页古埃及造直角的方法.

  这样做得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吗?

  提出课题: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讲授新课:

  ⒈如何来判断?(用直角三角板检验)

  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多少?(一份视为1)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三边为,,,请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以这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当满足较小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较大边的平方时)

  ⒉继续尝试: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5,12,13;6,8,10;8,15,17.

  (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⒊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⒋例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左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右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随堂练习:

  ⒈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

  ⑴9,12,15;⑵15,36,39;

  ⑶12,35,36;⑷12,18,22.

  ⒉已知?ABC中BC=41,AC=40,AB=9,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______是角.

  ⒊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4,CD=12,DA=13,且∠ABC=90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⒋习题1.3

  课堂小结:

  ⒈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⒉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会初步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4。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包括哪些数。难点是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关键是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正、负数的引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摄氏度记作5℃,比0℃低5摄氏度,记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由这两个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加“—”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基准”。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0的数。教材中,没有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一开始就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零的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二、教法建议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理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通过正数、负数都统一于有理数,可以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逐步树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三、正数与负数概念的理解

  1﹒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

  2﹒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为有理数,奇数和偶数的外延也由自然数扩大为整数,整数也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如…—6,—4,—2,0,2,4,6…,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如…—5,—4,—2,1,3,5…

  3﹒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细分有五类: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但研究问题时,通常把有理数分为三类:正数、0、负数,进行讨论。

  4﹒通常把正数和0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0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0称为非负整数;负整数和0统称为非正整数。

  四、有理数的分类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1)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2)整数也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但为了研究方便,本章中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

  3)注意概念中所用“统称”二字,它与说“整数和分数是有理数”的意思不大一样。前者回避了分数是否包括整数的问题,即使把整数包括在分数范围内,说“统称”还是不错,而用后一种说法就欠妥了。

  4)分数和小数的区别:

  分数(既约分数)都可表示成小数,但不是所有的小数都能表示成分数的。

  5)到目前为止,所学过的数(除π外)都是有理数。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5

  (1)常见的几何体;

  (2)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及点、线与平面

  图形的一些简单性质;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棱柱的特征;并注意棱柱和圆柱的联系与区别

  (4)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展开的平面图形及圆

  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5)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截面的形状;

  (6)物体的三视图,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7)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一.填空:

  1.这个几何体的名称是______;它有_____个面组成;它有____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____条边。

  2.正方体或长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是由______个面,______条棱,_____个顶点组成的`.

  3.在①长方体、②球、③圆锥、④圆柱、⑤三棱柱这五种几何体中,其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都完全相同的是(填上序号即可)

  4.一个棱柱有十个顶点,且所有侧棱的和为30cm,则每条侧棱长为cm.

  5.将下面4个图用纸复制下来,然后沿所画线折起来,把折成的立体图形名称写在图的下边横线上:

  6.如图是一些相同的正方块构成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则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小方块数为.

  7.如图所示,木工师傅把一个长为1.6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3段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

  80,那么这根木料本来的体积是

  8.要把一个长方体的表面剪开展成平面图形,至少需要剪开________条棱.

  9.如图,截去正方体一角变成一个多面体,这个多面体有____个面,____条棱.

  10.若要使图中平面展开图按虚线折叠成正方体后,相对面上两个数之和为6,x=____,y=____.

  11.四棱柱按如图粗线剪开一些棱,展成平面图形,请画出平面图来:

  12.薄薄的硬币在桌面上转动时,看上去象球,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

  13.右图中,三角形共有个。

  14.如图是用边长为1的小正方体摆放成的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第13题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

  15.桌上摆满了朋友们送来的礼物,小狗贝贝好奇地想看个究竟.

  Pqmn

  ①小狗先是站在地面上看,②然后抬起了前腿看,③唉,还是站到凳子上看吧,④最后,

  它终于爬上了桌子………按小狗四次看礼物的顺序,四个画面的顺序为()

  A.mnpqB.qnmpC.pqmnD.mnqp

  16.以下四个平面图形中,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是()

  ABCD

  17.只有盖的盒子长、宽、高分别为5、5、3cm,如图所示,有一只蚂蚁从A点出

  发,沿棱爬行,爬行的路径不许重复,则蚂蚁回到A点时,最多爬行()

  A.24cmB.32cmC.34cmD.48cm

  18.一个几何体是由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组成的,其主视图和左视图

  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最多可由多少个这样的正方体组成()

  A.12个B.13个C.14个D.18个

  19.把一个正方体截去一个角,剩下的几何体最多有几个面()

  A.5个面B.6个面C.7个面D.8个面

  20.从多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不是顶点)发出发,连接各个顶点得

  到20xx个三角形,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A.20xxB.20xxC.20xxD.20xx

  21.下列四个图形折叠后与所得的正方体的各个面上所标数字一致的是()

  22.如图(1)是正方体表面积展开图,如果将其折回原来的

  正方体图(2)时,与点P重合的两点应该是()

  A.S和ZB.T和Y

  C.U和YD.T和V

  23.用一个平面去截①圆锥;②圆柱;③球;④五棱柱,能得到截面是圆的图形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4.如图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后,其中哪两个完全相同()

  A.(1)(2)B.(2)(3)C.(3)(4)D.(2)(4)

  25.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处出发,连接各个顶点得到20xx个三角形,

  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A.20xxB.20xxC.20xxD.20xx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6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生参考!

  学习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2、会求已知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3、会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4、经历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1.会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会求已知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学习难点: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根据绝对值与相反数的意义填空:

  1、

  2、

  -5的相反数是______,-10.5的相反数是______, 的相反数是______;

  3、|0|=______,0的相反数是______。

  二、探索感悟

  1、议一议

  (1)任意说出一个数,说出它的绝对值、它的相反数。

  (2)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本身或它的相反数有什么关系?

  2、想一想

  (1)2与3哪个大?这两个数的绝对值哪个大?

  (2)-1与-4哪个大?这两个数的.绝对值哪个大?

  (3)任意写出两个负数,并说出这两个负数哪个大?他们的绝对值哪个大?

  (4)两个有理数的大小与这两个数的绝对值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三.例题精讲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9,-16,-0.2,0.

  求一个数的绝对值,首先要分清这个数是正数、负数还是0,然后才能正确地写出它的绝对值。

  议一议:(1)两个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那个数一定大吗?

  (2)数轴上的点的大小是如何排列的?

  例2比较-10.12与-5.2的大小。

  例3.求6、-6、14 、-14 的绝对值。

  小节与思考: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四.练习

  1. 填空:

  ⑴ 的符号是 ,绝对值是 ;

  ⑵10.5的符号是 ,绝对值是

  ⑶符号是+号,绝对值是 的数是

  ⑷符号是-号,绝对值是9的数是 ;

  ⑸符号是-号,绝对值是0.37的数是 .

  2. 正式足球比赛时所用足球的质量有严格的规定,下表是6个足球的质量检测结果(用正数记超过规定质量的克数,用负数记不足规定质量的克数).

  请指出哪个足球质量最好,为什么?

  第1个第2个第3个第4个第5个第6个

  -25-10+20+30+15-40

  3.比较下面有理数的大小

  (1)-0.7与-1.7 (2) (3) (4)-5与0

  五、布置作业:

  P25 习题2.3 5

  家庭作业:《评价手册》 《补充习题》

  六、学后记/教后记

  这篇初一上册数学教案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会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从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异号两数相减。难点:异号两数相减。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教具准备:〗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Ⅰ.复习提问:

  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

  2.两个有理数的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

  3.10比3大多少?10比-3大多少?-10比3大多少?如何计算?

  4.3-10有意义吗?它应当等于多少?

  注:问2是要向学生强调,两数的和不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一个数加一个非零的有理数,其和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问3是向学生说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多少在有理数范围内同样要用减法运算。问2和问3都是为了引入新课而设计的。

  Ⅱ.新课讲解:

  1.由问2、问3讲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在正有理数范围内3-10是没有意义的,因为3比10小,问3比10大多少,问题的本身就有问题,但引入负数就不同了。如果你有3元钱向售货员买了10元的物品,如果售货员让你先把物品拿走,那么你将欠售货员7元。这件事实如用算式表达,即3-10=-7。

  由实际运算的例子归纳有理微减法法则。

  考察:3-10=3+(-10)=-7,3-(-10)=3+10=13,

  (-10)-(-3)=-10+3=-7,(-10)-7=-10+(-7)=-17。

  等式左边的运算结果,用减法意义求出。3比10大-7,3比-10大13,-10比-3大-7,-10比7大-17,或画数轴,让学生观察得出。考察以上计算后。提问:减法是否都可转化为加法计算?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讲解例题:

  (l)补充例题:问15℃比5℃高多少度?15℃比-5℃呢?-5℃比15℃呢?

  解:∵15-5=10,∴15℃比5℃高10℃;

  ∵15-(-5)-15+5=20,∴15℃比-5℃高20℃;

  ∵-5-15=-5+(-15)=-20,∴-5℃比15℃高-20℃。即-5℃

  比15℃低20℃。

  (2)教科书例1、例2。

  Ⅲ.做一做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82页练习第1~3题。

  Ⅳ.课时小结

  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Ⅴ.课后作业

  1.习题2.6A组第1~9题,B组选做。

  《2.5有理数的减法》同步练习

  2.(题型一)李明的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题:计算|(-3)+_|,其中“_”是被墨水污染而看不到的.一个数,他翻看了后边的答案得知该题的计算结果为6,那么“_”表示的数应该是.

  3.(考点一)计算:(1)-2- (+10);

  (2)0-(-3.6);

  (3)(-30)-(-6)-(+6)-(-15);

  《2.5有理数的减法》测试

  16.下表记录了七年级(1)班一个组学生的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正号表示比标准体重重,负号表示比标准体重轻),标准体重是50 kg.

  姓名小明小丁小丽小文小天小乐

  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kg)-5+3-7+4+60

  (1)谁最重?谁最轻?

  (2)最重的比最轻的重多少千克?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

  3.情感目标:

  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难点:合并同类项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观察下面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分类:

  你是依据什么来进行分类的呢?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需要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

  2、对下列水果进行分类:

  (二)新知探究1:

  1、对下列八个单项式进行分类:

  a,6x2,5,cd,-1,2x2,4a,-2cd

  这些被归为同一类的项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2、揭示同类项的概念。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另外,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3.4合并同类项》同步练习

  1.已知代数式2a3bn+1与-3am-2b2是同类项,则2m+3n=________.

  2.若-4xay+x2yb=-3x2y,则a+b=_______.

  3.下面运算正确的是( )

  A.3a+2b=5ab B.3a2b-3ba2=0

  C.3x2+2x3=5x5 D.3y2-2y2=1

  4.已知一个多项式与3x2+9x的和等于3x2+4x-1,则这个多项式是( )

  A.-5x-1 B.5x+1

  C.-13x-1 D.13x+1

  《3.4合并同类项》测试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字母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B.指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C.次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D.只有系数不同的项是同类项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通用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