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时间:

【荐】小学数学教案范文(精选4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荐】小学数学教案范文(精选4篇),以供参阅。

【荐】小学数学教案范文(精选4篇)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

  一、 教学目标

  1、 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二、 重点难点

  找因数的方法。

  三、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引入新课

  1、

  ①、用12

  ②、再与其他同学交流。

  2、

  1×12 12=3×4

  =2×6 12=4×3

  12=6×2 12=12×1

  312的因数。

  4、 总结:

  ①12的全部因数有:1、2、3、4、6、12。

  ②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5、 练习: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二) 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无纸化备课教学设计

  1、 练一练。1、填空。

  2、 第2题: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数和21的因数,并用不同

  的符号作好记号,然后让学生说说找因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

  3、 第3题: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方法进48=1×48=2×24=3×16=4×12=6×8,48有1010种装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37只有2个因数,只有两种装法。

  (三) 总结

  四、 板书设计

  找因数

  1×12 12=3×4

  =2×6 12=4×3

  12=6×2 12=12×1

  12的全部因数有:1、2、3、4、6、12。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初步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但在具体实施时很难正确得出结果,即使得出了结果,书写不规范。比如:48=3×16=6×8=1×48=4×12=2×24。48的全部因数有:1、48、2、24、3、4、6、8、12、16。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书写的;找因数的时候不准确。在经后的练习中应及时纠正。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2

  一、认识乘法

  教案设计:二年级备课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简单乘法算式的积。

  2、使学生经历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个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的交流等活动,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第3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例题图,学生准备小棒等。

  教学模式:三段式

  教学过程:

  一、铺引

  出示算式:

  第一组 第二组

  7+8 3+3

  6+4+3 5+5+5

  7+2+6+1 4+4+4+4

  1+3+4+5+2 2+2+2+2+2

  学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

  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学生说出4个4.

  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学生说出5个2.

  二、探究

  1.教学例题。

  教师提问如何列算式?

  用加法算:2+2+2=6

  你写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2连加.

  教师叙述: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叫做乘法.(板书课题:乘法初步认识)

  介绍乘号及算式写法和读法: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 ×”.教师同时板书,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3写在乘号的后面,2×3表示3个2连加,3个2得6,因此算式是2×3=6,读作2乘以3等于6.

  学生独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归纳小结:

  (1)上面这几道题用加法算的时候,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法算?

  (3)两种方法比较,哪种简便?因此,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训练

  1.基本练习

  出示复习准备中的两组题,哪组题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改写?说出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几连加.

  3+3 3×2; 5+5+5 5×3; 4+4+4+4 4×4;

  2+2+2+2+2 2×5

  2.想想做做1、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列出算式。

  四、课堂总结。

  作业:2、5

  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4×2 = 8 或 2×4 = 8

  . .

  . .

  . .

  乘号 乘数乘数 积

  4 × 2读作:“4乘2”, 2 × 4读作:“2乘4”

  教后记:

  第二课时 练习一

  执行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含义,能较熟练地写出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图,学生准备小棒等。

  教学模式:三段式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

  教师指导,检查。

  2、学生仔细观察图,写出有几个几,并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让学生观察跳绳图,说出有几个几,并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加法算式:5+5+5+5=20

  乘法算式:5×4=20 或4×5=20

  3、学生观察,比较是几个几相加,并写出乘法算式。

  3×5=15 5×3=15

  二、重点练习

  1、第5页4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讲解,强调是几个几。

  2、第5页5题

  学生在书上写出算式,指名读一读。

  4×2=8 2×4=8

  6×3=183×6=18

  5×6 6×5

  3、第5页第6题

  教师读题,学生填写,集体订正。

  4、第6页7题

  学生看图,列出算式

  4×2=8

  5、第6页8题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名列式。

  5×3=15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复习旧知

  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4+1 5+2 5-2 8-2

  5+3 7+1 3-1 6-2

  要求: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组题中的第一题与第二题有什么关系?

  学生口算后交流。

  导入新课:大家不但会算,还能找出它们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本领。

  学习连加

  1.课件演示,引出算式。

  a。出现5只在地上觅食的小鸡。

  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在吃东西?(屏幕出现“5”)

  b。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和又跑来的1只小鸡。

  ◆指导观察:现在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屏幕出现“2”、“1”)

  ◆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屏幕出现“5+2+1”)

  ◆要求学生结合屏幕上的算式说说算式的含义。

  2.学习计算顺序。

  问: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a。小组讨论后汇报,并说出计算顺序。

  b。根据学生叙述过程,演示课件,在算式“5+2+1”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最后成:

  问: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3.揭示课题。

  a。问:今天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连加)

  b。引导学生总结连加计算的运算顺序。

  ◆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把得数记在脑子里,然后再加第三个数。

  学习连减

  1.课件演示(边演示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a。草地上出现8只小鸡。问:现在有几只小鸡?在算式中填数。

  b。走了2只;又走了2只。

  2.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数。

  3.交流。

  a。说说“8-2-2”的含义。

  b。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小结并补充课题。

  巩固练习

  1.第72页“做一做”。

  要求:先用一种学具摆一摆,再填数计算。

  2.练习十一的第1、2、5题。

  要求: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填空并计算。

  3.练习十一的第3、6题。

  a。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

  b。直接说出各题得数。

  课堂总结

  1.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连加、连减计算的运算顺序。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备课时,考虑到观摩课的需要,感到只教连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偏少,所以就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起教。设计教案时不免有些担心,生怕学生接受不了。可是实践下来,发现学生学得比较顺利。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利用课件使新授部分的例题,变抽象为具体,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鸡只数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感知接受运算顺序的规定。

  第二,加强观察指导。在进行课件演示的时候,我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让学生记下演示过程当中每个环节的数量变化情况,进一步和算式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大脑里将生动的情节转化为数的运算,为掌握计算顺序打好基础。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并且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专家评析

  本课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把数量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了理解连加、连减含义的直观形象支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那么,如果没有多媒体课件,改用传统的教具演示,连加、连减的含义是不是会成为教学的难点呢?经验告诉我们,不会。因为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而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又完全相同,因此,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生不仅能够接受,而且有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

  我们看到,在本课的新授过程当中,教学连加,以教师引导为主;教学连减,则放手让学生自己类推,体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要求。这也是本课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当中的一个亮点。

  相对算式含义的理解而言,连加、连减的口算常有一些学生感到有点困难。分析原因,除了学生初次接触两步计算不习惯之外,主要还是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凭短时间记忆进行第二步口算时发生障碍。为此,本课的巩固练习,在“先操作再计算”和“看图计算”之后,安排了“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的专项练习,着重训练学生记忆第一步计算的得数,这是很有针对性的。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4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符号是“°”。

  2. 掌握3个特殊角“直角、平角、周角”。

  3. 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主动探索过程。

  情感目标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周角、平角、直角”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旋转成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 情景导入角的计量单位。(课件演示)

  2. “度”是角的计量单位,读作“度”,用符号“°”标示。

  3. 1度可以简写成“1°”

  4. 出示37°,“37”表示数值,是“量数”,“°”是“计量单位”。

  5. 作为计量单位“度”,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水沸腾时为100度,结冰时为0度;正常体温是摄氏37度,高于它就是发烧了;一盏100瓦的灯,连续开10小时,用电1千瓦小时,我们常称作1度电;近视眼患者佩戴300度的眼镜;某种白酒38度;上海位于北纬32度、东经122度,等等。

  说明:通过课件的演示和生活中实例的介绍,生动的引导角的度量单位“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直角、平角、周角的定义。

  1. 请你仔细地读读上面3句话,你觉得有什么问题。

  2. 出示P68、P69出现的`定义

  i. 一点(O)和从这一点(O)出发的两条射线(OA和OB)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ii. 直角: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四分之一周,所成的角叫做直角;

  iii.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二分之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平角;

  iv.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3. 理解“旋转、端点、射线”。

  v. 端点——一点(O)、曾经叫做“一个点、顶点”

  vi. 旋转——利用圆规画圆,体会旋转,绕圆心旋转;

  vii. 射线——没有尽头,也就无法表示长度,所以角度与射线的长度无关;

  viii. 重新定义锐角和钝角

  ix. 锐角: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与以前说法一致)

  x. 钝角:大于直角而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重点理解“小于平角”)

  说明:通过对概念中关键词的理解,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认识了直角、平角和周角。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

  三、学习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1.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 1直角=90°、1平角=180°、1周角=360°;

  3. 2直角=1平角、2平角=1周角、4直角=1周角;

  说明:通过对角之间关系的整理,让学生能够熟知不同类型的角。

  四、小练习

  1. 下列这些是角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还是周角?

  ∠=78° ∠=180° ∠=123° ∠=360° ∠=20° ∠=90°

  2. 填空

  一个周角=_____个平角=______个直角

  3. 填“<”、“>”或者“=”。

  锐角〇90° 90° 〇钝角〇180°

  说明: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对角的分类有更明确的认识。

  五、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荐】小学数学教案范文(精选4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