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7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提问

  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3、一只容积为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

  1、(  )2=9;   2.(  )2 =;

  5、(  )2=

  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由练习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二)平方根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由练习知:±3是9的平方根;

±是的平方根;

  0的平方根是0;

±是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   )2=-4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三)平方根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四)开平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3与-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五)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来记作,其中读作“二次根号”,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平方根也可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

  练习:1.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26②247③④3⑤

  解:①26的平方根是xx

②247的平方根是xx

③的平方根是xx

④3的平方根是xx

⑤的平方根是xx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提问

  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3.一只容积为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

  1.(  )2=9;   2.(  )2 =;

  5.(  )2=

  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由练习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二)平方根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由练习知:±3是9的平方根;

  ±是的平方根;

  0的平方根是0;

  ±是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   )2=-4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三)平方根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四)开平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3与-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五)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来记作,其中读作“二次根号”,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平方根也可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

  练习:1.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26②247③④3⑤

  解:①26的平方根是xx

  ②247的平方根是xx

  ③的平方根是xx

  ④3的平方根是xx

  ⑤的平方根是xx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课题:

  相反数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2,-5,%2B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B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问题3:-(%2B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2B5和-5的相反数是-5和%2B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相反数的定义

  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第3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2)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

  2、过程与方法

  (1)过程: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

  (2)方法: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识别

  教学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几何图形、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不知你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我们生活的周围,如果你认真观察的话,你会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引导学生观察08年奥运村模型图,你能从中找到一些你熟悉的图形吗?

  (2)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实物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从高科技产品到日常小玩意,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的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2、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1)对于各种各样的物体,数学中关注是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2)展示一个长方体教具,让学生分别从整体和局部抽象出几何图形、观察长方体教具的外形,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的侧面,得到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线段、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引入.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让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7℃和零下5℃,买进90张课桌与卖出80张课桌,汽车向东行50米和向西行120米等.

  想一想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具有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具有与它意义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用算术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零除外).

  活动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说出有关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讨论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自己列举正数、负数.

  总结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提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例2】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记作%2B,那么-表示什么?

  【例3】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

  -3C.--

  【点拨】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45与10:00相差135分钟.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下表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记为“%2B”):

  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

  (元)%2B16%2B%2B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2)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3)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各种记账的优劣.

  2.数学游戏:4个同学站或蹲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1,2,3,4.用“%2B”表示“站”,“-”(负号)表示“蹲”.

  (1)由一个同学大声喊:%2B1,-2,-3,%2B4,则第1、第4个同学站,第2、第3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再大声喊:-1,-2,%2B3,%2B4,如果第2、第4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作小小的“惩罚”;

  (2)增加游戏难度,把4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1)中的游戏.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填空题:

  (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2B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吨.

  (2)如果4年后记作%2B4年,那么8年前记作年.

  (3)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2B100吨表示.

  (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kg,记作%2B3kg;小阳体重减少了2kg,则小阳增加了.

  2.中午12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米,记作-米,下午1时,水位上涨了1米,下午5时,水位又上涨了米.

  (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

  (2)下午5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高多少?

  提升能力

  3.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

  (六)课时小结

  1.与以前相比,0的意义又多了哪些内容?

  2.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具有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之后,以初中代数第一册p80页的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1、例2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题环节: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讲解环节:

  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2B10)—(%2B3)=%2B7(%2B10)%2B(—3)=%2B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2B10)—(%2B3)=(%2B10)%2B(—3)

  再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2B5)—(%2B2)=%2B3(%2B5)%2B(—2)=%2B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2B5)—(%2B2)=(%2B5)%2B(—2)

  从而,它启发我们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进行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2B(—b)(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3、出示温度计,用多媒体出现(如p81的图2—20),并进行动画演示,通过求15℃比5℃高多少?15℃比—5℃高多少?的实例来说明减法法则的合理性以及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同时进行练习反馈:课本p82的练习1,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1)(—3)—(—5);(2)0 — 7

  例2、计算(1) —(—);(2)(—3 —)— 5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三)巩固练习环节: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四)课堂小结环节:(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2B(—b)

  (五)布置课后作业:课本p83习题2、6的2、3、4、5的偶数题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六)板书(略)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学生很容易解决,相互交流,自我评价,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电脑演示:

  如下图,第一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二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一连。

  由平面图形动成立体图形,由静态到动态,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的奇妙无穷,更加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四、做一做(实践)

  1、用牙签和橡皮泥制作球体和一些柱体和锥体,看哪些同学做得比较标准。

  2、使出事先准备好的等边三角形纸片,试将它折成一个正四面体。

  五、试一试(探索)

  课前,发给学生阅读材料《晶体--自然界的多面体》,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什么是正多面体,正多面体是柏拉图约在公元400年独立发现的,在这之前,埃及人已经用于建筑(埃及金字塔),以此激励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师出示实物模型: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

  1、以正四面体为例,说出它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

  2、再让学生观察、讨论其它正多面体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将结果记入书上的P128的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结论。

  3、(延伸):若随意做一个多面体,看看是否还是那个结果。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师生可以共同参与,适当点拨,归纳出欧拉公式,并介绍欧拉这个人,进行科学探索精神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探讨,建立良好的相互了解的师生关系。

  六、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1、用六根火柴:①最多可以拼出几个边长相等的三角形?②最多可以拼出如图所示的三角形几个?

  2、针对我校电脑室对全体学生开放的优势,教师告诉学生网址,让学生从网上学习正多面体的制作。

  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根据自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