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家乡春节风俗作文

时间:

家乡春节风俗作文10篇

家乡春节风俗作文 篇1

  我们家乡鄂州的风俗很多:端午节系艾叶,中秋赏月吃月饼,清明节祭祖……,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鄂州的春节吧!

“春节到,春节到,大街小巷真热闹”,相信大家对春节一点都不会陌生吧。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到了腊月初旬,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了:腌咸鱼,晒腊肉,做腊肠……大人们还要给小孩子们准备礼物。每个人都喜气洋洋,心中泛着甜,窝着暖。

  腊月二十四鄂州过小年,天一黑下来,鞭炮就响起了。许多人都开始穿新衣,家家户户也开始准备各种精美的菜肴。

  除夕到了,各处都洋溢着过年的气氛。门外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有的家门外还贴年画。夜里,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鞭炮声一夜不绝。屋里热气腾腾,大家开开心心吃着年夜饭,碰着杯,笑声连绵不断。吃完饭,一家人围在炉火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夜,几乎所有人都会守岁。

“ 红红火火过春节”,这可一点都不夸张。看!红色的春联,红色的鞭炮,红色的红包。红色寓示着吉祥!

  大年初一早,许多人都因除夕晚守岁在家睡觉,下午才会拜年。小孩子最喜欢到处拜年,因为“拜年”——“收钱”。

  正月十五,元宵节到了。一些大型超市举办猜灯谜活动。几乎每次的灯谜活动,我和表姐都会参加,而且每次都会猜对几个,得到一些小礼品呢!晚上,许多店铺都会挂上灯笼,但几乎都是“电子灯笼”的世界。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包汤圆,吃元宵。当然,这一天爱放鞭炮的孩子们也得抓紧,因为过了这一天,春节就结束了,也就不能玩爆竹了。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带给了我们欢乐和幸福!虽春节已过,但它的余味还在空气中弥漫!

家乡春节风俗作文 篇2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每到这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外来打工者都急急忙忙地收拾行李,准备回家,拿着一年的工资,心中暖洋洋的;我们小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心中美滋滋的,等待着家长们的夸奖……大街上、小区里、超市中,到处都洋溢着喜气,一派热闹的场面。 常州人一般在除夕过“大年夜”,是一年中最闹忙的一天。家里有外出者,再远都会赶回来与家人团圆。在常州,从早晨开始主妇就忙碌开了,剁馅心、包馄饨以供中午食用;男主人一般会装饰厅堂、悬挂中堂字画,制造新年气氛。午饭后,家里所有人开始准备年夜饭菜,炒瓜子和长生果,在果盘糖缸里摆上糕点、糖果、柿子、橘子等,以示“甜甜蜜蜜、事事如意”。 而我们泗阳人过新年可是别出心裁啊!大年三十随处走走到处是红彤彤的对联,有点文化的老人还会对各家的对联进行评价。

  晚饭就很简单了,中午的剩菜随便吃一下。主妇们开始和面准备包饺子的馅,一家人聚在一起边聊天边包饺子。有传统的人家还会简单的开个家庭会议,对这一年进行总结,对下一年进行打算。不时会有邻居过来找人打牌聊天,这个时候父母不会再催孩子们早点睡觉了。通常父母会在孩子们睡着了之后放几片糕在他们的床头,初一的早晨一起来就吃到,寓意“步步登高”。 常州人和泗阳人过新年可都要熬夜的,常州人和泗阳人的观点都是一样的——新年快乐和平平安安! 新的一年又到了,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都将发生变化,自己又长大了一岁,我希望这一年好运一直陪伴着我,我也会更加努力的,争取在这一年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长大后,为家乡的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家乡春节风俗作文 篇3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这不,春节到了,家家户户贴春联、舞狮子、放鞭炮……可热闹了!最让我们小孩子兴奋的是可以拿压岁钱,你可知道为什么只有在春节才有这些习俗呢?

  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兽生活在海洋里,每到除夕就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人们每到除夕就逃到深山去。后来,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色、火光、响声。于是,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灯笼、舞狮子,来驱赶“年”,吓得“年”跑回了海里,再也不敢出来。而这些驱赶“年”的方式被一代代地传了下来,成了我们的习俗。

  除夕夜是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不但可以玩,长辈们还会给我们压岁钱。那你们知道为什么长辈要给我们晚辈压岁钱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睡熟的孩子的头,孩子醒来之后也会变成“祟”。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守“祟”。有一对夫妻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与孩子玩。孩子睡了,他们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身边,他们不敢合眼。半夜,“祟”刚伸出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发出了道道闪光,“祟”吓得赶紧跑了。他们把用红纸包八枚铜吓退了“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原来八枚铜钱是人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

  知道了这些习俗,认识了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更应该守候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家乡春节风俗作文 篇4

  每个地方的风俗都是不一样的。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潮州,那里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春节更为热闹。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说说我家乡的风俗吧。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分享自己的家乡的风俗哦。

  除夕前一两天

  除夕前一两天,大人们忙得手忙脚乱,买鸡呀,买鱼呀,买鸭呀……家家户户必须大扫除一次,把屋和被都清洗干净,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除夕

  除夕夜家家热热闹闹。主户们准备着一年中最丰富,最有意义的团圆饭。煮好饭后,大大小小必须”祭祖宗”,然后用焚香祷祝。最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能体现出家乡人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最快乐的时候,莫过于放鞭炮。一整夜,鞭炮声连绵不绝。烟花”嘭”一声,响彻云宵,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朵。人人脸上扬溢着幸福的微笑。有一首诗这么写:”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年。”所以,人人都不睡觉,都要守岁,都盼望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一月初一

  一月初一没有除夕那么喜气洋洋。潮州人在一月初一不能讲脏话,不能哭,不能打架……这一天还不能扫地,应把扫帚藏起来,让垃圾积下,说是堆金积玉。到了晚上,长辈要给小辈钱,而且都是用一块红纸包着,这称为”压肚腰:意味一年都富富裕裕。然后,大家都穿得漂漂亮亮,后辈先祝福长辈,长辈再给小辈期望。 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所以,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向亲戚朋友送去最美好的祝福。

  一月初二,三

  到了初二,三,嫁出去的女儿们纷纷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家,通常都是大包小包一提,什么饼干呀,什么糖果呀,什么瓜子呀……虽然礼物都颇薄,但礼轻情义重,表达了对家乡的切切思念。

  元宵节

  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可仍和除夕夜有得一比.一月十五闹花灯,大街小巷,处处张灯结彩,一个个精致的小灯,照亮了大街的每个角落。几百个灯,各有各色,各有各图案,各有各形势,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人们就开始了舞狮,舞狮由两人合扮一头大狮子,一人扮小狮子,另一个扮武士,狮子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摇头摆舞,千姿百态, 妙趣横生。

家乡春节风俗作文 篇5

  我的老家在南方,所以我来说说南方的春节风俗吧!

  我一到南方,眼前红红火火的,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灯笼,贴上了春联。村子里喜气洋洋的,人们有说有笑,衣服都是刚买的。

  我回到家中,发现就连街头卖艺的人都改行了,买了一大包财神爷,挨家挨户地去卖,五元一张。

  南方春节时,人们不吃饺子、馒头……,南方的传统食物有年糕、鱼、腊八豆……

  我走出村子,看了看村口,村口放着一个红色的大拱门,上面写着“新年快乐”!街道上更是热闹非凡,每一根路灯杆上都挂着大红灯笼,真像人们每只手都提着一个灯笼。我从人山人海中隐隐约约地看见一块红黄相间的步忽上忽下,很奇怪。突然,我听见有人喊:“哇,有人舞龙。”接着,前面的人群沸腾了,我们踮起脚尖儿,只见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正缓缓向我们走来。它全身贴满了亮晶晶的鳞片,威武的龙头高高的昂起,还不时地摇摇头、摆摆尾,把龙舞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来到了表演场地,只见它一会儿像在空中翱翔,一会儿像在大海里翻腾,龙如波浪一般连绵起伏,忽上忽下,忽高忽低。这样舞动的龙使我想到波涛汹涌的海浪。龙珠一会儿朝左,一会儿朝右,表演得非常精彩。一到她们表演得精彩的时候,人们会往舞龙场地上扔五元或十元的钞票,舞龙的人会更加卖力地表演,我也扔了一张五元的钞票,以表达内心的喜爱。

  我接着向前走,忽然,我听到了唱戏的声音,我循声望去,之间人们梳妆打扮之后穿着厚重的戏服,在台上唱起了戏,这就是南方的花鼓戏。男人们敲着大鼓,累得满头大汗,晶莹的汗水在太阳下闪闪发光,绚丽多彩。人们鼓掌欢呼,大声叫好。

  南方的春节习俗还有很多,你一定要去细细观赏。

家乡春节风俗作文 篇6

  我的家乡在广东湛江,这里最热闹,最欢喜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

  过春节之前,人们为了除旧迎新,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意在把不吉利的气息都扫走。

  除夕可以说是春节的重头戏。这天,我们都要回奶奶家祭祖拜神,还要贴对联、门神,还有倒“福”字,据说是为了驱赶年兽。晚上,家家户户和和美美地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晚。满桌子摆的都是吉祥菜,有寓意着“年年有余”的鱼,“发财就手”的猪手,“好事连连”的蚝士,“年年高”的年糕,“生财”的生菜……吉祥且味美。吃过团圆饭,小孩子们大都去放鞭炮和烟花,大人们大都在唠家常,到处充满温馨的味道。

  除夕夜守完岁,就是大年初一了。有人会回到乡下,吃素、拜年;有人外出游玩、逛街。这一天,街上到处红红火火,人山人海,充满着过年的喜气。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粤西人一般会过“年例”,据说是为了纪念为人类带来幸福生活的冼夫人。我们村的年例是在正月初十。那天,村里会举行游神活动,很多人都出来烧香拜神,把游神的队伍围得水泄不通。游神所祭拜的神灵一般都是古代神话故事里的仙或佛。那阵势气派着呢,让人还真以是神灵下凡了!在年例活动中,我们还可以观看到一些非常特别、平时看不到的节目——“穿令箭”(用一支令箭穿透两颊,只要涂上银灰,一点痕迹都没有),“滚刺床”(村里会请些高手滚过有荆棘的床,意为来年披荆斩棘,不怕困难)。这些节目精彩缤纷,充分地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眨眼,春节在吃完元宵节的那包汤圆后便结束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却令我记忆犹新!

  我爱家乡的春节!

家乡春节风俗作文 篇7

  前年我们一家三口去云南游玩,走的那一天正是大年初二。新年刚开始,我们就告别了亲人,告别了家乡,告别了春节。而我却并没有一点难过,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当看到火车站里的电子屏幕上闪着一个不等式——358<7,我若有所思。

  我不禁想起了家乡的春节,多么欢乐的七天啊!

  春节的前几天,我们总是要做些工作的`。

  剃头是必须的。每逢春节的前几天,父母就拉着我去剃头。我是极不愿意的,可——正月剃头死舅舅。为了舅舅的生命,我必须要年前剃头。每年我都是以近乎“小秃子”的样子去迎接春节的,我倒是希望新一年风能把我的头发吹出来。

  要说另外一件必须做的事,就是在冬至那一天吃饺子。俗语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为了我的耳朵,再多的饺子,也要硬咽下去。

  之后的几天,便是随便打理打理,做好春节的准备。不知不觉中,除夕夜来了。

  我对除夕晚上真是又喜又愁。喜的是可以放炮竹,与别人放的烟花相呼应,大家其乐融融。家人们一起吃年夜饭,团团圆圆,一个不差。愁的是熬夜。那时候我的眼皮困得往下垂,而他们又要拼命地张开。我真希望这段时间能被我放走。

  第二天,便是大年初一,新年新气象。家家户户的人,里里外外,来来往往,从不间断。但留下来吃饭的,只有亲人。大年初一的饭菜好丰盛啊,我们一大家人都吃不完。

  就这样,直到初四,才结束这一次次的盛宴。在这之后,年味就开始变淡了。在元宵节过个小高潮之后,春节就彻底结束了。我想挽,也挽不回来。

  我站在那块屏幕前,想哭,却哭不出来。下一个春节,一定要过完啊!

家乡春节风俗作文 篇8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元日》说明了春节的热闹。现在就让我说说我的家乡——福清的春节吧!

  在春节的前几天,我们在外婆家进行了一次炸海蛎饼之旅。海蛎饼刚出锅时,那金灿灿的光芒几乎亮瞎了我的双眼;那香气钻入鼻孔,使人“口水直流三千尺”。拿起一块海蛎饼,轻轻咬下一口,那皮的酥脆,馅的鲜香,都在你的舌尖合为一体,爆发出的口感充满你的味蕾,使你忍不住想咬下第二口、第三口,吃下第二个、第三个……

  过年除了炸海蛎饼,还要做年糕啊!在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做年糕。年糕,也谐音“年年高”,有着“工作高升,学习进步”之意。在我们家,虽然没有做年糕,但是亲戚家做完都会送我们一些。年糕是用糯米粉、豆子、红枣、莲子等食材制成,味道清新甜美。

  春节时,最重要的是和家人团圆。除夕夜,街上空无一人,每家每户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在福清,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停,不许间断。

  除夕过后,就是春节了,女人留在家中接待客人,男人们都出去拜年。这天也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为什么呢?因为有红包呀!孩子们领着一沓红包,笑成了一朵花。

  一眨眼,春节在正月十五结束了。学生们去上学,大人们照常做事。福清虽是小城市,可是也过得分外热闹!

家乡春节风俗作文 篇9

  盼望着,盼望着,新年的脚步终于走近了!过节的前几天,一大早妈妈就拉着我去市场买年货,生怕去晚了买不到最好的。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买东西的和卖东西的人们汇成了欢乐的海洋。街上的吆喝声真是此起彼落,有吆喝春联的;有吆喝年画的;还有吆喝新鲜蔬菜的,应有尽有。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买年货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把超市围得是水泄不通。小摊上的货物也真不少,小贩因此也是忙的不亦乐乎。

  除夕下午,人们早早地挂上了大红灯笼,贴上了春联和窗花,到处都是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非常气派。

  傍晚时,鞭炮就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此起彼伏。各色的烟花带着祝福向天空中飞去。

  在喜庆的鞭炮声中,我们一家人围坐在家中吃着年夜饭,拉着家常,看着春晚,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看完春晚,我就和堂妹一起守岁,但是不知不觉的我们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早上天刚亮,我就听见了响亮的鞭炮声,我和堂妹被鞭炮声吵醒了,便从被窝里爬了出来,揉了揉眼睛,穿上了闪亮的新衣服。

  早饭过后,我就和堂妹还有家人们去拜年,说些吉祥话。收获还不小呢!有许多口味不同的糖果、瓜子。

  大街上,也是人来人往,互相问好,满是一派热闹的场景。

  这就是我的年,是不是热闹极了?

家乡春节风俗作文 篇10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向延续下来。

家乡春节风俗作文10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