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白毛女》观后感

时间:
  • 相关推荐

《白毛女》观后感(集合7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白毛女》观后感(集合7篇),供大家参阅。

《白毛女》观后感(集合7篇)

《白毛女》观后感1

  几千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曾有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句话告诉世人要在逆境中发奋图强。仔细揣摩这句话,能明显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的确,奋发图强、坚忍不拔者多数是无背景、无权势、身份低位、命途多舛之人,比如《白毛女》中的大春和喜儿;而有权有钱、养尊处优之人多好吃懒做、冷酷无情、骄傲蛮横,无忧患意识,比如黄世仁。

  从励志生存与教育意义的角度来看,1950年的中国黑白电影《白毛女》告诉我们的正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电影讲述的是解放前,在华北的'一个偏僻农村里,贫苦农民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与青年农民王大春相爱,同村地主、富农黄世仁见色心动,逼杨白劳用其女儿抵债,杨白劳被迫自杀,喜儿被抢入黄家,受尽折磨后被黄世仁奸污,后喜儿逃出黄家,匿身深山丛林,头发全变白了……历经磨难,喜儿始终没有放弃,凭着自身信念等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的大春回到家乡,为喜儿伸冤雪恨,重见光明……电影的结局是在全村公审会上,黄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严惩;喜儿绝路逢生后,白发复青丝,终于和大春喜结良缘。

  很典型的一个苦尽甘来的故事,女主人公从喜儿变成了白毛女,最后又白发复青丝,这个过程中,纵然是“破布烂草不遮身,深山野洞难活命”,喜儿也没有放弃。这是值得我们现代社会中每一位青年思考以及学习的地方。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等带有身份标签意义的“二代”现象频繁成为了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的标签烙印明显的折射出了一种阶层意识。电影《白毛女》中的喜儿和大春若是生活于现代社会,他们的标签就是贫二代。黄世仁生的安逸,是典型的富二代,他所拥有和炫耀的财富,不是靠自身能力得来的。喜儿和大春,他们没有炫耀和享受的资本,所以只能努力,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

  贫苦艰难如喜儿,却仍然期待“太阳底下把冤伸”,坚信“苦难的日子总能熬出头”,做风雪中的舞者。生活在新社会时期的、太阳暖照下的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拒绝被扣上富二代、贫二代的帽子,拒绝阶层意识,应该像喜儿一样,不向逆境低头,做风雪中的舞者。

《白毛女》观后感2

  学校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历史,深入开展中国现代革命史教育,于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白毛女》,事后,老师让学生每人写一篇观感,有一个15岁的女学生是这样写的――

  1、白毛女真是个大傻瓜。黄世仁是个多好的男人呀,有钱有势,有吃有喝的;不能做老婆,当个二奶也不错嘛。

  2、杨白老就是个无赖,还不了本钱还有情可愿,连利息也不给,实在太可恨了。

  3、杨春就更无情无义了,你说他也不打招呼就死哪儿去了;要人家喜儿还是不要,总得留句话吧?这样的男人千万别让我遇上。

  老师看后直摇头,且无言以对,就叫这个女孩把她父母叫来。这个女生满不在乎,心想,这有什么呀,于是就叫来了她的父母......

  作者按:这是一个典型的价值观选择问题。我们不能要求自己的孩子跟我们大人有一样或相近的价值观,更不能以长压幼,强迫他们什么也听从我们的。况且,这类事已然司空见惯,成了社会上不少人的一种现实趋向,本怨不得孩子。若想改变孩子,首先得从我们大人自己做起。因为,这个世界是由一个个单个人组成的,细胞有问题,怎么能怪得了身体不好呢!基因的出了问题,须要追究不是下一代,而是我们成年人。这是现实状况下,人的需求和欲望的.阶位发生了变化,是价值观乃至人生信仰出现了危机。总之,是大人的问题;是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组织体制以及社会流行的潜规则在影响、暗示以至引导着我们在向着异己的方向移动、前进甚或疯狂地奔跑。

《白毛女》观后感3

  歌剧《白毛女》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昨天,我带着以前对该剧的初步了解看了一遍,心里头有了更深的感触。

  歌剧《白毛女》取材于晋察冀解放区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通过对贫苦佃农杨白劳之女喜儿在旧社会惨遭恶霸地主黄世仁的迫害,逃入深山,变成“白毛女”的悲惨身世,以及在共产党领导下农民翻身解放后,喜儿重获新生的真实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曾影响了一代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萧条的经济,战乱后的杯盘狼藉,近百年被列强欺压沦为奴隶的艰苦生涯,难免使很多中国人对新生活丧失信心。《白毛女》就在这时出现了,成为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年代里人们的精神食粮。而且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当时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缩影,许多中国人在里面看见了曾经的自己。它不但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也鼓舞了一代人,让大家意识到喜儿的精神在新时代同样值得传颂。

  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 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了新社会,《白毛女》的`故事逼真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其中一个场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杨白劳为了庆祝新年,用忙碌一年仅剩的一点钱给喜儿买了根红头绳,喜儿便高兴得载歌载舞,一家人聚集在一起,他们只能尝尝有限的几个饺子,却热闹非凡。而我们现在的新年,人人衣着光鲜地围坐在摆满大鱼大肉的餐桌前,脸上却少了喜儿那份真挚的快乐。大家虚伪地互相拜年,到处送礼、塞钱,把过年当成显示自己阔绰或讨好别人的平台,还有的为了奖金在忙着工作,至于家人难得的团聚早已抛在脑后,亲情已不再是一道“新年大餐”。

  而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年代,各种商业大片充斥着整个电影市场,大部分人们已将《白毛女》遗忘,许多年轻人甚至没听说过这部经典。但我觉得它应该被人们重新审视,它不只是一部土掉渣的老电影,它更是一份对艰苦年代的回忆,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一切。

《白毛女》观后感4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5261已不再为美国动作大片而热血4102沸腾。一方面觉得这类电影1653的故事情节缺乏深度,只获取了短暂的视觉冲击,却难以得到心灵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对于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里面大量的特技不但不会使我为之振奋,反而被弄得眼花缭乱。取而代之的是,我开始对国产的红色经典老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一部电影都让我对那个红色年代多了一些了解,同时也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无限的向往。在那样一个饥寒交迫的年代,大多数的穷苦老百姓虽然缺衣少食,但是精神世界却非常充实,他们团结向上,他们慷慨激昂!每天都快乐地忙碌着,为了简单的衣食住行而劳作,劳动充实了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去抱怨、去勾心斗角。他们活得简单而快乐,常常为了一顿饱饭欢欣鼓舞。在这些老电影里,你完全看不到现代人的空虚、堕落,即使条件再艰苦,你从主人公身上看到的永远是坚强向上的革命精神!

  影片《白毛女》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在盗版光碟泛滥的年代,《白毛女》是我收集的唯一一张正版电影DVD。因为我觉得它很有收藏价值,它不愧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其中一个场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杨白劳为了庆祝新年,用忙碌一年仅剩的一点钱给喜儿买了根红头绳,喜儿便高兴得载歌载舞,一家人聚集在一起,每个人只能尝尝有限的几个饺子,却热闹非凡。而我们现在的新年,人人衣着光鲜地围坐在摆满大鱼大肉的餐桌前,脸上却少了喜儿那份真挚的快乐。大家虚伪地互相拜年,到处送礼、塞钱,把过年当成显示自己阔绰或讨好别人的平台,还有的为了奖金在忙着工作,至于家人难得的团聚早已抛在脑后,亲情已不再是一道新年大餐。

  《白毛女》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曾影响了一代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萧条的经济,战乱后的杯盘狼藉,近百年被列强欺压沦为奴隶的艰苦生涯,难免使很多中国人对新生活丧失信心。《白毛女》就在这时出现了,成为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年代里人们的精神食粮。而且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当时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缩影,许多中国人在里面看见了曾经的自己。它不但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也鼓舞了一代人,让大家意识到喜儿的精神在新时代同样值得传颂。作为一个吉林人,我尤其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见证了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辉煌,从这以后,长春电影制片厂又相继拍摄了像《董存瑞》《五朵金花》这样的经典的老电影,之后便销声匿迹。

  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年代,各种商业大片充斥着整个电影市场,大部分人们已将《白毛女》遗忘,许多年轻人甚至没听说过这部经典。但我觉得它应该被人们重新审视,它不只是一部土掉渣的老电影,它更是一份对艰苦年代的回忆,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一切。

《白毛女》观后感5

  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中的一个共同的命题就是:妇女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应该得到解放。新华字典对解放的定义是: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在旧社会中,因为束缚,妇女没有自由可言,也不知道什么是发展。她们生活的中心就是男权的世界。

  由此表现出来的女性的特质,诸如:柔弱,寡言,逆来顺受等等皆是我们熟知的。在《白毛女》中一根二尺红头绳就是束缚的象征,在出现的短短几分钟里,却是喜儿最柔美的一瞬。不仅仅是男性对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定位如此,女性本身在这样的环境下也默认一切皆合理。这样的观念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为了消除掉这样错误(先不论是否真的错误)的观念,剧中采用了一种完全极端对立的方式来展示女性应有的特质:柔弱成为刚强,寡言成为敢于言说,逆来顺受成为勇于反抗等等。表现在艺术语言上就有如下的改变:大量使用对比高的色彩,以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服装上,主角最终换上共和国新装视为最终走向光明;舞蹈动作上,女性有了大量的十分果断的动作诸如指,怒目,敏捷的身手等等。通过这样的手法,戏剧完全消除了旧社会的女性形象残留在大众的阴影,使得戏剧告诉观众:这样才是正确的,只有这样的女性才是自由的。

  而是否这样的改变就是真正的获得了自由呢?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注意到,强烈的极端对立后的结果就是,使男性特质完全掩盖了女性特质。

  有评论解释到八大样板戏中皆是中性化了女性,而在我看来还不够,应该是男性化了女性。中性只是在男性化过程中的'一个体现,并不是结果,它在社会上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但男性标准却是显而易见的。以上提到的如刚强、勇于反抗,以至于到军装、发型、舞蹈动作等,均明显的向男性特质靠拢(至少在那个时候之前,一直以来男性表现出来的特质都是如此)。

  所以男性化后的女性就带来了这个问题:这是解放还是重新的束缚?为什么最后女性还是必须以男性为标准来生活,为什么女性一定要型行皆似男性才能得到认同和尊重(剧中的确如此表现)?于是整个戏剧进行的过程就是一次循环,以《白毛女》为例:父亲(男性)没有把女儿(女性)保护好,于是女儿被地主(男性)抢走,女儿逃出来过着非人的凄惨生活(没有男性的女性),最后红军(男性)拯救了她。喜儿在这个循环中其实没有自己的选择,因为当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唯一的选择其实并不能称为选择。

  芭蕾舞源于西方,它最大的特点便是足尖起舞。为什么选择这样高难度且身体损害高的舞蹈形式?是因为踮起脚后能够牵扯到腿部肌肉,使得女性柔美的线条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展现。所以在西方芭蕾舞起初只是表现宫廷,自然,神话等主题。而在革命芭蕾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剧中演员努力的踮起脚,却在试图表达一种刚强。即使在《红色娘子军》最后,有大量的大腿露出来,看到的也只是一块块结实的肌肉。只能说,这是政治要求下的艺术创新吧。

  而事实上在红色年代下催生出来的各种文艺成果,不都是这样的吗?而今天也成为了国内外炙手可热的话题。我从来认为任何搀杂意识形态政治诉求的文艺创作皆丧失了它本源的追求。所以对我来说,革命芭蕾中最美好的,还真只有喜儿头戴红头绳时的惊鸿一瞥吧。

《白毛女》观后感6

  昨晚的《白毛女》是红色经典之一,另外的《红色娘子军》去年也在剧院演过,是中央芭蕾舞团的(很想听《万泉河水清又清》)。66年上海舞蹈学校教师和芭蕾舞科首届毕业生组成了《白毛女》剧组。79年《白毛女》剧组被正式命名为上海芭蕾舞团,一出戏促成一个剧团倒也是少见。

  开场让我出乎意料,中国特色便是写实吧,看多了古典芭蕾的优雅和浪漫,对里面的装束和布景的写实还真有那么一点不大适应。颜色多且鲜艳,戏剧效果倒是蛮强烈的。纯粹的元素少了,民族感的元素增加了不少。

  加上序幕有9场,并不似国外古典芭蕾渲染和烘托居多,故事发展很快,觉得有罗列嫌疑。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是-时期的作品,讲大众易懂的故事嘛,过度的渲染不切合实际,一个内容翻来覆去多种方式跳的话当时的观众一定认为是浪费他们的时间,并且假如这样的话,要把故事讲完整可能4个小时还不够用。

  第一幕是耳熟能详的北风吹,扎红绳。毕竟是老派经典,觉得亲切得很。里面的舞蹈也是可圈可点,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虽然有口号式的动作现在看起来很别扭,但是时代的烙印还是有其特殊的韵味。配乐亦是中西结合,还有京戏的一些影子呢。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炼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等都刻划得比较鲜明、生动。

  个人觉得最精彩的是第7幕,山洞,布景很有结构感,左右两边的石柱子,四周的黑色石壁呼应右斜角淡紫色的洞口,演员舞蹈也是精彩,连转,碎步,还有大春在空中的连环跳,白毛女的旋转打腿跳和十几下的连转,看得台下观众鼓掌连连。而且原先松垮的装束到了这里,大春是有绑腿的紧身军人服装,白毛女的破旧衣衫有飘动的美感。最关键的是,有双人跳了。

  就是啊,芭蕾里没有双人跳的造型,那还叫什么芭蕾呢?对于里面的其他有歌词的配乐,我是听不大清楚的,因为有歌剧的唱腔在,身后的老妈妈在一唱一和时,她想起了她们的年轻时光吧。身边的同事问我,我们年老的时候,能让我们记忆的当代经典是什么呢?

《白毛女》观后感7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这一段耳熟能详的歌词,便是著名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经典唱段。

  不知不觉间,歌剧《白毛女》从1945年在延安首演,已逾七十一年。近日,这出经典的歌剧又登上了3D大荧幕,电影技术对歌剧艺术的拓展,全国庞大的院线对歌剧《白毛女》的传扬,让久唱不衰的经典剧目,又焕发了全新的生机。再次为人们带来一场感官与心灵上的冲击。

  七十多年的时间,《白毛女》的形式、剧情经历了多次改编,包括田华老师主演的电影版,以及后来成为文艺样板戏的芭蕾舞版,而作为“始发”的歌剧形式,在多年的演出中也多有内容上的变更,不同的主演及主创阵容,分别赋予了这部歌剧异彩纷呈的魅力。

  纵观全剧,“白毛女”喜儿的.人物身份,有着多次的转变,从开场时盼爹爹回家过年的羞涩少女,到被迫抢入黄家的苦命奴仆,再到拼力逃出身负血债的复仇女神,每个阶段的喜儿,都是一次重大的“转型”。喜儿,一个在那抗日时期需要被保护的弱者,一个贫农的女儿,人生经历风风雨雨,经历过生与死的善良、坚强的女孩。在那个硝烟滚滚的时代,用坚毅的信念,与命运与死亡做着无畏的抗争,她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的奇迹。

  人生不会是一路繁花似锦。命运总会想方法把你逼到悬崖峭壁,泥沼深潭,放弃了任绝境摧残,自是死路一条。“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水尽景绝之时,也许会有轻柔的云雾腾起,那是生的希望。“行至水穷处”不是悲哀,面对逆境,看看行船流水、云起云落,焉知转眼就是重生。

  虽然随着日月更迭与社会发展,时代也在不停进步,但《白毛女》所传递的反压迫精神与追求自由平等的独立意识,并没有过时,于当今社会而言,全剧励志正能量的传递,仍然有力地敲击着中华儿女的内心。

《白毛女》观后感(集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