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时间: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8篇

  本文是网友“huiguawoshuiya”收集的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8篇,供大家阅读。

简单的逻辑学<a href=https://www.wxiaomi.cn/zuowen/duhoug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读后感</a>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篇1

  近来从网上看到一本小书,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不足150页,但读起来感觉越来越厚,不得不佩服外国作者的魅力了,甚至连本书的编辑也感慨:越不凡,越平凡!这本书书如其名,就是《简单的逻辑学》。

  本书将逻辑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准备,为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逻辑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考。第二章阐述了引导逻辑思考的基础事实,第三章重点是“论证—逻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导致非逻辑思考的态度及思维模式。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考”的细节展开。

  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领域,这本书既没有刻板的理论论述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这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它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通读全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逻辑学四大原理之一的“充足理由律”(或称因果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存在就是合理”。它告诉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当然“问题”,比如质量问题、投诉问题、收费问题等等,作为事物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理论上,产生其的根源是存在的,也是值得每个人去追寻探究的。所谓原因,它必能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在结果上留下特定的印记;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首先,在具体探寻问题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结果出发。每一个问题必然与其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相似之处,是我们要遵循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当我们探寻某个原因的时候,我们不能知道产生某种原因的结果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前面的结果得到关于它的间接的知识。通过统计、评估结果的强度、分布、性质,我们可以推测出原因的部分特性,这些知识将指引我们继续探寻的方向。这这里作者举了一个谁打翻了厨房里的牛奶的故事。从奇怪的声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见蚂蚁,到金丝雀出笼,到窗户外邻家的猫,作者一步步探寻和排除,最终锁定那只灌木丛中正添嘴的猫为重点怀疑对象。

  其次,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事实经常告诉我们原因是一系列的。例如,A是B发生的原因,而B的发生又导致了C,C接着带来了D……,如图示:A→B→C→D……假设图中D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发现D是由C造成的,遵循解决事物的正确方法是找到他的原因的原则,我们决定把注意力放在C身上。逻辑思路走到这里是值得表扬的,但如您所知,它走得还不够远。C确实是导致D的直接原因,但它不是根本的原因。因果链的源头是A,A导致B,B导致C。B和C都是一个过程结果,关于B的问题必然追溯到A,除非根本原因A得到足够的干预,否则D的问题就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陈院长常提到的“灯不亮了”故事就是一个典型,还有我们所知的“蝴蝶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

  作者同时指出,有时,我们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仅仅是因为我们懒惰,没有充分地研究;有时则是耐心不够。对于要做的事情,我们总想着用最快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解决,殊不知,问题的.根源还在原地嘲笑我们呢!

  最后,我们应该合理地区分原因。前面我们主要讨论“动力因”,就是它的活动可以决定某个事物存在与否或者改变其存在状态。其实除了“动力因”,还有其他“原因”的存在。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曾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他认为事物由“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

  目的因,对于行动来说,就是行动的目的或目标;对于客观事物来说,就是它的功用;质料因是组成事物的具体材料;形式因是决定一个事物是此非彼的特殊性质。作者以鸟笼举例分析。它的动因是弗莱德,他制造了它;它的质料的松木、钉子、螺丝和油漆;它的形式因是鸟笼特定的外形,以此来区分文件柜或窗棂之类的东西;它的目的因是为小鸟提供一个可以栖身的场所。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篇2

  简单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今天,我就来讲讲《简单道理》这个故事。

  两个饥饿的人从长者那里分别得到了鱼竿和一篓鱼,就各走各的路。拿到一篓鱼的人,就地烤起鱼来。他狼吞虎咽的,很快就把鱼给吃完了。不久,他就倒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拿到鱼竿的人,继续忍饥挨饿,向大海走去。可是,快走到大海时,他已经使完了最后一点力气,最后离开了人间。

  又来了两个饥饿的人,他们也得到了鱼竿和一篓鱼。可他们不像前两个人一样,各奔东西。而是商量好要去寻找大海,他们每次饥饿时只吃一条鱼。

  几年后,他们都盖起了房子,也有了自己的妻子和子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读后,我知道了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篇3

  近来从网上看到一本小书,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不足150页,但读起来感觉越来越厚,不得不佩服外国作者的魅力了,甚至连本书的编辑也感慨:越不凡,越平凡!这本书书如其名,就是《简单的逻辑学(BeingLogical)》。

  本书将逻辑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准备,为成为一个逻辑思考者而要搭建的必要思想框架。第二、三章是逻辑的核心,如何建立正确的逻辑思考。第二章阐述了引导逻辑思考的基础事实,第三章重点是“论证—逻辑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第四章,探讨导致非逻辑思考的态度及思维模式。第五章围绕“谬误—非逻辑思考”的细节展开。

  逻辑,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宽广、深奥、精彩纷呈的领域,这本书既没有刻板的理论论述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这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它期待造就实践者,而不是理论家。

  通读全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逻辑学四大原理之一的“充足理由律”(或称因果原理),即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存在就是合理”。它告诉我,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当然“问题”,比如质量问题、投诉问题、收费问题等等,作为事物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理论上,产生其的根源是存在的,也是值得每个人去追寻探究的。所谓原因,它必能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在结果上留下特定的印记;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首先,在具体探寻问题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结果出发。每一个问题必然与其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相似之处,是我们要遵循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当我们探寻某个原因的时候,我们不能知道产生某种原因的结果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前面的结果得到关于它的间接的知识。通过统计、评估结果的强度、分布、性质,我们可以推测出原因的部分特性,这些知识将指引我们继续探寻的方向。这这里作者举了一个谁打翻了厨房里的牛奶的故事。从奇怪的声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见蚂蚁,到金丝雀出笼,到窗户外邻家的猫,作者一步步探寻和排除,最终锁定那只灌木丛中正添嘴的猫为重点怀疑对象。

  其次,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事实经常告诉我们原因是一系列的。例如,A是B发生的原因,而B的发生又导致了C,C接着带来了D……,如图示:A→B→C→D……假设图中D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发现D是由C造成的,遵循解决事物的正确方法是找到他的原因的原则,我们决定把注意力放在C身上。逻辑思路走到这里是值得表扬的,但如您所知,它走得还不够远。C确实是导致D的直接原因,但它不是根本的原因。因果链的源头是A,A导致B,B导致C。B和C都是一个过程结果,关于B的问题必然追溯到A,除非根本原因A得到足够的干预,否则D的问题就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陈院长常提到的“灯不亮了”故事就是一个典型,还有我们所知的“蝴蝶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

  作者同时指出,有时,我们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仅仅是因为我们懒惰,没有充分地研究;有时则是耐心不够。对于要做的事情,我们总想着用最快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解决,殊不知,问题的根源还在原地嘲笑我们呢!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篇4

  《简单逻辑学》是由美国作家麦克伦尼写的一部著名的逻辑学着作,虽然薄薄的一本书但里面却饱含着丰富的内容。总之,读了《简单逻辑学》让我受益匪浅,它开阔了我的视野,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让我的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对问题的判断不停留在感性的认识而注重理性的思考。简单逻辑学的主题是清晰地思考,准确的判断。简单逻辑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说话的艺术。《简单逻辑学》这本书很好的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对提高一个人说话的逻辑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读全书,我比较喜欢的是第二章逻辑学的基本原理的第三点:万物终有其根源。充足理由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我们不尽知每个事物存在的理由,但我们知道它们的存在都是有理由。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当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事物会是这样时,我们就会用相当一部分精力来探寻这些理由。从理论上来看,关于本源的知识是非常让人感到振奋的,因为知其所以然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它们。但是关于本源的知识同样可以广泛应用于实践领域,因为找到了事物的根源就可以控制事物的发展,控制事物所带来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确定某种细菌是引发某种疾病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消灭细菌的方式来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我们知道万物的根源后,弄懂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在探寻事物根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从其结果开始。我们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现象,并需要为之做出解释。也就是说我们面对这些客观的事物;去探寻这些事物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所做的探寻工作必须遵循如下原则:每一个原因与其结果之间必然存在根本的相似之处。这就是说,所谓原因,它必能导致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将在结果上留下其特定的印记: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这样的逻辑学思考有什么重要的实践意义呢?当我门在探寻某个原因的时候,我们不能直接知道产生了某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我可以通过面前的结果得到关于它的间接知识。通过评估结果的性质,我可以推测出原因的部分特性,这些知识将指引我们的探寻方向。在这章节里里作者举了一个谁打翻了厨房里的牛奶的故事。从奇怪的声音,到半瓶牛那倒地,到看见蚂蚁,到金丝雀出笼,到窗户外邻家的猫,作者一步步探寻和排除,最终锁定那只灌木丛中正添嘴的猫为重点怀疑对象。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的场合无处不在。如果我们的逻辑思维好就有助于事情的顺利完成;相反,如果我们缺乏逻辑思维能力那就有可能把事情搞砸。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读了《简单逻辑学》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以前思考问题的片面性。读了这本书对我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学到了逻辑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技巧。通过对逻辑学的学习我相信,我以后思考问题一定会更加全面,言语表达一定会更加的清晰,逻辑性更强。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篇5

  逻辑学不仅仅是辩论社会里的利器,更是日常生活中表达阐述自己的手段,像极了血肉人类的骨骼。刚入职场年轻人需要用逻辑阐述表达自己,老练的管理者更需要用逻辑清晰的传达自己的命令。只有先定好目标基调,才能一步步的完善细节,用最短的时间向着共同的目标大步迈进。

  在工作中,逻辑能力强的同事,总能把事情讲解的非常清楚,而逻辑能力弱的同事,需要我们引导之后,才能把工作汇报清楚。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情况,后者占多数。我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逻辑和辩论的训练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讲不太多,但我们工作中更多的是学习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来经营公司,因此需要多多训练自己的逻辑能力,才能在沟通中得心应手。

  逻辑学更给了我们质疑的勇气。越长大越对于常态的事情,只要多数人支持,我们就收起了我们的言语,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质疑。任由他们玩弄混淆前提结论,向我们投递着这样那样的信息垃圾。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五分钟就能浏览一个小新闻,俩分钟能够看完一个小视频,掐头去尾不用逻辑质疑,只能让千百个人都成为网络机器。就像那句话,我不知道网上戾气为何那么重,喷子那么多,是网友不出门还是身边人不上网?同时由于自己的无知,我们不敢接受质疑,甚至不能面对问题,只能对咨询的人冷嘲热讽,大吼着存在即合理,逼迫着别人接受。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篇6

  《简单的逻辑学》不仅仅是辩论社会里的利器,更是日常生活中表达阐述自己的手段,像极了血肉人类的骨骼。刚入职场年轻人需要用逻辑阐述表达自己,老练的管理者更需要用逻辑清晰的传达自己的命令。只有先定好目标基调,才能一步步的完善细节,用最短的时间向着共同的目标大步迈进。

  在工作中,逻辑能力强的同事,总能把事情讲解的非常清楚,而逻辑能力弱的同事,需要我们引导之后,才能把工作汇报清楚。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情况,后者占多数。我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逻辑和辩论的训练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讲不太多,但我们工作中更多的是学习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来经营公司,因此需要多多训练自己的逻辑能力,才能在沟通中得心应手。

  逻辑学更给了我们质疑的勇气。越长大越对于常态的事情,只要多数人支持,我们就收起了我们的言语,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质疑。任由他们玩弄混淆前提结论,向我们投递着这样那样的信息垃圾。

  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五分钟就能浏览一个小新闻,俩分钟能够看完一个小视频,掐头去尾不用逻辑质疑,只能让千百个人都成为网络机器。就像那句话,我不知道网上戾气为何那么重,喷子那么多,是网友不出门还是身边人不上网?同时由于自己的无知,我们不敢接受质疑,甚至不能面对问题,只能对咨询的人冷嘲热讽,大吼着存在即合理,逼迫着别人接受。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篇7

  世事运行皆有规则,个人行为处事必须符合社会公认规则,否则则会被社会所排斥。那么什么是社会规则?如何符合这些规则?在我看来,这些规则实质上就是逻辑的表现形式之一。常听人言,某某说话不合逻辑、某某行为不合逻辑。其实就是说某某说话行为不符合社会规则。进而言之,窃以为逻辑是社会规则的上位概念,逻辑不仅涵盖社会规则还包括自然运行规律,有点类似中国古代所谓的“道”,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三点理由:一是从逻辑表现方式看。逻辑最重要表现是推理,表现为从一个结论推出另一个结论。这和社会发展是一致的,社会的发展也总是在已有的基础上产生出新的社会形态;也和自然界的发展相一致,新的事物总是在已有的事物基础上产生。二是从逻辑的基本原理看。逻辑最主要定律有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和同一律。无论是人类社会规则还是自然规律无不契合这些基本原理,不能违反这些原理。三是从抽象程度看。逻辑更为抽象,涵盖更为广泛。社会规则和自然规律往往是具体的,而逻辑是基本原理,涵盖两类事物。所以逻辑是规则和规律的上位概念。

  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社会规则、自然规律成千上万,不同领域有不同领域行为规范和客观规律,个人难以面面俱熟,但逻辑不然,是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掌握。掌握逻辑即是掌握了一把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金钥匙。一方面运用逻辑增强自己思维表达能力,推进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另一方面逻辑又是检验自己言行是否正确的`客观依据,促进自身合乎规则。那么如何掌握逻辑这一工具呢?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和进行逻辑训练是惟一的捷径。在众多的逻辑学著作中,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教授D。Q。麦克伦尼所著《简单的逻辑学》,则是其中的翘楚。

  这本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讲有关逻辑的准备知识,告诉读者什么是逻辑,逻辑与语言的关系。第二部分讲逻辑的基本原理,主要讲逻辑的基本定律。第三部分讲逻辑学的语言,即如何论证。第四部分讲非逻辑思维的根源,也即是错误思维的原因。最后一部分论证百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

  正如书名,这是本简单的书,只有薄薄的一百多页,不用半天就能读完,但它却系统全面地把深奥的逻辑学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名为简单其实绝不简单,简单的是叙述的方式和扼要的内容,关键内容却是谈的非常深刻,比如什么是正确的逻辑如何做到正确逻辑,作者观点鲜明一针见血。本人以前也曾经尝试读过一些逻辑学的书,但往往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但这本书却连续读了两篇才肯释手,实在是因为阅读此书让人如沐春风、醍醐灌顶,真正体会大道至简。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 篇8

  读《逻辑学导论》有感

  逻辑学是研究概念、命题和推理的,特别是研究思维形式,并揭示与之有关的思维规律及思维方法的。而要进行思维活动,就离不开运用概念、命题和推理;正确运用思维形式,遵守思维规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正确地进行思维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可以说,凡是在有思维活动的地方,就会有逻辑学的作用。所以,我选择了逻辑学来学习。人们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就必须正确地进行思维活动,而逻辑学正是为人们正确地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规范。由于逻辑形式、规律和方法是贯穿于具体思维活动中的,许多人虽然没有专门学过逻辑,但在长期、反复的思维活动中,通过各种途径,也可以自发地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并自发地使自己的思维合乎逻辑。但是,仅仅靠自发是不能系统地掌握逻辑知识的。与自觉的逻辑思维相比,自发的逻辑思维往往是有欠缺的。特别是当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逻辑问题时,学过逻辑和没学过逻辑,逻辑学得好和学得不好就大不一样了。

  而任何科学都是由概念、命题、推理组成的逻辑体系。列宁曾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科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也就是运用逻辑形式、规律和方法的过程。特别是在现代,逻辑学更是被直接应用于数学、语言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许多学科的研究中,成为这些学科的必备的基础性研究手段。

  总之,逻辑学对于认识事物、表达思想、开展论辩、进行科学研究都有重要作用。在各门知识中,逻辑学处于基础地位,是人类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这本《逻辑学导论》分为了三部分,分别是逻辑和语言,演绎,和归纳。本书内容精妙详细,难以短时精读全书,以下仅述前两部分。

  第一部分 逻辑和语言

  这部分内容是逻辑学的基础,所以我花了最多时间在这部分上面,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这部分内容里,我感觉到自己领悟的知识最多也是最实用的。

  逻辑

  逻辑学是研究用于区分正确推理和不正确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学问。通过对逻辑学的学习我们可以确认自己的一些天赋能力,并通过训练增强这些能力。正确推理的界定有着许多客观标准,而如果不了解这些标准,也就无法运用它们。所以,逻辑学的研究致力于阐释、说明与论证关于正确推论的各种原理,展示它们的效用,从而为人们更好地进行理性思考提供帮助。

  任何论证都是命题构成的,命题是一种可以被肯定或否定的东西,也就是人们通常使用陈述句所断定的东西。命题是构成论证的部件。推论则指以一个或更多命题作为出发点,得出另一个命题的过程。论证则是逻辑学所关心的主要对象。一个论证的结论,就是以论证中的其他命题为根据所得出的那个命题,而这些其他命题,即被肯定或假定为接受结论的根据或理由的命题,则是该论证的前提。

  而对于论证的分析,通常有两种分析技法:一种是解析,即用清楚的语言和逻辑顺序表明论证中的命题:另一种是图示,用二维空间关系图展示论证的结构,能够在平面图上直观地显示论证的结构。两种技法都很有用的分析工具,运用这两种工具对论证进行分析,可以更彻底地理解论证前提与结论的关联,所以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最方便适用的一种。这两种分析方法其实对我们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且不说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流常用到解析法,在我们做过的大大小小的练习题,考试题中,审题的过程中往往要用到这两种方法。更直观地举例说,像语文的阅读题,数学的证明题,我们都会运用到解析法和图示法。

  然而,系统地学习过推理技巧与方法之后,比之未曾思考过推理,起进行正确的推理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解题的正确率与速度都会大大提高,这更说明了学习逻辑学的必要性。学习逻辑学可以习得许多检验推理的正确方法,能够更容易地识别推理错误,从而使这些错误不容易在推理中滞留。在这些被识别的错误中,有些普通的推理“谬误”或者所谓的“自然”错误,是只要把它们充分弄清就很容易避免的。

  语言

  语言是一种非常精细和复杂的工具,以至于我们可能会忽视它的用法的多样性。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去追求简单化,而不注意语言使用的语境及其不同使用目的,从而就可能被我们遇到的语词或者话语形式所误导。

  本书阐释了语言的多种用法和形式,以及可能由于没有认识到这些复杂性而引起的错解和滥用。关于语言,语言有三种功能:信息性功能、表达性功能和指令性功能,而一个给定语段可能同时行使两种甚或三种功能。

  本章中还教了我们如何区分信念歧见和态度歧见以及不同歧见的解决方法。两个人可能会在某件事情是否已经实际地发生上意见相左,这种情况称为“信念歧见”。另一方面,对那件事,他们仍可以具有不同的或者甚至相反的态度。你可以用语言描述那件事表示赞许,别人却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反对。这里也存在歧见,但不是信念歧见。这是对这件事的感受不同,是态度歧见。当我们要解决歧见的时候,不同类型的歧见需要用到不同的解决方法。信念歧见可以通过确认事实而得到最好的解决;如果是态度歧见而不是信念歧见,最强烈的歧见可以用朴实无华的真实陈述来表达。或许可以考虑那种引出愉快或不愉快的结论的事情若不发生将会怎样,或者大量地使用表达性语言来尝试说服方法,在凝结团体意志和取得统一态度中,修辞艺术也可能富有成效。

  学了这章内容之后,对日常交流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学会了辨别歧见以及其解决方法,使得解决争论以及辩论等类似问题能更简单。按照书中所给的方法,多尝试用于实践中,相信对语言的逻辑能力以及思维都是一种很好的训练,能使一个人的语言更有条理,更有说服力,逻辑性更强,思维也会更为清晰。在语言中锻炼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既实际而且随时可以练习,这更说明了,逻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第二部分 演绎

  演绎,一种特殊的论证。演绎论证是其前提被要求为结论的真提供决定性基础。

  直言命题

  亚里士多德对演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由一种特殊命题组成的论证上,这种命题是关于范畴和类的,被称为“直言命题”。这直言命题是演绎理论的基石。基本的标准式直言命题有四种:全称肯定命题(A命题)、全称否定命题(E命题)、特称肯定命题(I命题)、特称否定命题(O命题)。本章还介绍了将直言命题符号化与图示化的方法,包括使用文恩图,用交叉的圆加以恰当的标记或阴影来刻画类与类之间的关系。

  三段论

  三段论是两个前提推得一个结论的演绎论证,不同于归纳逻辑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三段论的形式由格与式唯一确定——从逻辑的观点讲,这种形式是三段论最重要的方面。三段论的有效性与无效性仅仅依赖于形式,而完全独立于具体内容和题材。例如,任何形式为AAA-1的三段论:所有M是P(大前提),所有S是M(小前提),所以,所有S是P(结论)。直言三段论是由三个直言命题组成的演绎论证,其中包含且仅包含三个词项,每个词

  项在其构成中恰好出现两次。如果一个直言三段论的前提、结论都是标准式的直言命题(A、E、I、O),并且以特定的标准顺序组合在一起,就称为标准式直言三段论。标准式三段论有六条基本规则,书中还定义了违反各条规则所造成的谬误。

  演绎方法

  我们把给定论证的有效性的一个形式证明定义为一个陈述序列,该序列中的每个陈述或者是该论述的一个前提,或者是根据一个基本有效论证从该序列中在先的陈诉推论出来的,而该序列的最后一个陈诉,就是所欲证明其有效性的那个论证的结论。我们把一个基本的有效论证定义为:该论证是一个基本的有效论证形式的代入例。要强调的是,一个基本有效论证形式的任何代入例都是一个基本有效论证。

  演绎论证是否有效,取决于其前提是否能够证明地得到结论。然而,还有许多良好的和重要的论证,这些论证的结论不能得到确定性的证明。我们会说,吸烟是癌症的一个原因,但我们不能够赋予我们的这种知识与从前提中推得一个演绎有效的论证结论这种知识以相同的确定性。

  身为逻辑学这门学问的初学者,单单是这本书中前两部份,我还有很多概念与知识并没能很好地贯通运用,但仅仅是刚入门,我已深深地感觉到了逻辑学的强大,它所带给我们的知识是无形的,但我们却可以在有形的世界中运用。我们所有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对某些逻辑原理的领会,有些人在没有学过逻辑学却仍能正确的推理。但把这些原理揭示出来,使它们得到刻画、辨识与理解,就会提高我们区分好的推理与坏的推理的能力。

  对我们的学习生涯来说,习得正确思维的原理,即弄清楚如何获得可靠的信息,如何评估处于竞争中的各种主张,其用途无与伦比。理想地说来,每一门大学课程都应当为此作出贡献,但我们知道许多课程并非如此,因此,需要由逻辑学课程来承担这一极为重要的使命。当今大学课程的内容新陈代谢加快,但正确的推理方法永远不会过时,所以,把握逻辑的原理,会对我们的智力生涯产生持久而深刻的有益影响。

简单的逻辑学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