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读《兔子与上帝》有感

时间:

读《兔子与上帝》有感3篇(上帝是只兔子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读《兔子与上帝》有感3篇(上帝是只兔子读后感),欢迎参阅。

读《兔子与上帝》有感3篇(上帝是只兔子<a href=https://www.wxiaomi.cn/zuowen/duhoug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读后感</a>)

读《兔子与上帝》有感1

  读《兔子坡》有感

读《兔子坡》有感1

  近来,我读了一本十分有趣的书,书名就叫《兔子坡》。《兔子坡》的作者是一位名叫罗伯特.罗素的美国作家创作和绘画的,这本书获得了“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

《兔子坡》的主要内容是新人家要来了,兔子坡的小动物们既兴奋又不安。为什么兴奋?因为新人家到来,就意味着新的生活就开始了,就可以改变现在这样困难的生活了。那又为什么会不安呢?新来的人家有可能会带来鼠夹,毒饵、弹簧枪、狗等一些危害小动物的东西。

  刚开始,小动物对新人挺满意。他们很大方,留给狐狸许多剩饭;他们辛勤耕耘,给小动物们带来了仲夏夜丰收的希望;他们温和、友善,愿意和小动物们和睦相处;他们不但救下了落水的威利,救活了被卡车撞伤的乔奇,还竖起了保护小动物的路牌。可到后来,因为种种因素,小动物们对新人家产生了误会、猜疑。不过最后,新人家的诚意与对小动物们发自内心的关爱,感动了兔子坡上的所有小动物们,怀疑、猜忌、报复没有了,他们最终和谐、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这本书的封面上写了这么一句话,“像小兔子乔奇那样,把所有困难都抛在身后!”,它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避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这句话就告诉我们了一个不错的办法,就是把这些困难统统抛在身后,继续前进,困难也就离你越来越远了。

  除了这个道理,我还觉得新人家其实就是希望的象征,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是因为这本书在头几段就说了,新人家要来就意味着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我们就要走出困难了。是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每当我们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的时候,总会有新的希望出现,带领我们走出困难。所以,我们遇到任何困难千万不要绝望,都要对自己怀有信心。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所以我把它推荐给你,希望你也可以阅读一下。这本书幽默、风趣,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确实是一本好书。

读《兔子坡》有感2

  今天,我再次翻开了这本书,重温了这个生动﹑迷人的故事。

  这本书是由美国的罗伯特·罗素写的。主要叙述的是兔子坡要来新邻居了,小动物们既兴奋又不安,一边期待崭新的好日子,一边担心会出现各种危险,幸运的是,新邻居一家宽容友善,大伙儿为此欢呼雀跃。可没过多久,误会产生了,兔爸爸狂躁不安,阿纳尔达斯叔叔整天闷闷不乐,兔妈妈更是担心的直掉眼泪,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翻开了这本书,答案自然见分晓,大家自己来看看吧!《兔子坡》是一部关于爱与奉献的童话故事,书中的小动物活灵活现,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他们都善良乐观。作者借着这个故事,向世人传达了要爱护动物,与动物和平相处的美好愿望,并大力赞扬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兔子小乔治,因为小乔治乐观开朗,阳光自信,并且十分勇敢,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我喜欢读书,一位名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位益友,同学们,让我们在书中寻找自己的良师益友吧!

读《兔子坡》有感3

  有好时光,也有坏时光,但未来总是充满希望,年少雀跃的心总是向着阳光——《兔子坡》

  罗伯特.罗素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家,是一位能写又能画的全才。曾获得过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和凯迪克金奖。《纽约时报》曾评价过:罗伯特.罗素在书中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新鲜、有趣而生动的世界。

  打开《兔子坡》这本书,你就会被作者塑造的活灵活现的形象所吸引:旱獭波奇的固执、小乔吉的活泼可爱、红公鹿的庄严、阿纳达斯叔叔的倚老卖老……。它本都是自然界最普通的动物,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它们又那么的栩栩如生,增加了许多灵气。

  作者用细腻、幽默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我们身临其境、流连忘返。让我最感动的是阿纳达斯叔叔对小乔吉说的那段话,虽然阿纳达斯叔叔是个邋遢的老单身汉,他不爱干净,家里乱七八糟,他不认识字却还死要面子……可他还是位经验丰富的老居民。

  这段话中提到了英国红衣士兵——美国独立战争;年轻人……穿着蓝色的制服——美国南北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坏时光和战争过后的好时光。有好时光,也有坏时光,但它们都会过去,总有新时光到时来,这是个简单的道理,但其中包含着人生的智慧——等待和希望。

读《兔子坡》有感4

  星期二,妈妈在网上订的书到了,我拿起一本名叫《兔子坡》的书就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新人家来啦!嗨哟!新人家来了!嗨哟!当兔子坡的动物居民们满心欢喜得欢唱着这支由小兔子乔奇创作的歌曲的时候,对于他们来说,即将到来的新人家是善是恶,它们是否能结束已经持续数年的悲苦生活,一切尚是悬念。

  在动物们焦躁不安的心情中,新人家终于来了,动物们可高兴坏了。你猜为什么?因为这户新来的人家十分爱护动物,处处为动物们着想,在晚上的会议里,动物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田地。

  可是,动物们和新来人家也发生了一点矛盾,原因是这样的:小兔子乔奇受了伤,新来人家把他带到家里养伤,可动物们却以为是新来人家把小兔子乔奇捉走准备杀死。

  矛盾还是化解了,一天下午,小兔子乔奇回到了大家身边,还和老猫耄钝成为了好朋友呢!小兔子乔奇告诉大家新来人家是怎么的好,大家都高兴极了。

  这天晚上,新来人家搬来了用石头雕成的动物们的圣人圣芳济和小动物们,并在这上面放上了丰盛的食物供动物们分享,动物们吃了新来人家精心为他们准备的食物,高兴极了,决定不偷园子里的蔬菜,并要保护好它,狐狸、梅花鹿绕着园子巡逻,防止小偷,鼹鼠在园子里捕捉糖蛾,保护蔬菜。

  故事是以两个人的反思结束的,提姆马克格拉斯说:“路易,我真不懂,新来的这家人,菜园不围篱笆,不放毒饵,什么都没有,却没有动物来碰过这些蔬菜,一个脚印都没有,连糖蛾都不见了。可是我呢?我有所有的防备:篱笆、鼠夹、毒饵,甚至有几夜还拿着枪守夜,你猜怎么着——胡萝卜全不见了,甜菜也丢了一半,卷心菜被咬了,番茄被踩得稀烂,草地被鼹鼠糟蹋得一塌糊涂。十字路口的胖男人还养了狗,但是他连一颗玉米也没留下,全部的莴苣、大半的芜菁都报销了,我真不明白!一定是由于运气的缘故。”

“可能,”路易说,“可能是这样——也可能还有什么别的因素。”

  他却不知道,人和动物之间是要以诚相待的。他一味与动物为敌,只会遭致动物们的敌视,相反的,新人家毫不设防的全身心接纳小动物,用他们的友好和热情感染他们,当然也会赢的动物的尊重,被动物诚恳的对待,被动物全然接纳。

  为人处世之道,往往与运气无关。有些时候,无形的精神力量往往比有形的篱笆更有震慑力量。宽容与仁慈,既能让人心生敬畏,更能消除人心之间的“樊篱”——因为别人放进我们掌心的真心,没有理由不被珍惜。

读《兔子坡》有感5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非常好看的书——《兔子坡》。看到书名,我就开始无限的遐想:难道这个山坡上住的都是兔子?兔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或者离奇的事?带着这些疑问,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这本书开始阅读起来。

  看了书,我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以“新人家要来啦”这个消息拉开序幕,兔子坡里不光住着兔子乔奇一家,还有见多识广的阿那达斯叔公、热心负责的田鼠威利、固执己见的土拨鼠波奇……每一种小动物都被作者描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小动物们因新人家的到来既兴奋又不安,由此展开了一幕幕精彩的故事情节。有惊心动魄的瞬间,有温馨愉快的场面,有令人不安的误会等等,最终展现了一个幸福的结局。新人家聪明睿智,以行动来告诉小动物们他们的善心:与动物分享食物,竖起保护动物的牌子,救治落水的田鼠威利、治愈了被卡车撞伤的乔奇。善有善报,新人家的善行感动了兔子坡的所有的小动物们。小动物们决定报答他们,日夜守护菜园,让菜园没有一丝损伤。反观那些放置捕鼠夹、毒饵的人家,他们的菜园经常被偷去很多菜。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幸福画面深深地留在了我脑海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与小动物相处的一幕幕:把爸爸抓住的小螃蟹重新放回大海,把不小心掉落树的小雏鸟放回鸟窝,把伤心的刺猬重新送回大山……幸好,我没有伤害它们。我非常喜爱小动物,经常把它们抓来与我一起玩耍,给蜗牛吃青菜,给蝉做个窝,当然我明白我把它们“请”来,不是它们所喜爱的,所以,每次研究完,我都把它们重新放回大自然,让它们自由生活。

  特别是那回归大山的刺猬,你还好吗?记得那年春天,外公把趴在田间小路的可怜的你抓回了家。我兴奋不已,找了个大纸箱,又找了些干草,给你搭了一个舒适的窝,喂你吃苹果,吃猪肉,经常逗你玩。可惜好景不长,半个月后,你似乎不爱吃了,也懒得动了,急得我团团转,还上网查找原因。外公决定把你炖了吃了,还能当药补身体,可我不愿意,苦苦央求外公,把你放回大山里;也许大山能让你重新找回活力。小刺猬,你好吗?重回山林的你,一定生活地很开心吧!

  可爱的小刺猬,你放心,我爱小动物,一定会保护好你们的,不会再乱抓你们回家,让你们都生活在自己喜欢的家中;勇敢的小乔奇,你放心,我还会劝阻身边的人们和你们和平相处,互帮互助;杞人忧天的兔子老妈,请你放心,人们一定会和动物和平相处的,会和动物交朋友!和动物交朋友的人们,也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乐趣!

读《兔子坡》有感6

  我今天读了一本书,叫做兔子坡。里面说了有一家人搬到了兔子坡,他们非常的疼爱小动物,不但给他们东西吃,还救了被卡车撞伤的跳远健将乔奇和掉下水桶的情报员威利。而且在路边放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请不要开车在草地上,看在小动物的份上。’还不断的关心他们,这使小动物们感到非常的温暖。一开始他们觉得新人家会用老鼠夹、毒饵之类的东西来想方设法抓他们,最后才知道其实新人家是一群爱护动物的人。分食夜的时候给每个动物他们喜欢的东西吃,还放了一尊人像,那就是动物们的圣人,圣芳济。圣芳济的手上还拿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大家吃个饱。就这样,每个星期天晚上他们都给小动物们东西吃,把本来想走的兔叔公给留住了。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感觉那家人心地非常的好,不会小鸡肚肠。因为有一次鼹鼠把他的草地翻得都烂了,他也没有把堵住鼹鼠的那面墙给堵住。因为那只鼹鼠已经非常老了,根本不能在搬家。我以后也要学习这家人,爱护小动物、爱护小草,和关心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读《兔子坡》有感7

《兔子坡》是美国罗伯特.罗素写的。这本书曾获得美国纽伯特儿童文学金奖。书中的主人公是小乔奇。它是一只活泼可爱,聪明勇敢的小兔子。

  我最喜欢《小乔奇的大冒险》这个小故事。故事主要讲了小乔奇在去接阿那达斯叔公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在路上遇到了一条老猎犬,小乔奇很冷静,它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了出去。暖暖的阳光让它的四肢充满了力量,它奋力地跑着,老猎狗则在后面气喘吁吁地追着。跑着跑着,小乔奇来到了死亡溪前,死亡溪会让人送了命啊。可是小乔奇并不慌张,它嘴里喊着“1、2、3”,纵身一跃,竟然像鸟儿一样飞过了死亡溪,惊得老猎犬目瞪口呆,我也被它的勇敢打动了。

  小乔奇真是了不起的勇士。我平时遇到没做过的事情就紧张,遇到困难就退缩。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要向小乔奇学习,做一个不怕困难,勇敢坚强的人。

读《兔子坡》有感8

  世界很小,是个家园,人类和动物们和睦相处,彼此当成朋友,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兔子坡》一书讲了小兔子乔奇住的那一片森林旁来了一户新人家。动物们有的开心,有的担忧,但新人家的友善,让动物们有目共睹,渐渐安下心来。他们一家把小动物当成好朋友,周到地在车道入口立起了警示牌;女主人从恶狗口中救下了土拨鼠波奇;他们还在象征着爱护的圣芳济雕像旁为动物们准备了丰盛的仲夏大餐。动物们再也不偷他们家的菜,尊重他们的新主人。就这样,兔子坡成了一个温暖、和睦的大家庭。

  不要以为动物们不会说话就没了感情;不要以为动物们低智商就没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不要以为世界只是人类的,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别的生物。正因为这样,我们就必须和动物和谐相处,成为一个大家园!

  大家还记得吗,在滨江区的一个村子里,一户人家着火了,一条不起眼的小狗把一个五岁大的小孩从熊熊大火中救了出来。大家在看《甲午海战》这本电影时有没有注意,致远号沉没了,是谁想把邓世昌救上岸?是他的一只爱犬。为了救邓世昌,小狗和他的主人永远留在了海里。

《兔子坡》告诉我们:“世界很小,是个家园。人类和动物是最好的朋友。”

读《兔子坡》有感9

  暑假里,我读了美国作家罗伯特.罗素写的《兔子坡》感受颇深。

  新人家就要来了,兔子坡的居民们开始变得既兴奋又不安,因为新的变化意味着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为此,跳远健将乔奇还特意请了足智多谋的阿那达斯叔到兔子坡来做客呢!

  起初,小动物们对新人家很满意;他们慷慨、大方,留给狐狸们许多剩饭;他们辛勤耕耘,给小动物们带来了仲夏夜丰收的希望;他们温和、善良,愿意与小动物们和睦相处;他们不但救下了落水的威利,救活了被卡车撞伤的乔奇,还竖起了保护小动物的路牌。可是后来,小动物们突然对新人家产生了误会、猜忌乃至对立的情绪,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他们还能像从前一样和睦、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吗?……

  故事的结尾处,负责为新人家碾地的提姆马克格拉斯对新人家和自家菜园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有些大惑不解。要知道新人家的菜园不设篱笆、不用鼠夹、不放毒饵,却从未遭受践踏;而自家菜园虽“全副武装”,处处设防,却屡屡遭袭。对于这些,他无奈地解释为“运气不好”。

  他却不知道,人与动物之间是要以诚相待的。为人处世之道,往往与运气无干。有时候,无形的精神力量往往比有形的篱笆更能起到震慑的作用。宽容与仁慈,既能让人心生敬畏,更能消除人心之间的“樊篱”——因为别人放进我们掌心的真心,没有理想有不被珍惜。

读《兔子坡》有感10

  夕阳西下,天空中霞光万丈,太阳宛如一个沉甸甸的大苹果挂着。放下手中的《兔子坡》,吃下了最后一块巧克力,闭上眼,品味着,顿时,浓香四溢——不知是巧克力的醇香,还是书带给我的回味……

  太阳升起,迎来了新的一天。兔子坡的居民们兴奋了起来——新人家就要来啦!他们不但慷慨大方、辛勤耕耘,而且温和、善良,与兔子坡的居民们和睦相处。他们不仅救了落水的威利和被车撞伤的乔奇,还到处竖起了保护小动物的牌子。最与众不同的是,他们的菜园里没有机关,小动物们随时都可以在菜园里进进出出!兔子坡的居民们对新人家十分满意。然而,它们忽然对新人家产生了误会,不过,小兔子乔奇说明了真相后,兔子坡又恢复了往日黄金般的幸福与平静……

  兔子坡曾经荒芜得杂草丛生,令人生厌。有了新人家的到来,这里生机勃勃,草原上长满了青翠欲滴的小草,园子里蔬菜茂盛、硕果累累。这里没有抛弃,没有虐杀,没有憎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如果我们也是兔子坡上的一只小动物,怎么会不满心喜悦地放声唱起 “新人家来啦!嘿哟”?以前的人家绞尽脑汁防止小动物来偷菜,小动物对他们更加憎恶,结果适得其反。新人家毫不设防全身心接纳小动物,他们的菜园里不设篱笆、不用鼠夹、不放毒饵,用友好与热情感染兔子坡的居民们。被信任的小动物们不但不偷吃菜园里的东西,而且对主人尊敬有加。兔子坡变得温柔可爱,使人留恋。

  其实,只要我们对动物真诚相待,这种关爱将会弥漫开来,感染每一个人、每一只动物,无论高山还是谷地,天空还是大地,爱与真情无处不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将无限温暖,就像和谐无限的兔子坡一样!

  巧克力已经完全融化,然而香味却越来越浓。我咂咂嘴,与其说是在品味浓香,不如说是在品味真情!

读《兔子与上帝》有感2

  读书笔记

——《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

  关键词:上帝之城、地上之城

  摘要:《上帝之城》全书共有22卷、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10卷,主要批驳异教徒对基督教的责难,重评罗马史。认为罗马的毁灭是咎由自取与基督教无关。第二部分包括11卷至22卷。较为系统地汲吸历史观。具体说来,第十一卷至第十四卷阐述了人类社会的起源;第十五至第十八卷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第十九至第二十二卷阐述了人类历史的结局。

  一、作者简介

  奥古斯丁354年11月13日出生于的北非塔加斯特,今阿尔及利亚君士坦丁区。他的父亲地位很高但财产不多,为人粗鄙,临死才皈依基督教。他是那种小时候聪明得过分结果走上邪道的人物,老爸死了以后没人管,他母亲却是一位虔诚而高尚的基督徒。她对奥古斯丁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许多人可能会认为他是白人。如果知道他是由北非出生的努米迪亚(族名)的黑人的话,很多人会感到惊讶的。正确地说,考古学证明他的脸是黑褐色。基督教两千年历史中最大的神学家——不仅在著述上,在思想的深度上,竟然是黑人,是值得惊讶的。实际上形成初期西欧神学(与东方教会神学区别的西方教会神学)的拉丁神学教父们大部分都是北非出身的黑人。

  二、写作背景

  基督教在公元四世纪被定为罗马的国教之后,罗马城就被涂上了神圣的色彩,被认为是救治人类的分裂和堕落的工具。公元410年蛮族入侵洗劫了罗马,这一事件打破了二元关系的稳定。异教徒认为罗马遭劫是因为他们的信仰被弃,诸神对罗马施于的惩罚;基督徒觉得他们的信仰已在罗马兴旺,并成为了官方信仰,上帝应该会特别喜欢和保护这座城市才是。作为主教的奥古斯丁早就感觉到公教信仰的危机,公教信仰不但受到异教徒的仇视,很多基督徒的信仰也并不纯粹,公教信仰存在着严重的精神危机。罗马遭劫这一历史事件要求奥古斯丁必须再度思考关于圣俗关系的问题,重新评价罗马的历史地位,《上帝之城》由此诞生。《上帝之城》被称为“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上帝之城”的说法源于《圣经》,是一个真实存在上帝的国度。本书写作的背景是在罗马论陷以后,异教徒乘机对基督教信仰进行攻击、责难。于是,奥氏写作本书批驳了异教徒对基督教责难,通过对罗马史的评论告诉世人罗马的毁灭是咎由自取,与基督教无关,并对上帝的创造和人类的起源、发展、结局进行了阐述,歌颂上帝的伟大创造与救赎计划。书中对美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上帝的创造和救赎上,并对基督徒信仰中的“美”时行了论述。比如,在对殉道者的称赞上是通过美学的思辨来论证美在信仰中意义。奥古斯丁对希腊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柏拉图主义的哲学对奥古斯丁解决思想问题起了重要作用。在美学思想上奥古斯丁常常依照柏拉图的观点来解释美的基础。因此,在奥古斯丁的著作《上帝之城》中多次看到作者用柏拉图的思想做为依据来支持其观点。虽然,奥古斯丁在哲学观点上深受柏拉图的影响,但与柏拉图不同的是奥古斯丁找到了美的根源。因为柏拉图没有彻底处理什么是美的问题。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奥古斯丁在美学方面虽然受柏拉图思想的影响,但却超越了柏拉图。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都来自于上帝,上帝是美的根源。并且通过一角度作为审美的标准,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美进行评述,为加强与捍卫基督教的教义,捍卫教会本身做出杰出的贡献。

  三、《上帝之城》与双城论 1.《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关于国家,社会和历史学说的集中体现。《上帝之城》写于412年—426年。当时一个重要的事件是410年哥特人洗劫了罗马城。而那时基督教刚刚被承认为合法,在帝国广泛的传播。在当时的背景下罗马人陷入了空前的恐惧,基督徒们在对生活绝望的同时开始对自己的信仰进行怀疑;异教徒则借此机会攻击基督教,认为罗马的毁灭正是由于允许基督教信仰传播的结果。可以说整个教会又处于十万的危机之中。因此奥古斯丁必须要站出来为信仰辩护,通过《上帝之城》奥古斯丁一方面为基督教信仰辩护,回应各个方面的指责,另一方面 ,也借此机会阐述的了自己的神学世界观。

  不过,《上帝之城》的主要思想,在此之前已有萌发。甚至可以说,即使没有罗马遭劫的事情发生,奥古斯丁也可能会写一部类似的著作。早在《<创世纪>字解》里,奥古斯丁就提到,他有可能写一本书,谈论由天使的堕落而导致的两个“城”。

  奥古斯丁将自己一生所从事的学术,概括为 “识神识己”四个字。而《上帝之城》正是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方面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进行反思更好的认清自己;另一方面对于上帝对世界和历史的安排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人将奥古斯丁的哲学概括为是关于 “恶”的思考,《忏悔录》探讨的是人性的恶,《上帝之城》探讨的是社会的恶。

  这部作品是针对当时教会面对的责难而作的护教回应。奥古斯丁用了十五年时间,撰述次数,全书共分二是二卷,前十卷是护教性的,后十二卷则旨在陈述奥古斯丁对历史神学与政治神学的看法,主要阐发他的双城理论。首四卷说明双城的起源,中间四卷讲述双城的发展,最后四卷则是关乎双城的归宿。他认为两种不同的爱,便产生两个不同的城:爱自己以致轻视上帝,便产生了地上之城(世人之城);爱上帝以致轻看自己,乃产生了上帝之城。在地上之城里,由于人爱自己,行为自私,故出现许多罪恶,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例外,保持长治久安,人类免不了面对战争灾难的命运;但地上之城的设立也不是完全无意义的,一个追求公义和真理的政府,可以保障人民起码的福乐。而这也是上帝的心意,人间权柄是由上帝所设立的。但在地上之城背后,上帝另外又设立了上帝之城,教会是上帝之城的代表。双城最后的终局是:当新天地来临后,善人将得永生,恶人将受永刑,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同时结束。[周伟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上帝之城》颠覆了古典哲学的国家正义观。这本书可以称为基督教会第一本历史神学及政治神学。它将人类历史的发展,做了一个全面的纵线诠释,并且确定上帝为掌握一切发展的绝对主宰。奥古斯丁确认人间政权和人类历史具有正面但相对的价值,指出人须为其所犯的罪恶与罪恶所引来的后果负责;同时他亦宣认一切都在上帝的掌握之中,它才是所有事情发生的最终解释。

  2.双城论

“上帝之城”、“世俗之城”(地上之城)是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本书的十一至十四卷就是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详细的论述。全文也是以这两个概念为中心而展开的一个基督教政治理论体系。而这个体系和以往的政治观截然不同。

  当把双城理论运用于现实生活时,奥古斯丁指出,两个城在现实社会是混合在一起的。根据他的描述,上帝之城是由注定得救的基督徒组成的,他们真诚笃信上帝,具有“虔诚、敬畏、忏悔、勤劳和禁欲”等美德,其余的人则构成地上之城。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两座城才彻底分开。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地上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他们仍是悲惨的,注定被上帝所摒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奥古斯丁否认国家是正义的组织。在区分“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理论框架内,奥古斯丁阐述了他关于国家与教会的思想。他并不认为“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可以等同于人间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基督教并不等同于“上帝之城”,因为教会内也混杂有灵魂未能得救的人。因此,正如他明确指出的,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城市混合在一起的。不过,根据奥古斯丁的看法,上帝之城至少可以由教会来代表,地上之城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

  奥古斯丁认为,国家职能在于负责人们物质需要的满足,免受攻击的安全和有秩序的社会交往等。这是为地上之城和上帝之城的公民所共同希求的。它是“地上的和平”,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它。所以,世俗国家是上帝实现自己拯救计划的工具。

  基督教会虽然和世俗国家一样,既包含被拣选者,也包含被摒弃者。但是,奥古斯丁却赋予教会以很高地位。他指出,上帝的恩典只有通过教会才能在人类历史上起作用。在奥古斯丁的时代,基督教会是国家的一部分,皇帝是其最高首脑,可以直接干预和控制教会内部事务,奥古斯丁力图使教会从国家的控制下获得独立,免受世俗权威的支配。可以说,正是奥古斯丁 “上帝之城”和 “世俗之城”的区分,把基督教由一种单纯的宗教文化力量转向了一种政治力量。“神权”和 “君权”也在以奥古斯丁的理论为基础的前提下,不断制约斗争走进了中世纪。

  四、奥古斯丁对后世的影响 奥古斯丁的神学政治理论影响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中世纪的安瑟伦和阿奎那都从奥古斯丁的著作中直接获利,宗教改革的马丁·路德更是将奥古斯丁的观点作为自己思想的理论依据 ,同时从莫尔的《乌托邦 》中也能看到奥古斯丁的影子。可以说《上帝之城》无论是作为一本政治著作,还是一本神学著作,或者一本历史著作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奥古斯丁的著作是使希腊哲学的某些方面传入中世纪欧洲的一个因素。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对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又通过奥古斯丁影响着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我们至今还会饶有兴致地注意到:笛卡尔提出过著名的论断“我思我在”,奥古斯丁也提出过隐含这一论断的思想,当然两者的说法各异。奥古斯丁是黑暗时代之前的最后一位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从所有的主流方面来看,他的著作使基督教学说在整个中世纪基本上具有它所要保持的形式。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在时间上属于古代,但就其思想意识形态来说,则属于中世纪,它是基督教哲学的最初形态。奥古斯丁运用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确立了基督哲学,他首先提出信仰第一,然后理解的原则,为西欧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奠定了基础。

  奥古斯丁继承了自柏拉图以来对人性的判断趋向是恶的主流观点。基督教的基本理论前提也是人性恶,惟其恶,才需要忏悔,才需要救赎,才需要法律的出现.他的法律思想即是建立在人性恶判断的基础之上,其重要作品《忏悔录》也是在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之后写成。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分析,不论人性是恶是善,奥古斯丁的观点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读《兔子与上帝》有感3

  读《一掷千金的上帝》有感

  使徒行者

  本书是复活节洗礼的时候教会送我的礼物,于我特别有意义。作者提姆。凯勒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了基督徒耳熟能详的“浪子故事”,确切地说,是一个父亲与两个儿子的故事。父亲慷慨接纳了落魄归家的小儿子,并设下筵席大加庆祝,这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一段情节,因为它展现了上帝的宽容、慈爱、怜悯等属性,然而故事的重点其实在后半段,即大儿子不高兴了,因为小儿子回来要分大儿子的家产,表明救恩不是廉价的。人虽白白地得到,却另有人付出代价。父亲出来劝说大儿子回屋,至于大儿子最终回去了没有,耶稣没有讲,故事的结局抛给当时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以及每个基督徒自己去思想和抉择。耶稣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真正的大儿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为拯救罪人被钉死在十字架。

  由于我信主以前是佛门弟子,不禁想起《法华经》的一个著名譬喻――长者穷子喻,一个屌丝遇到失散多年的土豪父亲变身高富帅的励志故事。话说有一人从小与父亲失散,五十年来一直在外面漂泊流浪,经常打临时工,过着饱一顿饿一顿的生活,“没有那好衣裳也没有好烟”.有一天经过一个豪华大庄园的门前,庄园主大富长者,就是他的父亲,一眼认出他来了,于是派人去追他,谁知道这个穷子以为保安要打他,直接吓晕过去。大富长者就放了他,派了两个低等下人去伺机接近他,勾引他进大庄园做除粪工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薪金非常优厚。长者见自己失散多年的亲儿子极其认真干这种脏活,心里难受,又不便暴露身份,于是经常装扮成除粪工来接近他。两人相处得很愉快,穷子还认了这个老除粪工做干爹,如此过了二十年。后来长者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开始让穷子接管庄园的财政大权,穷子的能力和气质也迅速提升,言行举止俨然是走上人生巅峰的CEO,只是毕竟还有打工者心态。后来长者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穷子正是他失散多年的儿子,现在把家产都转交给他。“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好了,是不是很感人呢?这个故事告诉你,你其实就是富二代,你不需要做那些除粪之类的脏活,只要你认佛作父就可以了,这是不是有点因信称义,哦不,因信称富的味道呢?

  没错,这个故事其实标志着佛教思想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从自力修行转变成他力信仰。面临这一转折,法华会上有五千人退场表示抗议。佛陀批评他们是罪孽深重骄傲自满的“增上慢人”,还自我安慰说“他们走了也好,以他们的智商也听不懂我要讲的甚深微妙难解的成佛大法”.我倒是挺能理解这五千人的心情,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父的教导固然是于徒弟有恩,但也要徒弟自己争气才行呀,徒弟学得好,师父也光荣。但是你若说“我是你父亲,你所得的是恩赐给你的,你自己一点功劳也没有。”稍稍有点自尊心的人都很难接受。那为什么有那么多阿罗汉留下来继续听讲,并且听完之后“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这就值得深入思考了。

  我们来分析它的可信之处何在。首先,这些宣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阿罗汉,穿过心灵的重重幻像之后,内心深处仍然渴望找到生命的真正依靠。其次,佛陀从父子关系的角度来建立信仰,无疑满足了弟子最深层的渴望,佛陀将自己和弟子之间的师生关系重构为父子关系,于是之前种种修行,种种戒律,都不过是佛陀扮成除粪工和大家一起除粪,目的是清理他们的污秽,净化他们的身心,一步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和气质。此情此义,认他作父,也不算过分。

  我们知道佛陀出家前是迦毗罗卫国太子,享尽荣华富贵,为了追求真理抛弃世俗,他所悟到的佛法,岂不比世上的金银财宝更宝贵?佛弟子要追随他,要向他学习,以得到那真正的财宝。况且,佛陀作为如此大富长者,偌大家产没有儿子来继承,也是一件悲剧。佛门弟子“荷担如来家业”,其实是帮了佛陀一个大忙,所以,佛门弟子是光荣的,是大有功德的,是配得这家业的。只是一旦你认了这个“父亲”,你就成了他延续自我的工具,就像大富长者如此用心良苦只为找一个合格的财产继承人,而穷子辛苦工作的结果也只是得到那些财产。至于财产,佛教引以为傲的智慧,是不是真智慧,另当别论。单单就关系层面而言,佛陀与弟子之间是一种我-它关系。很多人可能会说,管他是不是真的父亲,只要以后安心享受荣华富贵就好了,以前所受的苦都随风吧。这当然是一种值得佩服的境界。可惜我做不到。

  我就是死心眼,就是一根筋,就是要斤斤计较,就是要不断追问:当我痛苦无助的时候,父亲你在哪里,你有没有为我而痛苦过,有没有思念过我,有没有在乎过我?如果我看不到你爱我的证据,就算你富可敌国权倾天下,就算你创造了日月星辰花花草草,我还是要说,我不稀罕!我不稀罕你的财富,不稀罕你的权势,不稀罕你创造的这个世界,甚至,也不稀罕你给的这条命,因为我不相信你是我的父亲!这不是我境界高超,而是从记事起一直存留在我内心的一个深不见底的情结,如果你曾经离弃过我一次,你怎么让我相信你会不会再离弃我第二次第三次呢?除非你能证明,你从来都没有离弃过我,连一次也没有!这就是我不接受“穷子喻”里的这个父亲形象的深层原因。这个父亲在儿子失散后,就在某大城定居下来,然后成了有钱有势的大富长者。若不是穷子偶然经过,这个父亲大概就这样养尊处优地过完一生。而他遇到儿子之后的种种做法,也表明其在意的仍是那些挣来的巨额财富。

  从浪子故事,甚至整本圣经,我看到的父亲形象却是这样的:他一片善意遭人猜疑,他主动寻找,不停呼唤,苦苦等待,背逆的人类却一去不回头,越走越远。他派他的独生子降生为人,为人舍命赎罪,使人因信他儿子的名,就可以同得儿子的名分。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耶稣的宣言打破人的一切宗教幻想,拆穿一切宗教的谎言,他没有迎合人类的虚荣心理,宇宙第一的高富帅并没有出生在皇宫大院,而降生在马槽,默默无闻地做一个木匠的儿子;也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出头的青年人看起来就年近半百,最后受尽鞭打羞辱,被他所要拯救的人钉死在十字架上。这样悲惨的人怎么可能是上帝的儿子,还是独生子?是不是很可笑?但是正如哥林多前书1章21节指出,“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了。”

  主耶稣并他的十字架就是我们认父的信物。是的,天父,我现在知道你是爱我的了,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你确实就是我们的父,我们也真是你的儿女。阿门。

读《兔子与上帝》有感3篇(上帝是只兔子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