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望湖楼醉书》教案

时间:

《望湖楼醉书》教案(汇总12篇) 望湖楼醉书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望湖楼醉书》教案(汇总12篇) 望湖楼醉书 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望湖楼醉书》教案(汇总12篇) 望湖楼醉书 教学设计

《望湖楼醉书》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像,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

  2、难点:借助阅读想象,品位语言,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音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1)通过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以及学过的关于雨的诗句导入。

  (2)揭题。

  (学生说出题目交代了哪些信息并试着说出“醉书”的意思)

  (3)简介作者。

  (学生说出作者是谁并背诵苏轼写的诗句)

  2、初读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再读,标出停顿的`符号,读准节奏。

  (3)谁来试一试,并点评。相机在黑板上标好诗句的节奏。

  (4)PK读,并点评。

  (5)播放课文录音

  (6)齐读。

  二、问--疏通诗意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指导学生相互答疑,师记录学生有深度的问题。

  2、师预设问题:

  (1)每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三、试一试--感悟诗情

  1、齐读诗,你明白了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从哪些地方看出“雨急景奇”?

  2、生交流。

  3、师小结。

  4、齐读整首诗,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读出惊叹的语气。

  5、配乐背诵全诗。

  四、评一评--各抒己见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我收获了--”的句式说话)

  2、你对苏轼的评价。

  3、同学们的表现怎样?

  课后作业:

  1、写一写你眼中的暴风雨。

  2、搜集关于云、雨、风、天的诗句。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望湖楼醉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体会夏季西湖疾雨急来急去的特点,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本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描述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诗人。

  1、师;同学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背首诗给大家欣赏欣赏。(学生举手自由背诵)

  2、师生同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出新课。

  3、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和诗人,学生齐读)

  4、谁能给大伙儿介绍一下苏轼(学生自由发言)

  5、(课件出示)教师简介苏轼

  二、初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醉书”是什么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时写下的呢?我们理解了全诗就会知道了。下面就让我们来认真读读这首诗吧。要求:边读边画出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画出诗的节奏)

  5、学生再练习朗读。

  6、学生齐读本诗。

  7、学习生字“遮”,并指导书写。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1、学生默读全诗,理解诗句意思,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部分词语解释)

  2、同位交流诗句的意思以及看到的画面。

  3、指名班级汇报,(课件出示)教师讲解全诗描绘的画面。

  4、提问:诗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5、学生再读诗句,思考:这里的云怎样?这里的雨怎样?这里的.风怎样?这里的水怎样?学生想好后同位交流,再班级汇报。

  6、诗人描绘的雨又大又急,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生答:滂沱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暴风骤雨……)(鼓掌表扬)

  四、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1、教师诵读全诗,学生闭眼倾听,感受诗境。

  2、提问:题目《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开始我们就说了“醉书”的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情况下写的呢?(生答;不是)

  3、你从全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指名回答:高兴、喜悦、激动、心旷神怡……

  4、教师小结;是啊,面对云翻、雨泻、云卷、天晴这一急来急去的美景,诗人心中感慨万千,他把所有的感受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生齐答--“醉”。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醉”吧。(学生再自由读诗)

  5、指名有感情朗读,会背诵的就背诵。

  五、(课件出示)布置作业:

  1、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课外搜集并诵读苏轼诗词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望湖楼醉书》教案3

  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②能用知诗人,解诗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理解诗意思。

  ③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豪迈奔放的诗词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1)有这么一句俗语:六月天,娃娃脸。你知道是说什么的吗?

  (六月的天气变化无常)

  (2)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来描写这种奇怪的天气现象的。读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谁给我们带来的?你了解他吗,知道他什么?

  2、简介作者

  苏轼: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都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妹苏小妹也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诗词豪健清新,独具一格。

  3、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读诗)

  1、自由朗读诗,划出节奏:

  2、指名学生划出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3、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悟诗)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四、感受诗意境美:(品诗)

  ①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

  ②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

  ③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④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

  (有声:翻墨,跳珠,风来。有色:黑云,墨,白雨。有动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⑤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五、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苏轼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来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为什么可以这样理解?(诗人被西湖雨后的美丽景色陶醉了)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4、在这些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豁达、豪放)

  5、齐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小结

  诗人在西湖望湖楼上边喝酒边欣赏西湖的景色,结果被西湖一场急雨后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被陶醉了,今天你们也被陶醉了没有呢?(陶醉了)

  第二年,苏轼又来到望湖楼边饮酒观景,再次领略了西湖晴雨变幻的美景,他兴奋地把这一切又写了下来。看!就是这首诗(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湖楼醉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体会诗句的语言美,感悟比喻的妙处。

  3、想象西湖晴雨变幻的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二)、教学重点

  1、想象西湖晴雨变幻的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三)、教学难点

  1、想象西湖晴雨的变幻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2、体会诗歌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中华传统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文字线索题导入

  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2、四川眉山人,曾任杭州通判

  3、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4、他的诗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流传千古的名句

  1、同学们,你们能根据屏幕上的提示猜出这个人是谁吗?(苏轼)

  2、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课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西湖边上的望湖楼醉酒题诗)

  3、那么苏轼在望湖楼上题了怎样的一首诗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读诗歌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谁愿意第一个展示你的朗读?

  (齐读)

  3、读得真不错,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响、读准,更要读出诗的节奏,(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由练读一下这首诗。

  4、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得真好(如果读不好,师范读,再指名读)

  5、男女生赛读。

  三、检查预习,提出疑问

  1、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学习古诗仅仅会读还不行,我们还得理解诗中意思,品读诗中的意境。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哪些不懂或者难懂得词语,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生提问,相机指导回答)

  2、相信解决了这些重难点词,你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了,现在再读这首诗,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带着你们的理解在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四、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大、快、急、来得快、去得也快)

  五、品读诗句

  1、这真是一场奇特的雨啊!你从诗中得哪些字眼或诗句中感受这场雨的奇特呢?请默读诗歌,并从信封中取出“共学单”,认真完成。

  “我从‘____________’(诗句或者关键词均可)感受到雨的奇特,读着诗句,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1、生答:从“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感受到......

  a、从这句诗中,有没有哪些字或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这场雨的急呢?

  预设2、“未遮山”、“乱入船”

  a、“未遮山”,“乱入船”说明了什么?

  b、你能从关键词中体会到这场雨来得快、来得大,老师表扬你,你能带着这种感受去读一读诗句吗?

  c、还有同学对这两句诗有自己的理解吗?请你补充。

  你真是一个善于读书的孩子,带着你的感受去读一读好吗?

  (这一环节,相机指导“乱”字,将“乱”读胖“)

  2、关注比喻:

  老师关注到,同学们在分享自己感受的.时候运用了比喻得修辞手法,(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诗,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其实就是诗中出现的黑云翻墨、白雨跳蛛,诗人们在写诗的时候都喜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可以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无独有偶,苏轼在另一首描写西湖的诗中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全班齐读)

  不仅如此,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中同样也用到了比喻得修辞手法”不知细叶谁裁出“------生接”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也在《望洞庭》中写到”遥望洞庭山水色“----生接”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感受比喻的妙处吧!

  3、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这场雨的奇特呢?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抓住“忽”感受雨去得快

  “卷地风”:这是一场怎样的风?

  请你用朗读读出这一场大风,读出这雨过天晴的美丽景色吧!

  4、就是这样一场卷地之风,它不仅吹走了------生接或指名(这场大雨),还吹来了------指名回答(望湖楼下水天一色得美丽景象)

  小结:你们看,刚才我们通过读诗、抓关键词、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跟着诗人领略了一场西湖疾雨急来急去得变幻景色,让我们捧起书,再去领略一下西湖这场别样的雨吧!

  六、拓展进行“飞花令”

  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对雨情有独钟,写了许许多多赞美雨的诗文,现在就让我们来一场有关“雨”得飞花令吧!(背景音乐响起,生对诗)

  结束语:同学们,苏轼带来的这一场雨,让我们爱上了有关“雨”的诗句,甚至爱上中华传统古诗词,让我们再次一起饱含深情地读一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五)、板书设计

  雨

  大

  急

  (奇特) 

《望湖楼醉书》教案5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欣赏不同形态的雨,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揭题,读题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指名说说读古诗有什么要求。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字正腔圆。

  4、默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相同的.地方:都是写雨的。不同的地方:①作者、朝代不同(简要介绍作者)

  ②字数、句数不一样(简要介绍五言律诗、七言绝句)

  ③下雨的时间不同(白天、黑夜)

  ④雨不同。

  四、走进《春夜喜雨》,体会杜甫的喜雨

  1、诗人杜甫为什么喜欢这场春雨?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喜欢?

  2、自由读,结合注释思考,讨论。

  3、交流讨论:围绕以下几点

  ①知时节:说明雨下得及时。简介诗人当时情况。(指导读出欣喜之情)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出示朱自清《春》的片断,教师配乐读,体会润字。

  b.同样是表现春雨的轻轻,悄悄,杜甫只用了几个字?(10个)如果让你圈出两个字,你圈哪两个字?(潜、润)(指导用换字的方法体会潜的精妙)

  ③、花重锦官城

  找出描写花的句子。这句里哪个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重、湿、红等)你仿佛看到了(出示图片)体会湿和重。

  4、整合读《春夜喜雨》。

  五、走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会苏轼的醉雨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大雨、急雨)从哪儿体会到的?

  2、交流讨论:

  ①白雨跳珠乱入船

  a.斟酌跳珠

  b.斟酌乱

  ②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仿佛看到了

  (2)(出示黑云翻滚的图片)吟诵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大、急。

  ③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雨来得匆匆,去呢?谁来读?

  (2)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画面吗?(生说,读)

  (3)出示图片引导读,想象,再读。

  3、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雨、景)回读全诗。

  4、简介诗人此时处境。历史上无数诗人在失意或悲伤的时候,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出示其他不同情怀的雨的诗句)指导读。

  5、经历了如此大的挫折,而诗中却不见愁情,这是怎样的陶醉啊!齐读全诗。

  六、整体回读,背诵两首古诗

  七、作业布置

《望湖楼醉书》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较——————你知道为什么吗?

  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

  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悟诗境)

  四、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师:你们一直都是这么聪明,真正的聪明人要能说出它好在哪?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对仗工整。讲究押韵。

  五、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们能不能把它读好了呢?自己练读。(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品读。

  3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

  六、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于老师刚才已经说过了古人写诗写词是用来吟唱的,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总结学习方法。(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七、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读苏轼写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睛后雨》,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有什么学生自读。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板书: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望湖楼醉书》教案7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三苏”之一的苏轼。 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和苏轼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他们是怎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二、出示目标(同上)

  三、学法指导

  1.动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或心境 。

  2.听多媒体范读后,反复读诗。(注意节奏和感情)

  3.精读全诗,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4.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5.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可惜运与愿违,“一生襟抱未尝开”,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中成就最大的。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词语解释。何当:何时能够。却话:重提,再说。却,还,再。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能够相聚在西窗下 1.指名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大小李杜或苏轼的诗歌。

  2.出示学习目标,并强调重难点。

  3.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诗歌的方法。

  4.出示学习任务及要求。

  5.巡视学生的自学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或点拨,着重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参与个别小组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1.叫到名字的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名言,其余的补充。

  2.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3.回顾并总结出学法要点。

  4.明确学习任务及要求,并进行先学。

  5.学生先查资料按名时地著称的要求整理出作者的情况。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剪烛长谈,再来回忆诉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翻墨:形容黑云像倒翻的墨汁。跳珠:形容雨点打到船上像跳动的珠子。

  3.学习课文内容。(1)听范读两遍,跟读;(2)看幻灯片理解诗意;(3)读完诗歌《夜雨寄北》,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明确:两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两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4)译文: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下来,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5)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天气变化之快,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来的?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五、检查学生的先学效果

  诗句赏析:“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了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感。

  六、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1.《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出现了两个“期”,有没有重复之嫌呢?(明确:从字面来看是重复,本来回避这种重复很容易,把第二个“期”改为“时”:“君问归期未有时”,也是可以的,但这样可能有些潜在意味的损失。因为第二个“期”,强调一种失望的感觉。你的“期”,是日期,更重要的是期待,二者通通没有,不但是近日期没有行期不能马上回来,就是未来何期,也没有确定。日期和期待,双重意味,表面上是日期,深层的是期待,是思念。两个“期”字表明诗人不想用委婉语,而用直率语正面冲击对方的心理。)

  2.说说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6.指名学生逐一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尤其要照顾和了解中后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7.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进行对照,引导学生找出差距与不同。

  8.指导学生在课文相应的地方做标记或记笔记。

  9.点拨,纠正,补充,总结并延伸。

  10.巡视,检查背诵与默写

  11.梳理归纳要点,进行比较。 6.对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翻译任务。

  7.叫到名的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做到语言简练,表达准确。其余学生纠正或补充。

  8.看大屏幕,进行对照,及时记好笔记。

  9.各抒己见,抓住重点,力求落实到具体的字词上,能自圆其说即可。

  10.练习巩固。

  11.结合板书谈一谈收获或启发。

  作 业

  设 置 1.背诵默写本首诗。 2.预习其余三首诗。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导学案

  比较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赏析你喜欢的诗句。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望湖楼——在杭州塘门外西湖边。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五、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望湖楼醉书》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古诗两首。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为什么要加其(一)呢?因为苏轼望湖楼六月二十七日醉书一共有五首,这是第一首。

  2、大家注意看课题中的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3、大家看作者是谁?苏轼,大家学习过他的哪些作品?谁能介绍一下作者?

  4、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5、学习生字”遮“。

  6、画出诗歌的停顿。

  7、释诗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这实际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

  醉:是酩酊大醉还是略有醉意,我们还不得而知,也许学习过全诗,就会有新的理解。

  书:是什么意思?(写)写的是什么呢?

  8、学习第一句诗:请同学们读第一句。在这句中你觉得哪个词语你不理解。指名说,教师着重说:“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蔽、遮盖。

  (1)什么遮住了什么?(黑云遮住了山峦)

  (2)什么样的'黑云?(点出“翻墨”,为什么不用“黑云如墨”,而用“翻”字)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副生动的画卷,“黑云翻墨”这四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黑云从空中压下来不断翻滚的画面。

  (3)整句连起来说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9、学习第二句诗:

  2、“白雨跳珠乱入船”

  (1)播放“骤雨”的课件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2)再看视屏,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3)整句诗连起来说说: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的跳进船里。

  10、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1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发现这两行诗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2)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来得急)

  12、学习第三句诗:“卷地风来忽吹散”

  (1)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诗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狂风)

  (2)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

  (3)看视屏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13、学习第四句诗:“望湖楼下水如天”

  (1)“忽”字给岑参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

  (2)出示诗句:“望湖楼下水如天” 全班齐读“望湖楼下水如天”

  (3)(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出示视屏。让学生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14、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15、如果让你给苏轼所描绘的画面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名字呢?齐读全诗。(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雨,忽而风)现在再来看看诗题,你对“醉”字有了怎样的理解呢?

  16、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触景生情,即景而赋。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去感受苏轼的陶醉之情。

  17、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18、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意,释诗题

  读正确,明其意

  悟其意,用学法

《望湖楼醉书》教案9

  [教材透视]

  《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西子湖畔夏日的景象。古诗格律整齐,文字优美,诗句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其中《望湖楼醉书》生动地记叙了夏天西湖景色的变幻,表现了景物的动态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中没说送别,则显示了夏天西湖荷花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的美丽,是诗人通过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一首脍炙人口诗。

  [设计思路]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这样,学生 才能把古诗读写真切,理解得更透彻,从而获得的愉悦,情感的熏陶。

  签于上述认识,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达到资源共享,追求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努力锺炼语言,诗化课堂,以情感为线,语言为链,建立起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和谐对话,使学生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

  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难点]

  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到过西湖吗?了解西湖吗?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记忆忧新,回味无穷?(指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记忆,勾连出大量的阅历和体验。电视、书本上或耳闻目睹的有关西湖的信息。纷纷踏来,交汇,共享,丰满学生的认知世界]。

  2、师:是呀,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西湖美景是怎样的?

  二、初读古诗,引生入境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望湖楼醉书》这二首诗,想想,这两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谈谈初读后的感受

  :是呀,同在西子湖畔,不同的作者领略了六月时西湖不一样的风光,并写得独具特色。

  [设计意图:初读是学生感受文本的重要环节,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背文本读通顺。这是学生文本对话的第一个回合]

  三、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早晨,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老师诵读古诗后,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达到琅琅上口,并且说说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根据学生所描述的进行组织教学,体现学生教学的生成性]

  3、放媒体欣赏:西湖荷花

  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样的荷花?或用你得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述这美丽的夏日之菏。放《荷花》录音(叶圣陶爷爷写的)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整合,课内外整合,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师:一千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刚刚走远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

  师:非常投入地朗诵诗,生也听边看图。自由吟诵。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5、师: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在诗句中,情感是线将语言的珠子串联起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刚才读到的是一份怎样的情?用最恰当的词表达出来。

  学生反馈,自由读书,谈谈这份情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生读3次(请同学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上建立起各自对古诗的最初理解,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来置换诗句,对场景是进行描述,为学生创造了实践语言的机会。]

  6、师:是呀,同学们感受到的这些都能在诗句的景物描写中得到印证。现在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诗句,在品读过程中,你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做个记号,然后向组内同学探讨,解决不了的,我们在课堂上一起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间的协作既达到了学习资源和成果共享,也使学生的问题更为集中更显出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导点拔就能实破学生们的瓶颈,使学生对古诗有更深刻的领悟而夺性化的见解。]

  7、学生自由感悟,就问题互相探讨。

  8、学生反馈、互相解疑、品读诗句。

  9、诵诗咏诗情

  ①师:整首诗描写了西湖畔荷花的美丽,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离愁,就让这悠扬的乐声,穿透时光的河流,把我们带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真挚的明友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

  (师生和着音乐,看着画面共同诵读古诗)

  ②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充分地感受了这文美、景美、情美之后的诵读,是一次提升了,声情融汇地读是积累,更是情的抒发。]

  四、学习《望湖楼醉书》

  1、导入:美丽的荷花固然为西湖增添了魅力,下边我们随着著名的诗人苏轼去领略一下,西湖边的另一种自然景象,看看作者在写诗中又流露出什么情感。

  2、揭题,读题,释题。

  简介“望湖楼”:望湖楼在西湖之滨,“登楼凭栏,取山形,岭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绿净,楼阁内境中悬”,确为西湖名楼。

  3、小组合作研究:

  ① 自由朗读诗歌,反复读,达到琅琅上口。

  ② 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

  ③ 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一种自然形象,从哪些诗句可见?任选其中一句或几句用朗读或自己的话来描绘。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4、反馈:

  ①“我找到了哪句”“我用……来描绘”

  ②教师适当点拨。

  下雨前:“黑云翻墨”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

  雨 中:“百雨跳珠乱入船”此时感受到了什么?(雨大)

  生活中见到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雨 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过天睛,你想到什么?体会诗人心境的舒畅。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对语言的独特体验,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内涵。]

  5、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6、: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是多么的神奇。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景象的动态美。四句短小精焊,富于音乐美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让我们通过读来读己内心的感受吧!

  7、朗读:① 自由读 ② 指名读 ③ 指

  ④ 读:谁读得好?好在哪儿,有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8、配乐吟诵。

  五、回归整体

  1、学完了两首诗,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观,如雨后空气,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诗人以高招的笔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我们再次高呼:“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找准诗中的契合点,进行概语、、回归、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读两首古诗

  六、延伸

  1、: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所能领略到的也只是古诗的点滴魅力,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的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在这堂课中最大的所得。我想和同学们说的是,文学的大门永远向是爱好它的人们敞开的,原同学们都能在更多的诗歌、阅读中获得美的体验。

  [设计意图:课堂之外天地宽,让每个学生对诗歌作品的独特体验延续到课外,让他们在更广泛地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获得心灵的丰盈,才是诗歌教学的真正目的。]

  2、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背写夏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教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种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望湖楼醉书》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情感和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两首诗安排一起,为什么?相信学完以后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2.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人称东坡居士,他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3.你还知道苏轼的哪些诗?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大家所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有何妙处。(出示)

  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才叫“有板有眼”。谁能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再读一读这首诗?

  三、品读感悟。

  1.这首诗的题目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从诗题中你已经知道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当是已经是--(板书:夏季)夏季常常有雷阵雨。

  地点:望湖楼。(出示望湖楼)

  师: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先得楼,坐落在西湖边上。在望湖楼上极目远眺,西湖美景尽收眼底。

  (醉)似醉非醉

  “书”写。写什么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看见到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那是一场怎样的雨,雨后的景色又是怎样呢?就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

  2.明诗意:

  出示合作小贴士:

  A、选择感兴趣的一行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B、在你研究的这行始诗中,你认为哪些词用得特别巧妙?圈出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C、将阅读体会融入朗读之中。

  D、小组内明确分工,做好汇报交流的准备。

  随机交流:

  “黑云翻墨未遮山”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

  墨汁翻到是怎样的景象?(快,一下就黑了)

  从“黑云翻墨”中,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诗中什么遮什么?(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指导朗读

  “白雨跳珠乱入船”

  跳珠:跳动的珠子。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

  指导朗读

  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对你写作的启发。

  “卷地风来忽吹散”

  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风狂)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突出天色变化之快)

  说话:卷地风吹走了_______________,吹来了_______________。

  指导朗读

  “望湖楼下水如天”

  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湖面开阔而宁静、荷花鲜艳而润泽、空气湿润而清新……)

  指导朗读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

  3.悟诗情: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样的景色怎能不勾起苏轼的诗兴呢?现在再来看诗题,你对“醉”字有了怎样的理解呢?(表现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禁不住提笔写下了……(生齐诵全诗)

  4.小结。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出示:六月的西湖天气变化极快,先( )后( )。诗句描写的色彩极其丰富,( )云与( )雨形成鲜明对比,山是( )色的,而雨后的湖水与天空都是( )色的。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四、拓展延伸。

  苏轼对杭州西湖的这场雨十分偏爱,除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他在时隔多年又回杭州时写道“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五、作业设计

  1.书法创作 将这首诗创作成一幅书法。

  2.妙笔生花 把这首诗描写的景色描写下来,题目可以自拟,字数在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云

  雨 景物多

  风 变化快

  水

《望湖楼醉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首古诗,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的意境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诗的大意,能读出感情,背诵这首诗。

  难点:能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配乐播放西湖的十大景点。

  2、过渡:刚才大家欣赏的是西湖的`十大景点,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名闻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23课《古诗两首》就是宋朝诗人苏轼和杨万里的传世佳作,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板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了解作者。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把字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2)学习生字“遮”

  3、教师范读古诗。

  4、齐读。

  过渡:读书不仅要读的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书叫做“有板有眼”。

  5、出示停顿的诗指名学生读。

  6、古人读诗是怎么读的呢?(摇头晃脑)谁来试读一下。

  7、出示古诗,把古诗补充完整。(由易到难)

  8、苏轼不仅是个诗人,他还是个画家呢!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画的画呢?(出示动画,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9、配乐读古诗,加深体验。

  三、精读古诗。

  1、理解重点的词。

  (1)“翻墨” “遮” “白雨”“跳珠”是什么意思?

  (2)“卷地风”“水如天”又是什么意思?

  2、理解诗句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指名学生说说诗意。

  (3)教师读诗意,学生配诗。

  (4)出示诗意让学生填空。

  (5)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诗意。

  四、背诵古诗。

  1、齐读古诗。

  2、配乐背诵古诗。

  过渡:这首诗它还是一首歌呢!你们想听吗?

  3、教师演唱。

  4、播放给学生听。

  5、学生跟着唱。

《望湖楼醉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 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望湖楼醉书》教案(汇总12篇) 望湖楼醉书 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