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医生事迹材料

时间: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精选6篇

  【导语】下面是网友“rw034”分享的优秀医生事迹材料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1

  在河北省迁西县,有这样一位乡村医生,他默默扎根乡土,不分白天黑夜,不惧酷暑严寒,从医36年来累计接诊患者达20余万人次,出诊近3万次,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父老乡亲的健康之路,被群众誉为“三轮车上的流动医院”。他就是迁西县半壁店村乡村医生赵振洋。

  身残志弥坚:会治病、治好病是医生的“能”

  赵振洋出生于19xx年,3岁时罹患小儿麻痹症,左腿终身残疾。贫寒的家境和残疾的身体没有让他沉沦,反而铸就了他坚韧的意志和强大的精神。干不了农活儿,他就学习乐器,学习家电修理,学习养蜂技术。他憋着一股劲:要和正常人生活得一样有尊严!

  终于,他凭着一股子钻劲儿和灵巧的双手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但对他而言,身体的残疾始终是一个打不开的心结。“自己的腿就这样了,但我可以让别人少受疾病的折磨。”于是,他坚定了一个想法:我要成为一名医生,我要给别人健康!

  19xx年,县里组织乡村医生培训,他第一个报名,并以优异成绩结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乡村医生。这一年,他刚满18岁。

  医道如海,浩瀚无涯。赵振洋深知自己学历低、底子薄,他一边行医,一边刻苦自学,理论与实践的互补让他的医术突飞猛进。他至今也无法忘记治好病人的那种感受:“太幸福了,真的好像喝了蜜一样。我不是废人,我有我的能力。”

  蹒跚行医路:第一时间帮患者解除病痛,这是医生的“仁”

  20xx年,全县兴建集体产权村卫生室,赵振洋是第一批主动入驻的乡村医生。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并且承担着繁重的公共卫生工作。工作多了,收入少了,赵振洋依然无怨无悔。

  作为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没有上班和下班的区别,也没有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概念。只要有需要,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会背起药箱匆匆出诊,因为他知道,在路的那一头,是需要治疗的身体,是需要安慰的心。

  昼夜应诊、随叫随到,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可能只是劳累,但对于赵振洋来说,却是折磨和考验。残疾的左腿无法负重,他只能左手拄拐棍、右手扶药箱、斜着身子一步步地往前挪;由于长年不均匀负重,他的腰椎严重变形,疼痛难忍,不能久坐,也不能久站,每次起身走路,都必须站在原地按一按、缓一缓……36年来,他记不清用断了多少根拐棍,也记不清多少次跌倒在出诊的路上。“我的腿不好,但我的手没问题,打针输液,量血压测血糖,好用得很。”老赵说得很乐观,随后他又补充一句:“乡亲们相信我,需要我,我就得随叫随到。”

  一天夜里,村民陈素敏的小外孙女突发高烧,哭闹不止,心急如焚的她赶紧拨通了赵振洋的电话。赵振洋急忙穿衣起床,老伴儿帮着打手电、背药箱,两口子火急火燎地往患者家里赶。看过病情,用了药,老赵就在边上守着,直到孩子退了烧,睡熟了,又嘱咐家长明天到卫生室复查,这才安心回家。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他的艰难也许只有老伴儿最清楚。“每天晚上我都得给他按摩腰,按摩腿,要不就疼得睡不着。有时候我也劝他歇着点,可他一接电话就走,拦也拦不住,没办法,我就跟着去。”老伴儿抱怨的言语里偷着心疼,也透着骄傲。

  “他就是我们村的流动医院。”乡亲们这样评价他。

  真情付桑梓:重预防、治未病,这是医生的“德”

  多年行医,赵振洋见惯了病榻缠绵,看多了因病返贫。对于那些贫困患者,他从来不收诊费,药费也是能免就免,实在免不了又给不起的,他就自己垫上,最高时他垫付药费达8万余元。村卫生室运转困难,他就把自家养蜂的收入补贴进来。“卫生室得运转,不然老百姓看病太不方便;没钱我就先垫着,总之不能让公家吃亏。”赵振洋如是说。

  但这样也不是办法。赵振洋知道,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转变老百姓固有的“有病治病”观念,把预防保健工作做实做好,才能少得病,从而真正减轻群众的就医负担。特别是他发现近年来村里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有“三高”症状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他开始着手为每位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慢性病患者免费量血压、测血糖、称体重,并一一记录在案。他还自费购置了影碟机和健康知识讲座光盘,在村卫生室里播放。一开始,只是来输液的患者看,渐渐地人越来越多,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少肉多豆,少盐多醋”、“每天一千步,健康像大树”、“裤带越长,寿命越短”……一句句朗朗上口的健康口诀好懂、好记、易实践,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乡亲们的生活方式,也把健康意识栽植到了乡亲们的心里。

  现在,赵振洋累计为326位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村民身体状况的变化一目了然。乡亲们都说:“这可是件大好事!”

  但在赵振洋的心里,这还远远不够。“未病防病、已病防变”是他的行医理念,也是他的追求。对于只靠医疗收入养活自己的乡村医生来说,预防做好了,病人少了,收入就少了。可赵振洋却说:“医者仁心,我宁可不挣这个钱。”

  此外,对村里68多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年四次的慢病随访、妇幼保健、疫情报告、传染病防控、儿童防疫、死亡报告……让老赵忙得不亦乐乎,用他自己的话说:很忙、很累,也很快乐。

  36年岁月风雨,36年无悔坚守,36年蹒跚奔走,36年无私奉献。赵振洋就像一团火,燃烧了自己,却温暖着乡亲们的心。这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就是托起健康中国梦想的坚实基石。在为民服务的路上,他走得无比坚定。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2

  4月3日早上6点钟开始,邳庄镇翰林府邸小区南门核酸检测点就排着长长的队伍,居民们间隔一米、有序等候核酸检测。“拉开口罩,嘴巴张大。好了,戴好口罩,下一位。”此时的正一如前几日,认真、耐心地为每一位居民进行采样,并在采样完成后和同事一起将所有样本标签扫描上传至系统。

  这已经是连续奋战在全员核酸检测工作中的第7天,每天都要连续工作近十个小时,每天都要重复几百上千次同样的话语,每天都要重复着几百上千次同样的动作。在别人眼里,工作起来严谨细致,每一次采样都是非常专业、科学,而且每一天都精神饱满、状态十足,仿佛身体里有使不完的力气。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患有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一直以来都不能长时间站立。全镇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启动后,镇卫生院领导考虑到她的身体情况,并没有将她分配到一线核酸检测点。看到任务分组中没有自己的名字,第一时间找到镇卫生院领导:“我要到一线去,台儿庄的父老乡亲们需要我,我的身体情况我清楚,能不能顶得住我也清楚,请领导相信我,在一线我绝不会拖同事们的后腿!”看到如此坚决的态度,镇卫生院领导只好将她的名字加在任务分组表上。

  就这样,来到一线核酸检测点,同众多医护人员日夜奋战在一起。

  全区全员居家隔离政策实施之前的几轮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是从每天下午开始,夜间结束。因为很多居民白天忙于工作,夜晚下班回家后才能对其进行采样。所以医护人员们利用下午时间将在家人员采集完,接着继续采集陆续下班回家的人员,基本上每天都要持续到夜里十一二点甚至更晚才能完成任务。

  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且丈夫也因疫情原因在公司自己隔离,没法回家,便将家中3岁和17岁的两个孩子交由父母照顾,全身心投入到防疫一线工作中。想念孩子了,就在吃饭的空隙和他们短暂开一会视频,但往往是说不上几句话便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

  而全区全员居家隔离政策实施之后的几轮全员核酸检测,是从每日清晨开始,下午结束。虽然全员居家隔离之后,更容易组织人员进行检测,能够大大提高检测速度。但是同其他医护人员一样,需要在四五点钟就起床到镇卫生院准备物资,保证在居民排队之前将一切检测物资准备就绪。同时,时间更集中、节奏更快的采样工作,也给身体带来巨大的挑战。

  防护服下,汗水已经将皮肤和衣服粘连在一起;摘下口罩,露出的是满脸深深的勒痕;嗓子沙哑、口干舌燥,也顾不上喝口水;为了节省时间,匆匆吃上一桶泡面就将午饭或晚饭解决……然而这些,却远远比不上连续长时间的站立工作对腰部、腿部以及双臂所带来的疼痛。

  刺痛、酸痛、肿痛、麻木……种种疼痛无时无刻不在侵扰着。但是病痛也只能伤害到身体,仅此而已。精神世界依旧坚固如钢,“早日战胜疫情、守护百姓健康”的坚定信念始终在支撑着她同疫情战斗、同病痛较量、同疲惫抗衡。

  每当在核酸检测点采样完成后,同事们都劝她休息一会儿,而她总是笑着回绝,继续和同事们一起,走进小区楼里,上门为居家健康监测人员和老年人、残疾人、孕妇等行动不便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和身边的一栋栋高楼相比,身影显得如此渺小。而在我们心中,她的身影却比任何一座高楼大厦都要伟岸。

  面对镜头,说的最多的几句话便是:“不要拍我,多拍一下其他的同事,他们比我辛苦。多拍一下志愿者们,他们每天爬楼很辛苦。还有你们也辛苦了,到一线拍照一定要做好防护。”她的心里装着的总是他人。

  ,你是众多一线防疫医护人员中的一份子。,你是众多一线防疫医护人员共同的名字。你们的无私奉献和辛苦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胜利就在不远处,我们一起加油!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3

  有一种追求,看似平凡无奇,它却成就着不凡的业绩;有一种追求,看似朴实无华,它却辉煌着一个人的一生,那就是:热爱中医,甘于奉献。作为一名40岁左右中医门诊医生,他看上去还那么年轻,但是他的中药却是远近闻名,他就是中医院医生周道春。

  说到中医中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人们印象中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方面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治病救人方面似乎西医要来得快些。但是前不久因为一些事,让人着实领教到中医中药的神奇,也让笔者真正近距离认识了周医生。一位朋友长期从事伏案工作,因为颈椎病严重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她原本患有强直性脊柱炎,长期吃激素类药物,西药这方面是不能考虑了,很多理疗项目也不能做,除了针灸。无奈神经压迫症状太严重了,而且朋友也不能耐受针炙,治疗效果自然不明显,症状越发严重。她让笔者带她找周道春医生看看,据说这位医生素有“周半仙”之称。笔者以前只是听说,从没接触过周医生,碍于朋友请求,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周医生。虽然中药没有副作用适合养生保健,但是在治病除痛方面笔者还是侧重于西医。看了检查单,周医生详细四诊之后开了五副中药,笔者看了下也就几味中药,也没开西药。他只是将中药煎服法详细告知患者,先吃吃看吧,不行再想其它办法吧!这是周医生的原话。老实说,当时也就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所谓病急乱投医,笔者只是希望能帮朋友做些事,至于效果自然要看吃药后才能确定。在陪朋友就诊全过程里,至始至终周医生都是面带微笑心平气和,这样的医生有时本身也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朋友回家就开始煎中药喝,第一天没有什么变化,到第三天早晨打电话给笔者,电话那头她兴奋告诉笔者,感觉疼痛好些了,上肢能抬高而且好像也没有之前那样僵硬了。笔者听了之后心里还是有点犯嘀咕,就几味中药,有那么神奇嘛?朋友吃了五副中药之后,迫不及待的让笔者带她再去找周医生,去时病人很多,就陪朋友在一边等,一边看他给病人看病。周医生看病那才叫四平八稳,无论病人如何多,始终坚持认真耐心,有时候遇到老人家,看上去状态不好的,都是亲自搀扶病人就座。后来听朋友说她又去复诊几次,最后一次去时,周医生说不用吃药了,只要按照他教的方法坚持颈部活动就可以了。至今朋友颈椎病没再复发过。

  也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次笔者先生同事到他办公室玩,谈及脸上患有激素性皮炎痛苦不堪,西药是不敢吃也不能涂,但是脸部痒痛症状却很明显。曾经如花似玉容颜现在变得红一块白一块的,到了夏季更是痛苦不堪。之前看了不少地方始终不见效果,先生就建议她试试吃中药调理,反正中药也没多少副作用,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实。如果说上次笔者是半信半疑,这次找周医生则有点想挑战的意思。周医生在详细四诊之后还是只开五副中药,依然谦逊地说回家吃吃看吧,如果感觉皮肤不痛不痒症状好些就再来。几天过去没有接到电话复诊,想必这中药也没有那么神奇,也就没再多问。没想到后来笔者先生告诉她说同事吃了中药效果很好,脸部感觉舒服多了,因为不好意思麻烦笔者,她自己找周医生又开了中药,还一直在吃呢。为了美她打算坚持吃一段时间中药,最重要的是她从周医生那里懂得一个道理,像她这样的皮肤毛病更多的需要内调而非外治。这以后遇到难缠的问题都喜欢让病人找周医生,他都是只开五剂中药先吃吃看,这句话已成了他谦虚待人的口头禅。

  作为一名医生,他总是从病人的角度出发,理解病人的困难,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尽力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能用中药解决的尽量不开西药,能不用检查的就不检查。在病人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病人之间口口相传,慕名前来的病人越来越多,以至于他每天都不能按时下班,有时候病人实在太多了,就让家人将饭送到单位,简单吃点再接着看病人。因为有很多病人很多来自农村,难得上来看病,不忍心让病人等太久。即使节假日休息,只要有病人打电话,他就到医院来上班。他经常说的一句话:“生病也不能分节假日,人家也是没办法。”朴实的话语里透露出周医生满满的责任心和爱心。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4

  迈着初夏的脚步,我们迎来了专属我们的节日,能够代表我院一千多名护士发言,我倍感荣幸。请允许我对医院护理事业给予关心和支持的领导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向为我院护理事业做出贡献的前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默默工作在护理岗位的护士兄弟姐妹们致以最诚挚的节日祝福!

  我叫王瑶,是医院妇科一名普通的护理工作者,从事临床妇科护理整整20年。经过20年的一线工作实践,我已经深深爱上了护理工作,并为我热爱的护理事业继续努力奋斗着。今天能站在这里,面对如此众多的“观众”还是首次,我既感到无比荣幸,又感到十分忐忑。院领导给予我的无上荣誉,是我今后工作不断努力的动力所在,但是我知道自己只是全院一千多护士之中极为普通的一员,所做的一切更是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只是尽力做到一名护士应尽的责任。

  清晰记得20年前踏进病房的那一刻,同事们忙碌的身影就让我明白了护理工作的繁重与劳累。工作中,我一天比一天体会到护理工作的神圣,我们用自己的愉悦、信心与病人的沮丧、绝望做着交换。平凡的工作中,我们用自己的微笑抚慰着病人伤痛的心灵!在这20年里,作为一名护士,我体验过患者面对病痛的无奈,我目睹过无数悲欢离合的场景,我感受过患者信任的目光,也遭遇过“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的尴尬场面……但是,我无悔!因为我们是捍卫健康的忠诚卫士,是我们为病人减轻痛苦,驱除病魔,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功绩,白衣战士在抗击“非典”斗争中的贡献,这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面对人们用“白衣天使”来表达对护士形象美和内在美的深情赞誉,我们无愧!

  我,一名普通的护士,在护士长言传身教渲染下,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热爱护理岗位,爱院如家,做医生的好帮手,护士的好姐妹,更重要的是做病人及家属托付的生命天使,用一颗善良的心和精湛的技术为病人解除痛苦。我认为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改变服务理念,用心服务患者,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虽然护理工作是辛苦的,但我是快乐的。当面对患者依赖的眼神时,我觉得我的工作是那么重要,患者及家属的感激与称赞,都能让我非常满足。当我下班后把煎好的中药送到陈姐手中、为等候手术的家属爷爷买上一份盒饭、为化疗脱发的患者买来头巾……这都是我发自内心爱的释怀。我深知对病人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理解、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帮助、多一点感恩,就会为社会增添许多和谐!

  20年3月,妇科作为“护理岗位管理”的试点科室,经大家推举,护士长委托,我成为了一名责任组长。平日工作重心就是从事危重疑难病人的护理,我从严要求自己,用细心、耐心、责任心及爱心确保护理安全,深得患者及同事们的信任,多次获得“病人最满意的护士”、“先进工作者”,这是病人和同事们对我的肯定,更是我从中获得的最大动力和满足。妇科优秀的医护人员极多,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得妇科在医院推行电话回访以来,是获病人“最满意科室”最多的科室,这是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为自己能成为团队一员而自豪!我们更深知:身边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团队和个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今天站在这里,我只是代表所有护士,表达一名普通护士的心声,没有什么值得炫耀和自傲之处,但我发自内心地说:我要感谢我们的职业,是她让我们知道如何平等、善良、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是她让我们懂得活着就是一种美丽!我要感谢我们的职业,是她让我们懂得了如何珍爱生命,明白了平凡就是幸福,奉献让我们更加美丽。

  最后,我要感谢领导的鼓励,老师们的帮助和同事们的支持。以及病患的陪伴,是他们让我快速成长。今后的我要不断充实自己,精益求精,坚守慎独,“宁让自己麻烦百次,不让病人麻烦一次”将是我终生的护理理念,用自己炙热的胸怀温暖每一位病人,为护理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一份力量!为我院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5

  胡佩兰是郑州市的一名医生。1986年,她70岁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后到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坐诊,2010年受聘到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

  作为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的高材生,胡佩兰养育了包括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在内的4个儿子。70岁从原郑州铁路中心医院退下来后,家人都劝她歇歇,但她坚持去出诊,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凑一起,在8年间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2014年1月22日5时30分,98岁的胡佩兰逝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感动中国栏目组给胡佩兰的颁奖词是“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 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在当晚学习观看的过程中,广大职工被一个个感动中国人物感人至深、震撼人心的先进事迹所感动。当播到女仁医胡佩兰的事迹时,在座职工更是激情澎湃、数度落泪。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学习胡佩兰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深入贯彻“厚德、博学、至臻、致远”的院训,完成“关爱生命、呵护健康、服务大众、奉献社会”的使命。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6

  有一种追求,看似平凡无奇,它却成就着不凡的业绩;有一种追求,看似朴实无华,它却辉煌着一个人的一生,那就是:热爱中医,甘于奉献。作为一名40岁左右中医门诊医生,他看上去还那么年轻,但是他的中药却是远近闻名,他就是中医院医生周道春。

  说到中医中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人们印象中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方面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治病救人方面似乎西医要来得快些。但是前不久因为一些事,让人着实领教到中医中药的神奇,也让笔者真正近距离认识了周医生。一位朋友长期从事伏案工作,因为颈椎病严重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她原本患有强直性脊柱炎,长期吃激素类药物,西药这方面是不能考虑了,很多理疗项目也不能做,除了针灸。无奈神经压迫症状太严重了,而且朋友也不能耐受针炙,治疗效果自然不明显,症状越发严重。她让笔者带她找周道春医生看看,据说这位医生素有“周半仙”之称。笔者以前只是听说,从没接触过周医生,碍于朋友请求,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周医生。虽然中药没有副作用适合养生保健,但是在治病除痛方面笔者还是侧重于西医。看了检查单,周医生详细四诊之后开了五副中药,笔者看了下也就几味中药,也没开西药。他只是将中药煎服法详细告知患者,先吃吃看吧,不行再想其它办法吧!这是周医生的原话。老实说,当时也就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所谓病急乱投医,笔者只是希望能帮朋友做些事,至于效果自然要看吃药后才能确定。在陪朋友就诊全过程里,至始至终周医生都是面带微笑心平气和,这样的医生有时本身也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朋友回家就开始煎中药喝,第一天没有什么变化,到第三天早晨打电话给笔者,电话那头她兴奋告诉笔者,感觉疼痛好些了,上肢能抬高而且好像也没有之前那样僵硬了。笔者听了之后心里还是有点犯嘀咕,就几味中药,有那么神奇嘛?朋友吃了五副中药之后,迫不及待的让笔者带她再去找周医生,去时病人很多,就陪朋友在一边等,一边看他给病人看病。周医生看病那才叫四平八稳,无论病人如何多,始终坚持认真耐心,有时候遇到老人家,看上去状态不好的,都是亲自搀扶病人就座。后来听朋友说她又去复诊几次,最后一次去时,周医生说不用吃药了,只要按照他教的方法坚持颈部活动就可以了。至今朋友颈椎病没再复发过。

  也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次笔者先生同事到他办公室玩,谈及脸上患有激素性皮炎痛苦不堪,西药是不敢吃也不能涂,但是脸部痒痛症状却很明显。曾经如花似玉容颜现在变得红一块白一块的,到了夏季更是痛苦不堪。之前看了不少地方始终不见效果,先生就建议她试试吃中药调理,反正中药也没多少副作用,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实。如果说上次笔者是半信半疑,这次找周医生则有点想挑战的意思。周医生在详细四诊之后还是只开五副中药,依然谦逊地说回家吃吃看吧,如果感觉皮肤不痛不痒症状好些就再来。几天过去没有接到电话复诊,想必这中药也没有那么神奇,也就没再多问。没想到后来笔者先生告诉她说同事吃了中药效果很好,脸部感觉舒服多了,因为不好意思麻烦笔者,她自己找周医生又开了中药,还一直在吃呢。为了美她打算坚持吃一段时间中药,最重要的是她从周医生那里懂得一个道理,像她这样的皮肤毛病更多的需要内调而非外治。这以后遇到难缠的问题都喜欢让病人找周医生,他都是只开五剂中药先吃吃看,这句话已成了他谦虚待人的口头禅。

  作为一名医生,他总是从病人的角度出发,理解病人的困难,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尽力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能用中药解决的尽量不开西药,能不用检查的就不检查。在病人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病人之间口口相传,慕名前来的病人越来越多,以至于他每天都不能按时下班,有时候病人实在太多了,就让家人将饭送到单位,简单吃点再接着看病人。因为有很多病人很多来自农村,难得上来看病,不忍心让病人等太久。即使节假日休息,只要有病人打电话,他就到医院来上班。他经常说的一句话:“生病也不能分节假日,人家也是没办法。”朴实的话语里透露出周医生满满的责任心和爱心。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说到事迹材料,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事迹材料是用于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有所效仿,从而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如实记载和反映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的书面材料。那么相关的事迹材料到底怎么写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最美医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医生事迹材料精选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