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民间舞教学计划

时间:

民间舞教学计划共5篇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计划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5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2709个字,阅读大概需要7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民间舞教学计划共5篇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计划,以供参考。

民间舞教学计划共5篇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计划

民间舞教学计划共1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一级

1、小熊舞 (儿童舞蹈)

2、西 瓜 (儿童舞蹈)

3、球球操 (儿童舞蹈)

4、打花巴掌 (汉族风格)

5、小蜗牛 (儿童舞蹈)

6、我的小小手 (儿童舞蹈)

7、飞吧小蜜蜂 (蒙族风格)

8、数星星 (儿童舞蹈)

9、我是小画家 (儿童舞蹈)

10、小鸡啄米 (汉族风格)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二级

1、小红扇 (安徽花鼓灯)

2、吐泡泡的小鱼 (傣族)

3、小蝌蚪变青蛙 (儿童舞蹈)

4、划船 (客家)

5、捉迷藏 (儿童舞蹈)

6、老鹰捉小鸡 (汉族风格)

7、燕儿飞 (蒙族风格)

8、拔 河 (儿童舞蹈)

9、蹦蹦兔 (儿童舞蹈)

10、小小运动员 (儿童舞蹈)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三级

1、小丫丫 (哈尼族)

2、小鼠上灯台 (汉族)

3、跳皮筋 (儿童舞蹈)

4、抓 包 (云南花灯)

5、企鹅 (东北)

6、花手绢 过家家(东北)

7、小鸭嘎嘎 (苗族)

8、小小服装设计师(儿童舞蹈)

9、小象洗澡 (傣族)

10、长辫子 (维吾尔族)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四级

1、剪羊毛 (蒙族)

2、扭扭舞 (苗族)

3、花皮球 (东北秧歌)

4、小木偶 (儿童舞蹈)

5、踢毽子 (藏族)

6、踩水乐乐 (水族)

7、鼓儿咚咚响 (汉族)

8、快乐的小鸟 (达斡尔族)

9、会唱歌的盘子(维族)

10、渔家欢歌 (客家族)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五级

1、小骑手 (蒙族)

2、彩绸飞舞 (东北秧歌)

3、腊梅花开 (河北秧歌)

4、亮装之舞 (傈僳族)

5、弄钱鼓 (闽南地区)

6、打歌 (彝族)

7、天山云步 (哈萨克族)

8、小卜少 (傣族)

9、狩猎娃娃 (鄂伦春族)

10、尝葡萄 (维族)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六级

1、池塘里的小青蛙 (汉族)

2、欢腾腰鼓 (河北秧歌)

3、跷跷板 (朝鲜族)

4、打柴舞 (黎族)

5、新年来到 (汉族)

6、挤奶员 (蒙族)

7、抛绣球 (苗族)

8、花伞 (云南花灯)

9、渔趣 (傣族)

10、吉祥如意 (畲族)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七级

1、雅鲁藏布江的浪花 (藏族踢踏)

2、小雨滴 (安徽花鼓灯)

3、小马蹄 (蒙古族)

4、小格格 (满族)

5、戏鼓仔 (广东地区)

6、鸭子戏水 (苗族)

7、小放牛 (河北拉花)

8、铃鼓舞 (维吾尔族)

9、戏蝶 (东北秧歌)

10、阿美队舞 (高山族)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八级

1、花棍飞舞 (汉族风格)

2、团团扇 (满族)

3、丢手绢 (东北秧歌)

4、大雁 (蒙族)

5、小小嫚 (山东胶州秧歌)

6、绕三灵 (白族)

7、踏踏踏 (藏族踢踏)

8、漓江小阿妹 (壮族)

9、采蘑菇的小姑娘 (彝族)

10、皮影娃 (河北唐山皮影)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第九级

1、拾青稞 (藏族踢踏)

2、织呀织 (景颇族)

3、花儿与少年 (回族)

4、摆手摆 (土家族)

5、金花遍地开 (白族)

6、茶香飘飘

7、放风筝

8、阿细娃娃耍月

9、摘苹果

10、快乐罗嗦

(浙江地区) (河北沧州落子)(撒尼族) (朝鲜族) (彝族)

民间舞教学计划共2

《中华民族民间舞》

《傣族民间舞》教案一

  一.【教学内容】傣族民间舞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傣族民间舞的风格及动作特点,掌握其基本体态

2.熟练掌握傣族民间舞的基本舞步及动律 三.【教学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四.【教材】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实用型创新规划教材《舞蹈》

  五.【教学课时】4课时 六.【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第四单元任务三“傣族民间舞”内容。本教材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立足职业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幼儿园对人才的需要。本章节通过对民间舞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二至三个民族民间舞蹈,丰富学生的舞蹈眼界和知识,不断提高自身鉴赏表演舞蹈的能力。 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动律特点、风格。

  2.难点:傣族舞蹈的“三道弯”的体态造型,身体的斜靠感,动作协调于韵律美。 八.【教学方法】

  示范法、动态纠正法、静态纠正法 九.【教学设备】

  音响一套、VCD一台、电视机一台、电脑一台 十.【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傣族民间舞风格及动作特点

(1)通过播放傣族人民生活的图片,介绍傣族风土人情

  傣族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分布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他们滨水而居,“水一样的民族”是对傣族性格的描述。

  傣族人民生活在“宁静的田园”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活动,所以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大部分为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前后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 (2)通过播放蒙古族舞蹈视频,介绍蒙古族民间舞的特点

  傣族舞丰富多彩、特点突出、风格浓郁,除有多种步伐外,上身的舞姿、手臂动作、手的位置、手势也都多种多样,使其舞姿富于雕塑性。傣族舞蹈既有韵律美又有造型美,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具有较丰富的表现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舞姿造型“三道弯”和“一顺边”两者融合形成多种柔媚线条组合,体现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详、舒缓的规律特点。

2、基本体态

  傣族的基本体态就是“三道弯”。既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 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为“三道弯”的后轮翻腕、内屈或由后向前掏转,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

  腿部动作的“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曲的膝,膝至胯。舞蹈时已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体态。

(二)

  基本部分

1、基本动作训练 (1)基本手形 ? 掌形

  托式掌:掌心向上,手指向外

  提腕掌:掌心向下,手指向外,手背向上 立式掌:要求四指并拢,虎口张开,拇指稍向你内45度,手指与手掌用力伸直,使手指向上翘 ? 冠形

  食指与拇指相对,指尖想靠,形成一个环形,其余三指伸直,手形好似孔雀 ? 爪形

  食指第二关节屈,拇指第一关节屈,两指相对形成一个爪字形,其余三指伸直成扇形,手形像孔雀爪一样 ? 屈掌

  四指并拢稍屈,拇指伸直,虎口打开 ? 嘴形

  嘴形与冠形相似,食指和大拇指并拢,其余三指张开、伸直,像孔雀的尖嘴 ? 叶形

  像椰子树的树叶的形状,大拇指和食指靠拢,其余三指张开,整个手指的外沿向上翘 (2)基本脚位 ? 基本脚位

  双脚自然并拢,脚尖冲前 ? 丁字步位 点丁字步 跟丁字步 ? 之字步

  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右脚全脚落地或脚掌点地 ? 小八字位

  正步基础上,双脚尖自然外开 ? 大八字位

  在小八字步基础上,一脚向旁迈出约一脚距离 (3)基本手位 ? 低展翅

  双手掌形,顺向胯旁展翅 ? 平展翅

  双搜掌形,一手胯旁,一手肩旁,顺向展翅为单平展翅;双手展翅,两手肩旁,两边展翅为双平展翅 ? 高展翅

  双手掌形,一手胯旁,一手斜上托掌 ? 侧展翅 提腕掌形,右手在低展翅的位置上,左手在胸前,手腕相对,形成一条斜线 ? 双合翅

  前双合翅在身前领腕相对;上双合翅为立式掌形,双手弯臂在头顶上方,手背相对,手心向外 ? 双抱翅

  前双抱翅在身前交叉抱翅 ? 顺展翅

  立式掌形,右手弯臂在头顶上方,左手弯臂在平展翅位置上,两个指尖相对 ? 合抱翅

  双手掌形,右臂弯曲在头顶上方,做合翅,左臂弯曲在胸前,做单抱翅

(4) 基本舞步 ? 起伏步

  准备姿态:正步位,双手扶胯

  预备拍:后半拍双膝微屈,重心下沉,右脚快速向后臂部踢起,同时胯部向左侧崴动。第一拍前半拍右脚全脚掌落地,胯部还原,膝部向下微屈。后半拍换脚做准备拍后半拍的动作,胯部方向相反 ? 踮步

  准备姿态:左小踏步准备

  预备拍:前半拍左脚立半脚尖,右脚原地抬起,后全脚落地随即屈膝,同时左脚离地。后半拍,左脚立半脚尖,右脚离地。如此反复,动作时注意主力腿膝部屈伸要柔和,身体重心随之起伏。十一.【思考于练习】

1.教师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2.再次复习所教组合的内容,强调基本体态舞姿 3.布置课后作业:

(1)练习傣族民间舞的基本舞步

(2)熟练掌握傣族民间舞的基本手形、脚位、手位

(3)搜集资料及观看视频等方法,了解民族舞蹈的相关知识,赏析经典剧目。

民间舞教学计划共3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08届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东北秧歌组合训练在舞台表演中的作用

  院(系)名称 专 业 名 称 学学指导教生姓

  名 号 师

  音乐学院 音乐表演 郭二娇 0 杨羽燕讲师 2008年5月 完 成 时 间

  目 录

  前 言

一、东北秧歌及组合的由来

二、东北秧歌组合的种类

(一)单一性动作组合的训练

(二)复合型动作组合的训练

(三)带道具组合的训练

(四)风格性组合的训练

三、东北秧歌组合的训练目的

(一)单一性动作组合

(二)复合性动作组合

(三)带道具组合

(四)风格性组合

四、组合训练在舞台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一)强化了舞蹈演员身体的整体协调性

(二)培养了舞蹈演员“身”、“情”并茂的表现力 结 语

  1 浅谈东北秧歌组合训练在舞台表演中的作用

  郭二娇

  音乐学院 音乐表演专业 学号:0

  指导老师:杨羽燕讲师

  摘 要:东北秧歌是深受广大人民喜欢的汉族民间歌舞形式之一,通过课堂上各种组合的学习,使学生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系统训练,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表现能力,为今后的舞台表演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体现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目前舞蹈教学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东北秧歌; 组合训练;舞台表演 ;作用

  前 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由于区域、环境、风俗习惯的不同,各自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舞蹈。为了培养专业的民族舞蹈演员,就必须从各民族民间舞的组合训练开始。而各民族民间舞蹈组合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对学生身体各部位关节和肌肉的松弛解放、灵活性、技巧性及乐感和表现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以东北秧歌的组合学习为例,说明民族民间舞蹈组合训练在舞台表演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可以认识到,不同民族民间的舞蹈组合,为其舞蹈基础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的服务于舞台表演。

一、东北秧歌及组合的由来

  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地区广大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形式之一,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在民间,每逢佳节,红白喜事,秧歌队走村串乡,作各种表演,十分热闹。“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大批的专业舞蹈工作者深入到东北的农村,以辽南盛行的高跷秧歌为基础,广泛吸收东北地区的秧歌,二人转以及其他民间歌舞小戏作为舞蹈的素材,编创成新型的舞台节目,这些节目仍保持着原有的风格动律,反映出东北农村的新面貌,因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于是人们就把源于高跷,又近似秧歌并具有东北民间舞风

  2 格特点的新形式称之为‘东北秧歌’”。

[1](第37页) 随着专业舞蹈院校的成立,为了使东北秧歌的训练更系统化和规范化,专业教师把从老艺人那里采风来的秧歌,经过整理、提炼、加工,便成了我们今天课堂上的各种东北秧歌组合。通过各种东北秧歌组合的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特色,为其的舞蹈基础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的服务于舞台表演。

二、东北秧歌组合的种类

  系统的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方式,多以各种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组合为教学内容。组合作为一种教学训练方式及展示教学成果的最佳手段,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组合的教学训练过程也体现出三个阶段:启蒙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同样道理东北秧歌组合本身也因各种不同的训练呈现出了几种不同的类型。

(一)单一性动作组合的训练

  单一性动作组合的训练是指把两个以上的同类的单一动作组合起来进行反复练习,它属于启蒙阶段范畴的组合。例如:东北秧歌中“前后动律”组合,就是以腰部发力而带动上身的前后横扭,而脚下则是单一的压脚跟训练。这类组合的特点动作单一,重复性强,易于掌握。

(二)复合性动作组合的训练

  复合性动作组合则是把两个以上不同动律的动作连接在一起,进行复合性训练。它是与单一性组合联系的复合阶段,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属于成长阶段范畴的组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之一环节是锻炼学生身体协调能力的关键。如在东北秧歌的“踢步组合”中下肢动作包含了前踢步、后踢步及跳踢步等动作,目的是训练前踢步、后踢步两种基本步伐的动律和脚下的灵活性,其中踢步的踢和回与音乐节奏点的配合是重要环节。同时“踢步组合”的上肢动作以各种绕花动作为主,为东北秧歌的学习打下基础,组合中包含蝴蝶花带动压脚跟和交替花带动前踢步的两类动作,并集中反映了多方面的动作衔接规律。复合性动作组合在结构上具有变化丰富的特点,为进入下一阶段组合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带道具组合的训练

  道具是为了帮助舞蹈者表达情感或事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使用能使舞蹈内容更为丰富,增色添彩。东北秧歌中的手绢是舞蹈表演时不可缺少的道具,东北秧歌的各种

  3 [2]手巾花组合则充分地展示了里片花、外片花、蝴蝶花、缠花、顶绢、平抛绢、回旋绢等各种手绢花技巧,通过训练可以使学生把动作和道具充分结合在一起,在以后的舞蹈剧目上不会感到不知所措,反而能收放自如。

(四)风格性组合的训练

  在东北秧歌组合中,风格性组合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地域、生活习惯的差异,它的风格特点也就各不相同。要掌握这个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就要先了解该民族丰富而独特的舞蹈文化。谈到东北秧歌就必须从辽南高跷说起,辽南高跷具有独特的风格及动律特点,而这些特点则是东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辽阔的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寒暑分明。生活在这里汉族的人民,多是从事于垦荒、开矿、搬运的劳动者,形成了坚韧、率直、倔强的性格,同时也形成了东北人民喜欢色彩浓郁、线条粗犷的审美习惯。“东北秧歌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俗特点,它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俏,俏中有哏,刚柔结合”

[3](第1页)

。例如:我们在学习《大姑娘美》这个组合时,各种东北秧歌特有的动律充分的体现了东北秧歌“哏、俏、浪、稳”的风格特色。

三、东北秧歌组合的训练目的

(一)单一性动作组合

  单一性动作组合,顾名思义是指单一动作的练习,它的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对手脚位置、身体方位、基本姿态等有明确的概念,较易于掌握。如东北秧歌中“绕腕”组合的训练,是以绕腕基本动作为主,配合基本体态和脚下的前踢步而进行的单一训练,在解决绕腕的同时,又结合脚下踢步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把踢步出脚快、落脚稳的特点基本上表现了出来。单一性动作组合还有一个重复性的特点,这样能够便于学生掌握动作规律,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复合性动作组合

  复合性动作组合比单一性组合加大了难度,它是把多个单一性动作组合在一起,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训练学生的协调性,即身体对动作变化的敏感度和大脑把单一动作组合在一起的反应度,它是学生对单一动作巩固和提高的重要阶段。通过复合性动作组合的训练能够把动作由元素的训练连接成句的训练,使学生学会舞蹈动作技巧同时,掌握该舞蹈的动作风格。

(三)带道具组合

  道具组合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自身条件以外附加条件的正确应用,也就是说,在东北秧歌手绢组合的训练中,使学生对手绢从逐渐掌握直至灵活运用,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灵巧、机敏,而且还可以培养舞蹈演员“借物传情”的意识。在组合中,手绢起到了一个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通过手绢的不同运用,突出了人物的心态和心理特点,通过手绢把东北人的智慧和情感,无保留的展现出来,另外,还扩充了舞蹈者的表现技法,构造出其他舞种无法替代的审美形象,也是为舞蹈剧目奠定基础

(四)风格性组合

  各民族有着不同的舞蹈风格,风格性组合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准确无误地掌握各民族的风格特征。对于民族民间舞而言舞蹈风格是体现一个民族风情文化,体现一个民族人民性格特征的关键,没有了舞蹈的风格也就失去了民族民间舞蹈的真正意义,但是舞蹈风格是很难掌握的,需要通过专业系统地训练,了解舞蹈所产生的根源所在,了解它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及人文化,才能正确地领会。例如:《小看戏》这个组合内容并不复杂,但它抓住了“情”字作为感情依据,在动作上进行处理,使这个组合变得情趣横生,从而启发了演员表演的欲望,增强了演员的表现力,从而能够更好的服务于舞台表演。这也就是民族民间舞蹈家需要到各民族采风的原因之所在,因为只有深入到一个民族的生活,才能把这个民族最原汁原味的风格通过艺术家的再创造得以表现出来。

四、组合训练在舞台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民族民间舞组合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在技术上具有专业的表演水准,以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民族民间舞组合所特有的内涵决定了它未来的目的,它的作用就在于体现舞台表演的训练价值,为舞台表演做准备、打基础,也为舞台表演团体输送人才,起到了承上启下、连接流通的作用。

(一)强化了舞蹈演员身体的整体协调性。

  东北秧歌的“自娱性”特点,产生了无拘无束,变化多端的舞蹈动态。我们在掌握体态、动律、节奏的同时,也训练了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与协调性。如组合中前踢步的训练,是自下而上波及式的。脚下的“哏”劲带动,波及上身,形成不断流动的柔美劲。脚下的“哏”,上身要“浪”,手臂的快绕、慢进,再配合脚下及上身的动作,则都是训练演员身体各部位的力度转化能力,协调配合能力及应变控制能力的[5]。

(二)培养了舞蹈演员“身”、“情”并茂的表现力。

[4]

  在学习东北秧歌风格性组合时,教师通常要求学生“以情带动”,注重内心感受来培养学生“身”“情”并茂的表现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风格,体现风格。在道具性组合中,各种绕花、片花等多种手巾花的训练,都是诱发人物感情的有力辅助手段,在培养演员灵巧、机敏的同时又培养了演员“借物传情”的意识,扩充了舞蹈者的表现技法 [6](第228页) 。

  随着我国舞蹈事业的飞速发展和舞蹈创作的日益繁荣,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民族民间舞组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舞蹈是一门表演艺术,所以学用应该一致,教学服务于舞台,舞台则体现教学效果,二者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组合训练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教授单一的训练动作和基础技术,同时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和教材想适应的特定环境和气氛。组合训练则考虑到了训练中的表演性及组合在表演上的多样化,同时也注重其构成艺术表现力的实际功能。因此,东北秧歌组合的训练能提高和巩固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创作力和感染力。例如舞蹈《月牙五更》在编创上的成功之处,关键就在于课堂与舞台实践的融合,明确了学与用不可分割的关系,课堂靠近舞台的需要,舞台又吸取提炼出课堂的精华,,既保留了原有的风格,又展现了东北秧歌的魅力和价值,教学与剧目的巧妙结合,使广场性、自娱性的秧歌,融化成为具有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的舞台艺术。有人说东北秧歌简单,一看就会,认为没有组合训练的价值,只要练好基本功,就是一个好的舞蹈演员。这种忽视课堂组合训练必要性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没有各种组合的底垫就不可能有舞台上令人心动的表演,就如同写文章的过程,没有词汇的积累,没有造句、组句的能力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舞蹈《月牙五更》可以说是课堂训练造就了舞台的成功,整个舞蹈没有动作外形技巧的难度,更侧重风格的表现,注重身体和内在情感的诠释。也许是缺少高难外形动作的技巧,从而吸引了不少演出单位来学习,可学习的结果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她们中间普遍存在没有拿过手绢,没有学过东北秧歌,更不知道怎样配合上下身的协调的问题,因此舞蹈风格的表现也就不熄自灭了。使得整个舞蹈空荡荡的,失去了原有的感染力、韵味和节奏的处理,剧目失去了光彩。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她们没经过东北秧歌系统的组合训练。可见,我们必须肯定组合训练在舞台表演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再者,学习东北秧歌组合时,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动作的连接方法,掌握各种连接技能,学生在学会正确、自觉、流畅地运用动作传情达意的同时,还能利用这些元素性动作自如的编排舞蹈,更好地服务于舞台。

  6 在漫长学舞路上,好的老师总是告诉我们学习舞蹈要会举一反三,在东北秧歌舞蹈的学习过程中,组合的训练在舞台表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道理,在其它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过程中组合的训练同样在舞台表演中起着重要作用。

  结 语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一万多种民间舞蹈,老一辈艺术家们从上一世纪40年代开始就求教于民间艺人,从原生态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提取素材,经过加工、提炼和再创造,到50年代就形成了一套既保留着各个民族民间的传统风格,又适合课堂教学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而其它各民族民间舞蹈组合训练的目的和作用又与东北秧歌有着异曲同工之理。因此,要想培养出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演员,就应非常重视民族民间舞组合的训练方式,在此基础上加强组合训练的多元化、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舞蹈的风格及特点,为舞台实践打下深厚的基础,实现它的训练价值,体现它在舞台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当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民族民间舞不断发展的今天,民间舞蹈课程也同其它舞蹈课程一样,不是万能的。目前,它在解决舞蹈演员的形体、技术和基本功方面,还是一个空白点。尽管如此,只要热爱民间舞教育事业的人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充满着强盛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民间舞训练体系会日趋完善,我们新时代的舞蹈专业学生将为我国舞蹈事业的整体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2] 王海英,肖玲.舞蹈训练与编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刘峻骧.中国民间舞蹈艺术[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4] 罗熊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5] 刘恩伯,张世玲.汉族民间舞蹈介绍[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6] 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7] 隆荫培,徐尔充.中国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8]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9] 夏雄,郑祥瑞.舞蹈基础知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7 [10] 马力学.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学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民间舞教学计划共4

《傣族民间舞》教学设计

———— 文科专业组

  刘充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傣族民间舞》选自幼教专业教材《舞蹈》第三章第六节内容。民族民间舞是幼教专业技能考试的主要内容,傣族民间舞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实践训练,为高考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傣族民间舞的特点、基本手形,重点掌握并应用傣族民间舞的基本动作。

  能力目标:扩大学生的眼界与知识,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观察模仿能力、表演能力以及简单创编舞蹈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民族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三)、教学重点:傣族民间舞的基本动作

(四)、教学难点:傣族民间舞基本动作的掌握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

  幼教专业学生的舞蹈功底比较薄弱,并且缺乏创新意识,但是她们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三、教法及学法:

  主要运用了预习作业法、情境感染发、观察模仿法、创新实践法、分组练习法、示范讲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不断的鼓励、启发她们主动性的学习、练习、实践、创新、表演。

四、教学手段

  本节课运用了电脑、傣族服饰及小黑板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热身运动

(三)、出示各种民族服饰,导入新课。

(四)、新课教学

  首先我运用了预习作业法讲授新课。上节课我要求学生预习傣族民间舞

  的风土人情、基本手形、基本动作和舞蹈特点。这也是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结构,并作为板书使用。为本节课节省了时间,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1)风土人情

  引导学生将了解到的风土人情用图画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加强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即把舞蹈和美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为在实践中更好的把握舞蹈风格特点打下基础。 (2)基本手形

  通过预习,学生直接回答并演示。 (3)重点学习基本动作

  基本动作包括五个动作,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整,使知识点层次更清楚,逻辑更清晰,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先向同学们提问步伐动作,老师再来讲授手臂动作,最后引导学生组合成傣族民间舞的基本动作。这里加强了新旧知识的纵向联系,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基本动作,并及时纠正,提高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及表演能力,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特点

  这个内容本来是新课教学中的第二个内容,但是我认为,在了解掌握了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自然理解总结。

(五)、练习 (1)游戏:心有灵犀

  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为创编实践做准备 (2)创编舞蹈

  应用基本动作加造型创编一小段舞蹈,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表演能力及音乐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总结与反馈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寄予希望!渗透思想教育。

(七)、作业

  预习下一节《傣族民间舞的教学组合》

民间舞教学计划共5

  摘要:在中国舞蹈教育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民间舞始终是一门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程,而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内在所特有的规定性,形成了民间舞蹈自身特有的风格特点和形态样式,分析研究民间舞动作规格与风格的关系,是完成民间舞教学及其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也是民间舞教学的特定性与本色、教学目的要求所决定的。

  关键词:民间舞教学 规格 风格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几千年优秀灿烂的文明史,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各民族民间舞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进程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其风情醇厚、绚丽多彩的民间舞蹈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构成了我国传统艺术丰富的内容之一,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舞蹈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一、民间舞教学目的和意义

  在中国舞蹈教育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民间舞始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舞蹈课堂教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训练课,也是培养民族舞蹈或舞剧演员、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专业必修课程。民间舞这门课程所担任的教学任务及目的是:通过系统规范化的教学内容,配合相适应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民间舞基础知识、技术运用方法、基本能力(形态技能、心智技能)等诸多方面得到培养开发和训练,以适应掌握各种民间舞所特有的节奏、动律和风格,提升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为学生在舞台艺术实践和将来从事民族舞蹈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民间舞的课堂教学,是以中国各民族独具风格特点、生活气息浓郁、个性特点突出、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训练价值的教材为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在其他专业课程不能解决的技术技能问题。同时,通过民间舞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民族民间舞的基本技能、美学思想和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其教学目的和训练意义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

二、民间舞教学特点

  民间舞的课程教学特点,体现在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代表性的民间舞教材为教学内容,而其教材是经过无数艺人和民间舞专家、舞蹈教育工作者几十年来的悉心研究、精心磨砺、不断加工、提炼升华、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规范而形成的,非常丰富而具有代表性,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使之变成课堂教学培养训练学生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有很大的训练价值意义。在民间舞教学中,以具有训练形体技能和心智技能两方面价值和作用的内容,着重解决学生的身体松弛和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气质性以及控制力、力度、弹性、速度、节奏感、乐感、技术技巧性和表现力等。学生通过长期实践与研究学习,不但学到和提高了表演技能和心智技能,还体会感知和掌握了解了不同民族民间舞的风格韵律和民俗风情,包括对其民族审美思想、审美追求、审美心理、审美表达和审美情趣等基础文化知识的积累。这容易激发学生尊重和热爱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的热情与追求,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养,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我们深知,教学的过程不单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又是育人的过程。实践证明,在舞蹈专业学科对培养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的教育中,中国民间舞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必修课,其意义是深远而巨大的。 民间舞与其他舞种的区别在于,无论是形式、风格、动态都有着其固定或特有的地域风格,这是中国民间舞区别于其他舞种所固有的一种舞蹈形式。另外,舞蹈以非文字语言的肢体为特征,它对内心情感的表达,要通过身体的形态、动作的表现得以实现。那么,在民间舞教学中,经过严格的训练与学习,不但让学生充分掌握民间舞的动律特点和节奏的要求,还要学会把握民间舞的风格及表演技能。如今,我们的民间舞课堂教学的教材与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纯粹地把流传在民间的自然形态民间舞搬进课堂教学,而是经过反复深入研究,找出其规律特点,不断进行提炼、加工、升华、规范而形成系统的教材,并以此作为训练学生和舞蹈演员的有效手段,其针对性、目的性是很明确的。不同地域的民间舞,其舞蹈的形式、风格、动态有其共性,也有个性,而民间舞蹈内在特有的规定性,形成了民间舞蹈自身特有的风格特点和形态样式。例如: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概括为“稳重浪”,其舞蹈的“艮劲儿、美劲儿、泼辣劲儿”,以动作急出慢落、有动有静、有张有弛,音乐曲调以唢呐和小钹器乐吹奏出迷人的节奏变化,把舞蹈烘托得更动人,为其舞蹈的“艮劲儿、美劲儿、泼辣劲儿”增添声色。从动感和风格上,艺术地概括出东北秧歌的韵律感和审美特征。由此来分析,在民间舞的教学中,规格的要求(动和静、力度大小、位置、高低、过程、线路、方向等的规范)、风格的把握,是学习民间舞方式方法中的着眼点,也是民间舞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

三、民间舞的规格与风格分析

  在民间舞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要求,在既严格又生动活跃的气氛中展开互动学习,以致达到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完成教学目的?显然,分析研究民间舞动作规格与风格的关系,这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如何能更好地准确把握不同民族民间舞的动作规格与表演风格。从理论上分析:规格是风格的基础,风格是呈现的结果。民间舞的规格与风格是水乳交融、紧紧相扣,离开规格(动和静等的规范)、风格(格调、气质、情感、韵律、节奏等),就难以完整地表现;而规格的统一,确定动的流程、线路、力度、高度、方向等,又是完美的动律体现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朝鲜舞中膝盖柔韧的运动伸展、身体的呼吸移动、手的自然松垂、抽丝般的舞韵“雕塑感”;维吾尔族民间舞的优美挺拔、步伐稳健,“上身洒得开、脚下不离散”,以及山东鼓子秧歌舞中的“稳、抻、沉”等,成为表现细腻情感和内在精神气质的基础。

  在民间舞的教学中,规格的形成、风格的培养,是完成民间舞教学极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教学中仍有主次之分,当进行不同民间舞的教学时,开端应以学会动作、掌握要求、明确规格为前提,在动作熟练协调之后,应着重于在情感方面的细致培养、启发和诱导。当动作呈现了情感、动律、规格、(转第107页)(接第95页)节奏、音乐等几方面的高度融合时,也就是组合形成的最后阶段,再注入民间舞的“自娱性”的要素(自我主观感觉发挥),并贯穿到整个学习民间舞教学及表演的全过程中,这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而“自娱性”的具备,对学习民间舞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培养学生自我感觉的表演意识,同时又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但这需要教师通过以各种各样方式的启发、长期的培养,才能使学生不断增强这方面的表现能力,从不自觉的把握到有意识的掌握,达到所谓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认识层面。因此,单有严格的要求、呆板的训练而没有生动的启发,就会失去民间舞的本色;光有启发,而不注意细腻的规格要求和“瞎跳”,就会形成自由发挥无从要求,失去民间舞教学的特定性。这两者须互为联系、相互依助,互为转化的。

  由此综合分析,在民间舞的教学中,严格要求、细致训练、统一规格(动作内在的规定性)是基础,鲜明生动、色彩浓郁、舞韵风采是呈现的结果,风格是宏观的、规格是微观的。从整体上看,它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但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互为联系,互为转化。因此,在民间舞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学会”跳民间舞、“吃透”民间舞,除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和认识之外,还要从民间舞规格与风格上去剖析探究,探寻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悟出其中的规律性,在长期学习实践中去体会感悟。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不顾此失彼,才能避免“形似神不似”,从而达到神形兼备、意韵融合的高度统一。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失民间舞教学的本色和教学目的,体现民间舞教学是培养舞蹈艺术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训练价值。

民间舞教学计划共5篇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计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