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黄山奇松教案

时间:

【推】黄山奇松教案(集锦4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推】黄山奇松教案(集锦4篇),供大家参考。

【推】黄山奇松教案(集锦4篇)

黄山奇松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搜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黄山去游览一番。高兴吗?谁先说说课外搜集到的关于黄山的资料?

  师结:黄山是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在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它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峨眉之秀丽于一身,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四绝中最奇的要数黄山松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黄山奇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松之奇美。

  1、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里哪个词最能体现人们对黄山松的喜爱?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情有独钟的意思吗?

  过渡:黄山松到底奇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登上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观赏奇松吧。

  2、出示小组讨论,按要求学习。

  3、交流。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迎客松的?(出示)谁来读读写迎客松的句子?你从哪些词语能看出迎客松的美?(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迎客松不光美,更奇的是(生:更奇的是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说得真好。

  (出示投影)同学们看图,你想象中的迎客松是不是这样的?(指图)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来,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多么热情好客啊!所以,人们把它叫做(生齐:迎客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其实,岂只是黄山的象征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里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真是国之瑰宝啊!你能用读来表现它的奇吗?

  请同学们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多练习读几遍。指名朗读,学生评价,可让同一生再读比较。

  4、你把迎客松给读活了,老师觉得他好像在朝我们招手呢!迎客松的热情好客,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陪客松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读读写陪客松的句子。(出示投影)

  师:同学们,当你登上黄山欣赏着这美丽的黄山风光时,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你旁边,陪伴着你,保护着你,你会是怎样的感觉呢?想想这儿应该怎么读?生:(自由练读。)

  师:(指一生读)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天也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这时,你会发现,还有人在送你呢!谁呀?(生答:迎客松)你能找出送客松与迎客松的不同之处吗?

  生:(看书后回答)迎客松姿态优美,送客松姿态独特。

  生:迎客松枝干遒劲,送客松枝干蟠曲。

  生:虽然都是伸出手臂,但迎客松是欢迎游客的到来,而送客松是向游客告别。

  师:你看的.真细,找得多准。要想把写送客松的句子读好,就要把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些词语读好,特别是把最后一句写送客松与游客依依惜别的样子读出来。

  生:(练读后,指名读)

  5、师: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了。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迹!读了这段文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下面让我们再次去黄山领略一下这三大奇松的风采。

  生:(全神贯注地欣赏)(看录像,听老师配乐背诵)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读得好,老师也给他配上音乐。

  6、师:黄山处处有松树,棵棵有奇态,作者不可能把每一棵松树都一一详细地描述一番。但是不写又不能体现黄山松的奇,所以,作者在最后一段概括地写出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板:千姿百态)怎样才能读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呢?自己练习读一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指一生读)

  (生齐读)

  四、作业设计。(投影出示)

黄山奇松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饱经风霜”说句话。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和欣赏图片指导学生了解会黄山三大名松的美和奇。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用具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助、指导点拨、感悟升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

  生:去过。谁来介绍介绍你眼中的黄山?(说得真好!)

  师:没去过的同学想不想去看一看?(去过的想不想再到黄山游览一番?)

  生:(高兴地)想!

  2、师: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到黄山去游览一番。

  (播放“黄山风景”动画图片)

  师:(相机配乐解说)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了黄山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欣赏的就是黄山奇松——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下这四个字——(板书:黄山奇松)

  过渡: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在哪里?

  黄山有哪些奇松?

  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初读感知

  1、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黄山奇松》——打开课本,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好标记。

  2、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指导。(师巡视过程中小声提醒了个别学生读书的姿势,初读给足时间。)回答刚才的问题。

  3、生读完后,师问:黄山有哪些松树?(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师随机板书。

  过渡:这三大名松究竟有什么奇特之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符号标出来。

  三、精读感悟

  (一)品味迎客松

  师: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一个呢?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代表”什么意思?给学生思考时间。师:一提到黄山的松树,人们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人们马上也会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师: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到你刚才标出的句子,再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可以找出有关的句子或词语。

  1、姿态奇

  生: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结合图片讲,理解“遒劲”(粗壮有力)谁来读一读?

  交流:(结合学生回答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2、坚强不屈(生命力顽强)。

  品“饱经风霜”

  生: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点击课件(

  “饱经风霜”)那么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它的生长环境,出示搜集到的资料介绍一下,学生自读。

  (要点包括:黄山松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师:读了刚才这段资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一棵迎客松,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在1700多米高的悬崖上800多年了,你经历了哪些困难?提示春夏秋冬有哪些恶劣的天气(恶劣的天气)什么?

  生:我经历了风吹日晒。

  生:暴雨如注,雷电交加、寒风呼啸、飞雪压顶、……

  生:我经历了狂风与暴雪。

  师:这不正如课文中所说——“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谁来说?(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

  谁来完整地把这句话再读一遍?你从中体会到迎客松?

  生:坚强不屈

  生命力顽强

  过渡:迎客松还有什么奇特之处?

  5、悟“热情好客”

  师:你知道它为什么叫迎客松吗?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同学们请伸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做一做动作。这一丛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手臂?

  你看,它好像正在热情地——欢迎客人,它会怎么说?你想到什么欢迎词?

  生:朋友,欢迎您到黄山来!欢迎光临

  生:黄山欢迎您!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可以加上动作,谁来试试?

  师:这真让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啊!由此可见,称它为迎客松那是名副其实的。让我们一齐来读出迎客松的热情。

  (在人们的眼里迎客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热情好客的黄山人。)

  正如有一首诗这样称赞它(范读或齐读)

  出示:

  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

  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这就是黄山第一奇松迎客松的生动写照啊。迎客松不愧为黄山第一名松,这就是它的奇特之处。

  请同学们完整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注意有感情地朗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

  师:按照我们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自学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找出关键词,说说它奇在哪里?

  1、交流“陪客松”,出示句子,奇在哪里?

  生:把陪客松比作了绿色巨人

  生:在游人眼中,陪客松成了亲密的朋友了,分行齐读两遍。

  2、交流

  “送客松”

  师:再来看看这是什么松?(送客松)

  生:送客松奇在哪里?(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姿态…枝干…

  师:盆景同学们都见过,它是人们人工制作的,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为的是追求它姿态的优美,而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

  生:(黄山、大自然)

  你来夸一夸送客松?

  生:送客松真是大自然的杰作!

  生:送客松真是“天然盆景”!

  师:还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为什么叫他送客松?

  生:“它向山下……”

  师:

  送客松似乎在向游客道别,它好像在说什么?

  生:再见了,欢迎下次光临!

  师:谁来做一做送客松?加上动作(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一遍。男生读

  女生读

  (三)角色表演,争做小导游

  1、师:(幻灯出示)“黄山绝胜处”的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并提供了如下导游词:“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

  请任选一种你喜欢的松树向游客介绍。(老师给同学们三至五分钟的时间准备。把课文读透)

  2、师:有没有勇气来当小导游?谁先来?生踊跃举手表演。师给予表扬和鼓励。

  过渡:同学们,我们一起欣赏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它们各有各的奇特之处,其实,黄山奇松的“奇”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品读最后一段

  1、生配乐自读。

  2、师: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余的同学一边听这位同学(配乐)朗读一边欣赏一组图片。(大屏幕出示各种松树图片。)

  3、师:你想用什么词来夸一夸黄山松的奇?

  生:它们千姿百态!(师趁机板书“千姿百态”)

  生:神奇秀美!

  生:姿态万千。

  (饱经风霜

  潇洒挺秀

  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四、迁移练习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它们()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黄山的松树千姿百态,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千百年来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到黄山一睹奇松的风采!

黄山奇松教案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网络、结合课文语言文字,以迎客松为突破口,感悟黄山松之奇。(姿态之奇、经历之奇、精神之奇)从黄山松成长的艰辛中了解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课前准备:

  训练学生熟练上网搜索的能力、大量搜集有关黄山及黄山松的资料、做好课前充分的预习。

  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入

  师旁白: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在黄山上处处可见姿态各异的松树。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黄山奇松》。

  二、揭题,明确学习任务

  齐声读题。从课题我们可以知道本文重点是写——黄山松树的奇。

  三、学习第一段:

  自读本段,交流。以学生自己设计提问、解答的方式进行。

  师诱导:谁愿意当小老师提问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

  可能的提问有:

  1、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

  (义项选择:①断绝;②完全没有了,穷尽;③独一无二的,没有能赶得上的。)

  2、黄山以哪四绝闻名于世?

  3、文中哪一个词语是表示人们特别偏爱黄山奇松的?

  (钟:(情感等)集中。钟爱、钟情)

  (情有独钟:感情专一,特别偏爱。)

  4、黄山奇松都生长在哪里?出示:潇洒挺秀

  师小结:大家自学得很好。

  练习齐声感情朗读。

  过渡:那为人们情有独钟的黄山松树到底奇在哪里呢?

  四、整体感知全文:

  轻声自由朗读二、三自然段,思考:

  本文写法上你认为好在哪里?——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详写了三大名松,略写了其他千姿百态的松树;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棵中主要写了迎客松,次写了陪客松和送客松。)

  根据学生回答形成下表: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次写

  陪客松

  送客松

  略写

  其他

  五、学习第二段:

  1、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展示迎客松图片。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换词析义:乃至——甚至

  感受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会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

  2、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有何奇之有呢?(出示语句)

  一奇在模样: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填表)

  看图诠释:“它有一丛……宾客的到来。”一句。

  模样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次写

  陪客松

  送客松

  略写

  其他

  二奇在饱经风霜,却仍然……

  (师可作适当引导:松树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并不稀奇啊!)

  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

  请学生网上搜索黄山松艰难生长材料,组织整理后备交流。

  充分挖掘“饱经风霜”一词的内涵: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

  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

  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可是黄山松树不仅风撼不倒,雪压不断,而且根深叶壮,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还那么潇洒、挺秀。你说,这样的松还不能称为是奇松吗?

  迎客送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仍然充满生机,被誉为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实在是当之无愧啊!

  指名试读,你想读出迎客松的什么?齐声朗读。

  三奇在顽强的精神。

  3、陪客松和送客松也是同样的环境成长,模样也各有所奇。

  展示两松图片,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填表。

  模样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次写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送客松

  独特、蟠曲、天然盆景、展“臂”送客

  略写

  其他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齐声朗读

  4、这一段的一、二两还告诉了我们去黄山要观赏三大名松首选何处——玉屏楼。因为——

  5、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

  六、学习第三段:

  过渡: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1、展示图文,指名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这一段写了什么?(抓中心句的手法概括)

  模样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次写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送客松

  独特、蟠曲、天然盆景、展“臂”送客

  略写

  其他

  千姿百态

  齐读,感受黄山松数量之众,姿态之多、之奇。

  2、赏析排比句的妙处:这是一句什么句式?用排比句好在哪里?可是作者觉得啊用排比句还不足以充分反映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故而又……

  3、练习朗读,表现出黄山松千姿百态。

  4、指导“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三大名松中你认为哪一棵用屹立比较恰当?

  先让学生试用“屹立”造句,再同时用上“郁郁苍苍”造句。

  5、再读。

  七、总结回顾:

  1、是啊,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地更加神气、更加秀美。“黄山不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不松不奇”。因而我们将黄山这一独特的松树品种冠名为“黄山奇松”。

  2、填空:

  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认识到了纪律的可贵;

  从至死不渝的“蚁国英雄”那里,我学到了可贵的合作、奉献精神;

  从黄山奇松那里,我学到了:

  八、课后实践活动:

  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本文只介绍了一绝。课后请大家借助网络,查询资料,模仿《黄山奇松》,将另外三绝任选一绝写下来,还可以配上图片,通过Email信箱发给我。让老师“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景一览无余。”

黄山奇松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读词

  陡崖潇洒屹立玉屏楼宾客蟠曲

  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充满生机

  2、安徽黄山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两次游完黄山之后,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出示“徐霞客诗句”课件

  3、黄山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让古今中外的许多游人如此迷恋?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黄山奇松》,读通了课文,我们从中知道了那是因为——黄山有四绝。哪四绝呢?(学生回答)打开课本,齐读第一段、理解。

  4、情有独钟什么意思?(感情专一,特别偏爱)同样是“四绝”,人们为何对黄山奇松特别偏爱呢?(指名回答)

  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欣赏欣赏黄山奇松吧。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老师首先带你们来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PPT出示图片),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

  2、交流: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生答,师板书:迎客、陪客、送客)

  过渡:这些松树究竟奇在哪里?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划出你觉得“奇”的地方。

  3、文中是怎么写迎客松的奇的?(PPT出示迎客松的图片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指读。

  (1)迎客松是什么样的?(指名说)

  (2)“姿态优美”,具体是怎样的?(指名回答: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同”就是“好象”,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比作()。(把斜伸出去一丛青翠的枝干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的手臂)

  同学们可以伸出手臂,边做动作边反复读这段文字。(学生做动作、读课文)远远望去,斜伸出去的枝干多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生动的比喻。从这句话,你还读懂了什么?是啊,其实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

  (3)“枝干遒劲”就是枝干怎么样?(枝干苍劲有力)

  (4)“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饱经风霜”什么意思?请用“饱经风霜”说一句话。“郁郁苍苍”什么意思?

  这么高大的迎客松,经历了多少年的烈日暴晒,风吹雨打?(800多年)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学生读)谁来读好它。

  (5)如今,只要人们一提到黄山就会想到迎客松,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我们一起读好这一句话。

  指导朗读:

  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6)正因为迎客松的独特魅力,曾有诗人作诗赞叹:

  (PPT出示诗句: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谁再来读一读,赞一赞?

  4、看图猜松:(PPT出示送客松图片)

  (1)下面我们来做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猜猜,它是哪棵松树?说出你的理由。

  (2)送客松奇在哪里?谁能读出对它的赞美和惊叹。

  点拨:盆景同学们都见过,它是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而制作送客松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

  [通过猜图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积极调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5、除了这两棵奇松,作者还介绍了哪一棵奇松?

  想看真的陪客松吗?(PPT出示)齐读这段话。

  学生读“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结合“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

  6、配乐朗诵第二自然段,

  7、认识了这三大名松,同学们想亲自去黄山看一看吗?这不,机会来了:

  (1)(PPT出示:争当小导游

  “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条件是:讲普通话,口才好,必须将三大名松的“奇美”介绍到位,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出示导语: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黄山旅游,现在你们看到的是:。

  [通过应聘导游的活动,强化学生对黄山松的认识,熟悉、背诵课文]

  学生准备一分钟,可只介绍一棵松,导语也可自己设计。

  (PPT设计超链接,学生介绍的同时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松树,你从文中哪里知道的?指名说。

  2、师引读第三自然段。

  3、想欣赏这些千姿百态的松树吗?(PPT出示)

  [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

  学生边欣赏,边想象,看到图,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赞叹一下你看到的景色吗?

  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黄山奇松,(指着板书)你看,多有礼貌的黄山松啊,客人来了,他们迎客、陪客、送客,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

  2、以一首歌曲结束今天的课

  四、作业设计

  想象写话

  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设计:背诵第二自然段或争当小导游

【推】黄山奇松教案(集锦4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