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论语读书笔记

时间:

论语读书笔记(集合6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论语读书笔记(集合6篇),供大家参阅。

论语读书笔记(集合6篇)

论语读书笔记1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这一课中写出了学习要谦虚好学,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高尚品德。

  在这一课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讲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教我们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教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在这一课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话是:“温故而知新”“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两句话分别写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让我们知道如何改正自己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让我们知道学习的乐趣。

  学习是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让我们的学习变成游戏,使自己在欢乐中快乐游戏,快乐学习。

  对于时光飞快的流逝,让我们体会到了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勉励学生要一定加倍珍惜时间,让我们想到了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写出了时光的流逝,同时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让时间从自己身边溜走。

  学完这一课,让我感悟很深,道德修养每个人都有,但在学习上,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方法,要正确人认识自己学习的方法,改正自己的方法,使自己不正确的.学习方法。

  读完这一课后,是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应该谦虚好学、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要诚实守信,在自己的行为好学习上加以改正。

  《<论语>十二章》多么让人受益啊,在这里让我们学会了学习,教会了我们做人,让我们使自己在学习上充满欢乐,让我们改正了自己不正确的学习方式,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更加理想了。

论语读书笔记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描述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境体验。学习的资料是做人做事,所以学习的时间并不仅仅在课堂上,在书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时时刻刻。时习之就是要时时刻刻加以练习和温习,经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时习之,勤思考,多练习,时刻不忘学习,坚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

  世间什么最难?做人最难。拼上三年两载的工夫做成一两件事不难,做人却是一辈子的事,弄不好一辈子也不会做人。不会做人怎样做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评价孔子为:温、良、恭、俭、让。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识,我想,这大概也是孔子学识渊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能够用道德去弥补,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一个人才能够站在道德的立场,真心对待他人。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是孔子赞美颜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实,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欢乐,关键在于心态,贫或富只是一种外在因素,真正有学识的人是不会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担心自我的才华不被人知,悄无声息的被埋没了,埋怨没有慧眼识己的伯乐,这些担心都有些剩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真正紧要的问题,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人总会在关键时刻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还教会我一项道理,人必须学会多种本领,做一个能文能武的通才,不仅仅要对专业要精通,对其他领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一切功名利禄可是是过眼烟云,得而复失,失而复得都会经常发生,仅有将功名利禄看淡看开,才能事去而心随空

  《论语》,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贤之书。

论语读书笔记3

  《论语》告诉大家东西,永远是最简单。《论语》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那种快乐生活。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螃蟹,有人爱鲈鱼,不过都是求真一种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则,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这一次穿越。淡泊襟怀,旷达心胸,超逸性情和闲适心态去生活,将自己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安宁。

论语读书笔记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行为准则,也是绝对光速宇宙观的一个自然的推论,在《道纪》第五章中有相应的论述。当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实践的,孔子说:“那就是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同样是子贡关于这个行为准则与孔子的一番对话很值得研究,这段对话出现在《论语》第五章: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说:“子贡啊,不是你能做到的。”目前流行的解释就是:子贡想要做的“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是子贡的能力不及,无法做到,是“你做不到,有人能做到”的意思。比如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中就是这样解释的:“赐呀!这非你(能力)所及呀!”如果翻开《论语集注》,就会发现这样的解释还是来源于朱熹。朱熹认为子贡做不到,还解释了子贡为什么做不到。朱熹认为子贡所讲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是“仁者之事,不待勉强,故夫子以为非子贡所及”。也就是说“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的事是仁者的事,不是勉强能做的来的,所以孔子认为不是子贡能力所能达到的。熟悉《论语》的朋友应该对子贡有所了解,他热情、聪明、好学、能举一反三。《论语》中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往往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孔子曾经用这样的语言来赞美子贡:“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一个可以“告诸往而知来者”的人都做不到的事,还有谁能做到?因此,我以为,孔子的意思是:“没有人可以做到的”。在我们平常的对话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某甲阐述了一种设想,某乙可能会说:“算了吧,你根本做不到的。”所有人都明白,乙并不是质疑甲的'能力,而是质疑甲的这种设想的可行性。同样,在孔子和子贡这段对话中,孔子所质疑的并不是子贡的能力,而是子贡所说的这句话的可行性。孔子认为“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的设想根本就做不到,因为它自相矛盾!不是吗?“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这样的要求本身就已经强加给别人了。因此,可以付诸实施的只能是“我不强加给别人”,而不能附加任何前提条件;可以终身实践的只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第五章汇集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类似于老师给学生的评语。如果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那么这一章中所列内容的思想价值就不大,因为,那是针对个人的。但是,我们只要细细的品味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内容都是孔子借弟子们的言行,在阐述适用于所有人的宏观的道理。例如: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装饰,对宰予又能指责什么呢?”孔子接着说:“以前我对待别人是听其言而信其行;现在我对待别人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从宰予这里改变的。”借批评宰予的不刻苦,孔子要说明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有多么大。

  再例如: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伥。”子曰:“伥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就说:“申伥就是刚强的人。”孔子说:“申伥有欲望,怎么能刚强呢?”借着对申伥的评价,孔子在说明“无欲则刚”和“世上根本就没有无欲之人”这两个论点。可见《论语》第五章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都是以小见大、由浅及深的人生道理,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弟子的操行评语。因此,孔子与子贡的这段对“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的探讨也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人生实践准则的一个宏观阐述。

论语读书笔记5

  以下笔记来自《论语注译》。突出显示的段落为书中原文,其余的段落是我的笔记。

  1.“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能做到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回答说:子路,对于一个拥有上千辆兵车的大国而言,可以让他治理这个国家的军政,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做到仁。

  孟武伯又问:那冉求能做到仁吗?孔子说:然求,对于一个拥有上千个家庭的公共聚落,或者一个拥有上百辆兵车的私人聚落,可以让他做官治理那样的地方,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做到仁。

  孟武伯又问:那公西赤呢?孔子说:公西赤,如果让他正装站在朝廷上,他能用外交辞令接待宾客,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做到仁。

  仁是很高的品质,孔子不轻易说谁能不能做到。但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追求仁道,应该是每个为官从政之人必备的品质。为官从政之人,不一定要严格做到仁,但只要以仁道为追求,能表现出一定的仁道,就已经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了,就像子路、然求和公西赤他们一样。反过来,也可以说,偏离仁道的管理者,必然不会是好的管理者,不能重用。因此,所有的管理者,都应该用仁道约束自己。

  2.“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说:朽坏的木材没法雕琢,粪土做的墙没法抹平,对于宰予,我还有什么好批评的呢?(后来)孔子又说:一开始我看人,是听他们说的话,就信任他们的行为;但现在我看人,是听他们说的话,还看他们会怎么做。由于宰予,我做出了这样的改变。

  这是一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简单道理:评价一个人不能听TA是怎么说的,要看TA是怎么做的。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放在自己身上,有时对这个道理的相信就不那么坚定了。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总是抱怨别人就靠油嘴滑舌而得到诸多好处,自己任劳任怨,却得不到重视,于是就认为自己是吃了不会说好话的亏呢?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没有人能仅靠说好话就持续的得到好处,因为没有人会因为听几句好话,就把自己的实际利益给别人。他们总能得到好处,一定是他们在“说好话”之外,还做了什么。尽管这样说似乎有点太“物质”,但基本可以说,凡事都是“等价交换”。我们没看到,并不代表人家没有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事。会说话只是表象,给他们好处的人,必然还是在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买单。所以,如果不坚信孔子的这个道理,就会自己坑了自己——认为好处都让会说话的人捞走了,因此就放弃了做实事,结果就真的因为没有做有价值的.事,而什么也得不到了。另外,我们不能从自己的角度评价自己做了很多事,但得不到重视。我们只有创造了对方需要的价值,才能从对方那里得到回报。我们自以为自己很辛苦,但对对方来说,我们的辛苦如果没有多少产出,那也是白辛苦。我们总不能给不需要砖头的老板搬了一车砖头,就冲老板要钱吧?所以,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对人还是对己,都不能只听怎么说,一定要看怎么做。

  3.“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听说了什么道理,如果还没来得及去践行,就会很担心自己又听说新的道理。

  这是一种我们现代人应该用来约束自己的学习态度——自己真的践行过了,验证过了,才相信,才传播。现在获得信息的渠道太多了,每天都能得到不知道真假的一大堆信息。我们不能不经任何检验,就轻易的相信,随手转发。这不只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因为相信虚假的,错误的信息,会伤害我们自身。我们到处散发错误和虚假信息,也会损坏我们的形象,贬损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当然,全部践行和验证所有信息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在确定信息的可靠性之前,不要轻易的相信,更不要轻易传播。

  以下内容截取自书中前言,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孙钦善教授。他文中的这段话,简明扼要的指出了我们为什么要读孔子,要学孔子:

  随着封建制度的腐朽,孔子思想的许多基本内容变成了糟粕,而且伴着封建残余的存在,至今仍在起着消极作用,例如腐朽的礼教和等级观念等。对于这些,无疑要加以批判和清除。但是孔子通过丰富实践所产生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中,仍有不少内容是客观真理,至今仍给我们以启示。这样的内容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居多,但又不局限于教育方面,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也不乏其例,如强调道德教化辅之以刑罚,为政清廉,取信于民,思想方法辩证、全面等等,都是很宝贵的精神财富。此外,在孔子的思想中也保存着不少传统的民族美德。

论语读书笔记6

  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说明《论语》这本儒学中的“圣经”有太多太多的营养等待我们去吸取。

  一翻《论语》我们一定会看到“仁、德、孝、学、礼、和、知”这七个字,它们整部论语的核心,更是整个儒学的核心。可以说儒学的核心是《论语》,而《论语》的核心便是这七个字,我们便要读懂这七个字。

  读懂它们不容易,两千多年来多少名人在思考这个词题到今天也说不清楚,以下是我的个人见解。

  “仁”即爱人,善待身边的.每一个包括陌生人。这一点与墨家类似,但是儒学没有一味的爱人。“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说的便是这个道理。那些好人要爱,知错能改的人要爱,唯独犯了大错且不思悔改的人不能爱。爱人有限度,有底线,所以说人要善待人但不能没有底线。

  “德”即道德,与道家有些相同之处。但道家提倡顺其自然,但孔子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显然孔子认为道德不能顺其自然,只能靠自己。

  “孝”即孝道,孔子在《论语》中的“孝”有一部分涉及了封建思想,但抛弃这些渣滓,乘下的都是精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会让我们终生受用。

  “学”即思学,按照王守仁的话说是“知行合一”。这正是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学习秘决的高度概括并提纯。

  “礼”是“克己复礼”,这可以说是孔子被现代人指责的一个地方。在我看来,它其实是指不能越过的道德底线,“礼”是道德中的法律。

  “和”为和谐,现代社会缺少这个,如同人人心怀“和”便不会铤而走险去犯罪,不会对贪污抱有一丝幻想,不会为了贪欲去侵略他国。

  “知”便是“智”。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水变幻莫测,飘乎不定。没有实体,却实实在在在那里。有明,纯洁,可以一眼看穿,但是又是那么令人捉摸不透,这便是智慧。

  这七个字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头,我也只在这海边捡些贝壳暗自窃喜,却可能永远也见识不到这辽阔的大海。

论语读书笔记(集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