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七年级生物教案版

时间:

七年级生物教案版(优秀4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版 篇1

知识目标

  1、复述的概念

  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

  关于:

  1、课上结合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归纳并板书途径(见板书设计 )。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结构里,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 (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 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关于《血压》:

  联系有关医学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安排几人一台血压计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用血压计来相互测量血压,学会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血压的理解。

  在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血压计的结构,并找几个学生上讲台来示范,演示测量血压的完整步骤及介绍如何读数,如果是老式血压计,教师要介绍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换算关系:

  1mmHg=千帕

  1千帕=

  学生在测量时,首先是血压计的摆放:如果两人一台,将血压计摆放在实验桌的两个同学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则让前面的两个同学和后面的两人为一组;血压计带有水银柱刻度的朝向学生,不要倒放。

  测量前让学生不要太兴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因为在兴奋和剧烈运动后会使血压升高,从而使测量的数值不真实。 测量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保持安静,不要有任何声音,否则听不清动脉的声音。每次测量血压在半分钟内完成,第二次测时相隔1--2分钟,以免被测量者有不舒服的感觉。如果被测量者心理紧张,应暂时停止测量,等他恢复正常后再测,否则测量的血压不准确。冬季测量血压时脱下棉衣,如果把长袖卷起来会压紧上臂,影响听音。

  为了减少测量误差,每人重复测量三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

  血压计用毕后,让学生立刻将其右倾45℃,把水银放回壶中,然后关闭贮汞阀,以防水银泄漏。

  测量后对全班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本班是否有高血压和低血压?计算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值,比较男女血压是否有差异?

  关于《脉搏》

  课上安排学生测量自己安静时的脉搏和下蹲运动后的脉搏,使学生学会脉搏的测量方法,通过不同人脉搏数据的比较,加深学生对脉搏的理解。对于“切脉”还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医生最早应用于诊断疾病,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脉搏与运动的关系建议采用探究式方法进行: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相同吗?

  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假设及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如:在一定范围内运动量越大,使脉搏增加得越多

  设计实验要考虑:①运动量递进的关系,②实验可操作性,且一节课内能完成。

具体教学过程 :

  1、指导学生测脉搏,先找准桡动脉的位置(位于桡骨的内侧),测量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在教室内进行,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每个人测3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为了节约时间,每次可以测30秒钟,把测得的脉搏数值乘以2得每分脉搏次数。

  2、测运动后的心率:运动结束后,立即测运动状态的脉搏。每一个运动完成后,要恢复到平静状态下才能进行下一个运动。

  3、运动地点:若到操场去测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提醒学生带好笔和纸做记录,注意:因体质差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要考虑运动项目。如果学校条件有困难,可在教室测量,运动项目可以采用深度下蹲。

  4、教学生如何设计表格(可参考书上的):

  5、教给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的方法:教学生如何画脉搏变化曲线图,如何统计全班的数据,画出全班平均脉搏变化曲线图。

  6、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评比,作为本次实验的一次升华。评比的内容包括:①实验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②各自记录的实验数据是否准确 ③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是否正确 ④结论的推导是否恰当。 评比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讲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讨论达到互相交流和学习的作用。

  7、除按书上探索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探索剧烈运动对身体素质不同的人的脉搏的影响:选学校田径队的、球队的学生或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5-6名,平时运动不多的。学生5-6名,平时常不运动的学生5-6名做对比实验,先测安静状态下的脉搏3次,求个人平均值,小组平均值;再让他们分别跑300米后,立即测运动后的脉搏,与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做对比,统计个人脉搏的变化和不同身体素质的人的平均脉搏的变化情况,分析数值得出结论。

  关于《出血的初步处理》:

  用总结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颜色来学习出血的初步处理。课上可安排学生一些演习活动:由老师给出出血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并当场练习护理方法。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较多,又有两个实验,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建议用三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

  导入 :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板书 第三节

  一、

(一)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

  提问: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心房à心室à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板书:(二)途径

  1、提问:哺乳动物家兔途径有几条?哪几条?

  学生回答:有两条;体循环和肺循环。

  讲述:人的也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下面我们通过录像来了解人的途径。

  2、演示录像了解人的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

(1) 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2) 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

  指导观察:

(3) 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4) 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3、演示光盘进一步了解人的途径

  4、利用挂图总结并板书人的途径(见板书设计 )

  5、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

(1)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

(2)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

  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在下一章消化和吸收中将详细介绍)细胞生命活动产生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

  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即进行气体交换,又进行物质交换,经过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

  这种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体循环。

  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 静脉血

  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我们常用红色来代表动脉血,用蓝色来代表静脉血。

(3) 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6、分析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

(1)学生举一反三地分析: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是来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静脉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当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部毛细血管紧贴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气,肺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这二者的壁都很薄,气体很容易透过,遵循物质(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肺泡里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氧气进入血液后又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又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

  因此,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 动脉血

  变化部位: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

(2)用红蓝箭头标出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判断: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

  学生:不对,因为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而肺动脉里流的却是静脉血。

  教师强调:我们说的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所在的血管来区分。

  教师提问:体循环和肺循环哪个路线长?

  投影资料: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联系我们上一节课观察心脏的结构,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一个厚,有什么意义?

  回答:左心室壁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功能相适应。这体现结构与功能的高度适应。

  教师再次演示录像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血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会同时从左、右心室射出,因此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又在心脏汇合为一条完整的途径。

  教师提问: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为人体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运走CO2等废物

  板书:

(三)的意义

  探究活动

  调查:心脏病发病原因心

  脏病发病原因很复杂。同学们可查阅有关心脏病的资料:心脏病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选一个发病原因,进行社会调查,去收集数据,然后对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比较,得出调查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如下:

  题目: 的调查报告

  摘要:简介报告内容

  正文:调查的目的

  调查的方法

  调查过程

  调查的结论

  作者的建议

  参考资料:列举主要的。

  附 抽烟与心脏病的调查报告

  摘要:心脏病发病原因很复杂。与遗传、饮食等有关。通过我们从计算机网上查阅的资料,得知与心脏病有关的内容有多种,如:体重与心脏病,年龄与心脏病,性别与心脏病,摄入糖的量与心脏病,摄入脂肪的量与心脏病,饮酒与心脏病,抽烟与心脏病,心脏病的遗传,摄入纤维素的量与心脏病等等,为此,我们班同学就抽烟与心脏病一题进行社会调查。

  调查的目的:通过调查心脏病患者有无抽烟的嗜好,使人们了解抽烟有害于心脏,从而自觉养成不吸烟的好习惯,学会保健。

  调查的方法:调查访问。

  调查过程:

  1、收据数据:全班同学分成10个组,分别到不同的地段去进行社会调查:有的到几个心脏病医院或到某几个大医院的心血管科去调查访问:记录本医院有多少心脏病患者,有多少人有吸烟的历史。有的到社区、街道去调查访问有心脏病的患者,是否有吸烟的嗜好。(调查的人数越多,误差越小)

  2、数据的整理:回学校各组汇报调查数据,用计算机对全班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用柱状图表表示结果。

  3、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有吸烟嗜好的心脏病患者的人数与无吸烟史的心脏病患者的人数的多少。(可直接看两个柱状图的高低。)

  得出调查的结论:吸烟与心脏病有一定的关系。

七年级生物教案版 篇2

  教学目标

  ●能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按照顺序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能准确判断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文,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后,收集筛选信息,增强对生物入侵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课文学习以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归纳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收集资料,讨论归纳主题,共同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战争”一词,让学生说出看到后会想到哪些词语?(学生可以小组竞争,说出不同的词语)(血雨腥风,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由次你会联想到那些战争?(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什么情况下才发生呢?领土、尊严受到侵犯时战争就爆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是发生在人与生物之间的,板书课题,“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二、展示目标(生认真识记)

  三、实施目标

  (一)小组长带领组员自学,完成以下问题。

  1、说明文的三大要点:说明对象根据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文和。本文属于说明文,说明的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

  2、给下列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劫掠藩篱厄运归咎斑斓物竞天择

  (二)根据目标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结合自己读课文情况完成以下问题。

  1、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4、生物入侵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5、针对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提出一条或几条防范措施?

  (三)小组对抗,释疑问难(小组为单位,组长纪录,然后提出,让小组解决,教师点拨)

  小组在完成上述目标的同时,深入挖掘,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归纳交流。

  (四)小结: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问题及收获?

  (五)形成测试:生物入侵者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举例说明)

  (六)拓展延伸

  你知道还有那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根据已有资料简介一种生物入侵者(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并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小组为单位)

七年级生物教案版 篇3

  种子的萌发

  一、课标解读

?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二、本节具体内容介绍

  本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第一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第二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重点是第一个实验,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两个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个课时,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课时实际就是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是七(上)教材安排的第三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里面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是一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力。这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而且本实验一下子考虑的是三个变量,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会设计对照、控制变量。可以说,这个实验是七(上)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探究实验就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难点就是学会利用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初步明确对照组和实验组。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复习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概念。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达到)

  a、利用本教材的第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情景再现,进一步认识变量和对照实验这两个概念。

  b、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c、通过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在尝试中完善方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六、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七、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尝试操作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策略

  本课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实施教学:

  1、以旧带新,让学生增强知识的衔接性,系统性;

  2、充分利用学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3、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4、采用启发引导式,在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实验计划。

  九、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a.处理:提问导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哪四大类群?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又分为哪两类?师以问题2导入章节的新课。

(这样设计,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b.尝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描述被子植物一生所经历的阶段。从而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2、学习新课: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a.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回忆本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引入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的复习。

  b.学生根据探究主题,提出问题。

  c.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日常观察,作出假设,并说出假设的合理依据。

  d.师出示相关的实验用具,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

  第一步:师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情景再现,回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

  第二步:根据本实验的假设,明确本实验控制的变量;

  第三步:让学生在讨论和亲自操作中,学会分开设计三组对照实验,分别控制三个变量;

  第四步: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让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第五步:学生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考虑方案中的每一个细节,进一步完善计划方案。

  e.学生设计完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设计,说出三组对照实验,并且要在具体分析中,明确对照实验中的变量,从而预测结果,学会做出结论。

  5、创新实验设计,开阔学生思路。

  教师提供相关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中设计三组对照实验,从而布置学生课外创新设计本实验,利用不同的实验用具,控制三个变量,设计三个变量。使学生思路开阔化。

  十、综述

  以上是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课时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材料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尝试中,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本次实验的设计,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生物教案版 篇4

  种子的结构

  重点:

  1、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2、解剖、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

  难点:

  1、胚的结构。

  2、玉米种子的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

  手段:以学生讨论、完成探究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课采取同步教学法,让学生手中有观察的实物材料,并能够亲手对材料进行处理(如剥离、挑取、染色、使用放大镜观察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听讲解,这样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此外,像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各个学校都很容易得到,刀片在任何日用品商店都可以买到,至于放大镜前面已经介绍了自制的方法,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在绝大多数学校应该是可行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种子(此活动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

  2、强调:学生所收集的并不一定都是种子,有些是植物的果实。

  3、提出问题:"大家收集的种子是形态各异的,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点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观察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1、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

(1)首先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如:颜色、形状等。

(2)其次按要求解剖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由于种子的个体都较小,且各部分结构都很娇嫩,所以在观察时一定要避免损伤种子的各部分结构,仔细观察。

  2、由于玉米种子的胚比较小,纵切后不能对其全面的了解,所以除按照课本中的要求完成实验,还可以让学生把玉米种子的果皮和种皮剥掉,可观察完整的胚。

  3、组织学生完成实验:

(1)菜豆种子结构的观察:

  指导学生完成观察并对照课本44页内容及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总结: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2)玉米种子结构的观察:

  指导学生完成观察并对照课本45页内容及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总结: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3)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的比较: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二者之间有哪些异同之处?"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可与学生共同通过列表进行总结)

  三、总结;

  出示多种植物的种子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判断属于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还是单子叶植物的种子。

  总结:判断植物的种子属于双子叶植物种子还是单子叶植物种子的依据,不是有无胚乳,而是子叶的数目。单子叶植物种子多数都有胚乳,但也有些种类的单子叶植物种子没有胚乳(如慈姑);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多数无胚乳,但有些种类的种子具有胚乳(如蓖麻)。

  板书

  第一章种子的萌发

  第一节种子的结构

  一、实验:

  1、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

  2、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三、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探究活动

  蓖麻种子的观察

  步骤:

  1、观察蓖麻种子的外部形态。

  用手捏一捏蓖麻种子的外壳,它很坚硬,光泽而有花纹,这是种皮。种皮的阔面中央有一条纵线叫做种脊(图示)。种脊底部有浅色的海状突起,叫做种阜。它是种子在果实上着生的部位。

  2、观察蓖麻种子的内部结构。

(1)剥开种皮,可以见到它分两层,外面一层是坚硬的外种皮,里面一层白色的薄膜是内种皮。

(2)种皮里面占有大部分空间的是胚乳。蓖麻种子是有胚乳的种子。

(3)沿种脊纵切种子,可见胚乳中央有一条裂缝。在裂缝两旁,贴近胚乳的是两片子叶,很薄,嫩黄色。在靠近种阜的一端可以找到胚芽、胚轴和胚根。蓖麻属双子叶植物。

七年级生物教案版(优秀4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