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后赤壁赋》教案

时间:

《后赤壁赋》教案4篇

《后赤壁赋》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 《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推进新课:

  1.介绍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像》(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 (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三、整体感知:

  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

  2.评读:分角朗读第一段,分组朗诵第二段,全班读第三段,勾疑难,疏通文意,“评点” 重点文言字词。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与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与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

  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3. 概括段意:第一自然段: 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与梦会道士两件事。

  4.想象一下,假如让你以课文的内容来画一幅《赤壁夜游图》你会准备哪些景物?如何运用色彩?

  明确:内 容,月、水、风、舟

  景物,色 彩:淡雅朦胧

  外貌、神态 整体效果:人与自 人物 ,活动 , 然之间是那样与 (体现出来的感情) 谐亲近

  四、作业:读熟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朗读情况,全班朗读课文。

  2.复习上节课段落大意:第一自然段: 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与梦会道士两件事。

  二、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 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明确:1)苏轼的世界 :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2)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与他旷达的心胸。

  2.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明确: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与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分析第二段:

  1. 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明确: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2.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

  明确: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2)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盖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3.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1)、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4.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明确:

  1)、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

  2)、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激昂的乐

  5.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 明确:与自然与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6.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修焉。”

  2)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

  三、小结: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 无奈、惊叹

  划然长啸 —— 激昂的乐

  凛乎不可久留—— 悲伤、恐惧

  听其所止而休—— 随遇而安的淡泊

  四、作业:背诵课文第一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第三段:作者是如何逢鹤的?你认为作者有否真正逢鹤?

  提示:孤鹤东来,显然是为文末梦见道士伏笔的,你怎样理解这个梦境?试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两个角度来谈谈。

  明确:

(1)第三自然段写了江中见鹤,后梦见鹤化道士。

(2)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带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 为作者所偏爱,苏子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相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与超脱尘世的情怀。

(3)思想内容方面,作者的处境窘困,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而且与苏轼《前赤壁赋》中作者“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一致。艺术手法方面,是大胆新颖的奇思遐想,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三、深入探究:

  1.与前《赤壁赋》的写景句子作比较,意境、情感发生什么变化?

  明确:

  1)意境:《前赤壁赋》整个意境恬淡飘渺;而《后赤壁赋》却奇崛瑰伟,不再“主客同船共游、同饮共乐、同调歌吹”,再游赤壁,无人能从,只有孤独一人。历程:抛弃客人,独自踏上寻幽历险之路→登越险境之兴奋→无人能从,只有孤独一人→顿感“高处不胜寒”渺小与悲哀→解缆登舟,随波飘荡,任其所止。

  2)情感:与前《赤壁赋》中“乐——悲——乐”的情感变化有所不同,《后赤壁赋》中的情感由平静的乐,到激昂的乐,再转为悲,但最终并没有复归于乐,而是归于一种顺其自然的无奈与淡泊。

  2.自读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提示:

1)从游的方式上去比较.

2)从景色描写上去比较

3) 写作重点上去比较.

  4)从作者心情变化去比较

  明确:

  1)前赋 后赋

  点 限于舟中主要写岸上

  景 字字秋色 句句冬景

  重 谈玄说理 亦实亦幻

  情 调旷达乐观 略为虚无缥缈

  2)形式、思想:

①就形式而论之,前赋主客问答,中规中矩之赋也;后赋,散文化,更具“以文为赋”之特质。

②就思想而论之,前赋虽然有乐有悲,但存在乐观旷达,变与不变之辨证,清风与明月之所共适;后赋写景叙事中给人一种罹难的惊恐,孤鹤鸣而掠舟,鹤化而为道士,是梦?“还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的痛苦?是想超尘绝世,还是眷恋人世间?

  四、小结: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再游赤壁 ——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 ——又因景物而生悲愁 ——之后又归于随遇而安淡泊——借梦境表达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五、作业:背诵课文。

《后赤壁赋》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后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在对《后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以理解文意为基础,落实“鉴赏”,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抓好朗读。采取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具体落实字音和句读。

  (2)掌握重点词句,读懂文意,读出轻重和语气。

  (3)引领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态度。(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

  (1)读出一点文言文味;

  (2)以次带词,以词带句,以句缀篇,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研读。

  《后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因此在教师示范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搜集同学们的问题,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交流讨论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预习要求:分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制成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投影):

  作者介绍:让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了解而已,不多讲。

  问:同学们,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知道的一些内容吗?

  可能答案: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东坡肉”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赤壁”简介:投影介绍

  湖北赤壁山临江矶头有‘赤壁’二字,乃周瑜所书。

  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冬月十三日,孙、刘联军借助风势,动用火攻,大火一炬,葬送了曹操二十六万兵马,东吴和刘备的军队乘胜追击,直到南郡,曹操率残部北归邺城。周瑜大军高奏凯歌,回军赤壁,在那大帅部楼船上举行得胜宴会,把酒庆功,酒醉之余,拔剑起舞,边舞边歌曰:

  临赤壁兮,败曹公,安汉室兮,定江东,此山水兮,千古颂,刻二字兮,纪战功。

  歌罢,提剑在悬崖上深深刻下了“赤壁”二字。

  背景介绍:

  此文设计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他的经历、世界观关系很大。所以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进行介绍。投影: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到了黄州,他该痛定思痛,好好反省了!这个天真、率性而常爱犯自由主义的家伙,口无遮拦,有话爱说,有感而发,又不讲场合。哪知道,他的言行举止,正被一旁窥伺着的小人一一记录在案,穿凿附会,三番五次小报告打到皇帝那儿,因而屡屡遭诬告、陷害而一生坎坷。这次“乌台诗案”就给了他四个多月的牢狱之灾,差点砍了脑袋。总算圣上手下留情,发配到黄州监管居住。死里逃生的他这次吸取了教训,尽量少说话,多念经,要不就“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游游对岸西山,看看屋前江水。

  苏轼的《赤壁赋》可以说是“一赋两篇”,公元1082年7月16日晚上,苏轼和几位友人泛舟游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他与朋友再游赤壁,又写了一篇赋,这就是同样著名的《后赤壁赋》。

  二、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尽量背诵。

  1、一读。齐读。

  要求:(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2)读出标点和句读。

  课文会读了吗?那我们今天换一种方式,不知道还会读吗?男女生分开读。谁先读?女生读男生听,挑毛病。男生读,女生找问题。请看投影。我把课文理了个光头,将标点删掉了,先默读一分钟。准备读——

  教师简要评价

  2、二读。读懂文意。

  课前,大家将预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交给我,我把比较典型的问题整合成下面几个。请看投影,请大家一起来解决这几个拦路虎。

  第一段,教师范读。重点在于抓思路,看景和情的变化。

  问: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游览赤壁的?(冬季、苦闷不得解脱)

  目的是什么呢?(寻找解脱。找乐)

  所以冬天的景物尽管不美,但在作者眼里却是很美的。

  齐读“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接下来是写三个人的对话。目的(还是为了找乐)。但是已经是一波三折。

  提问:作者心情是如何随着景物变化而变化的呢?“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寥落幽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木枯石瘦,令人惊恐悲哀,黯然神伤。

  所以自然引出感叹之辞:“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小结板书:美景、乐事、遗憾、满足——悲景、感叹

  第二段,我们来看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一连串用了很多动词)我们把它划下来,齐读这几个句子。“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主要写岸上所见,主要写攀登山崖的险。由“履馋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等奇景,可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遭遇来理解。

  此时此刻,作者却不能不想到现实,所以不禁放声长啸,想摆脱现在无路可走的苦闷。“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金圣叹评点这两句:“人世间时时有此”。此时,作者不能不回到变故丛生的现实中来。(第一句,与仕途顺利相对应,第二句与突遭变故,心惊胆寒相应,)所以“二客不能从焉”。“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先生也不可留,可见险极,也只能知难而退)。所以只好“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放乎中流”两句是写作者在厌倦人世之后,于是只好顺其自然、逃离现实的幻想。所以自然引出浪漫的第三段。

  3、三读。读出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重在研讨两个问题(难点):小组讨论,围绕文章和背景。

  投影显示问题:

  (1)孤鹤和道士是什么关系?有什么象征意义?

  (2)作者将现实与幻想虚无相结合,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为什么道士不知所踪?

  这两个问题是开解作者心结的难点。作为难点来突破。但是不必纠缠。采用讨论法,猜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孤鹤“玄裳缟衣”,道士“羽衣”,相通相融。“孤鹤”可以说是作者自己的影子,看到孤鹤,想到自己。突出“孤”。而仙鹤是沿用已久的道家象征,如此幻境幻想表现的是苏轼试图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文化使他在人生的疾风暴雨面前自我调适,超然旷达而不封闭自虐、怨无尤人。看到孤鹤,想到自己,写孤鹤,也是写自己,梦见道士,是作者出世思想的反映,道人不答,无处觅迹,表明作者想解脱而不得的矛盾,流露出遗弃尘世的思想。

  古代文人创造了一种“贬官文化“。当理想与现实矛盾是,知识分子的清高、孤傲往往战局了他们的思想。比如陶渊明、李白等都有这种心态,但又有所不同。如: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苏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洒脱旷达的

  板书:自我调适、超然旷达、想解脱而不得

《后赤壁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文中的写景部分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2 、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体味两赋所体现的不同的感受

  教学重点:

  对《后赤壁赋》写景部分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体味两赋所体现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 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 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 《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老师 : 回答得非常好。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课文学习:

  一、 听录音,熟悉课文,掌握字词

  二、 课文内容学习

  1 、 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 :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

  2 、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

  观赏点由赤壁之下转移到了赤壁之上;第一次侧重游水、赏月,第二次侧重游山。

  2 )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前赤壁赋》)

  感受 :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感受: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3 、仔细阅读《前赤壁赋》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比较一下,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赋有没有什么不同?

  前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后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前赋:将个体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

  后赋:个体的渺小,自然的强大,对自然感到敬畏。

  那么,在苏轼眼中,面对自然他所能做的是什么呢?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

  4 、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一种巨大的空幻感油然而生)

  5 、比较:两赋中的情感变化有没有什么不同?

  前赋:乐→悲→喜

  后赋:乐→悲、恐→空(无奈之情)

  三、 作业: 写一篇写景的小散文

  四、 总结

  附:板书

  情感变化: 乐→超然物外

  悲、恐→敬畏自然

  空→人生如梦

《后赤壁赋》教案 篇4

  精心构思,设计恰当问题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因其教学思想在不断变化、丰富,启发式教学也是如此。如:提问—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班级、年龄,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应是具有提示性、隐蔽性、可创造性大的,而答案也不需要统一。所谓提示性,是教师的提问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观的特点;问题的隐蔽性,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出答案;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创造性,能启迪创造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新的视点。

  钻研教材,寻找教学的突破口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单纯地理解为采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主要是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要求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将教学任务转化成若干知识点,并辅之以恰当、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想几个问题来提醒学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学,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而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动、爱争辩的特点,设计一些争论性的问题,在议论中把握文章的要求,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失街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街亭失守是马稷之过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课堂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另外,教师还可采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设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自己能做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说出来或写出来,再与课文相对照,体会文章的特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学生揣摩课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后赤壁赋》教案4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