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最后一课》教案

时间:

《最后一课》教案【精选12篇】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的后一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

  练读课。通过复述、评议、旗图表、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教师用投影幻灯映出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幻灯图片,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教师映出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幻灯图片。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第二课时

(一)在默看课文有关部分的同时,讨论人物思想性格。

  分析“上学路上”这部分。

  讨论:从社会环境看,阿尔萨斯同以前比有什么异样之处?从上学路上看,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精读“上课经过”(即“最后一课”)部分,研讨如下的问题:

  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穿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提示:一个“也”字,清楚地表叹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

(三)品读“宣布散学”这部分。

  1.品读基础上讨伦:钟声、号声对韩麦尔先生产生了怎样的震撼?

  2.纵观全文,韩麦尔先生是个怎佯的人?

(四)按小说的要素。请同学总结全文。

  情节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经过 宣布散学

  人物 小弗朗士(心理) 贪玩 幼稚 诧异

  难过 懊悔 忘不了

  韩麦尔先生 穿上礼服 度和? 耐心

  语言、表情、动作) 哽咽

  郝叟老头 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激动。

(表情)

  环境 自然环境 天气 画眉 草地

  社会环境 布告牌 普鲁士兵出操收操

(五)朗读指导(主要指导要领):

  1 以小弗朗士的眼光、心情和口吻朗读;

  2 边读边想象一幅幅连续的画面;

  3.把握小弗朗士感情变化的层次。

《最后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小说的要素。

  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鲜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收集有关作者和文中背景的资料,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消息。

  2、分析人物,体会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及背景。

  都德:法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1部剧本。1866年写了第一篇小说《磨房书简》,1868年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二、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2、了解小说的要素:

  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郞士、“镇上的人”、“普鲁士兵”。

  情节:小学路上、上课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社会:“小说开头写普鲁士兵在操练和两年一直有坏消息、暗示时代背景、交代社会环境。

  三、深入探究

  问题:小弗郎士尽情是怎样变化的?文中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人”?

  明确: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国的语言,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感情。

  指名读:18~20。

  四、讨论

  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

  五、拓展

  与课外“最后一课”对比,说说异同。

  六、小结

  学生从内容主题、手法等方面全面小结。

  【课后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例如:在交流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将所收集的资料全部都读出来,不会将相关的、有兴趣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读书过程中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欠缺,例如:在12~16段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表现,学生只能注意到贪权,对待老师的态度,未能注意到对待书本的态度这个方面,说明在提炼信息方面,视而不见的情况还存在。

《最后一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及重点]

  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

  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题目)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以学生探究讨论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课文,筛选课文信息,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⑴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一种见解。

  明确: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⑵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⑴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

  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③是一个严厉的人

  ④是一个普通的人

  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

  ⑧是一个爱国的人

  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5、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布置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最后一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重点的字词

  2、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

  3、大致掌握小说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背景及作者。(对于此文来说,背景理解相对重要,不可忽略)

  提问:最后一课,是指在什么时候上的一节什么课。老师是谁,有哪些学生,“我”对这节课的感受是什么?

  二、检查预习

  抽查:预习提示中的注音。

  补充:懊悔、喧闹、惨白

  三、整体理解

  1、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第一问训练学生概括复述,第三问只需学生有所思考,具体留待后面讨论主题时解决。]

  2、讨论课后练习一

  补充:按这三种划分法,各自的起讫段落。

  点拨:按情节发展划分层次的方法;划分层次的.多可能性。

  明确:三分法最为合理及其理由。

  四、默读全文

  1、划出能回答课后练习二的语句。

  2、划出文中写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句,并思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课后练习二

  六、作业布置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体会人物爱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占领了法国三分之一的领土,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著名作家都德参加了战争,写下了这篇小说《最后一课》,唱响了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

  二、总揽

  默读课文,并讨论:

  1、根据下面的提纲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⑴上学路上

  ⑵最后一课

  ⑶下课一幕

  2、填空:

  ( )的最后一课 ,并讨论:这最后一课与我们上的课有哪些不同?

  三、突破:

  1、分析人物形象:

  ⑴播放课文录音,思考讨论:

  小弗郎士原本是个贪玩幼稚的孩子,“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为什么?(划出有关的语句来说明)

  ⑵学生表演“下课一幕”,体会韩麦尔内心深处巨大的悲痛和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并联系其他部分的外貌神态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⑶课文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哪一个是主人公?

  2、品味语句蕴涵:

  完成课后第二、三题,并补充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让学生自己质疑讨论。

  3、发散:

  学到这儿,你们还有哪些疑问?

  四、拓展

  1、仿写:

  范文:郑振铎和老舍的《最后一课》

  仿写参考题目:第一堂课难忘的一节课一堂公开课课堂舞台

  2、续写:

  回家路上。

《最后一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

  议读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二)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三)范读,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三部分,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提示:学生上习字课时金甲虫和鸽子的细节,郝叟老头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等。这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收到了“见微知著”的功效。)

(二)读,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作为结构线索?

(三)充分展开想象,以《韩麦尔先生》为题进行再创作。

《最后一课》教案 篇7

  “烘托”和“重复”的手法巧妙运用。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独具匠心地运用“烘托”和“重复”的手法。为了烘托爱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象。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同时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这句话,像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射,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摘自《〈最后一课〉分析》,载《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二册146?—147页)

《最后一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⒈通过学生提问、评价、质疑,活跃思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热爱母语、立志学好母语的精神和信念,《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教案。

  ⒉发言人数:65人次,争取每人有一次发言机会

  教学要求:

  ⒈课前“三不”,即老师课前不定目标,不作要求,不作暗示,要求学生完全用自己的脑子去读书。

  ⒉课堂师生“三不”,学生的“三不”是: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课本;不迷信老师。

  ⒊老师的“三不”是:不点名发言;不讽刺发言;不搪塞发言。

  ⒋发言“三导向”,即发问自己百思不解之处;评价优美、令人击节之处;质疑不妥有误之处,质疑是最高级思维,是创造力的表现。

  教学步骤:

  ⒈布置课前预习,学生在网络上广泛收集整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自己学习课本无法涵盖的知识,经过思考和选择,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将整理后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整理,以备课堂发言。鼓励质疑,鼓励学生难住老师的提问和纠正老师的错误。

  ⒉ 课堂上,分小组展示、自由发言、问题反馈三个环节,师生、生生自由交流。

  学生发言

  预测:⒈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⒉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⒊“我”为什么想 “别上学了? ”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⒋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⒌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⒍“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⒎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 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

  ⒏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在这种气氛中走进教室,小弗郎士会想些什么呢?

  ⒐郝叟老头和其他人为什么坐到教室来?

  10.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11.第15自然段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1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13.老师讲到法语,对法语有什么评价?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1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1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16.最后24-29自然段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17.“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18.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 ,为什么?

  19.文中的几个“可怜”有何不同的含义?

  20.文中是如何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1.“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否改为第三人称?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22.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学习本文有何意义?

《最后一课》教案 篇9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重点的字词

  2、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

  3、大致掌握小说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背景及作者。(对于此文来说,背景理解相对重要,不可忽略)

  提问:最后一课,是指在什么时候上的一节什么课。老师是谁,有哪些学生,“我”对这节课的感受是什么?

  二、检查预习

  抽查:预习提示中的注音。

  补充:懊悔、喧闹、惨白

  三、整体理解

  1、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第一问训练学生概括复述,第三问只需学生有所思考,具体留待后面讨论主题时解决。]

  2、讨论课后练习一

  补充:按这三种划分法,各自的起讫段落。

  点拨:按情节发展划分层次的方法;划分层次的多可能性。

  明确:三分法最为合理及其理由。

  四、默读全文

  1、划出能回答课后练习二的语句。

  2、划出文中写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句,并思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课后练习二

  六、作业布置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情节 人物 形象

  上课前(1-10) 小弗郎士

  上课时(11-23) 韩麦尔先生

  下课时(24-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重点〗

  要点1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了什么?

  二、阅读11至23段

  讨论:

  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这次听讲全都懂?

  明确: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见课后练习三、四)

  三、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讨论

  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明确: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

  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2、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3、找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4、“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神态、语言、动作

  2)转 拿 使 写 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3)“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4)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四、板书总结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分别是怎样的人?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人物 形象

  小弗郎士 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 有40年教学经验的笔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有着崇高的爱国感情。

  五、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六、后记

《最后一课》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

  (一)字词(课件展示)

  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郝叟懊悔钥匙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一)生速读课文后,根据课件展示图片复述课文,师给予评价。

  (二)指生说课文结构,师生达成共识。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最后一部分,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结尾。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三)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只要情节概括准确,语言简洁无误,教师就给予鼓励。)

  (四)生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

  四、合作探究(课件出示问题)

  (一)师: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生读文后详细回答,师生达成共识: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

  (二)师: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小弗郎士、全体学生和村里老人们的悲愤及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举例说一说这些变化是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三)师: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小弗郎士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他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在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时,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细读文章,举例回答。

  生四人结组讨论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作者没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是借助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例如: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5.然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其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6.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

  以上问题的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而定,更多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给予必要的表扬和鼓励。

  (四)师:文章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他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影响的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动作描写与心理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请找出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举例如下: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样就把景物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小学生的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

  2.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联想,表现出小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五)师: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请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课件展示)

  师说归纳中心的方法,生独立思考,归纳:《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质疑问难(课件出示重点问题)

  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某些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问题举例:

  1.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2.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

  (七)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

  1.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从文章内容、中心、写作方法等方面谈。(生谈收获)

  2.你对我们的母语有哪些新的认识?(生谈对母语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感。)

  (八)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1.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以上两题,任选其一,课下完成。

  (九)总结(播放国际歌)

  师: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样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同学们,努力吧,让我们的母语走向世界,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课后反思

  普法战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作为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高度精练的范例,它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这一重大的主题和题材,描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一切又是以平易的风格和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这里凝结着作者的艺术劳动的可贵经验,对我们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在对本文的学习中,第一课时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分析情节结构,谈读后感受,教师不做过多的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对初读印象进行深化和具体化。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学生谈对母语的认识培养学生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最后一课》教案 篇11

  情节 人物 形象

  上课前(1—10) 小弗郎士

  上课时(11—23) 韩麦尔先生

  下课时(24—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重点〗

  要点1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了什么?

二、阅读11至23段

  讨论:

  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这次听讲全都懂?

  明确: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见课后练习三、四)

三、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讨论

  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明确: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2、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3、找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4、“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神态、语言、动作

  2)转 拿 使 写 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3)“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4)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四、板书总结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分别是怎样的人?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人物 形象

  小弗郎士 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 有40年教学经验的笔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有着崇高的爱国感情。

五、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六、后记

《最后一课》教案 篇12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感所闻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统治者的愤慨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我让学生收集了普法战争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这一课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梳理小说结构,第二课时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深层内涵。

  初次默读,我不做任何要求,只让学生将作品认真仔细阅读一遍,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度极大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不会给学生造成思想压力,使学生直接被作品所吸引,如果老师布置了很多任务,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

  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由发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在分析小弗朗士的过程中,主要分析心理描写,分析老师,主要分析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由于这部分内容容量很大,我分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评价。并在互动中强化目标。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对于课堂容量大的课,应该充分预习,教师要加强预习指导,学案发放也应更提前一些。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多方面的训练。

《最后一课》教案【精选12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