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七律长征》教案

时间: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4篇】 六年级七律长征教案

  下面是热心会员“gn63”分享的《七律长征》教案【优秀4篇】,欢迎参阅。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活动: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并与同学分享。

  (1)给足时间。

  (2)教师帮助学生分类。

  (3)组织学生交流,了解长征的情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订正读音。

  2.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3.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体会。

  1.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

  (1)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2)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理解。

  (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靠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2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练习朗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还记得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这句诗。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展示葬身与滚滚的大渡河中。你能结合故事和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两句吗?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习朗读。

  3.再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一起在来读一读。

  2.播放歌曲《七律·长征》,继续感受,配乐朗诵。

  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壮举——长征,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继续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3.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词语,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被诗中表现出来的乐观的精神所感染,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2.通过诗句,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七律·长征》。

  二、学习生字。

  1.投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寒。

  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看投影口头填空。

  要完整的把诗句填好,必须学会这些生字。出示:逶迤 磅礴 铁索 岷山

  指名读字音,重点是“逶迤”和“岷山”

  2.观察“逶迤”和“磅礴”有什么特点?结合偏旁理解记忆字形。其他生字自由记忆。

  3.重点指导书写:“礴”笔画较多,注意写紧凑。

  4.练习书写。

  5.检查学习效果:

  (1)填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寒。

  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投影订正。

  三、背诵默写。

  1.本课还有一项学习任务是默写课文,默写的基础是背诵和学会生字。刚才同学们已经把生字掌握了,现在我们就练习背诵。

  2.你有什么好的背诵方法?

  3.练习背诵,记住诗句的意思,一边想一边背。

  (1)指名背诵。

  (2)背诵也要有感情,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继续练习。

  (3)通过多种形式巩固背诵。

  4.默写课文。出示: 红军( ),万水千山( )。

  五岭( ),乌蒙( )。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

  更喜( ),三军过后( )。

  可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帮助默写,也可以独立默写。

  同桌互相订正。

  5.一边背诵一边记忆写法。

  四、小结。

  投影几首毛泽东,带领学生读一读。

  毛泽东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

《七律长征》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律诗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律诗写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揭题。

  1、了解背景:

  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3年10月,国民党调动50万重兵对中央红军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反围剿失利。1934年10月,红军北上转移。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一路上,他们翻越了18座大山,淌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军当时的境地是上有敌机,下有追兵,敌强我弱,只能走无人能走的地方,可谓“绝地求生”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

  2、介绍七律诗相关知识。

  关于七律,你了解多少?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由学生自己去发现)

  3、读题。

  强调:注意到中间的间隔号了吗?前面表示诗的形式,后面表示诗的内容。读的时候要停顿一下。

  【设计意图:直接揭题,介绍长征;了解七律格式,建立知识结构。】

  二、初读,读顺诗文

  1、自由读。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2、检查生词。

  (1)指名读

  师: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

  (2)齐读

  师:读得真准。来,像他这样我们一起读。

  (3)指导多音字及易错字。

  这里面有个多音字,你发现了吗?

  老师还担心有个字会跳出来为难大家,注意看云崖的崖,它是什么偏旁的?书字的时候要注意上短下长。这样写得好看点,跟着老师一起,在课本生字旁边再写一个。

  (4)检查读。

  师:把生词送回诗里去,和同伴互相读读这首诗,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5)范读。

  师:听老师读,用斜杠线划出诗歌的节奏。

  (6)读出节奏

  你能按这样的节奏来读吗?

  指名,全班。

  【设计意图:到了高年级写字指导仍然不能放松。为此,本设计,对比较难写的、容易写错的字,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另仍采用自读、互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按节奏读等各种形式加强朗读训练。】

  三、再读,抓住诗眼

  1、抓诗眼

  师:字音读准了,诗句读通顺了,这是读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

  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

  2、理解诗眼

  学古诗,我们可以通过对照注释的方法去理解,请大家看注释,同伴之间互相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3、汇报理解(相机指导朗读)

  指名说,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名说,把你的感受送进诗里,读。

  是啊,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把跨越的万水千山只看作平平常常的事。这就是——齐读。

  4、点明诗眼作用

  这两句是全诗的首联,起到了统领全诗的`作用。

  过渡:诗中哪些地方具体写到了远征难呢?

  【设计意图:以中心句辐射全诗学习,脉络清晰。并点明诗眼在七律诗中的地位及作用。】

  四、品读,感悟诗情

  (一)品山

  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和乌蒙。(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

  师:(课件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五座山岭。

  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

  师: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这就是逶迤啊。知道这逶迤的五岭到底有多长呢?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你能把蜿蜒连绵的感觉读出来吗?(逶迤)

  师:(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

  师:这就是磅礴。(读出这种气势雄伟)

  但是,在红军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

  磅礴的乌蒙就像——

  读到这里,你知道这颔联的意思了吗?说说它的意思。

  你体会到了什么?

  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师:读得真好,连绵不断的五岭,气势雄伟的乌蒙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师:妙啊,你不但读出了山的气势,还读出了只等闲的豪迈。

  回环读:老师从大家的朗读中感受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这就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颔联中的这两句诗,承接了首联中的千山。

  那么,哪两句诗承接了首联中的万水呢?

  (二)品水

  1、自品。

  师:是的,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是展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自由练习读这句诗。

  通过朗读来表现你对句诗的理解吧。指名读

  2、想像

  听老师读,边读边想像,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汇报。

  3、结合资料理解

  看一下资料袋,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两条破船。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然。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控制了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则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江绕圈子,调虎离山,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结果红军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而唯一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展开了夺桥之战。战士们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奋不顾身地扑向东桥头,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这一战艰险而壮烈。

  联系这些背景资料,你对诗句有新的理解吗?4、学生汇报理解

  师相机指导朗读:

  暖:

  师:。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这使得红军战士们士气大振哪!

  你能读出这种欣慰吗?(指名)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战士们获胜的欢欣鼓舞吧。(齐)

  寒:

  师:我明白了,你的寒是指铁链的寒光闪闪(战斗的惨烈、诗人心中的悲痛缅怀),你能把这种“”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我听出了巧渡金沙江的欢欣!还听出了飞夺泸定桥的悲壮!

  来,男同学一起读。

  师:女生一起读。

  回环读:颈联中这一暖一寒再一次写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仿写颔联与颈联

  课件出示:颔联与颈联的四句诗。

  诗中这四句诗只是万水千山中的代表,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大山,趟过了24条大河。

  看看老师给大家的资料纸中,红军战胜的其它山水之难,用上这其中的山与水,我们一起来做小诗人,仿写出颔联和颈联。

  请注意: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偶,比如在颔联中,五岭对乌蒙,地名对地名,逶迤对——(),这是山的特点;腾细浪对——()这表现了战士们对困难的藐视。

  学生仿写,汇报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仍旧以诗中“逶迤”“磅礴”“暖”“寒”等字词为突破口,但删除了原设计中过多的拓展资料,运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巧妙地穿插朗读训练,强调了七律诗的特点(颔联、颈联的作用)。在深入地理解熟悉七律格式特点的基础上,再运用拓展资料让学生分层进行仿写,既体会了长征之难,同时熟悉的七律诗的格式特点。】

  (三)品喜

  师:(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自由读尾联,读出自己的感受。

  你读出了什么?指名读。

  补充资料: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长征开始时人数是8万6千多人,最后到达陕北的只有七千多人。这些幸存的战士和红二军、红四军胜利会师,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为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指导朗读:这是来之不易的喜悦啊,把这份欣喜送进诗里吧,请女生读;

  把战士们的激动大声地表达出来吧,请男生读;

  为这夹杂着血与泪的胜利而欢呼吧,全班齐读。

  回环读:老师听出了,这是发自内心的欢呼,这欢呼也同样在宣告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配乐朗诵:同学们,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那段红色的历史可能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牢牢记住那段历史。试着背诵这首诗。

  (播放音乐)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齐声诵读这首诗,把长征这个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牢牢地立在心中。

《七律长征》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用具】

  长征专题学习网站。

  【课前准备】

  利用电子阅览室上网浏览“长征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

  (板书课题)同学们,初见“长征”这个词,是不是感觉很陌生?因为这是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事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因为有人说: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感受他那博大豪迈的胸襟,走近长征,感受那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交流查阅关于红军长征和诗人毛泽东的有关资料:

  1、通过课前预习,你搜集了哪些关于长征的资料?利用课件(地图)结合学生汇报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解诗题。

  2、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次伟大的征程中,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领导才能。你对毛主席了解多少?

  过渡:

  他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带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我们开创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毛主席泼墨挥毫,用精炼的语言以诗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呈现了长征这段惊天动地的壮举,

  二、读诗文,解“七律”

  1、自由练读诗文。

  2、指名学生读诗文,检查字音。

  3、再读诗文,解“七律”,体会诗的韵律节奏。

  三、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

  这首诗文字精炼,内容丰富。想学好这首诗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

  1、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思考一下,这首诗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

  ⑵、体会这句诗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总起全文。

  ⑶、指导朗读(有力度、缓)。

  2、过渡: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默读下面的`诗句,思考诗句中哪些词写红军遇到的困难和艰险?哪些词写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并克服困难?并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⑴、同桌交流。

  ⑵、全班汇报交流:

  抓住关键词,相机出示“长征专题学习网站”有关直观形象的图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朗读。

  五、想诗境,悟诗情

  1、读完诗文,哪些诗句描绘的情景在你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什么力量支撑红军纵横二万五千里长征?你学到红军什么精神?

  2、过渡:

  红军战士怀着对革命事业无限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心在腥风血雨中闯出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你听,那嘹亮的歌声催人前进,胜利的旋律使人振奋。播放歌曲《长征》。

  3、是呀,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长征,感受长征,再次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长征了吗?课后还可以阅读《同步拓展阅读》,还可以继续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各种途径进一步了解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知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动身,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境,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俺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4篇】 六年级七律长征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