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庖丁解牛教案

时间:

庖丁解牛优秀教案【最新5篇】 《庖丁解牛》优秀教案

  【简介】本文是会员“tongdurenao”收集的庖丁解牛优秀教案(共5篇),以供借鉴。

庖丁解牛优秀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好处和用法。

  3、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务必透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4、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比较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好处和用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务必透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2、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3、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4、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述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时授: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

  我们学过、听过许多寓言故事,像“守株待兔”“狐假虎威”“买椟还珠”。这些

  寓言故事不仅仅给增添了我们的生活的笑料,而且使我们从中受到很好的教益。这天我们

  也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解题: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是《庄子

  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之道的关键。

  四、串讲第一、二自然段。

-

  1、学生朗读这两段。

  2、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这两段词句的意思。

  3、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4、学生巩固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重要词句。

  二、串讲三、四自然段。

  1、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这两段词句的意思。

  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课文巩固词句。

  三、文言知识归纳。

  1、归纳“为”“乎”“于”“道”“解”“族”等虚词、实词的用法。

(1)为

庖丁解牛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重点 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教学难点

  文惠 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学方法

  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二、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三、课堂小结:明确主题。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分类作业 A类:熟读全文,理解文意。

B类:JC。

  预习布置 预习《项羽之死》。

庖丁解牛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主要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3、赏析文中生动细致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庄子把握规律、顺乎自然的哲学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庄子的养生之道,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老庄”的道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梳理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内容,理解庄子寓言的本意。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难点:对本文中“庄子之道”的理解,分析说理的思路。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对老庄都有哪些了解?他的思想有哪些?名言有哪些?

二、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三、作者介绍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庄子》今存33篇,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庄子让王》说,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庄子秋水》又说,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他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因而它不是理性的对象:“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一方面,道是真实存在的,所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面,道又不同于具体之存在,它“无为无形”,因而道又是无。但它不是虚空之无,而是涵盖了万有的无。所以道既派生了万物,又不滞于万物中,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由此也决定了人对道的认识既不能是简单的经验认识,也不能是理性的逻辑推理,而必须是物我、主客为一的内在观照,即超验的形而上学的观照。道由于其不可言说性和无限性,对道的体认实际上就是超越理性的直觉认知过程。

四、题目解说

  庖是厨师的意思。丁是厨师的名字。解:剖开、分割,宰杀。庖丁解剖了全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切中肯綮”“庖丁解牛”成语,即出自本篇。

五、学习字词

  庖(páo)丁踦(yǐ)

  肯綮(qìnɡ)莫不中音(zhònɡ)

  怵然为戒(chù)踌躇(chóuchú)

  批大郤(xì)大軱(gū)

  良庖岁更刀(ɡēnɡ)发于硎(xínɡ)

  有条不紊(wěn)砉然向然(huāxiǎnɡ)

六、全文分析

  此文为庄子阐明“养生”的一则寓言。文章开始是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声形逼真。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善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此段论说,为全文精华所在。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见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而是对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组织,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则不然,他不是靠感官去感觉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凭内在精神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择隙而进,劈开筋肉间隙,导向骨节空处,按照牛的自然结构进行。

七、中心思想

  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此则寓言立意在于阐明“养生”,实则还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即艺术创造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庄子认为“技”中有“艺”。庖丁解牛的动作,就颇具艺术的观赏性。他的表演,犹如一场优美绝伦的音乐舞蹈,其舞步合于《桑林》舞曲,其韵律合于辉煌的《咸池》乐章。作为一种具有美的意味的创造活动,是令观赏者心醉神迷的。而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神情,又使人们看到创造者在作品完成后内心满足的喜悦。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八、写作特点

  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手段。这则寓言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具体说来,此文在写作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一、结构严密。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对道的阐述又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从纵的方面介绍掌握道的三个阶段,突出掌握道以后的特点;其次,从横的方面将庖丁与良庖、族庖进行比较,以说明得道与否的异同;第三,说明成功地解决了难以处理的“族”的问题。这是从一般写到特殊。这三个方面都紧紧扣住“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道”进行阐述。庖丁答文惠君的第一句话,将写技与谈道两方面自然地联系起来。文惠君所说由庖丁之言获得养生之道的话,又起到统摄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全文围绕解牛的事件,阐述一个“道”字,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二、语言生动简练。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踌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这么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几句,将庖丁解决特殊困难时那种专心致志、小心谨慎而又充满信心的内心活动、目光和动作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又与后面写庖丁因困难获得解决而悠然自得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对照。

九、文言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

①砉然向然:“向”通“响”,响声。

②技盖至此乎:“盖”通“盍”,何,怎样。

③批大郤:“郤”通“隙”,空隙。

④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特殊句式

①技经肯綮之未尝

  此句为谓语省略句,又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未尝(碰)技经肯綮”。

②族庖月更刀,折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状语结构后置句,状语结构“于硎”后置。

④臣之所好者,道也。

“……者……也”表判断

  古今异义词

(1)所见无非全牛(无非)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天理)

  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获得

(5)每至于族(族)

  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6)吾见其难为(难为)

  古义:很难做

  今义:使人为难

(7)因其固然(固然)

  古义:本来的样子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词类活用

  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

  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

  倒装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

  合乎《桑林》之舞(此处“乎”相当于“于”,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

  省略句

  如土委(于)地

  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说说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2、回顾课文,谈谈你对庄子的养生之道的理解。

课后训练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庖(páo)丁砉然向然(huāxiànɡ)莫不中音(zhònɡ)

  B、肯綮(qìnɡ)有条不紊(wěn)度长絜大(qiè)

  C、发于硎(xínɡ)怵然为戒(chù)踌躇(chóuchú)

  D、批大郤(xì)大軱(ɡuā)良庖岁更刀(ɡēnɡ)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砉然向然

  B、技盖至此乎

  C、如土委地

  D、善刀而藏之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未尝见全牛也

  B、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C、因其固然

  D、视为止,行为迟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译文:

  2、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文:

  1

  答案:C

  解析:A项,“向”应读xiǎnɡ;B项,“絜”应读xié;D项,“”应读ɡū。

  2

  答案:C

  解析:A项,“向”通“响”。B项,“盖”通“盍”。D项,“善”通“缮”。

  3

  答案:A

  解析:B项,天理:古义,这里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C项,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文中指本来的结构;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D项,行为:古义,行,动作;为,因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4

  答案:1、开始,我宰牛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全牛的。

  2、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庖丁解牛教案 篇4

《庖丁解牛》教案

  江西省永丰中学 邹安艺

  电子信箱: 88zay@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 ;

  2、理解庖丁的“养生之道”及解牛之道和 “养生”之道的联系;

  3、文中关键词语及文言知识。

  教法、学法指导:讲析法,朗读、背诵法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PPT演示文稿

  三、导入:

  奥斯托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中有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我们只有一次,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里,我们该怎样度过呢?”对生命的理解和方式,不同的人各有不同,有的追求轰轰烈烈,有的只求恬淡自然,而不论怎样的方式,都必然会有各种矛盾,如何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呢?庄子的《庖丁解牛》会给我们更多的启迪。

  四、作者及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1、作家作品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是我国古代一位很特别的思想家、文学家,几千年来在思想的文学上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

  2、背景资料补充

  本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原意是讲养生之道。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要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老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注意一些字词的字音和字形——(多媒体展示)

  踦(yǐ)砉(huā)

  騞(huō)郤(xì)窾(kuǎn)綮(qǐng)硎(xing)謋(huò)

  六、学生齐读课文,参照注释,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多媒体展示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足之所履(踩)(2)莫不中音(合乎)(3)进乎技矣(超过)(4)以神遇不以目视(接触、会合)(5)批大郤(击; 空隙),(6)导大款(顺着; 空处)(7)族庖(众、一般的)(8)以无厚入有间(厚度)(9)如土委地(卸落),2、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砉然向然(响)(2)技盖至此乎(何)

(3)善刀而藏之(缮)

  3、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4、解释本文中出现的几个成语

  目无全牛——形容技术达到极纯熟的境界。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七、学生默读课文,翻译句子,理解大意:

  阅读指导——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二)(多媒体展示)

  艺术形象在不同的艺术样式和不同的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诗、词、曲、赋、小说、散文等,这些艺术体裁创造艺术形象的方式各有不同,就散文而言,不同的文章其艺术形象的特征和表现方式也有不同,有的表现为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表现为生动曲折的故事,有的表现为情景交融的意境,还有物象、情境、情绪等等。好的艺术形象都是审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感悟其理。《庖丁解牛》是一则寓言故事,作者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阅读时我们就应通过庖丁解牛时形象化的描写揣摩其解牛时所达到的境界,进而体会出形象中所包含的养生的道理。形象生动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我们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在获得美感和认识上提高的同时,从写作方面还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翻译下列句子

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明确】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砍肉。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明确】从没有碰撞过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那些大骨头呢!③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明确】我看它难以下手,就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为之专注,动作为之迟缓。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明确】因此,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像刚磨出来的。

(二)文意概括

  1、本文共四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各层大意 【明确】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2、本文有几个一直传诵的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结合课文描写,揣摩各是一种怎样样的情境?

【明确】“目无全牛”描写的情境是: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游刃有余”描写的情境是: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踌躇满志”描写的情境是:庖丁把难解之处成功解掉之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八、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提问:(多媒体展示)

  1、第一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时,是从哪些方面突出描写庖丁的技术高超的? 【明确】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2、庖丁与梁惠王的对话可以分几个层次,说说它们是如何阐述庖丁的“经验之谈”。

【明确】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九、探究交流

(一)重点难点探究

  1、庖丁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思路点拨:注意体会庖丁的经验之谈。)

【明确】(1)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2)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二)拓展探究

  2、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思路点拨:注意理解解牛之道及其比喻含义。)

**/

【明确】《庖丁解牛》是节选。以厨丁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避开矛盾是非,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時,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还是容易受傷害的。

  客观喻理: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十、教学反思:

庖丁解牛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主要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3、赏析文中生动细致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庄子把握规律、顺乎自然的哲学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庄子的养生之道,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老庄”的道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梳理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内容,理解庄子寓言的本意。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难点:对本文中“庄子之道”的理解,分析说理的思路。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对老庄都有哪些了解?他的思想有哪些?名言有哪些?

  二、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三、作者介绍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庄子》今存33篇,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庄子让王》说,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庄子秋水》又说,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他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因而它不是理性的对象:“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一方面,道是真实存在的,所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面,道又不同于具体之存在,它“无为无形”,因而道又是无。但它不是虚空之无,而是涵盖了万有的无。所以道既派生了万物,又不滞于万物中,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由此也决定了人对道的认识既不能是简单的经验认识,也不能是理性的逻辑推理,而必须是物我、主客为一的内在观照,即超验的形而上学的观照。道由于其不可言说性和无限性,对道的体认实际上就是超越理性的直觉认知过程。

  四、题目解说

  庖是厨师的意思。丁是厨师的名字。解:剖开、分割,宰杀。庖丁解剖了全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切中肯綮”“庖丁解牛”成语,即出自本篇。

  五、学习字词

  庖(páo)丁踦(yǐ)

  肯綮(qìnɡ)莫不中音(zhònɡ)

  怵然为戒(chù)踌躇(chóuchú)

  批大郤(xì)大軱(gū)

  良庖岁更刀(ɡēnɡ)发于硎(xínɡ)

  有条不紊(wěn)砉然向然(huāxiǎnɡ)

  六、全文分析

  此文为庄子阐明“养生”的一则寓言。文章开始是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声形逼真。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善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此段论说,为全文精华所在。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见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而是对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组织,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则不然,他不是靠感官去感觉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凭内在精神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择隙而进,劈开筋肉间隙,导向骨节空处,按照牛的自然结构进行。

  七、中心思想

  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此则寓言立意在于阐明“养生”,实则还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即艺术创造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庄子认为“技”中有“艺”。庖丁解牛的动作,就颇具艺术的观赏性。他的表演,犹如一场优美绝伦的音乐舞蹈,其舞步合于《桑林》舞曲,其韵律合于辉煌的《咸池》乐章。作为一种具有美的意味的创造活动,是令观赏者心醉神迷的。而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神情,又使人们看到创造者在作品完成后内心满足的喜悦。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八、写作特点

  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手段。这则寓言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具体说来,此文在写作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一、结构严密。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对道的阐述又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从纵的方面介绍掌握道的三个阶段,突出掌握道以后的特点;其次,从横的方面将庖丁与良庖、族庖进行比较,以说明得道与否的异同;第三,说明成功地解决了难以处理的“族”的问题。这是从一般写到特殊。这三个方面都紧紧扣住“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道”进行阐述。庖丁答文惠君的第一句话,将写技与谈道两方面自然地联系起来。文惠君所说由庖丁之言获得养生之道的话,又起到统摄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全文围绕解牛的事件,阐述一个“道”字,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二、语言生动简练。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踌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这么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几句,将庖丁解决特殊困难时那种专心致志、小心谨慎而又充满信心的内心活动、目光和动作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又与后面写庖丁因困难获得解决而悠然自得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对照。

  九、文言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

  ①砉然向然:“向”通“响”,响声。

  ②技盖至此乎:“盖”通“盍”,何,怎样。

  ③批大郤:“郤”通“隙”,空隙。

  ④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特殊句式

  ①技经肯綮之未尝

  此句为谓语省略句,又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未尝(碰)技经肯綮”。

  ②族庖月更刀,折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状语结构后置句,状语结构“于硎”后置。

  ④臣之所好者,道也。

  “……者……也”表判断

  古今异义词

  (1)所见无非全牛(无非)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天理)

  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获得

  (5)每至于族(族)

  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6)吾见其难为(难为)

  古义:很难做

  今义:使人为难

  (7)因其固然(固然)

  古义:本来的样子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词类活用

  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

  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

  倒装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

  合乎《桑林》之舞(此处“乎”相当于“于”,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

  省略句

  如土委(于)地

  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十、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说说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2、回顾课文,谈谈你对庄子的养生之道的理解。

  十一、课后训练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庖(páo)丁砉然向然(huāxiànɡ)莫不中音(zhònɡ)

  B、肯綮(qìnɡ)有条不紊(wěn)度长絜大(qiè)

  C、发于硎(xínɡ)怵然为戒(chù)踌躇(chóuchú)

  D、批大郤(xì)大軱(ɡuā)良庖岁更刀(ɡēnɡ)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砉然向然

  B、技盖至此乎

  C、如土委地

  D、善刀而藏之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未尝见全牛也

  B、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C、因其固然

  D、视为止,行为迟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译文:

  (2)、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文:

  1

  答案:C

  解析:A项,“向”应读xiǎnɡ;B项,“絜”应读xié;D项,“”应读ɡū。

  2

  答案:C

  解析:A项,“向”通“响”。B项,“盖”通“盍”。D项,“善”通“缮”。

  3

  答案:A

  解析:B项,天理:古义,这里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C项,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文中指本来的结构;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D项,行为:古义,行,动作;为,因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4

  答案:

  (1)、开始,我宰牛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全牛的。

  (2)、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庖丁解牛优秀教案【最新5篇】 《庖丁解牛》优秀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