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李煜《虞美人》赏析

时间:
  • 相关推荐

李煜《虞美人》赏析(汇总6篇)

  【简介】《虞美人》是李煜创作的一首词,通过描绘虞美人的美丽与哀愁,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深情追求和对命运的无奈抱怨。本文是热心网友“haomulupogang”收集的李煜《虞美人》赏析(共6篇),供大家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的《虞美人》赏析 篇1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拿李煜李后主的这首词作为我的开始,是我相信人生就如这首词一样,风雨飘零是事态常事,全词漂亮的无法形容,只剩下感受,这也许就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悟与不悟,得与不得,是文字最不可悟最不可得的东西,所以淡定的从春花开始,然后东流结束,人这一生何尝不是这样的悲喜交集。

  如果说一个人在经历了繁华极盛到颓落极衰,我想那是命,不是其他,那时李煜还不懂什么是亡国之君,只知道人生如此,如此是词,一切到了家破人散的地步,所有的东西都已不再重要,即使在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应该理解了人生如果在错误的时间地点位置上,那么绝对是悲哀。

  悲凉的词,一段对生命关于从喜到悲的写照,李后主也许最后明白的人生是不过如此,不过如此又包含了太多无奈和辛酸,遥想他的过去锦衣玉食万人之上,可命中也安排他注定囹圄无可奈何。

  人生就像他的词一般只可感受不可言传,他在狱中不会想到那是现实,人这一辈子有太多的想不到,也有太多的做不到,只是繁华过尽世态炎凉,李后主一生善词多愁善感,灵性与感性在他的词里后人无法企及,只是命运安排又有何办法,让他成为一切不可能中的不可能,雕栏玉砌太过靡丽,玉娥娇娃过眼云烟,一个普通人想不到的他做到了,一个皇帝该做到的他没有做到,后人唏嘘后人惜才但历史不会改变。

  我们无数人读这首词那字字如滴血,那句句似剜心,可我们却不会想明白最后真正痛苦都无力的人却是这个只会吟词作赋的亡国之君。

  一江春水都已东流去,他的意识中自己连一江水都早已不如,物化的境界高超的表达意境方式,让人叹为观止,让人醉了却不是那壶浊酒。

  李煜最终还是明白了如果他不是天命之子,也许他可以沉溺于烟花柳巷,一辈子不闻朝廷之事,卖弄风月弹词谱曲,他能做到他也会做到。

  有些东西强求并不好,有些世理不俗不完美,时间已经将他埋没,可这首次却永远的存在,一切都是好的一切又都是坏的,这可能就是命吧,李后主不会再生,虞美人再也不能有第二首,时也命也天注定人难违。

李煜《虞美人》赏析 篇2

虞美人——[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词牌名《虞美人》源自虞姬,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此得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色。这里应代指岁月的更替

  往事:指过去欢乐的宫廷生活。

  又东风:又刮起了东风。指春天来了。

  故国:指李煜做皇帝是的南唐。

  不堪回首:不堪,承受不了。回首,回头看,此处意为回忆。

  雕栏玉砌:指南唐华丽的宫廷建筑。雕栏,雕花的栏杆。玉砌,玉石的台阶。

  朱颜:指人的美好容颜,也兼指“雕栏”朱红的颜色,当有双关语意。

译文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地更替,回首往昔,有多少往事早已经匆匆而去。

  小楼晚来又春风吹拂,望着明月依旧,倾覆的故国却不堪回首,不忍再忆起。

  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应该依然华丽,但亡国的宫女,美丽的容颜不再美丽。

  物是人非啊,我自问该有多少的哀愁,正恰似那春来滚滚的长江,东流无语。

鉴赏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史称“李后主”、“唐后主”。这首词是李煜对自己身世和遭遇的感叹,诉说自己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这首词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当时李煜由南唐国君一下子变为宋朝的囚犯,不仅仅失去了居高无上的皇帝的地位和权力,更残酷的是也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这使他产生了特有的悲与愁。这首词倾泻的就是作者的怀念亡国之痛,哀叹朱颜已改的情怀。

“春花秋月”和小楼“东风”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在李煜的笔下寓意却变了,一个“何时了”,一个“又”,把原本令人向往和盼望的良辰美景和春天醉人的信息变得蒙上了一层凄苦和哀愁,究其缘由,那就是越是这良辰美景越是容易触发起作者的怀旧情结和思念故国的伤痛。“故国不堪回首”,连回忆一下故国的过去都“不堪”又怎能愿意见这年年如是的春花秋月和报春的东风呢。每轮回一次,那就意味着又被囚禁了一年哪。这与李煜当时所处的境遇是分不开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发前人未所发之愁。以水喻愁,一句巧妙的比喻,贴切生动地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了,将那看不见莫不着的愁思变成了有形的、永无止境的一江春水,创造了意想不到的的艺术效果,这也成了李煜词的主要特点,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作品通篇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泣如诉,动人心魄。

  全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抒的是念国之情,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深沉。尽管词作篇幅短小,但余味无穷,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堪称为婉约派作品之绝唱。

李煜《虞美人》赏析 篇3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词作中最负盛名的佳作,也是他的绝笔词。李煜在位15年,不修正事,纵情享乐,亡国后被宋所俘,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他前期词作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价值不大。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明显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的后期词呈现不同的风格,也使他在词创作上获得了一些新的成就。这一段经历,使他不能不从醉生梦死的生活里清醒过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在词里倾泻他“日夕以泪眼洗面”的深哀巨痛,其中《虞美人》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一、以奇问开笔,劈空而下,却又在情理之中。

  开篇两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便定下了全词的基调“愁”。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也是作者过去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春花秋月、歌舞生平、快乐逍遥。可如今深为阶下囚,看到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想起过去的荣华富贵,环境和心理的落差,使他不仅不觉得美好,反而觉得厌烦,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怅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所以,人多以美好的“春花秋月”,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便向苍天发出“何时了”的奇问,看似离奇,实则在情理之中,正可谓是“一切境语皆情语”(王国维)。

“往事知多少?”一句中的“往事”反映作者念念不忘昔日小皇帝的生活。昔日里,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但作者更怀念的倒不是物质上的享受,囚徒般的生活,使他感受到自由的可贵。做人的尊严已荡然无存,何谈快乐逍遥。既是必然没落的,他本身的局限和当时的处境,也不能使他看到更好的前途,甚至连生存的安全感都不复存在。所以任何美好的事物,此情此境都无非是引发“愁”绪的原因。

二、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巧妙运用意象抒写生活感受。

  词中绘景、叙事、抒情善用白描手法,自然、平实,而又兼包情理,这正是词家推崇之处。“词以自然为尚。自然者,不雕饰,不假借,不著色相,不落言诠也。”(沈祥龙《论词随笔》)。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构成了画笔所不能达到的意境,写出他国破家亡之后的生活感受。“小楼昨夜又东风”点明时光在不断流逝,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与开头照应。季节的变化引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透过词的表面,我们更可窥见作者心中无奈的愁情,诚可谓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为了表达亡国之愁,作者在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南朝梁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谈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明清后意象专指借助具体的外物用比兴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思。“月”这个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运用十分普遍,如“月是故乡明”、“我寄愁思与明月”、“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它通常表达的是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本词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情思和今天的无限愁绪转化为景物,巧妙运用“月”这个意象,从相反的角度,把愁思表现得极态尽妍。词的开篇作者就流露出沉痛的哀愁,恼人的春花秋月、愁人的小楼东风,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都是作者精心选择的景物,这些景物本是令人心向往的,但由于当时的处境,作者无心赏景,反空添哀愁。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愁,使人大觉悲痛,它较之于空洞地说“悲”呀“愁”呀,其艺术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三、虚实相应、宇宙与人事一脉相承。

《虞美人》运用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艺术辩证法,通过想象,将现实和过去结合起来描绘,拉开时间,拓展空间,因而大大扩充了词的容量。从总体来说,词借助具体而实在的形象,采用兴的手法来表现抽象的愁情,以景写情,以实写虚。上句主要以实笔写眼前景物,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都是历历在目的实景,词人以这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景物烘托气氛,渲染愁绪,以实显虚,加强了词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接着又进一步展开思绪,开拓意境,“往事、故国”乃是实笔中之虚景,时间拉回从前,由实化虚,虚实相连,主要以虚笔写故国之境况,然后又拉回现实到“只是朱颜改”,使全词迂回往复,耐人寻味。

  从结构上说,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作者抓住一个“改”字为全词的“诗眼”,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君沦为阶下囚)、人的心情(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情。

四、作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本词主要抒写亡国之愁,但离情无声,愁绪无形,无形色可捕捉,无影迹可追寻,如何写得这种抽象的情绪?作者自有绝招,他化情思为景物,运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思简直跟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翻滚波涛流向东海,显示出愁思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仅9个字,却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虞美人》在过去和现在都曾经感动过不少失去了自己美好生活的人们,虽然它缺乏一种使人为前途奋斗的力量,但瑕不掩玉,它仍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千古。

《虞美人》古诗赏析 篇4

  在中国,稍有文学常识者,一定不会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感到陌生。这句词出自南唐后主李煜之手,词牌名《虞美人》,据说是其绝命之作。

  关于绝命词一说,宋代王绖《默记》卷上有记录,也被后人乐于接受:“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这种说法无异于《虞美人》一词的广告语,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同时也提升了读者对于作品的阅读期待。后来读者及评论家多着眼于其内在的情感及艺术分析,默许了“绝命词”一说,如周振甫先生在鉴赏此词时就说“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

  如果承认这首词是绝命词,则其创作的时间自然也就如王絰所言为“七夕”。而七夕从季节上论,应属初秋,故而词中用以表达情感的物象自然也就该有秋天的特征,然而细索本词,其中的意象却令人感到奇怪。

  首句“春花秋月何时了”,表现了词人愁苦难禁的情怀。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词人却亟盼其“了”,因乐景难以禁受,且令其自然联想到昔日美好生活,所以索性让美好事物与自己同归于寂,此处分明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词人问得无理,而情却明晰。只是这起句的“春花秋月”乃是词人虚化之景,试想七夕之际,春花早已凋零,秋月也只是如弦如钩,而弦钩之月在心理感觉上总有些黯淡之态,很难称得上是美的。在李煜同时期也写过一首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从中可以窥见词人对于如钩之月的情感观照。

“小楼昨夜又东风”。“楼”的意象在古诗词中多放置在怀远思人的作品中,因其高于平地,可远望而不能纵观,故而只是一种象征性地翘首企盼,思念之人、之物其实已在心中;同时小楼还有一种自我封闭的意味,比如南宋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乃至于现代鲁迅也写过“躲进小楼成一统”。可见,登楼望则蕴思念之愁,闭门听则有苦闷之意。本词中“小楼”与“东风”相连,而时间竟是“昨夜”,这一点令人费解。“东风”在古诗中常被解作“春风”,即使在李煜词中,“东风”仍是春风的代称,如“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粉英金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如果写于七夕,“昨夜”怎么会有“东风”?又抑或这里的“昨夜”实则指遥怀过去?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词人究竟是不愿站在明月之下回首故国,还是站在明月之下不堪回首故国?如果是前者,则词人七夕生日之际,苦闷的自囚于房内,而猜度甚或想象外面的美好;如果是后者,则词人登楼望远,借着月光遥望故国,生出无限的感慨悲恸。

“雕栏玉砌”无疑代指南唐故国之物,寄托着过去无限的奢华;“朱颜”则代指南唐故国之人,代表了昔日纵情的欢乐。物“应犹在”,实指亡国未久;人已“改”,注解有两种:一是容颜凋零之意;一是旧人更新之意。这两种解释都解释的通:因为自己的被囚北迁,昔日宫人愁苦悲戚,憔悴了容颜。而宫人朱颜尚改,自己更不必说,这里有一层衬托之意。若果解释为更换的意思也未尝不可,自己心念故国,却不知曾经非常熟悉的宫殿,而今已是他人的住所,再也不能容纳自己了。如此,作为亡国贱俘,只能卑微的生活在异国他乡,备受屈辱,而生命不止,所受的屈辱便不会有尽。

  曾经的一国之君,享尽荣华;而今沦为阶下囚,历尽磨难。这种天上地下的差别,让他无限唏嘘悲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处以“春水”喻愁,化抽象为具体,让人分明能感受到词人绵绵无尽的亡国之愁、身世之悲。然而这里的“春水”,周振甫先生解释:“用远离自己的长江作比,在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显然,周先生只注意到“春水”之“水”,而没有注意到春水之“春”。李煜创作本词的时间既然是七夕,应该是秋水才对,为何是春水呢?从创作的心理来说,为抽象的感情取譬,喻体的选择应该有一定的依据。李煜是怎么从内心之愁想到故国之江水,而又特意改变季节,将秋水调整为春水呢?联系本词的起首语“春花”,再延续到“又东风”,都在着意点出春天之意,而其他意象除“秋月”外,多没有季节性,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更像是在春天完成的呢?

  然而,“春水”的比喻更妙处当结合李煜的身世及思想来看。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性格“性宽恕,威令不素著”,春水的形象更加契合后主性格;同时,李煜“好浮屠”, 好生戒杀,故而在作品中我们能感觉到其内心蕴蓄极大的苦痛,而出之于语,却极平和,正如王国维所言:“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x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x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本词中的意象似实而实虚。正是后主情发于中,而借助诸多植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景象进行表达,从而创作了千古名篇。

李煜的《虞美人》赏析 篇5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赏析

  一夜无眠的李煜,像每一个无眠之夜一般,谛听着他所居住的小楼外,寂静中那偶然触动他纤细敏锐听觉的细微声音,以遣长夜。

  北方的冬,总是特别的漫长,冰封雪锁着银白大地。冰封雪锁的又岂止是大地呢?他的心,也如漫长的寒冬一般,似乎永远也盼不到春天。

  不,他的耳朵,为他传达了春的消息;呼啸的北风转向了,在消融冰雪的滴答声中,他听到,东风来了。

  是的,东风又来了,春天又到了。过不了多久,北方也会像江南一样,春光烂漫、繁花似锦。

  一年年春花开了又谢,秋月圆了又缺。曾经为江南国主,如今却被俘入宋,先封违命侯,后改陇西公的李煜,在春花秋月的更替中,在思国怀土的悲情中,已经过了两年。他不知道,还有多少的秋月春花、冬寒夏暑等着他去煎熬;在这不属于他的国土上,他失去了一切,包括身份地位,包括荣华富贵,乃至对主宰自己生命的权利。

  如今,他唯一拥有的就是对故国的回忆了。虽然回忆也带给他太多的情何以堪的痛苦;但,除了这一点回忆,他什么也没有了。他也只有沉湎在回忆中的时候,他才能短暂的忘记当前的不幸,仿佛回到了过去…… …

  多少的往事,那么清晰的在他的脑海中往复回旋,在他默然仰望的明月中历历重现;重现着江南的山明水秀;江南的越女吴娃;江南的管弦丝竹;江南的富庶繁华…… …

  他记得,他在江南时,生活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丝竹管弦。他为他美丽多才的大周后写着: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乍引樱桃破…… …。”

  他为他那娇憨可人的小姨妹,后来的小周后写着:

“花明月暗飞轻雾,今宵好到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

  然而曾几何时,城破了,国亡了,他仓皇的哭拜了太庙,挥别了他那繁华富丽的宫殿和朝夕相处的宫娥… …他的心中,再也没有了欢愉;他的笔下也只剩哀音。他怎能忘记呢: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 …”

  在那之后,秋月春花象征的再也不是美景良辰,而是以泪洗面的痛苦煎熬。而再望着烂漫春花、玲珑秋月的时候,也只倍增他的故国之思,和明知不堪回首,却又不能不沉湎于往事,以逃避现实的矛盾和凄伤。

  江南,在他离开后,是否无恙?那巍峨宫殿,那玉砌雕栏,应该都还矗立在原处吧?而他却由镜中反映的影子知道,他已老去,无复当年绿鬓朱颜。他怎能不老呢?在无情的岁月摧伤、生活磨难中,他的心,早已因着不堪负荷的悲愁抑郁逐渐萎缩,逐渐死去。

  若一定要问,他的愁郁到底有多少,也许,也许就像春风解冻之后,新涨的江水一样,溶溶泄泄地向东奔流,无止无休…… …

《虞美人》赏析 篇6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赏析

  这首咏物词也是咏虞美人草的。立意和前篇相近,也是借咏虞美人草映带虞姬事,不同的是议论成分较前篇为重。词的上片写霸王别姬。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开头两句写项羽春风得意。言其当年在全国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机起事,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枝繁叶茂,成为西楚霸王,天下无敌。这两句以芳草喻项羽,既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又贴近词题,颇为得体。“拔山”承上启下,写其由强变弱,由盛转衰,化用项羽的悲歌,浑化无痕,并巧妙地引出结尾二句。“饮罢”二句写霸王别姬。言帐饮之后,彼此分离,而虞姬何以对待项羽呢?言外之意是说她只有以死酬知己,相从于地下,这就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去。词的下片咏虞美人草。“人间”二句言虞美人草为虞姬精诚所化,听到虞美人曲,就应拍而舞,千载之下,犹见其对项羽的精诚,世人不理解这一点,只是“贪看青青舞”,则辜负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暮然”句写虞美人草停止舞动。在这里,作者使用“敛袂”,写虞美人草静止不动,犹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让人觉得格外生动。为什么虞美人停止舞动?“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引起虞姬怀旧情绪而不忍卒舞,用拟人笔法和心理描写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不舞的原因,赋予虞美人草以人的感情色彩,含蓄蕴藉,真挚动人。

知识扩展:虞美人

  虞美人(赵文鼎生日)

  翠屏罗幕遮前后。舞袖翻长寿。紫髯冠佩御炉香。看取明年归奉、万年觞。

  今宵池上蟠桃席。咫尺长安日。宝烟飞焰万花浓。试看中间白鹤、驾仙风。

  虞美人(送赵达夫)

  一杯莫落吾人后。富贵功名寿。胸中书传有余香。看写兰亭小字、记流觞。

  问谁分我渔樵席。江海消闲日。看君天上拜恩浓。却恐画楼无处、著东风。

李煜《虞美人》赏析(汇总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