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人教版九年级教师的化学教学教案

时间:

人教版九年级教师的化学教学教案【合集9篇】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师的教案,是教师智慧与辛勤工作的结晶,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知识框架,更为他们的学习之路指明了方向。本文是热心会员“iqdp4329”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教师的化学教学教案(共9篇),欢迎参阅。

人教版九年级教师的化学教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篇1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

(2)粗略了解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

(3)认识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

(4)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5)懂得过滤,蒸发的目的,学习过滤和蒸发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

(2)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得出水的组成和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水是宝贵资源的观念,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水的组成,

(2)各种水资源的区别

  2.教学难点:

  过滤操作的基本要点

  实验探究:

  1.水的组成研究

  2.纯净水与矿泉水的区分

  教学内容:

  一.自然界的水[来源:Z##]

  1.水在自然界的存在

(1)地球表面的分布:在地球表面,江河湖海约占地球表面的3/4;

(2)其他分布:地层下有地下水,大气里有大约%的水蒸气,动植物体内有大量的水

  注意:地球表面虽然有很丰富的水资源,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非常有限,不到总水量的1%。因此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2.水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工业上需要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作为原料

(2)农业上需要水:农作物需要水灌溉

(3)动力工业上:水力发电

(4)交通运输上:内河及其海洋航运

  3.水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水(water)——生命之源

(1)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唾液、胃液、血液、组织液等。水在人体内起这调节体温、溶解食物、排泄废物等作用

(2)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水作为原料

  诺贝尔奖两次获得者林德斯?波林医生在《如何活得好》一书中给读者提供了几点养生术,其中有一条就是“每天喝大量的水”

  4.水污染情况:

(1)水污染的来源

  a.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任意排放;

  b.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

  c.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2)防止水污染的主要措施:

  a.加强对水的管理和对水质的监测;

  b.工业三废实行先处理后排放;

  c.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二、水的组成及性质

  1.水的组成

  实验:水的电解实验

  现象:1.接通直流电源,看见两管子中都出现气泡,负极和正极中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2:1

  2.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电源正极,木条复燃,说明生成了氧气

  3.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电源负极处,气体被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用一个干冷的烧杯放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反应生成了氢气(Hydrogen)

  氧气(O2)%2B氢气(H2)点燃——→水(H2O)

  解释:水在通电的情况下,被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文字表达式:水(H2O)通电——→氧气(O2)%2B氢气(H2)

  气体体积比:1:2

  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学中根据它的组成情况写成H2O

  注意:

(1).纯净的水导电性很弱,在做水电解实验时,一般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而硫酸或氢氧化钠本身却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因为我们通常使用的是钠玻璃,焰色反应的影响,是反应产生的火焰呈黄色

  2.水的物理性质

(1)在通常情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

(2)在标准状况下,水的沸点(boilingpoint)为0℃,水的凝固点(freezingpoint)为100℃

  水蒸气(vapor)水(water)冰(ice)[来源:学科网]

(3)能够溶解很多物质,是化学常用的溶剂

(4)在1大气压下,4℃时的水密度为/cm3,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来源:Z]

  3.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水(H2O)通电——→氧气(O2)%2B氢气(H2)

(2)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水(H2O)%2B二氧化碳(CO2)→碳酸(H2CO3)[来源:学§科§网Z§§§K]

  水(H2O)%2B二氧化硫(SO2)→亚硫酸(H2SO3)

  水(H2O)%2B五氧化二磷(P2O5)→磷酸(H3PO4)热水情况下

(3)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碱

  水(H2O)%2B氧化钙(CaO)→氢氧化钙[Ca(OH)2]

  俗称:生石灰俗称:熟石灰

(4)能与某些活泼金属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碱和氢气

  水(H2O)%2B钠(Na)→氢氧化钠(NaOH)%2B氢气(H2)

  三、水的净化(要依据用水要求来净化水)

  1.过滤:过滤是一种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的方法。利用它可以将不溶于水的杂质与水分离。

(1)具体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被滤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嘴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作用:引流,防止液体溅出

(3)如果水中的杂质颗粒比较小,我们一般加入明矾(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lSO4?12H2O)等净水剂,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沉降。

  2.蒸馏:通过蒸馏的方法可以得到比较纯净的水,一般认为蒸馏水就是纯净物。

  蒸发:通过溶剂挥发获得溶液溶质的方法

  具体要求:

(1)蒸发皿中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2/3;

(2)蒸发过程中,玻璃棒要不断搅拌,防止局部受热而使液体溅出;

(3)蒸发结束后,应用坩埚钳将蒸发皿转移是石棉网上;

(4)固体冷却后,应用玻璃棒将固体转移至指定容器中;

  练习:水受热蒸发与水通电分解是否是同种变化?

  回答:水受热蒸发是物理变化,而水通电分解是化学变化

  3.软化:石灰岩地区的水含有较多钙、镁等离子,是硬水。不含或含有少量的钙、镁离子的水是软水

(1)实验:硬水与肥皂水反应

  现象:硬水中泡沫高度很低,而且在溶液中出现大量的絮状白色沉淀

  结论:硬水中的成分能与肥皂水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2)硬水的危害:影响加热效率,浪费能源,容易引起锅炉爆炸等

(3)硬水软化的方法:加热煮沸,蒸馏,离子交换法

  4.自来水净化

  水源→过滤→吸附→消毒→进入家庭

  练习:请你设计一个具体的实验,鉴别以下4种无色液体: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钙溶液,纯净水

  分别取样。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如果出现大量气泡的试管中为过氧化氢溶液,剩余的3支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后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钙溶液,剩余的两液体分别重新取样,蒸发,在蒸发皿中出现白色固体的是氯化钠溶液,剩余的没有任何明显现象的纯净水。

:鉴别氯化钠和纯净水的方法[来源:学。科。网Z。。。K]

(1)蒸发:在蒸发皿中出现白色固体的是氯化钠溶液,剩余的没有任何明显现象的纯净水

(2)导电性:用导线将溶液与电源、小电珠连接,电珠亮的是氯化钠溶液

(3)密度:用密度计测定液体的密度,较高的是氯化钠溶液

(4)溶沸点:测定溶液的溶沸点,较高的是氯化钠溶液

  补充练习测试题

(1)有人说,天然水都是混合物,无色无味的液体都是纯净水,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2)下列变化哪些是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为什么?

  水电解;氢气在空气中燃烧;蒸发食盐水得到水蒸气和食盐;过滤泥水得到水和泥沙。

(3)某种硬水煮开后,在容器底部出现白色的锅垢。你认为锅垢中可能含有什么元素?

(4)有人认为,如果能找到从水中获得氢气的简便方法,就可以从水得到氢气,氢气燃烧获得热能又生成水,从水再得到氢气,如此反复循环,就不会有能源危机了。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盐类的水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本质,及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

  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对盐类水解的应用有大致的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对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建立起“事物变化,内因是决定因素,外部因素是变化的条件”的对立统一的自然辩证观。

;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前面所学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教材密切联系上一节,引导学生联想盐溶液是否呈中性。并通过〔实验3-1〕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组成该盐的酸或碱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把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联系起来,为分类讨论盐类的水解奠定了基础。

  在分类介绍盐类的水解时,重点说明盐类电离产生的弱酸或弱碱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所产生的影响,并配以形象化的示意图,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本节教学重点。之后,教材提及强酸可碱盐不水解,并简单说明其溶液呈中性的原因。这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前两类盐水解的本质。关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大纲没有要求。

  关于教材第二部分内容——盐类水解的利用,大纲只要求A层次,但在具体讨论盐类水解的利用的实例时,往往涉及到盐类水解的本质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通过分析,使学生巩固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教法建议

  关于盐类水解

  本内容是对所学的电离理论、水的电离平衡、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中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本节的有关问题。

  1.关于盐类水解的引入,可采取探究讨论的形式。结合上一节知识,提出问题。将课本中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操作。

  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1)为什么三种盐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呢?

(2)同呈中性的和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从而使学生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2.盐类水解的本质

  以的水解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强酸和弱碱所生成盐的水解,说明盐类水解的本质。

(1)提出问题:①在溶液中存在几种电离?

②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③为什么溶液显酸性?

(2)分析讨论:通过上述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运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由于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促使水的电离,使溶液中增大,从而使溶液呈酸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并引出盐类水解的定义。

  并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分析接下来的几种盐的水解。

  与水电离的结合生成了弱电解质醋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逐渐增大,直至建立新的平衡,结果,因而溶液显碱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分析时可利用图3-10帮助学生理解,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盐类水解的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通过分析,总结出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

  谁弱谁水解:水解离子一定是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谁强显谁性:碱强显碱性,酸强显酸性。

  都强不水解。

  都弱都水解(了解就可)

  3.关于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l)找出盐类组成中发生水解的离子,直接写出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因此书写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为使学生明确这一点,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溶于水时的现象。

(3)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离子方程式中一般用“”号。

(4)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第一步较容易发生,第二步比第一步难,水解时以第一步为主。

(5)安排适当的课内外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关于盐类水解的利用

  包括两个方面介绍。一是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二是讨论盐为水解知识的应用。

  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指出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通过对一系列分类实例的讨论分析,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一

  课题:盐类的水解

  重点: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3

  我今天说课的主题《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核心理念:解放学生,通过学生互评,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我准备从三个大方面分析本课。

  一、教材因素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标》规定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

(一)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四)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要求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合作、评价等新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评价式教学。教师设置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探究,通过评价的标准,让学生自己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不仅是教师的教法,更是学生的学法。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生互评,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已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高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设计的好处:引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评价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评价的要求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学生评价之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评价为主体的、以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的运行

(一)教学思路:依据上诉教学方法,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如下,主要围绕以评价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活动,通过对学生自己学习成果的四次互相评价: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交流合作的评价——探究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评价——总结性质、展示二氧化硫的利与弊的评价——反思活动中的表现,树立环保意识的评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计问卷,引入问题

  在新课前一周,展示有关二氧化硫引起危害的图片,同时布置问卷。内容如下:1、学习之余,你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多少了解?2、你知道有一种环境问题叫酸雨吗?3、你知道酸雨的成因吗?你知道有一种颜色雪白的银耳不能食用吗?

  等问题!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共鸣。

  2、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问卷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

  同时展开第二环节;布置任务调查评价给出评价任务表: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二氧化硫的性质资料,收集关于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和食品安全的资料,自行设计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方案?

  第一次评价设计意图:

  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价方案,学生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展开对二氧化硫重要性质及其危害的自主性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课前的准备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二氧化硫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

  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交流评价

  课堂之中:让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二氧化硫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资料。交流以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体师生介绍课前准备的成果。

  介绍完毕,学生可以评价这一小组调查的成果是否真正找到了形成酸雨和食品不安全的原因。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充满了好奇。

  进而引入二氧化硫的形成原因和物理性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这部分内容已有很大程度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幻灯展示,教师在黑板写标题即可。

  追问:1、正常的雨水和酸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为什么二氧化硫可以使银耳变得雪白?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首先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通过刚才的引入,学生顺理成章的想到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和漂白性两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此外,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由于学生此前的氧化还原的知识在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硅和氯中经常应用,学生分析出二氧化硫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进而追问你设计了什么方案来验证这些性质,学生有准备的回答。让学生展示探究实验,观察学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实验的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每一个性质让一组学生完成,实验结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到相应结论。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解释:

  其他小组针对这一小组的实验,在以下方面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第二次评价,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次评价设计意图:

  1.通过评价内容指导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实验。

  2.通过恰当的评分比例,强调了核心的内容,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通过自评与他评,交流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方案和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反思,在实际操作中落实二氧化硫知识中的难点。

  4.通过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到参与评价的快乐。通过第二次表现性评价的设计,突出重点,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对二氧化硫有更系统的认识,设计第四环节。

  实践应用形成认识本环节设计两次评价

  二氧化硫性质小结性评价二氧化硫的污染及用途的评价

  例如: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否提出几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氧化硫是否一无是处,二氧化硫的用途等第三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

  2、使学生能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二氧化硫利和弊。

  通过以上三次评价,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五环节:评价反馈反思提升

  设计例如:实验探究中我做了些什么?本实验中的感受和收获是?关于二氧化硫你有了那些更深的了解,你是否愿意为环境保护作义务宣传等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打分,进而给出评语和等级。

  第四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关注的提高。

  2、使学生逐渐树立环保意识

  3、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的成长和不足,可以得到老师、同学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次表现性评价:以评价内容为任务,以落实评价标准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体,通过对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展示和课后反思的四次评价,不仅落实了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在互评中,合作精神、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审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

(三)纸笔性评价:设计目的: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篇4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 第五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 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 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 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 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

  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化学教学教案 篇5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 药匙 试管 胶塞 红磷白磷热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6

《酸的通性》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能力目标:

  1、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意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

㈠总体思路:

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

  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学习过程(学习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①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

②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②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

③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STM中储存③提示从LTM中提取先前学习的内容

④通过复述在STM中保持信息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确保选择性知觉

⑤为在LTM中保存对信息进行意义编码⑤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

⑥将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⑥引出反应,包括反应生成

⑦反应生成并进入效应器⑦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

⑧学习结果学习者的环境中⑧评估作业,包括提供学习结果反馈机会

⑨通过执行策略对过程实行控制⑨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提取和迁移

  根据本课实际——教学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安排两次上述的学习过程(学习事件)以此达到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即⑴—⑺为第一次学习过程,重点落实酸的通性;⑺—⑿为第二次学习过程,重点突破金属活动性顺序。

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

①在一定温度下;

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

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

②100g溶剂里;

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 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习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 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8

  1、内容和进度:完成2 -1 脂肪烃 一节的教学

  第1课时:烷烃 第2课时:烯烃

  第3课时:炔烃、脂肪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第4课时:习题讲解

  2、重点和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1、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2、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烯烃的顺反异构

  附导学案: 2-1 脂肪烃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烷烃、烯烃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等知识

  2、了解乙炔和炔烃的结构、性质和制备等知识

  3、了解烯烃的顺反异构概念、存在条件和脂肪烃的来源

  二、预习内容

(一)、烷烃和烯烃

  1、分子里碳原子跟碳原子都以 结合成 ,碳原子剩余的 跟氢原子结合的烃叫烷烃。烷烃的通式为 ,烷烃的主要化学性质为(1) (2)

  2、烷烃和烯烃

(1)烯烃是分子中含有 的 链烃的总称,分子组成的通式为cnh2n,最简式为 。烯烃的主要化学性质为(1) (2) (3)

(3)顺反异构的概念

(二)乙炔

  1、乙 炔的分子式 ,最简式 ,结构简式

  2、电石遇水产生乙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乙炔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这是因为乙炔

  4、乙炔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炔烃典型的化学性质有(1) (2) (3)

(三)脂肪烃的来源

  根据课本p35页【学与问】,阅读课本p34~35,完成下表:

  石油工艺的比较:

  工艺 原理 所得主要产品或目的

  分馏 常压分馏 利用各组分的不同 石油气,, , 减压分馏 利用在减压时, 降低,从而达到分离目的

  催化裂化 将重油(石蜡)在催化剂作用下,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将断裂. 提高汽油的产量

  裂 解 又称裂化,使短链烃进一步断裂生 成

  催化重整 提高汽油的辛烷值和制取芳香烃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物理性质的变化与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的关系

  2、能以典型代表物为例,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化学性质

  3、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特征结构、烯烃 的顺反异构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4、让学生在复习、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增长技能,

  学习重难点:

  1、物理性质的规律性变化、烷烃的取代反应

  2、烯烃的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烯烃的顺反异构现象

  3、实验室制乙炔的反应原理及反应特点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烷烃、烯烃的熔、沸点

  阅读p28思考和交流

  思考; 烷烃的沸点与其分子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之间的关系

(a)随着分子里含碳原子数的增加,熔点、沸点逐渐 ,相对密度逐渐 ;

(b)分子里碳原子数等于或小于 的烃,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其他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

(c)烷烃的相对密度 水的密度。

(d)分子式相同的烃,支链越多,熔沸点越

  练习:比较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沸点高低

  探究二:烷烃和烯烃化学性质

  1、烷烃的化学性质特征反应

(1) 甲烷与纯卤素单质(cl2)发生取代反应,条件:

(2) 反应式

  2、烯烃的化学性质

(1)燃烧

化学教学教案 篇9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的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的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的方法:启发式

  教学的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的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微机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教师的化学教学教案【合集9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