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给孩子的诗》读书笔记个人所感

时间:

《给孩子的诗》读书笔记个人所感(精选3篇)

《给孩子的诗》读书笔记个人所感(精选3篇)

《给孩子的诗》读书笔记个人所感1

  我并不算是一个诗歌爱好者,读这本《给孩子的诗》,更多的是因为好奇。这本小小的书,到底选择了怎样的诗歌,才能吸引到孩子们的目光?回想孩童时,我对诗歌的印象总是模糊的,没有小说的前因后果,没有散文的轻松明快,就是简单的字词和上口的韵律;离开校园后,诗歌更是在我的生活中难以寻觅踪迹,直到,我充满好奇地翻开这本原是给孩子的诗——

  将书中的101首诗通读一遍,竟然对很多首诗歌都觉得熟悉,读起来朗朗上口,甚至能脱口而出下一句。一本书读下来,顿时觉得酣畅淋漓,甚至有着再读一次的冲动,原来读诗竟是这样的神奇!

  读一首好诗,感受的是文字和旋律的美好。再没有一种文体能够像诗歌这样,将文字和旋律完美融合在一起,无论是默默阅览,还是轻声吟诵,又或是大声朗读,都将文字和旋律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受众是不解其意的孩童,或是焦躁繁忙的成年人,都会自然地让人觉得舒畅和愉悦。诗人能够赋予文字生命,描绘雨燕是"它使雷电枯竭,它在晴空播种,它若触着地面,便会粉身碎骨",描绘老虎是"你金色辉煌,火似地照亮黑色的林莽,什么样超凡的手和眼睛,敢塑造你这可怕的匀称",文字肆意组成了一幅画、一首歌,带给读者的是震撼的美。

  读一首好诗,畅游的是想象的空间。诗歌要表现的内涵是那么的多,但它愿意使用的字却是那么的少;但每个字与每个字之间,都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每一行与每一行之间,都是一个无边的宇宙,轻易就引人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跟随诗人的脚步,我们学会聆听万事万物,"星星们高挂空中,千万年一动不动,彼此在遥遥相望,满怀着爱的伤痛";跟随诗人的笔触,我们探索神奇的世界,"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正如诗中所说的,"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样,透过诗歌,我们直面自己的内心,倾听内心的声音,在想象的世界自由地翱翔。

  读一首好诗,发现的是生活的美好。生活的浮躁,遮住了我们发现美的眼睛,但诗人们却用自己的笔,担当起世人的眼睛,发现那些身边被忽略的美景。他们既对着自然诉说情话,"当我还在你的面纱胖游戏,像花儿依傍在你身旁,倾听你每一声心跳,它将我温柔颤抖的心环绕",又发现城市中的风景,"来自不同地方的水果,各有各叙说自己的故事,橱窗有最新的构图,革命孩子和新款鞋子押上韵";他们既歌颂秋日的平静,"少有这样的天气,没有风,残留的叶子,点缀着枝头,为树干编织,金黄的袖口",也歌颂寒冬的寂静,"隆冬像暗夜一样,将穗状的雪串挂在树上"。他们歌颂太阳、天空、河流,他们歌颂稻束、花朵、树木,他们歌颂山、歌颂海,歌颂一切美好的事物,用自己的笔、自己的诗,唤起人们心中的美好。

  读一首好诗,铭记的是内心的希望。诗中往往带着不同的情绪,有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还是从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也有悲伤"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全书的最后一首诗,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年少时不识哀愁,时隔多年再次读到这首诗,竟然觉得鼻子发酸。多么简单而美好的愿望,但又有几个人能够抛却浮华,实现这样的梦想?美丽的愿望和诗人的结局更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用自己的生命,发出了最后的呐喊。归根结底,诗人是一群热爱生活的生灵,不论爱与恨,无关求生或赴死,他们都热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用诗句拥抱生活——他们在哀愁中寻找快乐,"亲爱的朋友,我们就要分手,一同来歌唱吧,在你出发的时候";他们在失望中依然乐观,"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你仅仅度过了它";他们在孤独中等待希望,"在温驯的孤独里,我等待,霞光突然地,闪亮";他们在悲伤中保持宁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他们在黑暗中仍关爱着别人,"当你用隐喻释放自己的时候想想别人,那些丧失说话权利的人。当你想到那些遥远的人们,想想你自己,然后说‘我希望自己是黑暗中的蜡烛’。"生活永远是硬币的两面,我们无法拒绝,但只要心中依然有着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线,就可以坦然接受,甚至敞开心扉,说上一句"你好,哀愁"。

  曾经以为,诗歌并不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但现在我相信,诗就像种在我们身体里的情绪,从小到大,一生都未曾远离。如果我们不再读诗,说明世间的浮华与烦躁,已经侵蚀了我们的内心。

  给孩子的诗,也适合给每一个曾经是孩子的你,适合每一个心中仍然充满希望、仍然热爱美好的你。

  我要送一首诗给你,也是送一首诗给自己。

《给孩子的诗》读书笔记个人所感2

  读毕《给孩子的诗》这本书,从〈诗名中外文对照表〉、〈编辑说明〉两篇,已足见北岛与编辑团队对选编此诗集的严谨认真:译文原文诗题并置,以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查阅;编辑尽力联络在世诗人、译者或版权持有人,并解释诗人介绍篇幅的标准、排序以及人名翻译的所依惯例。如此用心,无疑出于编选者对诗人、译者以至诗歌的无比尊重。

  北岛近年积极推动诗歌,筹办“国际诗人在香港”之余,亦为参与的诗人推出结集,当中作品如非以中文或英语书写,书中则必备原文、英译及中译。

  至於这本诗集既然是“给孩子的”,那么这种学术式的表现方式(presentation)也省得非常合理。其实,诗集里所挑选的作品,无论在广度(时间、地域)和深度(文思、诗意)方面,本身已是给所有抗拒新诗以至外国诗歌读者的一个极佳引介:阅读各首诗作译作,要么能听出韵律、要么能领略美感、要么能感受诗意。

  余光中说过:“一个人如果只能读浅易的诗,就注定终身在诗国作匆匆过境的观光旅客。有些读者自称不喜欢新诗,只读古典诗,我怀疑他们所读的古典诗恐怕大半也只是『床前明月光』或者『清明时节雨纷纷』之类。在诗的品味上,一个人要能兼顾白居易与李贺,韩愈与李白,才算是通达而平衡。”这本《给孩子的诗》浅易而不肤浅,广收兼得以平衡通达,既可作诗歌的教材,更加是诗国世界(或世界诗国)的入场指南。

《给孩子的诗》读书笔记个人所感3

  我的妈妈曾经送给我一个名号——“马桶诗人”,为什么呢?因为我幼年时一边坐在马桶上,一边常随口胡诌所谓的诗句。那当然不能算作诗,充其量是把一个一个字组成一个句子,组成几个句子,虽然自己也不懂是什么意思,可是就是觉得有趣,像唱歌一样好听。后来背唐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比我自己胡诌的句子要好听几万倍,我就明白原来诗是有韵律感的。北岛在自序中就很清楚地写明他选编《给孩子的诗》的标准有三点:一是音乐性,二是可感性,三是经典性。

  对于我来说,可能还不明白什么样的诗才算经典,但是通过读诗歌,我在登泰山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西北的戈壁滩,我想到的则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在家乡西子湖畔,则常常会想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富庶的广东,我则想到东坡居士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与爸爸妈妈泛舟漓江时,“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句诗就自然而然跳了出来;到了舟山东海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好像最应景了。这是不是就是北岛讲的“可感性”呢?

  在参观马一浮纪念馆时,读到一段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谈什么是诗的资料,马一浮先生认为诗其实就是“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我似乎隐约有点明白,可是还是不甚明白。但是我觉得读诗是一件快乐的事。在《给孩子的诗》这本书中,有一首葡萄牙诗人佩索阿的诗——《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幸福的人,是他从微小的事物中汲取到快乐,他无法拒绝这每一天的馈赠!

  我想借用他的题目说“没有诗的日子都是不快乐的”。读诗,或许是一件微小的事,但是灿若星汉的诗人和诗歌,哪怕只是触碰到一星半点,我就觉得是幸福的。

《给孩子的诗》读书笔记个人所感(精选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