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春闺思阅读题答案

时间:
  • 相关推荐

春闺思阅读题答案6篇 春姑娘阅读答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春闺思阅读题答案6篇 春姑娘阅读答案,供大家品鉴。

春闺思阅读题答案6篇 春姑娘阅读答案

春闺思阅读题答案1

  春闺思原文及赏析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译文

  城墙边依依细柳,小路旁青青嫩桑。

  提着篮忘了采叶,昨夜又梦到渔阳。

  注释

  袅(niǎo)袅:纤长柔美貌。明杨慎《升庵诗话·余延寿折杨柳》:“大道连国门,东西种杨柳。葳蕤君不见,袅袅垂来久。”

  陌(mò)上:路旁。陌,田间小路。

  叶:此处指桑叶。

  渔阳:古代郡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因此处边陲,常陈重兵把守,后世遂用以指称边境征戍之地。

  赏析

  风俗画画家画不出时间的延续,须选“包孕最丰富的片刻”画之,使人从一点窥见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一法门,对短小的文学样式似乎也合宜,比如某些短篇小说高手常用“不了了之”的办法,不到情事收场先行结束故事,任人寻味。而唐人五绝名篇也常有这种手法的运用,张仲素《春闺思》就是好例。

  这诗的诗境很像画,甚而有几分像雕塑。“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就组成一幅村女采桑图:“蚕生春三月,春柳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采桑度》),真可谓“无字处皆具义”(王夫之)。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至于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提笼忘采叶”,这诗中精彩的一笔,是从上古诗歌中借鉴而来。杨慎早有见得,道是:“从《卷耳》首章翻出。”《诗经·周南·卷耳》是写女子怀念征夫之诗,其首章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斜口小筐不难填满,卷耳也不难得,老采不满,是因心不在焉、老是“忘采叶”之故,其情景确与此诗有神似处。但就诗的整体说,彼此又很不同。《卷耳》接着就写了女子白日做梦,幻想丈夫上山、过冈、马疲、人病及饮酒自宽种种情景,把怀思写得非常具体。而此诗说到“梦渔阳”,似乎开了个头,接下去该写梦见什么,梦见怎样,但作者就此带住,不了了之。提笼少妇昨夜之梦境及她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给读者从人物的具体处境回味和推断,语约而意远。这就以最简的办法,获得很大的效果。因此,《春闺思》不是《卷耳》的摹拟,它已从古诗人手心“翻出”了。

  创作背景

  唐代边境战争频仍,后来又加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唐诗中,包含广大量描写征夫思妇相互怀念的作品。张仲素是以写闺情见长的。他的这类作品,除《春闺思》外。还有《秋闺思》、《秋夜曲》等,皆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本诗写征人妻子在春天里思念丈夫的心态。诗的开头,紧紧扣住一个“春”字来写。“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为我们展现了一派郊野的春光。“袅袅”是形容柳树随风摇曳的`情态,“城边”则交代了具体的环境。柳树是春景中的典型描写对象。诗人在此既是写实,同时也蕴含着更多的深意。柳树的千丝万絮,不正隐含着对征人的“千思万绪”吗?在这种场合提及柳树,的确耐人寻味。第二句写到桑树,以便为下句“采叶”作铺垫。“青青”是形容桑叶茂盛的样子,“陌上”是采桑的地方。这同样是实中见虚的写法。句中“陌上桑”一语,本是汉《乐府·相和曲》名,一日《艳歌罗敷行》。晋·崔豹《古今注·音乐》中说:“《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歌以自明焉。”诗人在此除了实写陌上春色之外,也是有意地用典,借《陌上桑》的故事,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之情。

  第三、四两句从写景转为写人。“提笼忘采叶”,这是作者撷取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画画:采桑女手提竹笼而立,却忘了采摘桑叶。这是一尊多么纯洁美丽的雕像!《诗经·卷耳》有句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上古时代的女子因怀人而忘了采卷耳,唐代的妇人因思亲而顾不上采桑叶。这其间相去千百年之久,而人们的感情特征竟是这样惊人的相似。

  第四句“昨夜梦渔阳”补出“忘采叶”的真正原因,同时也点明了本诗的主题。“渔阳”是征戍之地,是亲人所去之地。关河万里,只有梦中才能前往。昨夜梦中相见,其悲喜交并的情景,至今仍萦绕在脑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难怪主人公要“提笼忘采叶”了。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构思新巧,剪裁精工,画面鲜丽,蕴意深远,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张仲素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春闺思阅读题答案2

《锦江思》阅读题及答案

  锦江思

  李新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金丝鲙,醉折桃花倚钓船。

  1.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哪些内容?请概括作答。(2分)

  2.本诗末句中的“醉”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所含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赏析(2分)

  参考答案

  1、“思”到了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解析】“思”即“想”,作者站在锦江边上想到的,就是作者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因此,只要能准确理解诗歌,便能答对这道题。

  2、不同。本诗中的“醉”是作者在如画美景中,为美景所醉,表达的是一种悠闲、愉悦的'心情。而“醉里挑灯看剑”的“醉”,是说诗人醉梦中还不忘细细看“剑”,表达的是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解析】从这首诗的文字中(结合第一小题),可以读出作者轻松闲适的心情,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是初中阶段学过的一首词,辛弃疾其人,便是一个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一生渴望杀敌报国的词人,联系到他所看的“剑”,再联系到这个人,便能得出“醉”所表达的情感。

【参考译文】

  独自一人在沧浪古岸边吟诗,看到了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心想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那时我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春闺思阅读题答案3

  春闺思古诗翻译赏析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的诗意:提着篮忘了采叶,昨夜又梦到渔阳。这两句诗活像一尊雕塑象——一位采桑女子手提空笼,斜倚在树旁,神情恍惚,若有所思。她,身在桑下,来采桑叶,却手提空笼,心不在焉。她心在何处?凝思何事?原来昨夜做梦,梦见在渔阳戍边的丈夫回来了。一觉醒来却空空如也,此刻她正在回忆昨夜的梦境,思念远在边关的.丈夫。委曲婉转,语约意远,以简洁之笔,获很大的艺术效果。

  出自张仲素《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注

  袅(niǎo)袅:纤长柔美貌。

  陌(m)上:路旁。陌,田间小路。

  叶:此处指桑叶。

  渔阳:古代郡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因此处边陲,常陈重兵把守,后世遂用以指称边境征戍之地。

  参考译文

  城墙边依依细柳,小路旁青青嫩桑。

  提着篮忘了采叶,昨夜又梦到渔阳。

  赏析

  此诗描写征人妻子在春天里思念丈夫的心态,开头紧紧扣住一个”春“字来写,展现了一派郊野的春光;后两句从写景转为写人,刻画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全诗虽篇幅短小,但构思新巧,剪裁精工,场景选择典型,人物刻画生动,语约意远,堪称佳作。

  这诗的诗境很像画,甚而有几分像雕塑。“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就组成一幅村女采桑图。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至于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春闺思阅读题答案4

  张仲素《春闺思》王驾《古意》阅读答案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古 意

  王驾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寄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1)这两首诗都写思妇怀人,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2)杨载《诗法家数》中说,绝句“婉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试选择一首诗,分析第三句在整首诗中的作用。(4分)

  答案:

(1)第一首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写思妇看到柔嫩的'柳条、青青的桑叶,不由得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丈夫,表现对丈夫的深切思念。(2分)第二首直抒胸臆,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直接诉说思妇对丈夫的关心怀念。(2分)

(2)第一首:本诗表达了思妇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提笼忘采叶”既照应了前面“青青陌上桑”的景物描写,又紧承下旬“昨夜梦渔阳”,点明因果关系。该句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思妇刹那间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思妇对丈夫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一片深情。第二首:“一行书寄千行泪”承接前句,写西风一起,令人伤怀,便想到给丈夫写信,同时又引出下面“寒到君边衣到无”的书信内容;运用了夸张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写尽了思妇内心的哀怨和忧思。(任选一首,从结构、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春闺思阅读题答案5

  蛾

  小思

“不安其昧而乐其明,是犹夕蛾去暗,赴灯而死也.”

  从此,说起它,有人想到为了争取光明,不怕牺牲的勇士;有人想到不明利害,自取灭亡的傻瓜;但“扑火灯蛾”似乎不大像句赞赏的话.

  是的,那是在说蛾.我不懂得蛾的许多道理,且听昆虫家说:蛾飞翔的时候,不靠眼睛寻方向,只靠身体跟射来的光线,交成一定的角度,来决定自己的路线是不是正确.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只有日月的自然光源,那些光从千百万里外射来,都是平行线,昆虫大可好好利用这些光线,准不会出岔子.

  等到有一天,聪明的人类开始懂得用火,开始在夜里点上了灯,蛾的悲剧就启幕了.灯火并不从千百万里外射来,光线不再平行,四面八方,实在十分复杂.可是,蛾并不知道,依然守着祖传下来的原则,飞着飞着,各个不同角度射来的光线,叫蛾迷乱了,东西南北许多方面,要选择,不容易.乱纷纷间,投向最近的一灯,不再有烈火焚身的恐怖,但那不问情由的冲刺,撞得玻璃灯泡有声,许多就这样撞得昏死过去了,叫人看了见,很不好受.

  蛾,没有错,它只不过依循生存法则做蛾该做的事.那么,毛病出在什么地方 错在外来光线,似乎又说不过去,它们并不特为陷害而来.就这样说吧:光,有些可以帮助蛾寻找路向;有些却使蛾迷途.蛾,必须学习选择,分清该朝哪种光.

  蛾的悲剧已经延续了好多世代,但我们不相信消极的'宿命论.进化,蛾必须进化.

  18,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引用古语的用意是什么(2分)

  19,第三段,(1)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各2分,共4分)

(1)

(2)

  20,请分别回答以下问题(各2分,共4分)

  联系全文,品位第二段,推想作者说“但”扑火灯蛾“似乎不

  大像句赞赏的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这篇散文告诉读者的道理是什么

  21,下面对这篇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2分)

  A.“等到有一天,聪明的人类开始懂得用火,开始在夜里点上了灯,蛾的悲剧就启幕了”,这就是说,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导致“飞蛾扑火”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B.“蛾,没有错”,“错在外来光线,似乎又说不过去”,这是对矛盾双方睿智的分析.前者是说蛾依循生存法则生活,这是它的权利;后者说时代发展,环境变化不是针对某个事物的.

  C.“但那不问情由的冲刺,撞得玻璃灯泡有声,许多就这样撞得昏死过去了”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飞蛾扑火”的悲剧现代依然不断产生而感到惋惜和无奈.

  D.本文篇幅短小,却含义深刻.在看似平淡,实为洗练的语言里蕴藏缜密的情思,耐人寻味.

  E.全文语句长短结合,显得节奏明快,别有一番风味.

  22,按照下面两句名言的格式,仿写两句话.可用“播种”和“收获”开头,也可用其他词语开头(6分)

  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个性,收获一个命运.

《蛾》参考答案

  点明蛾的本质特点是不安于黑暗,喜欢光明.

  19题(4分)

(1)从科学的角度说明蛾的趋光性是很久以来的生存需要.

(2)为后文作铺垫,客观环境变了,而蛾却不知道改变,导致悲剧不断发生.

  20题(4分)

  作者既不同意把灯蛾赞为勇士,也不同意把它视为傻瓜.

  作者意在借鉴 飞蛾扑火 的悲剧,告戒人们要认清方向,与时俱进.

  21题(2分) A,C

  22题(6分)

  播种一个微笑,收获一份温馨.播种一份汗水,收获一份希望.

春闺思阅读题答案6

  原文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译文

  袅袅城边的垂柳,青青路旁的柔桑。

  提篮忘了把桑采,凝思昨夜梦渔阳。

  注释

[1]渔阳:秦渔阳县在今天津蓟县,秦、汉、魏、晋、渔阳郡治此。隋末改无终县为渔阳。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明省入蓟州 。今为蓟县。现蓟县西北有一山,名曰渔山,县城在山南,故名渔阳。

  赏析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提笼忘采叶”,这诗中精彩的一笔,许会使读者觉得似曾相识。杨慎早有见得,道是:“从《卷耳》首章翻出。”《诗经。卷耳》是写女子怀念征夫之诗,其首章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斜口小筐不难填满,卷耳也不难得,老采不满,是因心不在焉、老是“忘采叶”之故,其情景确与此诗有神似处。但就诗的整体说,彼此又很不同。《卷耳》接着就写了女子白日做梦,幻想丈夫上山、过冈、马疲、人病及饮酒自宽种种情景,把怀思写得非常具体。而此诗说到“梦渔阳”,似乎开了个头,接下去该写梦见什么,梦见怎样,但作者就此带住,不了了之。提笼少妇昨夜之梦境及她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给读者,让其从人物的具体处境回味和推断,语约而意远。这就以最简的办法,获得很大的效果。因此,《春闺思》不是《卷耳》的摹拟,它已从古诗人手心“翻出”了。

春闺思阅读题答案6篇 春姑娘阅读答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