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梦想,不过如此网络散文

时间:

梦想,不过如此网络散文8篇 梦想,不过如此网络散文阅读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梦想,不过如此网络散文8篇 梦想,不过如此网络散文阅读,供大家参阅。

梦想,不过如此网络散文8篇 梦想,不过如此网络散文阅读

梦想,不过如此网络散文1

  久别重逢,最美不过如此散文

  01

  最近一直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生活感悟。不忙的时候人们常常感觉是空虚的,大把的时间不知道怎么用,忙起来的时候时间又飞快地流逝,想抓却抓不住。

  阔别了那么久,想说声抱歉,没有写文的日子虽然忙的不可开交,但是大多时候还是感到很空虚,身体不受灵魂的支配,活生生一副行走在生活边缘的躯壳,凄惨的不忍心看上一眼。

  生活和工作,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生活不是为了工作,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站在数学的角度,“工作”是“生活”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不应该为了工作丢了生活,但并不意味着要为了生活丢了工作,相反,我们要为了生活而更好的工作,这样,生活才会成为我们想要的模样。

  听说过人世间最美的三个词:久别重逢、失而复得、虚惊一场。

  最近总感觉自己失去了什么,思来想去终于找到了原因,有很长的一段光阴消逝在脚掌,却未曾记录在指尖,想想都是莫大的浪费。其实文字是时间很好的载体,二者融合在一起才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如今我们也算得上“久别重逢”了,希望在今后的日子,生命能够绽放它独特的精彩。

  02

  前段时间霍金去世的消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我之所以对霍金这么熟悉,无异于从小写作文就引用他的题材,这位“身残志坚”的伟人一次次刷新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即使全身瘫痪,不能言语,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照样可以写出《时间简史》,并且不断地推动理论物理学的发展。

  霍金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时间定格在3月14日,而3月14日这一天,在历史上恰好也是马克思的忌日,是爱因斯坦的诞辰。霍金出生的时间是1942年1月8日,是伽利略逝世3忌日。

  不知道这些现象是否是佛教中的轮回,或许伟人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关系,可是谁又能确定我们生活的四维空间外是不是还有一个平行世界,然而在科学的角度上,这一系列现象称得上机缘巧合,也不足为奇。

  然而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的榜样,成功不可复制,但是方法可以借鉴,坚持不懈,笃定向前的决心和毅力,将会指引着新一代的`年轻人奋勇前进。

“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霍金去了他的外星球,永远的活在我们心中。

  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还有什么理由挥霍时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每一秒,不负韶华。

  03

  过完年假回来,短短一个月过去,时间已经到了三月末。春天来了,温度高了,各种花儿争相开放,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其中最美最靓丽的风景,非油菜花莫属。

  工作上的需要,乘坐同事小倪哥的车去启东出差,返程时跟他回家取东西,我有幸目睹了油菜花的美貌,简直是大饱眼福。绿油油的枝叶,顶着黄橙橙的穗,微风习习,油菜花穗随风摇曳,像极了北方的麦浪。

  小倪哥的家在启东乡下,这里的人们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小洋楼,各式各样,别具一格。楼前屋后一席菜地,春天来临,满园花开。楼房坐落在花丛间,美得简直无法想象。

  我很欣赏这种田园风貌的景色,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淳朴的乡风乡情,一年四季温暖如春,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如果条件允许,真的可以久居于此。

  习惯了忙忙碌碌的工作,忽略了本应精彩万分的生活,只有静下心来的时候,方能抵达理想的那片净土,在最接近灵魂的地方,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

  04

  生命诚可贵,且行且珍惜。接下来的岁月,我们一起经历!

  可否?

-END-

梦想,不过如此网络散文2

《人生不过如此》一书中,林语堂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分别展现了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书中共分为六个大 篇章,全部以古诗句命名,分别是我生之初尚无为、人生若只如初见 、 当时只道是寻常 、人情练达即文章、一生矛盾说不尽 、万古千秋一寸心。《人生不过如此》详尽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经验。林语堂先生说他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只想表达自己的个人见解。——林语堂成功散文书籍:《人生不过如此》

  有人用“悲剧的喜剧人生观”来总结林语堂先生的人生哲学,因为林语堂先生总是谈笑风生的。他就像一阵飘行在水上的风,即使水下布满旋涡急流,那阵风仍然逍遥自在。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人生的沉重会转化为轻灵的心境。他在《人生不过如此》中写道: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林语堂成功散文书籍:《人生不过如此》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月缺时多,月圆时少,人生也是如此,人生也不过如此。面对繁杂的人生,如果我们拥有一份通达开阔的心境,那么很多苦恼和忧愁都会随风消散。

  漫漫人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好好地快乐地过日子,才算不虚在世上走了这么一遭,因为《人生不过如此》……

梦想,不过如此网络散文3

  活了半辈子,在二十岁以前,是为自己的理想而活,在三十岁以前是为家人而活,在四十岁以前,是为别人而活。终于,到了四十而不惑的时候,我却不知道该为谁而活,还是感到迷惑,总在思考、茫然、再思考、再茫然中活着,于是才有了20XX年岁末第一本散文集《女人四十更美丽》的诞生,如此张扬的文集题目,也预示着自己以后的人生该为自己的灵魂而活。

  我的理想是当医生,可是阴差阳错,让我学中文。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我们都以为自己将来可以当作家。作家之梦,做了不多久,醒了。现实生活远比温暖的理想要苍凉得多。随波逐流,把自己那颗带有一丝文学气质的心灵,也沾染一些世俗的习气。记得曾经告诫一个文艺青年:灵魂必须高贵,处世却要世俗。这或许就是我自己的处世哲学。

  即使今天的写作,并不是立志要当作家,只是为心灵而写。

  开始写作于20XX年6月,是在很茫然的时候,是在家有女儿初长成的时候,是在清闲开始的时候。当时我只想我必须有目的有追求地活着,好让正在慢慢成长中的女儿看见她妈妈积极向上的一面,而不是清闲庸俗的,因为我毕竟是母亲,母亲,是女儿成长过程中影响最直接的老师啊。时至今日,每每读到已经慢慢成熟的女儿在我博客浏览后的留言,心里还是有一些欣慰:她的妈妈尽管俗气,却在充实中活着,或许,女儿能从我身上得到一些人生启示,就是我最大的满足了。

  回想自己的曾经,觉得可笑。

  自从文学之梦遗失以后,几乎不怎么写东西。每一年的工作总结,只是象征性的八股,每一年的工作计划,更是沿袭前面。即使当年评定中高职称,也是做文字工作出身的先生一手包揽。我的文字功底的退化,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幸好,那时候还喜欢阅读。八十年代,琼瑶的小说,没有少赚过我的眼泪,九十年代,梁凤仪的财经小说,曾是我的喜爱,也痴迷过传记性的纪实文学,至于杂志,更是我饭后茶余的消遣。记得,当我从单位图书馆捧回一大把书籍的时候,我如同得到珍贵的佳肴:舍不得狼吞虎咽,只想慢慢咀嚼。幼小的女儿看见她的妈妈手不释卷,天真的问:“妈妈,你还要长大呀?”我放下书,撸起我的袖子做大力士状,然后告诉女儿:“妈妈,要变得强壮起来。”女儿似懂非懂。

  我真的就强壮了吗?一直很瘦弱。但是,内心至少是充实的。而当有一天,我可以选择自己工作的时候,我选择了隐士般的工作。人生的烦恼也随之而生。一个习惯于清晨走进教室与学生晨读,夜晚坐在办公室里备课的教师,从此过着清闲而无趣的生活,注定会重新思考生活的方式与目的。

  拿起久违的笔,写上自己的思考,是一个学中文者的最好的选择。有幸嫁了一个同是学中文专业的丈夫,对于我的文字,他是最忠实的读者与批评家。我找到了一种更好的与家人沟通的方式,我的快乐,我的忧伤,我的幸福,我的抱怨,都真实地记录在文字里。亲人可以通过文字,了解我的内心需求。所以,这些文字,与其是写给别人看,还不如是写给亲人的。如果外人可以从我的文字里读到一些关于生活关于人生的思考,那是我的荣幸。当然,我绝对没有立德立言的奢侈之想,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的话,但愿带给你的是一份清新与温暖。

  许多读者读着我的文字,似乎很羡慕我的生活。我只是善于把生活的滋味窖藏在文字里,我喜欢吃甜食,也认为生活中的甜蜜是需要自己酿造的。也可能是先天具有顽童特质,在我的生活里,尤其是夫妻之间,嬉笑调侃多于抱怨,在母女之间,诙谐斗嘴多于溺爱。我的顽童特质,加之先生的一丝冷幽默,加之女儿的能说会道,这样的生活,当然会是轻松的,甚至还有一些幽默。我把这些原汁原味的生活记录下来,编成一辑:《酿者自醉》,有些陶醉,却也是平凡人的最平凡的生活。

  我出生在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七个,在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我们家最窘迫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具有高瞻远瞩般的眼光,在家庭里宣布,不分男女,只要读书成绩好,即使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读书。可想而知,这样的英明决定,对于一个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多么令人鼓舞。我们家兄弟姐妹也在父母的激励下,陆续考出四个大学生,这在我的老家,到如今还是一桩美谈。养育之恩,无以相报,我们除了让我们父母生活得好一点以外,我还用自己的笔,写出我内心最真挚的感恩。亲情与故土,在我心中永远是是《岁月珍藏》。

  先生曾经无奈叹息:娶个这样的.老婆——有时候聪慧过人,有时候又糊涂过人;有时候勤快过人,有时候又慵懒过人。我究竟是个怎样的女人?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读者可以从我的《心灵花园》这一辑中读出一个比较真实的四不像。我自认为我最擅长写自己的心灵情韵,而且我也很喜欢这一辑的文字。

  女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那么,女人如果一谈政治,男人就会窃笑。我隐士一般的生活,也无资本谈政治,但是还是有少部分篇目,谈及到官场,谈及到官僚,谈及到社会世象以及女人。我把这一类编辑为《世相管窥》。当然,你读后,不必惊奇,也不必探究是否有原型。权当是一个四不像在乱弹而已。

  还有一辑《文心相通》,我把自己读书的体会以及别人读我文章的感觉,还有与网络文友相聚的散记,编辑一辑,这一辑见证自己在四十岁以后逐渐奔五之路上的勤奋,见证苍老岁月里不老的情怀,见证文心相通的真情。

  读者读我的文字,千万不要产生错觉。

  不要误以为作者生活在蜜罐里。有今天的轻松与豁达,完全是岁月的沉淀,岁月之河,悄无声息地流淌,淘走了浮在水面的漂浮物,留下是经过冲击以后的砾石,棱角被冲得光滑,却更见砾石的圆熟;有今日的知足,是因为穷过、苦过、奋斗过,知道一切来之不易;我总感叹岁月之神的神奇,它偷走了我们的青春,却也给予我们成熟的心智,于是,我们学会了站在自己的高地去遥望别人,而不是站在平地去仰望高山上的别人。遥望比仰望的角度舒缓多了,人也从容多了。再也不会因为名利而急躁,也不会因为欲望而苦恼。我的文字忠实地记录自己在奔五的道路上的点点滴滴,当然会尽量过滤一些烦恼,留下一些美好,是对生活的彻悟,也是对自己的善待。人生短暂,没有必要记住生活的不如意,心态决定一切,走过的就是境界。

  不要误以为作者是个很优雅的女士。我本来是个“四不像”,当初在网上发文章的时候,就是这个网名,后来到榕树下注册,这个网名注册不成,就用“于湘”,还是注册不成,在“于湘”后面加个“女士”,居然接受了我的注册。生活中,我应该是属于村姑,尽管穿着有小资特色,可是骨子里确实是村姑本色。我要感谢父母的遗传基因,尽管我对于他们遗传给我的相貌非常的不满,我集中了他们各自相貌的缺点,但对于他们遗传给我的性格,却是非常感恩。父亲的俏皮与细腻,母亲的豪气与果断,我自认为都很好地发扬光大了。顽皮嬉笑的时候,我是个四不像,干练麻利的时候,我是个称职的主妇,率性真诚的时候,我是个随缘的朋友,沉思闲读的时候,我才算个优雅的于湘女士。

  其实我也很俗气。有时候,为了投人所好,会说恭维的话,当然我说那话的时候,尽管是言不由衷,可要装得诚心诚意;有时候,我也会说说痞话,当然这仅局限于在我的亲朋好友面前,有时候,我还会恶作剧,让我身边的亲朋哭笑不得。曾经也像个小女孩一样,与女儿吵架,让孩子她爸左右为难。听音乐,读闲书,逛网海,陪家人,写闲文,是我业余生活的一个方面,家务,发呆,溜达,麻将,是我的业余生活的另一方面。

  总之,这本散文集,只是一个女教师的原味的生活,真挚的内心世界,无关风月,只关生活与人生。张爱玲说:不要动别人的生活。我知道,生活不能复制,幸福也不能复制,幸福的家庭各有各样。其实,只要你用心体味,去感恩,自己就是幸福的。

  到如今,我难以给自己定位,正因为如此,我的网名才叫“四不像”。但有一点,我始终明确——生活不过如此:感恩,幸福;知足,常乐。

  我很喜欢孙悦的《感谢你》这首歌。我知道,我要感谢的人很多很多。那就让我在此借用这首歌名表达我的心声——感谢所有为此书出版付出心血的亲朋好友!

梦想,不过如此网络散文4

  致我们的梦想的网络散文

  这座南方的城市,似乎是没有冬季的。快节奏,朝气蓬勃的它,你总是能在清晨被那道刺眼的阳光给惊醒,早晨走在路上,凉风打在我脸颊,手臂,背包上……嗯,好像要从夏天进入秋天了,而人们似乎已经忘了现在已到十二月了。看着我大帝都已经下了好几场雪了,雾霾让人都不能出行了,仔细想想,这就是天南地北的差距。想起了前段时间很拉风的一句歌词“我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你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嗯,如果天黑之前来得及,我想忘了你。

  十二月的第一天,你好。的最后一个月,你好。十一月已经荒废而过了,这也算是考完注会两门后给自己的一个喘息吧。十二月该备考的还是得继续着,该努力的还是不能松弛着。昨天看到微博上谈论的话题是“发条微博,告别十一月”。告别十一月,好好迎接十二月,你还记得年初你许下的目标吗?虽然梦想总是蹉跎不安,但我还是愿自己能少眺望,少回头,活在当下,把握好现在。

  然而,无论我们走得再远过得再努力,我想每个人都希望身边能有懂自己了解自己的人。这个人不一定是以恋人的身份,也可以是以好朋友好闺密好知己的身份。ta懂你的一切,在ta面前你无需伪装。

  那年结识的四个人,如今已经陪伴着彼此十年了。分别,重逢已记不清多少次了,但不变的是我们在彼此的心里,从不曾走远。是那种不论后来生命里来了又走了多少人,她(她们)依然在心里的那个位置。那种无法随岁月和外在因素而改变的友情我也是在后来才明白。如今四个人,四座城市,守着那座共同的据点。我们都有自己想要坚持的`事,有自己想要完成的梦。可是我们依然可以给彼此关怀给彼此打气给彼此开导,偶尔的关心也不会让人触不及防,偶尔的感情倾诉也不会让人心生厌烦。聊天语言不需要刻意组织,微博私信也不用担心不会被看到,因为当你在睡觉前发出去的私信总会在第二天清早收到回复,或是某一个不特定的时间里,不慌不忙,不紧不慢,读完后也会嘴角上扬。一年也可以只见一次面,一通电话也可以聊完这一年做了些什么事,彼此吐槽下感情生活,抱怨下天气多变态,坚持多不易,梦想多难靠近……聊感情的事时,嘴上劝着说让你分手,心里别提有多心疼你,比任何人都希望看到你幸福。调侃对方两句,心情都好了,翻出几件以前的糗事出来笑一笑,好像也不觉得自己每天有多难坚持了。看,人生多美好,你还敢死赖着不肯往前走,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嗯,太多太多,这就是我们。

  她要考教资,她要考研,她要考公务员,她要考CPA。嗯,这也是我们。愿我们都能早日靠近那遥远又闪亮的Dream。

梦想,不过如此网络散文5

  你的诗和远方不过如此散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高晓松的那句话,曾煽动了无数文艺男女渴望远方的心,也让格子里每天朝九晚五安分的小心脏躁动不已。

  然而,很长时间过去了。当一波又一波的人,放弃稳定的工作,背上大背包,迈上西藏云南的火车,究竟是暂时放松大城市的疲累,为心灵寻求一片诗和远方的田野,还是为懒散堕落找一个合适的借口。

  在大理,随处可见一些年轻人,摆摊或做小生意,他们多是90后,在大理常住或暂住几个月。大多女生留着短头发,穿中性服饰,酷炫又霸气。匆匆走过时,如果你不刻意多看几眼,会以为那就是一个男生。

  和阿吉在古城闲逛的时候,会碰到很多摆摊的人,卖的多是仿古首饰、工艺品和披肩帽子之类。他们很健谈,就算今天旁边新来摆摊的那个男生不认识,也会很快熟络起来。

  并不是所有的摆摊生意都是赚钱的,很多人都是连续好几天都没有一单生意,运气好的时候一晚上也会有七八十或更多的收入。

  他们都说现在摆摊的生意不好做了,前几年旅游业刚兴起的时候,正是挣钱的时候,可惜没有赶到那个时候,他们叹息,有些无奈,却又舍不得离开。

  我一直对青旅有着浓重的好奇心,他们说便宜的青旅客栈,一个床位才七八元,对我而言,这听起来简直像个神话。

  老李住在古城内的一家青旅客栈,很生活,文艺气息浓厚。他的房间看起来还不足十平方,摆着三张上下铺式的床位,可以住五六个人。房间的摆置简单,几乎没有家当。让人觉得生活简化的同时,莫名的还有些许心酸。

  有些小资本,打算在大理养老或常住十年八年的,多是租了小院子或开了客栈,简单收拾一番,种几盆花草,就有了生活的味道。

  按老李的话说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想开了,不再像老一辈人只知道拼命挣钱,开始懂得享受生活了。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那些孑然一身毫无资本可言的年轻人,既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家世。他们在西藏流浪,在大理丽江四处摆摊,被城管追赶,被客栈老板压榨,有时连续几天没有生意,吃住都成问题。

  他们看似活得自在,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无比矛盾。一方面不想面对大城市的行色匆匆和朝九晚五,另一方面停在这里,尽管居无定所饭无着落,却安逸闲散无拘无束。

  这样四处流浪,真的是诗和远方的生活吗?

  所谓文艺青年,所谓诗和远方,那是给有资本的人去玩的。他们有能力挣钱,有能力在追求诗和远方,享受自然和慢节奏的同时,原本高品质的生活不受一点影响。而不是为了逃离城市的围追堵截,在一片无人过问的“乌托邦”,放任自己的懒散和堕落,过四处流离,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在城市里,为了生活,每个人都活得精疲力尽,很多人都梦想着有一天逃离城市的勾心斗角,寻求一片内心的乌托之邦。他们有的努力工作,用十年八年的累积,终于在丽江在大理,在僻静休闲的山野之间,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民宿,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有的则隐居在古镇和村落,过无拘无束的小日子。

  我们天生爱自由、不受约束地活着。但是当你尚且年轻一无所有的时候,请勇往直前地奋斗吧!那些安逸和闲散的'生活,并不适合此时的你。就算你强行提前拥有,那样的生活也只是动荡不安,没有品质可言。

  等你的资本足够撑得起梦想,你的诗和远方才能真正不受约束,既享受慢节奏的生活,又不降低生活的品质。

  当你穷到一清二白的时候,千万别学别人辞掉工作,背上背包去看远方,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的诗和远方到底有多落魄,你也不知道那些打着文艺青年的幌子四处流浪的人,内心装了多少悲哀和无奈。

  该奋斗的年纪,就能量满满地去职场血战;有钱有时间的时候,就去过你想要的诗和远方。暂时收住眼前狂放爱自由的心,你才能在以后过有品质的生活。

梦想,不过如此网络散文6

  梦想之路网络励志散文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已静静的走过了2个多月,不管世界如何变换,时空如何转换,它始终一如断往的按着自然的脚步前行,不卑不亢,不急不燥。慨叹之余,岁月如流,无声无响但时间久了,在它走过的地方总会留下一道道或深或浅的痕。周末回家,翻箱倒柜的整理5S,不经意间发现了几张儿时的照片,于是兴奋的对着镜子便和现时的自己比较了起来。看看如今的自己,儿时相片里身上的稚气和天真已经跑得干干净净,无忧无虑的眼神也没了半点影踪,俏皮的鬼脸也消失的无声无息。

  对着镜子,如今的自己身上或多或少的留下了岁月洗礼的痕迹,面庞上开始显现出一些时间雕刻的影迹,下巴上布满了密密的小胡须,额头上也多了几条岁月辗转的纹,眼睛透出的是坚毅,身体扛起的是刚阳,神情表达的是稳健和成熟。回首一笑,转眼间十几年就过去了,儿时的岁月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有甜甜的回忆,而镜子里的俨然是历经过无数次坎坷之后而成就的自己。

  俗话讲,男人三十而立,自从结了婚,成了家,不得不面对的生活也促使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想想25岁前的自己总惟惟诺诺,内向,思前想后拿不定主意,且前怕狼后怕虎,虽然年青却很无为。然,经过5年多的探究,如今总算有了一些思路,也想通了不少事情,逐渐清晰了自己的定位,成就了自信,学会了感恩,懂得了珍惜身边的人,心态不再那么浮澡,同时也懂得了如何自己鼓励自己,自己激励自己。立愿景,树目标,订计划,然后一步步的去实现,开始慢慢的把儿时的梦想,逐渐转变成现实。

  记得5年前在参加一次培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学员送了一句话,老师说“作为一个有梦想有志愿,想有所作为的年青人,请永远不要放弃梦想”,同时老师也分享了她考研期间的一些故事。老师她原本只是专科毕业,毕业后从事了4年文职工作,为了心中的梦想,第五年重新拿起书本走上了改变命运的考研之路,虽然很艰苦,但黄天不负有心人,第3次考试后终于被成功录取。其中在第3次考研期间,有3个多月时间,她每天都要在校图书馆里度过10小时左右,查资料,做笔记,最后老师笑着说:所以最后我才有机会成为一名大学老师,今天才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个故事,所以作为一个有志向的年轻人是不应该放弃自己梦想的,贵在坚持!

“有志者事竟成”,这也是老师最喜欢讲的一句话。老师也曾讲:看待一个人能获多大的成就,不能去看他现在的学历,地位,而更重要的是观他的思想,追求,察他的言语体德,及待人,事,物的态度。一个人起点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觉悟低。同时老师还举了一个实例,就是蒙牛老总牛根生先生,他从一线的刷奶瓶员工做到伊犁副总裁,离开伊犁后又一手创办了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你看如今的`蒙牛集团已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成就了何等伟大的事业和梦想!

  其实像如此的实例,大大小小的多不胜举。后来一位同事的经历更让我相信老师所讲的这一点。我的这位同事,之前是中技毕业,刚出来工作时是电工、后来跟单、然后是生产车间管理,最后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及爱好,最终定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并开始从a、b、c为起点学习英语,经过3年学习和工作积累后,顺利进入某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子公司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后经猎头公司进入东莞某美资企业任人力资源部高管,据中国人力资源网的统计,时其在中国人力资源网的博客流量高举全国前4,这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人真事。他的经历对我的影响很深远的,也正是他的事迹一直激励我不断进步,从此我才真正开始相信人只要有梦想,且永远不放弃梦想,坚持着自己的梦想,那么他一定就有梦想成真的一天,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职业成就!

  自从得到老师的教诲,及感受过这位同事的亲身事迹后,我被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所鼓舞。他们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励。正是因为受了老师和这位同事的启迪,我才开始一步一个台阶的从一个中学还没读完的的产线基层员工一直努力进步到如今的工程师。从此我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更多的东西。

  也许在人生成长和发展的经历中,像牛根生先生那样成就的人并不多,像老师那样坚定的人或许更少,而像那位同事一样拥有众多机遇选择的人也不多。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能坚持自己的梦,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有目标有计划持之以恒的做一件事,不要计较太多的得与失,相信收获会远大于付出,即使不会像牛先生那样功成名就,但至少也会在自己生活的圈子产生了不起的影响,比如像我的那位同事。

  如今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写下这些文字,以记录这些年来自己成长发展的心路历程,对曾经指导过我、帮我度过难关的同事,朋友,老师表示感谢,对自己现已拥有的表达感恩。同时也是为了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前行。更重要的是希望能鼓励到有梦想但又找不到方向而迷茫的热血青年,希望他们不要轻易放弃,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坎坷和挫折是你前进路上的必然,只要认定目标,永不放弃,坚持到最后,你定会登上荣誉和成就的殿堂,兄弟,加油!

梦想,不过如此网络散文7

  人生不过如此-散文

  天气晴好,与友人驱车前往甲子镇,见江初先生。江初何许人也?实不相瞒,抵达之前,我所知甚少:老艺人,从小学习潮州二弦,心系正字戏,颇有造诣。我生于潮州,从小被潮剧氛围熏陶,自然,对江初先生及其才情充满期待。

  午后的甲子镇人潮汹涌,车在路旁缓缓停下。见一五十岁左右的男子向我们招手,笑意灿烂。此人正是今天的主角。有人说艺术家大多“不正常”,此言差矣,江初先生衣着整齐、一脸干净,正常得像邻居的阿伯。他有说有笑地把我们引向一座再普通不过的住所——家,房门窄小,三米之外是邻居家的门。我停下来,触摸着冰冷的铁门,心顿时生起一股辛酸感:这就是艺术家的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所谓“艺术”到底值几钱?为何有些艺人以“艺术”的名义在台上狂吼一曲就能收入几万甚至更多?不远处喇叭声不断,我突然感到它的飘渺与无助。

  进门,满目工整。房子很小,我们八九个人就把它坐满了;家具简单不过,不见任何奢华的东西。但文化气息浓郁足可迷人:四壁挂着精致的书法、国画;右上角是一个四层的小书架,摆满了书;书架旁边挂着两把二胡。阳光从窗口披洒进来,熠熠夺目。江波先生、尤永江先生已等候多时。江波是江初的堂叔,已是杖国之年,却鹤发童颜,背直腰挺,精神饱满;尤永江是江初的挚友,五十几岁,高而瘦,性情豪爽,乐呵呵为我们冲起茶水。他们是热爱艺术的“三角铁”。

  大家相见如故,品茶聊天,不亦乐乎。江初先生递给我《江初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和《正字戏大管弦改革浅谈》,娓娓而谈。我洗耳恭听,渐渐感到惭愧与敬佩的澎湃:老艺人的一生,真不易——

  江初先生从小热爱音乐,1980年调入陆丰县正字戏剧团担任领奏,从此坚定了他的一生。起初剧团的头弦多用北方剧种常用的板胡、粤剧的高胡,而大管弦被束之高屋,因为大管弦音量较小,音色柔软、低沉,难以起领奏作用。江初深知一个剧种“特色”的重要性,用板胡、高胡作头弦并非出路:“一个剧种的头弦如果改用其他剧种的乐器就缺少自己的唱腔音乐特色,可能就意味着剧种特色的消亡。”身为剧团领奏,责任重大。他也深深感到改制乐器的必要性与急迫性——

  1983年,剧团经文化部特批,作为国家第一个县级团应邀赴香港演出。这是多么喜人的消息!但是,为呈现更完美的音乐,乐器必须在演出前改制成功。江初大花心思,在各大剧种中寻找灵感:“要提高大管弦的领奏地位,塑造其乐声在乐队中的突出、主导形象,就要使它能发出近似于短杆乐器的高、尖、亮音响效果。” 依此思路,江初忘寝废食地为乐器进行“手术”:锯短琴筒,使音速加快;截短弦杆,改成高音频;加厚面板,使发音硬朗、厚实;改用竹质码和钢丝线,使发音高尖、嘹亮。经一番周折,最终大管弦的音响基本达到预期效果,领奏地位突出。最后,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引起轰动,把正字戏的魅力和特色传播甚远。江初先生功不可没!

  接下来剧团参加了不少大型演出,如91年的省艺术节、92年文化部主办的“天下第一团”汇演……反响皆不错。可谁想过轰动之后是萧条的命运?后来剧团曾长期低迷甚至瘫痪,江初一度“卸甲归田”。直到4月,陆丰正字戏剧团才恢复排练、演出。江初先生热情不减,深思熟虑后,决定对大管弦进行第二次“手术”:延长弦杆,拉高“千金”,放低一个八度(定弦不变),改用硬木质码。如此一来,弦线张力适度,手指吟、揉自如,音色晴朗、饱和,悦耳动听,正好吻合演员的唱腔韵味。此外,还请师傅在大管弦杆头上作雕刻装饰,使其尽善尽美……

“6月,正字戏申遗成功。”江初先生盘起腿,轻描淡写,但我知道过程的艰辛——7月剧团被省文化厅定为“人类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单位。当时市委非常重视,立刻成立“申遗”小组,江初先生被任命副组长,是核心人员。可申请程序复杂,单表格名目之繁多就叫人头疼,一时不知所措。幸好江初先生广交四方,潮学研究所的郑守同志帮上了忙。江初先生和他前往广州省戏曲研究所将传统剧目的音响资料复录,并请回省社科院许翼心教授做指导工作。江初先生还前往潮州、汕头等地搜集资料、请教相关专家,才使得报表填写顺利合格。然而,好事多磨:所有资料必须录制30分钟的音像光盘。情急之下,江初先生自掏腰包一千多元作活动经费(当时经费无着落),并请来电视台的录像师江潮坚等十几位老艺人,一起录制谈艺录、演技和绝活,以及正字戏音乐有渊源关系的祭祀、庆典、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历经十几天的奔波忙碌,才告一段落。接下来还有棘手的剪辑、合成和配白工作。为不影响电视台的.演播时间,江初先生等人于每晚十一点过后进台制作。经六个通宵奋战,才大功告成。条件有限,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但是,这些辛苦换来了‘申遗’的成功,太值了。”江初先生始终面带微笑,眼睛里有光。尤永江先生烟瘾重,在我们聊天时,悄悄坐到了另一旁。江初先生虽健谈,但相对内敛,于是尤先生又坐上前补充了不少信息:江初也很注重“承先启后”,做好传、帮、带,新学员的吸收为剧团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乐队在他的带领下,和谐、共进,亲如一家,成为海陆丰的一流乐队。

“江初这一生步步是音韵。”尤永江先生嗓音大,把此话强调了好几遍。我知道,江初先生也嗜好古典诗词。剧团这几年的大门、厨房的对联都自出他手,赴省特刊海报标语也由他构思、撰写。在翻阅江初先生的作品时,我想到门口贴着的对联:“扑朔逐春至,铿锵送福来”,横幅:“春满乾坤”。内心涌起一股暖流 ——残酷的现实并没有打垮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人。“只要生活继续,乐观与向上就应该继续。”我似乎听到了谁的脱口而出,暖人心窝。

  江初先生膝下有一女,二十芳龄,貌美,唤作俊栩,生性略微羞涩,像她的父亲。当我们得知挂在右壁的楷书作品为其所作时,震惊了——必定花费不少功夫练习,比许多所谓“著名书法家”优秀多了。俊栩的字清秀、圆润,但落笔有力,字间有一股真气,而非匠气,实在难得。我们纷纷请求赠予墨宝,她也爽快地答应了,并一一落款、盖印。“还处于初学阶段,显得稚嫩,不足挂齿。承蒙各位喜欢,不胜荣幸。”江初先生低头,连连为闺女谦虚。其实,我更欣赏俊栩的是,在众人的赞扬声中,她能保持淡定自若,可见年纪轻,心境之好。三位先生培养有方。有这等闺女,不正是人生最美好的“音韵”吗?

  江波老先生为人谦虚,一直沉默,看似不善言语。当我靠近与之交谈,却见眼睛睁大,闻字字珠玑:“好的艺术中都有音韵,音韵是自然、柔美、节奏。搞艺术的人,最好要学习音乐……江初做到了。”三人皆持“音韵”观点,可见志同道合,“艺术是相通的,心浮气躁的人难以在作品中表达‘美’……”经这么点拨,我读懂了尤先生“江初这一生步步是音韵”一话的深层意思:环境与一个人的心态息息相关,作品的好或坏皆诞生于此间。

  其实,江初先生这一生就像一跌宕起伏的曲子,走一步,诞生一个音符。音符再美妙,音韵再和谐,无他人演奏或演唱出来,它依然是纸上沉默的风景。那么,谁来关心、支持艺术家的生活?尤其是那些为艺术奉献了一生的人。还记得著名哲学家宗白华的名言:“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的奋斗。”何谓“物质”?精彩绝伦的音乐背后竟是艰苦朴素的一生。他们为音乐唱响一辈子,头发白了,背部驼了,声音沙了,而谁愿意为他们唱响?哪怕只有一小曲……

  夜幕很快降临,该是握手道别的时候了。相聚皆是缘,大家无拘无束,聊得真愉快。他们站在路旁,目送我们离开,夜风吹乱了头发。车窗外的霓虹灯一闪一闪,好不耀眼,江初先生现场精彩的二胡演奏还回响在耳畔。可当我再透窗而望,却不见影子了。想起江初一篇文章的一句话:“‘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本人立志在临近黄昏之年更不断进取、求索,为正字戏这株古老、珍惜的艺术奇葩添花加叶……”——1980年进剧团,整整三十年了。“他们的家境一直不是很好。”身边的兄台突然轻声说。我转过头,泪悄悄地滚落下来……

  哦,人生不过如此:我们只花费一个下午,就大致了解。而人生真的不过如此吗?不,人生生生不息,艺术永垂不朽!“与艺术相濡以沫的日子,艰辛而幸福。”在离别前转身看见他们的眼神后,我就更坚定这念头了。“这是一群心甘情愿为美而死的战士。”我又不禁一笑。——再见了,江初先生、江波先生、尤永江先生,还有那可爱的江俊栩;再见,让人爱得如痴如醉又恨得咬牙切齿的真艺术。咱们后会有期!

梦想,不过如此网络散文8

  漫漫人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如何度过,才算不虚在世上走了那么一遭呢?国学大师林语堂将他对人生的感悟写了出来,创作了许多有关于人生的经典散文随笔,集结成书,命名为《人生不过如此》。林语堂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巨匠,他的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的另一本随笔散文集《人生的盛宴》也颇受大家的喜爱。

  内容简介: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作者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作者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作者只想表现作者个人的观点。让作者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作者便已觉得心意满足。作者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编辑推荐:

  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悲剧的喜剧人生观。

  在林语堂的笔下,沉重的肉身转为了轻灵的舞者,悲剧与沉重都被舞蹈所化解。他的人生就是风行水上,下面纵有旋涡急流,风仍逍遥自在。

  人世是唯一的天堂,宇宙是无知,人生是笑话,是无意的,但是要靠自己的选择,“造出”人生的意义。

  简介:

《人生不过如此》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我本想题这书的名字为“抒情哲学”,用抒情一词说明这里面所讲的是一些私人的观念。但是这个书名似乎太美,我不敢用,我恐怕目标定得太高,即难于满足读者的期望,况且我的主旨是实事求是的散文,所以用书名较易维持水准,且较自然。

  作者: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他人一起创办《天风》杂志。1965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梦想,不过如此网络散文8篇 梦想,不过如此网络散文阅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