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石灰吟》诗歌赏析

时间:

《石灰吟》诗歌赏析3篇 石灰吟诗歌鉴赏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石灰吟》诗歌赏析3篇 石灰吟诗歌鉴赏,以供参考。

《石灰吟》诗歌赏析3篇 石灰吟诗歌鉴赏

《石灰吟》诗歌赏析1

  石灰吟的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击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背景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欠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郑燮还曾因民间疾苦,写过一篇墨竹图题诗,写出了民间的疾苦,竹子较细,清脆,不符合常规,个体现了他别具匠心的思想和为百姓着想的品质。该竹与此竹含义基本接近.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名句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石灰吟》诗歌赏析2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青白:指高尚节操。

【作者简介】:

【诗意】: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相关作品】明史·于谦传 于谦祠·于谦墓于谦传奇故事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石灰吟》诗歌赏析3

《石灰吟》教案

  推荐轻松、高效、有创造

——《石灰吟》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负责教学的校长晚上8点半打来电话,说教研室的特级教师杨献荣老师第二天要到学校听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课。我是备课组长,况且从教14年以来,还从未被特级教师听过课,这样的机会怎可错过?因此欣然接受。

  正好教到古诗《石灰吟》,就教这课吧。上次正好参加市“轻松、高效、有创造”地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感受颇深,我就朝这个方向努力,上一堂扎扎实实的语文家常课。

  案例介绍:

  一、导入:

  1、先后板书:志、诗言志、托物言志,问学生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言志、托物言志的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学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二、解释题目:

  1、“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2、你还知道带有“吟”的诗题吗?(《暮江吟》、《游子吟》等)

  三、指导熟读诗文:

  1、师范读《石灰吟》。

  2、“焚”是生字,前鼻音(学生读一读),字义,写法(上下结构,双木“林”,师范写,生也认真地写一个。)

  3、学习古诗文的第一步就是要读好诗,读准每个字音,将诗句读正确、流利。(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4、读出节奏美,就要体会在哪儿停顿,并能做到停而不断。

(1)、学生自读体会。

(2)指名读,师略加指导。

(3)齐读。

  四、理解诗意:

  1、请同学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意,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注上记号。

  出示: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2、同位互相说说。

  3、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加上关联词(如: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因为,它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间。)

  五、体会诗情:

  1、诗中“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这三个词写出了石灰生产的过程,从这三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教师边说边在这三个词上用红笔画上红线。)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石灰生产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历经磨难。

(2)师或学生简单介绍石灰制造的过程:石灰的前身叫石灰石,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石灰石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它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生石灰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熟石灰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3)有感情地读好这三个词。(指名读,诗指导,齐读。)

  2、“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它全然不怕,因为目的只有一个——“要留清白在人间”

  3、(师)用红笔圈出“清白”,问:你怎么理解“清白”的?

(1)石灰洁白干净的外形。(2)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

  4、让我们带着对石灰的敬佩、歌颂之情,再读这首诗。

  5、说一说你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具有石灰精神的人,说说他的事例?

  6、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有所思,便吟诵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时,于谦刚好十二岁。

  看到此情此景,出现在于谦眼前的难道只是石灰产生的过程吗?他仿佛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一位奋斗者,历经艰辛,终于实现理想,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

  此时,他已暗暗为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标,人生追求。他立下了什么志向?

  6、现在,你们明白了诗言志、托物言志的含义了吗?

  7、补充资料:是的,于谦发愤苦读,走上了为官的道路,他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因此,超重阴险贪婪的家伙恨死他了,他们密谋策划,等待时机,挑唆皇帝,杀害了正直无私的于谦。(图文并茂老师或学生介绍他一个最感人的具体事例,让于谦的形象更鲜明地留在孩子们心目中。)

  真是诗如其人,《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让我们一起慷慨激昂地再次吟诵这首诗。

  8、石灰被用在建筑上,它留给人间的是洁白干净的墙;石灰那粉身碎骨也全然不顾,它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启示——要做一个坚强不屈、纯洁高尚的人。而于谦正是像石灰一样的人,他的人生就是石灰的人生,他的精神就是石灰的精神。让我们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练习背诵《石灰吟》。

  六、作业:

  板书:

  石灰吟

  锤、焚、碎

  石头——————﹥石灰

(坚贞不屈、要留清白)

《石灰吟》诗歌赏析3篇 石灰吟诗歌鉴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