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加速园区升级决战百日招商

时间:

加速园区升级决战百日招商3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加速园区升级决战百日招商3篇,供大家参考。

加速园区升级决战百日招商3篇

加速园区升级决战百日招商1

《创新思维——加速企业管理升级》

——北京天骐咨询培训集团 赵月

  管理是一门科学亦是一门艺术,早己被众人所普遍接受。但为什么许多企业时至今日仍停留在滞后的传统观念体制下,那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呢?是不能改、不愿改,抑或不会改?在多年为企业客户服务的沟通与实践中,一直探究这样一个“唇亡齿寒”的问题:中国的企业为何命短?回答这个问题并非容易,因为涉及的范畴和考虑的因素十分复杂,但从中又存在着让人深刻的共性:中国的多数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着较多的误区和盲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企业在宏观政策方面的不断放宽和完善,企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得到扩大,直接面向市场的竞争也使企业的管理和营运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一小部分企业能与时俱进,通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强化成本和项目管理、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生产和物料控制等管理方法,使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不乏存在着多数的企业在成长的同时也凸现出了很多管理问题,面临着机会导向难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管理难题和瓶颈,有相当多一部分企业忽视了运用科学的“创新思维”管理手段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简单的保障生产、经营等方面,例如: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以及创业初期的“长老”,本身存在的错误传统观念,用人方面的严重弊端,管理方法的落后以及缺乏管理工具等都是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

  题严重制约了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进一步成长。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企业如果不能突破这些管理问题瓶颈则必会萌生“生死存亡”的忧虑!

  可想而知,企业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迄今为止,伴随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和市场环境的严峻挑战,在“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冬天或许会来得更冷,大家都会有更加现实的管理问题需要殚精竭虑的去应对,往往多数企业均会处于世界很大、方向很多、抉择很难的窘境里,因此,就在企业动中求稳,稳中求变的成长过程中,有了合作,也有了竞争乃至敌对,现在的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工厂”,中国企业如何在这场充满笑声的合作中占据主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

  显然,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滞后式管理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据研究分析,众多企业管理滞后存在着如下几个“要害性”问题:

  一、中高层管理者一人充当角色太多,亦或是角色定位不当;

  二、中高层管理者的管理观念落后,对管理存在很多程度的错误性认知;

  三、家族式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任人唯亲唯信的情况非常严重;

  四、上级领导行为与管理行为混为一谈,亦或是领导行为重于组织行为;

  五、中高层管理者对于下级的控制与激励不平衡。

  面对此类管理瓶颈问题,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方法已然明显实效。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想有效地管理一家规模化的企业,绝不能再依靠传统的经验和方法,传统的层级管理的思维是上级决策和协调,下级执行和反馈,这样的层级管理节奏根本无法紧随时代的步伐。

  我们必须通过管理转型和变革来推动规模化企业的管理进程,我们不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修修补补,而是要切实的创造一个“创新思维”的管理模式,这也无形提升了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必然适应于世界市场环境的变化。

  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虽然要求企业抛弃传统观念的管理模式,但也切忌盲目变革。为此,提醒企业管理变革与升级前,首先应对自身有—个充分的了解,根据自身的规模、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但无论如何,基于长远的发展需要,企业都应大胆尝试引进“创新性”与“前瞻性”的管理观念,比如创新管理理念、知识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理念、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企业组织理论、快速反应理念、组织结构倒置理论、跨文化管理理念、管理终极目标理念、战略弹性管理理念等一系列理论和理念。通过对它们的贯通运用能大大利于企业管理模式走向专业化和正规化,使其有较长时期的生命力,成为可以抵御市场大浪的战舰。

——北京天骐咨询培训集团 赵月

加速园区升级决战百日招商2

  许昌市第十八中学及附小 “守护中原”冬季消防安全百日决战

  活 动 方 案

  为贯彻落实许昌市魏都区防火安全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区“守护中原”冬季消防安全百日决战行动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区“平安校园”的建设,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各类消防、煤气中毒、踩踏等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消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努力做到制度健全,措施得力,确保我校全体师生的生命消防和国家财产不受任何损失。我校特制定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平安校园”为目标,以贯彻《条例》为重点,以“全民消防,生命至上;宣贯新条例,共建防火墙”为活动主题,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为依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消防意识,增强消防素质,提高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为构建魏都区“平安校园”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工作措施

  我校严格按照上级领导要求,全面推进消防宣传工作,采取举行主题队会、消防知识手抄报、消防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挂图、至家长一封信等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地制宜地在全体师生中开展全方位的消防宣传教育,使学校消防宣传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效果。

  具体工作措施如下:

  1、首先加强对全校师生进行消防教育工作,增强人人的消防意识、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形成人人讲消防,人人懂消防常识的良好氛围。

  2、层层签订消防责任书,校长与中层领导、校长与班主任、校长与教师、班主任与家长都要签订责任书。

  3、利用多种形式对全校师生进行消防教育,如开展消防知识竞赛、板报、消防报告会等。另外,只要学生开集体班会就对他们进行消防教育,提一些具体要求。

  4、重点防范的消防问题为饮食问题、交通消防、用电消防、夏天防暑、冬天防火、防煤气中毒的消防、课外活动消防、户外活动消防。

  5、每期必不可少要进行紧急情况下师生疏散的演练。

  6、定期排查任何消防隐患,如有问题,应及时上报。

  7、重大节日,领导要带班值日,确保学校财产不受损失。

  8、建立健全消防组织,明确消防工作责任,消防职责规定悬挂上墙。

  9、制定消防工作计划和灭火应急疏散预案。

  10、学校宣传板报及班报定期有消防常识内容。

  11、每学期每班组织召开一次消防主题班会,每月进行一次消防常识宣传。

  12、每月组织一次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火灾隐患整改率达到95%以上。

  13、将消防常识纳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做到“两会两须知”,即会报火警、会使用灭火器;知道火灾的危害性,知道自救逃生常识。学生受教育率达到95%以上。

(三)具体做法

  1、加强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领导。

  根据上级文件工作要点,为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确保安全工作的实施。学校成立了以王曙光校长为组长,李红莉担任副组长,组员共有十位,分别是:李金英、于艳红、丁永军、赵云革、张春香、郭民、张晓兰、孙彩华、俎晓静、高红歌,领导小组分工具体,责任落实。领导小组全体成员要本着对学校负责的思想,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各司其职,配合派出所严密防范做好学校周边安全工作,努力清除各种影响学校安全和稳定的隐患,保障全体教职工和学员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学习。

  2、贯彻落实各项消防安全制度

  我校制订有“学校消防工作制度”、“学校消防工作暂行规定”等各项消防制度。为保证各项消防制度的贯彻落实,本要落实好以下各项工作。

(1)认真学习执行教育局关于学校消防安全方面的文件精神,制定相应措施,明确行政责任负责人,及时检查总结,把消防工作纳入年终工作考核。

(2)修订完善“学校消防工作暂行规定”,具体制订常规教育制度,加强督查。上班时间教师必须在职在岗,严格按规定执行,防止学员伤害事故发生,切实做好登记和善后处理,并与教师的考核挂钩。

(3)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加强防火教育。

(4)认真安排好值班,门卫要尽心尽责,每天检查教室门窗。加强对门卫的管理,外来人员进入学校要严格控制,做好登记。杜绝无关人员进入校园。

(5)定期检查各类器材、校舍,发现消防安全隐患要及时报告。加强校舍改造、校园绿化过程中的安全防范,认真记载施工日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8)各班在学生离校前必须切断电源。

(9)贵重物品要妥善保留,专人负责,学校财产借用出校门必须要有手续。

  3、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做好学校消防工作,关键是要防范于未然。继续实行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每天都要组织老师对校园等地方的巡逻,做好防火等工作。发现重要情况,及时上报,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4、全面开展消防大检查

  学校每月都要对每个角落进行地毯式的大搜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特别是教室的门窗、学校围墙、供电等更要定期检查,对较旧的电气设备、电线、灭火设施等进行更换,杜绝隐患,学校消防员要按上级要求参加培训,定期年审。在学校消防中发挥主力作用。健全安全工作台帐资料,即安全工作计划、安全工作会议记录、安全 工作检查情况、安全工作整改情况、安全工作教育内容、安全工作有关文件和要求。

  许昌市第十八中学 2010-12-03

加速园区升级决战百日招商3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国际金融危机在给各地经济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促使各地政府下大力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当地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庆市地处西南首要位置,经济外向度在全国排列前茅,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初步实现了“漂亮的转身”,其有益探索和做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

  作为全国直辖市之

  一、外贸大市和制造业大市的重庆,几年以来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受了极其严峻的考验,备受国内外关注。为深入了解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产业转型升级的情况,重庆学习了各省市有关基层一线和部分企业的情况。通过调研,我们深深感到,重庆遵循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律,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科学决策,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压力带来的发展契机,通过积极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工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化危机为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之机遇,既有效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国际金融危机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重庆的影响。

  重庆经济的外向度在国内省市中比较高,去年的外贸依存度仍有上升,国际金融危机对重庆的影响因此也更为直接和严重。第一,进出口增幅逐月回落。受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下半年外贸增幅逐月回落,到11月转为负增长,全年外贸增速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工贸易出口增长大幅回落,进口转为负增长。全年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增速比上年大幅回落12个百分点。第二,实际利用外资大幅下滑。第三季度开始逐月下降,环比月均下降超过20%,12月实际吸收外资仅亿美元,为2005年以来单月吸收外资最少。第三,经济增长速度呈逐级下降态势。2008年重庆GDP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回落

  个百分点,远大于全国的下降幅度。第四,工业企业所受冲击最大。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工业利润比上年下降15%。在外需急剧萎缩的情况下,西南地区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去年共关停及搬迁加工贸易型企业4900多家。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国际产业发展规律表明,人均GDP达到五千到一万美元这个阶段,是产业结构快速变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由过去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转向研发设计、品牌培育、营销体系、供应链管理、专门化分工等关键环节的滞后。可以说,工业化过程既是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过程,更是经济结构持续调整转型升级的过程。西南地区的企业大多成长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多数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末端,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较弱,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逐渐显现。国际金融危机传递的信息进一步表明,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已发挥到了极致,需要一次全新的产业革命,以赢得新一轮发展的先机。

  在当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也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应对各种经济风险的根本之策,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所在。从历史角度看。任何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全球产业布局的“洗牌”过程:落后产能被淘汰。新型产业脱颖而出,成为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因此,主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

  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做法与成效

  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科学发展,重庆市政府适时调整经济工作部署,制定了“三促进一保持”(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初步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一)未雨绸缪,科学决策,增强应对危机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际,重庆的决策者们就开始研究改革发展新阶段的新任务、新课题,谋划世界可能变局的应对之策。在对危机的认识和判断上,特别是在“危”与“机”的把握上,重庆的决策者们始终保持理性的清醒和坚定,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金融危机是落后生产力之“危”,是先进生产力之“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为此,重庆市委市政府在2008年下半年进一步制定了“三促进一保持”的工作思路,加大力度推动重庆产业转型升级。到2009年进一步提出了应对危机必须把握和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关系;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关系;就地转型与异地转移的关系;“拿来主义”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的关系)。正是由于始终坚持了这些科学判断和强有力的举措,才增强了重庆应对危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主动性,才没有被危机所冲倒;相反,危机带来的冲击正逐步被有效的应对工作所克服。

(二)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双轮驱动”,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从决策到实践都始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针,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双轮驱动”作用。政府制定产业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分类指导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制定激励性和限制性产业政策,在宏观上引导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搭建公共平台,帮助地方和企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市政府先后出台了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办法,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关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关于科技园区建设、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关于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构建了产业转移升级的一揽子政策。市场主体根据政府政策的激励或限制性质,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向现代产业积聚。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有机结合,进而推动了重庆工业园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三)将体制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内生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建桥工业园十分注意通过体制优势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微观主体。早在08年初金融危机尚未显现之时,市政府就制定了旨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关政策。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中财力物力和政策资源,决定用五年时间拿出资金鼓

  励和扶持产业转型升级,包括扶持欠发达地区完善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以竞争形式扶持产业转移园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产业工人免费技能培训,落后产能淘汰的财政补偿,自主研发和品牌建设资金扶持等;通过组织实施“十大创新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加快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公共服务等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和企业研发税前扣除等政策;加强产学研合作,实施“百校千人万企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选派科技人员入驻企业,辐射带动一万家以上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措施从体制机制上激励企业转型升级。

  市场的“倒逼”压力,政策有效的引导,体制机制的激励约束,逐渐转化为企业的内生动力。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进一步坚定应对危机的信心和决心,反过来又激发企业重视创新,重视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和经营模式转型,从而建立更为内生的企业竞争优势。

(四)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结合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庆制定了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行就地转型升级和异地转移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实施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行动方案,加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千百十”名牌培育工程,着力发展一批名牌拳头产品、大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在实践中,重庆工业园坚持以高端产业转入促进低端产业转出,以增量引入带动存量调整。通过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和产业用地、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五)调整产品市场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对重庆尤其是园区企业的冲击,主要源自外需不足,因为这些地区的企业对外依存度很高。因此,将外源型增长方式逐步转型为内外源共同推动的经济增长,一直以来都是重庆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但以前基层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都不足。金融危机使重庆的企业充分认识到,市场结构的调整与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同等重要,有了主动调整的积极性。政府因势利导,把调整企业产品的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拓市场”的政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目前。建桥园区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已初见成效。第一,产业转型升级已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干部和企业家都一致认为,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第二,通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更足。调研中,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负责人,无论是省市领导还是基层社区管理者,都认为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找到了应对危机的办法,对企业甚至是难得的机遇。第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增速高于传统产业。重庆市1~3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高出工业增加值增长个百分点。第四,实体经济快速复苏,增长势头超过年初预期。统计显示,重庆整体经济已度过最困难期,转入稳健回升通道。前三季度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外贸降幅逐月收窄,从一月份下降%收窄至九月份的%;前三季度,进出口贸易总值为亿美元,同比下降%,低于全国%的下降幅度:实际利用外资从2月份开始持续实现正增长;工业企业效益逐月上升。1~8月全省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万人,约占全国的1/6,6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低于全国个百分点。

  三、启示与建议

  重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初步实现了“漂亮的转身”,既令人鼓舞,也极具昭示性。

(一)应对危机的正确决策根植于对经济规律的理性认识和对自身经济发展的准确定位。只有“未雨绸缪”,科学决策,才能化“危”为“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庆建桥工业园的产业结构一直处于“微调”之中,但这种微调是自发的、渐进的。而政府从政策层面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开始于2005年。旨在通过在欠发达地区建立产业转移园的形式,既促进珠三角传统产业的转移,也促进欠发达地区工业的发展。遗憾的是,当时的市场“太好”,转出地区缺乏产业转移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转入地区也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和平台支撑,更没有形成政府坚持不懈的战略,因此,效果并不明显。但这些工作为这轮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到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市政府加大了推进的力度,适时创新体制机制,增加激励性和竞争性资源配置。并把这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建桥工业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到金融危机实际爆发时,他们顶住各种压力,适时制定了“三促进一保持”的工作方针,加大推进力度,从而使建桥工业园的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形成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贯穿始终。

(二)经济结构调整是工业化过程中的长期任务,而非应对危机的临时之策。从根本上说。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周期波动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是经济系统各种矛盾长期积聚发生质变的终极体现。因此,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但长期以来,我们之所以在转变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等重大问题上收效甚微,根本原因是没有很好地遵循经济(产业)成长规律。经济繁荣时不用调整也不愿意调整,经济萧条时没有能力调整,或无法支付调整的成本,甚至仍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和手段去保护那些本应为市场所淘汰的落后发展方式和生产能力,结果到下一次经济危机到来,问题更加积重难返。为此,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和产业成长规律。既要利用市场出现的倒逼机制,在危机来临时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也要在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时候,主动进行调整。

  事实上,即便是在重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年底提出大力推动这一战略时便面临巨大压力和各种质疑。因为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并承担无法预估的(政治和经济)风险。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背后虽然是市场的力量在起作用,应该是企业主体的内生行为。但往往需要政府的外生力量的推动和制度设计的激励约束。否则,自发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要么可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要么会成为高成本的市场无序选择。

(三)在应对危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重庆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较早的省份之一。长期以 来,重庆建桥工业园遵循市场化改革的路径,有效地构建了政府、市场、企业的“权力”边界,三者比较充分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为”的经济“博弈”模式,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显现了效率。

  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应该包括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

  这就需要企业外部制度环境和经营环境的改善,以激励那些“软”创新的企业不被“错杀”。重庆的经验表明,那些着眼于企业内部生产线整合、改善内部经营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加强设计创新等“软”升级行为,都是旨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转型升级,都属于政策激励的范畴,应该大力扶持。

(四)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和相关政策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虽然是经济动态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微观主体的理性选择并不都能达到预期效果、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宏观层面的最优均衡,因此,极其需要相关体制机制和宏观政策相适应,而现有相关政策调整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结构调整是个“风险投资”,本质上“厌恶风险”的政府决策者和企业经理人不会自动“入局”,而现行考核评价机制大多重视总量指标(如GDP增长、财政税收规模等),忽视结构指标。因此,干部(包括企业经理人)考核评价机制必须改变。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谁先调整结构谁先吃亏。不调结构也许还得益”的状况,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动态发展过程中可持续的自觉行为。园区过去两年的实践表明,把结构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以后,各地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的积极性高涨。其次,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以资源配置模式相应的改革作支撑。目前的金融政策、财政分配和投入政策、资本市场规则等,还不适应经济结构动态调整的需求。必须进一步改革资源配置体制,使财政、金融和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向优势产业倾斜,鼓励创新,鼓励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结构升级。要建立地方主导产业与资本市场创新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和创新诱导作用。再次。要强化产业规划、区域规划和产业政策的约束力,以保证产业转型升级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五)产业园建设必须与节能减排节地相结合。同时,应在省域范围内加强指导,统筹规划,防止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各类“园区”过剩,地区间无序竞争,浪费资源。

  工业园区建设,有利于产业集聚,增强规模经济效益。目前各地的招商引资积极性很高,为了引进资金项目人才,投入巨资建立园区或产业转移园,这一行为确实改善了投资环境,有助于招商引资,但如果缺乏合理规划和相关政策约束,就可能在异地重复落后产业。广东的实践表明,产业转移园建设的关键是要形成园区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坚持科学而严格的规划和硬约束的产业政策。园区建设必须与节能减排节地相结合,保护环境,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在实施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加快原有工业区的整合改造,把园区周边的零散工业用地整合起来,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六)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遵循特定产业的演进规律。因地制宜,因“产”制宜,因“企”制宜,强调效益。切忌一刀切和一哄而上。

  园区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关系、就地转型与异地转移的关系,“拿来主义”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国内市场导向与国际市场导向的关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分类规划、分类指导、分批推进,采取了“退”(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夕阳产业必须就地退出)、“转”(有市场、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引”(引进新的技术、新的项目、新的产业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育”(培育新兴产业、培育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等一系列措施,使产业转型升级既做“加法”(引进、升级)也做“减法”(退出和转移),从而保证产业转型升级的科学性和产业竞争力。

  国际金融危机必然会重构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贸易格局

  也将发生重要变化,过去那种年均20%左右的进出口贸易增长的情形也可能难以再现。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方式,对国际经济新格局下我国的对外依存度问题和国内需求转型升级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此外,如何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地区和创新型企业,需要哪些体制机制的创新,需要哪些系统配套的政策支持等问题,也将是未来政策研究中必须关注的。

加速园区升级决战百日招商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