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桃花源记导学案设计

时间:

桃花源记导学案设计6篇(《桃花源记》导学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桃花源记导学案设计6篇(《桃花源记》导学案),供大家参阅。

桃花源记导学案设计6篇(《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设计1

  桃花源记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 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预习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土地平旷(kuàng)

  刘子骥 ( jì ) 诣太守(yì ) 间隔(jiàn)

  四,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 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 )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 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垂髫(tiáo))

  字词翻译:

  缘:沿着。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

  复:继续

  欲:想要

  尽:到头

  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 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

  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关联词语)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信;现代:隔开。

  皆叹惋:叹惋:惊叹,惋=惊;现代:惊叹惋惜。

  寻病终:寻:顷刻,不久;现代:找。

  词类活用:

  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一词多义:

  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舍:①舍弃 “便舍船 ”②房舍 “屋舍俨然”

  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不久 “寻病终”

  志:①做标记 “处处志之”②标记 “寻向所志”

  向:①以前 “寻向所志”②对着 “眈眈相向”

  为:①wéi作为,动词。“以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介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①于是,就 “见渔人,乃大惊”②竟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复:①又 “复前行”②再 “不复出焉”

  遂:①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②遂迷(最终,终于);

  武陵人捕鱼为业:即以捕鱼为业,靠捕鱼作为职业。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为:作为。

  缘溪行:沿着小溪往前行。缘:沿着,顺着。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远近:偏义复词,文中仅指远。

  落英缤纷:地上的落花杂乱繁多。落英:落花,一说刚开的花。缤纷:杂乱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捕鱼。异之:以之为异。之:指见到的景象。

  复前行, 欲穷其林:(渔人)又继续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复:又,继续。 前: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穷:穷尽。

  林尽水源:尽:消失。

  便得一山:得:发现,看见。

  才通人:仅仅容一个人通过。才:副词,只,仅仅。通:使……通过。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然:……的样子。

  土地平旷:旷:空阔,开阔。

  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属:这一类。

  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的叫阡,东西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往来:名词,代往来的人。种作:名词,代种作的人。

  悉如外人:悉:全,都。外人:桃花源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黄发:借代老人,旧说长寿的象征。垂髫:借代小孩。

  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

  乃大惊:乃:竟然。

  问所从来:所从来:从何处来,所,处所,地方。

  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之:指代桃花源中人所问的问题。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咸来问讯:咸:副词,都。问讯:讯=问,打听,询问。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云:说。先世:先辈。乱:战乱。

  率妻子邑人:率:带领。妻子:“妻”与“子女”。邑人:同乡人,乡邻。

  来此绝境:绝境: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外人:桃花源外的人。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

  无论魏、晋: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人:渔人。为:给。具:同“俱”详细。所闻:所知道的世事。

  皆叹惋:皆:都。叹惋:惊叹,惋=惊。

  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延:邀请。其:他们的。

  停数日,辞去:停:居住。辞:告别。去:离开。

  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为:对。道:说。也:语气词。

  既出:既:副词,已经,以后。

  得其船:得:找到。其:自己的

  便扶向路:便:就。扶:沿,顺着。向:原来的,先前的。

  处处志之:志:做标志。

  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

  说如此:如此:自己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遣:派

  寻向所志:寻:寻找。向:原来。所志:所做的标志。

  遂迷不复得路:遂:结果。

  闻之,欣然规往:闻:听。之:渔人去过桃花源一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往:计划前去。

  未果,寻病终:果:动词,实现,成为事实。寻:顷刻,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遂:就。问津:问路,寻访。者:……的人。

  三、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收集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

  2、能力目标: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3、情感目标: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语言内涵的把握和领会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写做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初步了解了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指名说出课后收集的文中古今异义的词以及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成语

  明确:

  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说如此 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渔人进入桃花源及其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③):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三、结合内容,把握内涵:(接下去我们就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桃花源的真面目)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好奇心)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美景)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平静的社会生活和勤劳和平的人们)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一看到渔人是怎样的表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的关系)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表现桃花源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四、发表感慨,加深内涵把握:

  我记得上堂课叫大家有三个词语概括文中的桃花源,接下去我们按照一种句式来回答:

“挑花源是一个 的世界,那时因为 ”!

  1、“美”的世界:环境幽雅;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和谐安宁;

  2、“乐”的世界:平等和睦;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3、“奇”的世界:景物和奇特;人和奇特;踪迹和奇特;

  五、概括小结:

  我们一概如何来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1、这是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表现了作者不满黑暗社会现实,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2、这个社会:景色优美,资源丰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六、再读课文,感受桃源世界:

桃花源记导学案设计2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以简炼的文字、委婉的文笔、非凡的文采虚构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赋税,没有战乱,人人劳作,家家快乐”的理想社会,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向往的人间仙境。

【学习目标】

  1. 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 字词:

  1. 请同学们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ò )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

  黄发垂髫 (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 子 骥( jì ) 诣 太 守(yì )

  2. 请同学们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 课文分析

(一)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打出文章题目:桃花源记)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理清课文思路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四)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桃花源记导学案设计3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使用说明】1、 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 )俨然( )阡陌( )垂髫( )便要还家( )刘子骥( )诣( )

  3、重点词语释义。

  为业: 缘: 夹岸: 杂: 鲜美: 异: 穷: 舍: 豁然: 开朗:

  平旷: 属: 怡然自乐: 悉: 所从来: 咸: 问询: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复出焉: 焉: 间隔: 皆: 叹惋: 延: 语告: 不足: 既: 志: 诣: 如此:

  遣: 欣然: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6.特殊句式

  二、初读课文,发现桃花源

  读课文,将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幸福在何处?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四、熟读课文,访问桃花源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再寻桃花源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自主练习】

(一)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导学案设计4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3、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一课时

  一、作者、背景简介:

  二、预习:朗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字音,读准通解字的读音。

  1、读准下列粗体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刘子骥()诣太守()

  三、疏通文意

  1、把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捕鱼为业:缘溪行:芳草鲜美:

  甚异之:欲穷其林:便舍船: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具答之:乃不知有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黄发垂髫: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寻向所志:欣然规往:

  2、重点句子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

  3、学生自译课文,教师补充。(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4、古人写文章,为了使文章精炼,常常省去某些根据语境不言自明的词语,语法书上称作“省略”。阅读文章时要清楚它省略了什么,翻译时有的还需要补译出来。试看下面几句话中括弧处省略了什么词语: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四、作业(掌握文言词汇)

  1、古今异义

(1)缘溪行古义:今义: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今义:

(3)诣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6)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今义:

⑻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

  2、一词多义

  A、①便舍船,从口入()②屋舍俨然()

  B、①处处志之()②寻向所志()

  C、①寻向所志()②未果,寻病终()

  D、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E、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既出,得其船()

  第二课时

  一、内容剖析,进一步理解文章

(一)理解文章线索和思路

  1、文章线索:

  2、写作顺序:()桃花源()桃花源

()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

(二)读课文,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答:

  2、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5、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二、疑难质疑

  1、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答:

  3、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答:

  三、说一说你的感受

  1、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答:

  2、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答:

  四、了解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无人问津

桃花源记导学案设计5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学常识

  本文作者 陶渊明 ?,又名 ? 潜 ?,字 ?元亮 ?, 东晋(时代)著名诗人。初中还学过他的诗歌:《 归园田居 》、《 ? 饮酒 ? 》

  二、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渔人甚异之

  2、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幸福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描写桃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村人都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9、表现村人不想离开桃源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重点词语解释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 :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的鲜美。

  4、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人的配偶。

  5、无论 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

  今义:关联词语。

  6、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不满。

  7、俨然 古义: ?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非常像。

  8、穷 ? 古义: 尽,完

  今义:经济贫困。

  9、间隔 ?古义: 间离断绝(往来)

  今义: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

(3)一词多义

  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名词,记号

  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随即,不久

  便舍船:动词,丢弃

  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4)注释:

  落英:落花

  缤纷: 繁多的样子

  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具言:详细地说出

  皆叹惋: 感叹,惋惜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诣太守: 到

  遂迷:终于

  欣然规往: 计划

  寻病终:随即,不久

  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5)成语

  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怡然自乐:形容和悦而自得其乐。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完全领悟。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四、翻译句子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五、问答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村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为桃源外世界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2、村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安定和平的生活,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3、与“外人”相比村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答: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没有战乱,和平宁静,安居乐业的生活。

  4、作者为什么要在最后安排“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这一情节?

  答:暗示桃花源是虚幻的,不存在的。

  5、桃花源记中有“豁然开朗”一词,陆游的《游山西村》中与之意境相似的一句诗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桃花源记导学案设计6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导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体会文章优美精练的语言。

  3.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

  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情感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常常把风景美丽而人们又不常去的地方叫做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成语来源于陶渊明所写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

  二、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介绍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世称靖节先生。

  三、诵读感悟

  1.播放课文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读。

  便舍船(shě)屋舍(shè)俨(yǎn)然豁(huò)然开朗

  阡陌(qiān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yāo)还家

  邑(yì)人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语(yù)云

  为(wèi)外人道诣(yì)太守刘子骥(jì)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②句读要分明。③节奏要合理。④语速要适中。⑤语句要流畅。⑥要读出感情。

  3.自由朗读,齐读。

  四、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和省略句。

  1.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课文例句 ?今义

  鲜美 ?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味道)新鲜

  交通 ?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交通运输

  妻子 ?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不管(连词)

  不足 ?不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够,不充分

  如此 ?像这样 ?说如此 ?这样

  缘 ?沿 ?缘溪行 ?缘故,缘分

  延 ?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长.延伸

  2.一词多义

  词语 ?词义 ?课文例句

  舍 ?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 ?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动词 ?处处志之

  标记,名词 ?寻向所志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为 ?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对,向 ?不足不外人道也

  给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四个“然”字词 ?豁然: 俨然: 怡然: 欣然:

  4.成语 ?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5.省略句见书

  六、复述课文,整体感知

  1、以“桃源”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线索提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作客桃源——辞别桃源——再寻桃源

  2、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谈读本文的感受,并简述理由。

  七、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优美的句子。

  明确:桃花源外在环境美:

  自然景色--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内在环境美:

  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桃源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选一个景点用一个句式给我们描绘一番(这里的美,你看、、、、、、)

  例如:这里的土地美坦荡如砥,一望无垠,就像一面大毡子````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土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哪些人能感受到桃源的欢乐?(男女、老幼、渔人)

  生活环境—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黄发)怡然自乐,因为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小孩(垂髫)怡然自乐,因为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渔人乐,因为受到热情相邀(要、延)。

  男人乐:往来种作,乐不乐?(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安居乐业)

(三)探桃源之奇

  奇在何处?

  桃林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奇,仿佛若有光,,且形状也奇: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人奇,种作、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奇;处处志之,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病终”

  问(1)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二、深入研讨

  1好一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地!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再游桃花源。

  2读后思考: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找得到它吗?为什么虚构?解释“世外桃源”的意思。

  3有人说桃源是陶渊明积极的理想,也有人说是他的消极逃避,你怎样评价?

(人还是应该脚踏实地不要象陶渊明那样幻想了一个美丽的社会,可自己却在贫病中死去。有人说,人应该有美好的理想,那怕它不能成为现实。)

  三、总结收束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寄托。《桃花源记》引起劳动人民无限遐想和向往,放眼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谁像陶渊明那样将绚丽的理想描绘的.如此酣畅淋漓?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基础训练。

  资料:

[默写]

①描写桃林美景的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花鲜美,落英缤纷。”

②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描写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用借代的手法描写了桃源内老人和小孩的神情态度?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句子是“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和“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⑥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⑦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⑧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描写桃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⑩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世外桃源。

  文中作者理想的社会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关于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谈。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赋》《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陶渊明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有一天,郡里派来一名督邮视察,县里小吏忙来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捻须吟诗,一听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勉强放下诗卷,准备去见督邮。小吏一看他还穿着便服,吃惊地说道:“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便服去呢!”陶渊明一向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要穿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口气道:“我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小人打躬作揖!”说着,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这就是著名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此后,朝廷曾有人多次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连他们赠送的梁肉也“麾而去之”。

  更多内容请点击:

  初中>初二>初二语文教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设计6篇(《桃花源记》导学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