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读庄子有感

时间:

【热】读庄子有感(实用3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热】读庄子有感(实用3篇),欢迎参阅。

【热】读庄子有感(实用3篇)

读庄子有感1

  在诸子百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就是——庄子!在古今中外阅读过的所有作品里,最难忘的莫过于——《庄子》一书!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文学价值,还有他的充满幽默风趣而富有人生哲理沁人心碑的一个个寓言故事,以及他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观和生命价值观。在他的眼里,名和利全是过眼云烟,生和死有如春夏秋冬的转换;重要的是在流光中顺应,去把握每分每秒,去乐生。

  庄子的名利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古今中外,有几人能够看透名和利这二个字!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无论在国企还是在私企,人们难以脱身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和困惑。常常因为职称的评定,岗位的选拔,职位的`晋升,以及绩效工资的考核和生活福利的待遇等等因素使人们陷入困顿,使原本萍水相逢的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的关系陷入困惑甚至无限的困扰之中。

  可是“利”这个词是困不住庄子的心的,魏王多次要重用他都被他一次次拒绝了,他认为,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顺其自然地做自己想做的才活出心安理得。

  “雁过流声,人过留名 ”对利不屑,同样对名亦如此,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所以,尽管他有超常智慧,但他不愿多说。

  庄子的生死观

  死亡历来是为人所不能接受的。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晚年为了炼制长不老的丹药而荒废朝政,追求永生。汉武大帝刘彻,对中国的历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晚年,同样为了长生不老药而炼丹药。从古至今,可以说,想要永生的人数之不尽。不用说那些名人,就是平常老百姓,哪一个不都俱怕死亡的。但是,面对生死,庄子却说出了:“生死,命也”

  庄子妻子死时,他两腿伸直坐在地上,鼓盆而歌,也许,这在常人来说难以接受,但对庄子而言“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是跨过了怎样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呢,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但是,庄子对待“生”却是以诚相待,严谨认真的。他身体非常的好,而且活到八十多是无疾而终的。不像我们很多人对生活不负责任,胡吃乱喝,无节制的加班熬夜,还有精神上的污染等因素造成体弱多病,郁郁寡欢。相比之下这是怎样的讽刺啊

  庄子的情感观

  有多少人知道著名的“相濡与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名言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

  原文是海水干了,二条鱼相互用自己的唾沫舔着对方的嘴唇来生存,这看起来故然感动,但庄子看到却说,与其这样艰难生存,还不如放在大海里自由自在生活哪怕忘记对方的好。这个故事相比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的世人来说是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警醒吗?曾经一个朋友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他们单位有一对夫妻,男的因与岗位上一个女同事因工作原因经常在一起加班回点的,久而外之关系自然走的近点,加上世俗的流言蜚语,这妻子便认定了是要破坏他的一队狗男女,夜深人静时把男人杀了,……之后在翻男的日记时才知道他们原本是纯洁的,可是为时已晚,酿成了大错……庄子的情感观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庄子的生存观

  前面说过,庄子对生存的态度,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中过隙……

  庄子的生存观主要体现在他的《逍遥游》作品中:北海能养大鲲得益于长年累月的积厚,人在奋斗过程中,若想一步步提高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在现代社会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所以现代社会同样要树立持之以恒的积厚人生观,

  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所留下来的瑰宝,它既有轻名贱利,积厚,豁达等积极人生观的一面,又有隐世,心如止水等消极人生观的一面。现代人生观同样如此,有积极进取的一面又有过度功利的一面。两类人生观各有利弊,吸收其轻名利重奉献的人生观,摈弃其以无用之用避世求安宁的人生观,吸收其志存高远的人生观,胸无大志的人以此反思,等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现代人生观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逍遥游》在开篇展示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恢宏阔远的气势挟带的一个广阔无边的意境:一条叫鲲的巨大怪鱼悠闲自得地游弋在浩渺无边的大海。这怪鱼是如此之大,也许动一下都会翻起巨大的波浪,可是因为有广阔无边的大海和深不可测的海水承载,大鲲可以游得无比的惬意和舒适这种逍遥思想,其中蕴含着催人奋进、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引导人提升自身道德素养。

  庄子的挫折观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有的是生活的变迁所造就的,在庄子的寓言故事里,他借用了一个个身有残疾或外形丑陋的怪人,来展示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在《人间世》中写过一个叫支离疏的人,在《德充符》中写过一个叫衷贻它的丑人,用充分的事实列举了他们面对生活的艰难所表现出的自强不息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相比我们有着健全四肢的所谓正常人,反而觉得真正内心残疾的恐怕不是他们吧?!

  正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那样,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坚持到底,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反对。

  苍茫世界,浮华人生。当我们身心疲惫打拼生活时,当我们不辞劳苦追逐名利时,当我们应接不暇面对挑战时,当我们抑郁失落逃避困境时,读庄子,是对我们内心一个最好的安置。读庄子,使我们浮躁的内心归于平静和淡然,让我们清醒,让我们悠然自处,怡然自适。难怪傅佩荣教授说:真正读懂庄子,你会知道世上总有路可走!

读庄子有感2

  近读《庄子逍遥游》,有些感想。

  在这部分的几篇文章中,庄子的思想主旨是说人应当脱离外在束缚,让精神处于优游自在、毫无挂碍的境界(即他所说的“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神人无功”)。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庄子杜撰了“鲲鹏与小鸟”的故事做铺垫,来证明“小知(智)不及大知(智)”,也就是俗人与圣人在境界上的差异。又在《限制与自由》一文中把俗吏、宋荣子、列子的境界进行了比较(胜任一官之职而自以为了不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乘风而行犹有所待也),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彼且恶乎待哉?”,继而指出他认为最高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并且用“尧让天下许由不受”来说明“圣人无名”(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用“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来说明“神人无功”,用“去除成见”的故事(惠子与庄子关于用大的对话)来说明“至人无己”。

  那么,人真的能让精神脱离物质的束缚日达到逍遥之境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物质和精神相互依存,这是毫无疑问的,过分强调哪一方面都是形而上学的错误做法。不知道当庄子穷困潦倒之际,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的时候,他还能逍遥得起来吗?他的这种理论,只是一朵不结果的花,“看上去很美”,对芸芸众生是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在他看来,人只要有精神就行了,一味地追求精神上的自我陶醉就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由此观之,其主观唯心主义的本质一目了然。

  无己、无功、无名之论,说穿了,是庄子消极遁世的一种借口。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是“有己”。是只追求自我精神享受而不管众生疾苦的“不作为”行为,是极端个人主义的集中体现。就因为自己不愿意当那个漆园小吏,而把自己的想法让天下人接受,那可能吗?

  当然,我们还是要感谢庄子。他为我们芸芸众生的人生修为指出了方向——尽量不要因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损害自己的精神世界,以防人的异化。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多少人因过分追求金钱、地位、名气而好大喜功,私欲膨胀,甚至铤而走险,锒铛入狱。这些年,许多官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们应引以为戒。

读庄子有感3

  读于丹《庄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于丹在里面写道:“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别人。”为此,她还专门列举了《庄子——人世间》中的一个关于树的例子:

  一个姓石的木匠到齐国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栎树。这棵栎树被这个地方的人奉为社神来祭祀。

  这树有多大啊?庄子的形容很夸张。他说,这棵树的树阴可以遮蔽几千头牛在这树底下乘凉,量一量树干可以达到百尺粗,跟山一样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干。

  这棵大树吸引了好多人来观赏,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离开了。他的徒弟问师傅:“这么好的木材为什么看都不看呢?”

【热】读庄子有感(实用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