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读曾国藩有感

时间:

读曾国藩有感(集锦8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读曾国藩有感(集锦8篇),供大家参阅。

读曾国藩有感(集锦8篇)

读曾国藩有感1

  《曾国藩》一书主要写了曾国藩少年时代的劳累生活,中举到北平做京官,在太平天国崛起时用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使满清死里逃生。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写了曾国藩依然在不断奋斗的晚年生活。比起曾国藩的成功,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的伟大人格。他每天坚持用楷书写日记,风雨无阻,终身不间断,这得有多大的毅力!直到年已衰老,位居总督,对于自己仍不可稍失检点。可见曾国藩的`一生,没有一天不在严谨的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不仅如此,他治家也是严格的,严在什么地方呢?一是勤,二是俭。

  话说回来,曾国藩为什么能够如此要求自己?因为他心中有两个字:拙诚。大智若愚,便是拙。他从来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不抄近路,不耍滑头。诚乃人之本,是对他人诚实,更是对自己诚实,所以他严以律己,不肯放一点松宽。在当时那个虚浮伪滑的世界里,能这样埋头苦干踏实的人不多见,做了高官却依然节俭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我想,只有守“拙”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惟有至“诚”才能收获实效。我想起我以前练长笛的时候,一开始因为怕累不肯练长音,后来我发现吹曲子的时候,音是准的,但是曲调却总缺少了点悠扬地意境,经常气息不够用、不够稳,这不就是没打好基础的后果吗?我突然想到了曾国藩,我应该像他一样啊,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向前行呀!后来,我补练了好久的长音,终于有了一点进步,吹起曲子就轻松了许多,听起来也舒服了许多。我想,我会坚持下去,脚踏实地稳步向前。

  曾国藩的时代诚然是过去了,但他勤俭克己的品质,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应付事业的手段,即使在现在,也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读曾国藩有感2

  曾国藩大家并不陌生,但关于他大都是从历史书上获得的,但致命的是他出现在和约签谈之中,当时的和约是有辱国家尊严的,因此他被赋了“卖国贼”的别号。但仅仅这一面就判他的死刑,公平吗?何况当时“食君之禄,担君之忧”、“皇明难违”此皆迫不得已。他办团练,见湘军,抗流寇,平太平天国,这忠精之心难得比不上岳飞吗?他审时势,办洋务,兴科教,难道功劳小吗?他做人,做事,做官之道更为人传颂。

  为人之道

  他为人之尊循“静”“诚”“谦”“敬”“谨”五大功夫。

  “静”为“养心静体”曾国藩出踏社会,血气方刚。太平天国起义后,他到湖南办团练,动辄就职责他人,尤其与绿营的磨擦斗法,与湖南官场离异不舍,还有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造成极大的影响。因为不静,他曾三次自杀,却自杀不成。此后他明白“静”的重要,于是希望通过读书培养静,在守孝之中,他把《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道德经》,《庄子》从头到尾看一遍。看书习惯直至死亡。

  “诚”:“诚者物以终始,不诚无物”他的弟子李鸿章从南洋到北洋接替曾国藩时,问李鸿章如何与洋人打交道,但他说跟洋人打痞子腔最适合。曾国藩听了便晓之以理地说:“诚能打动一切事物,我想洋人也是人,他们也通人情。虚伪造假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比痞子腔更靠得住。”他在《冰鉴》中写了不少观人之法,其实他知道热人最难看透的所以他说:“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做事之道

  曾国藩做事方式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儒家中庸思想,二是道家方圆智慧。他交相运用,因时而变化,应势而取合,做事不过分,亦不过犹不及,善于权衡利弊,拿捏分寸,圆融中有刚毅,严厉中有柔情。共两方面分为五点“志”,“恒”,“识”,“度”“退”。

  “志”他认为志向决定格局,态度决定高度,做事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并随时考验自己。

  “恒”他有“一天一小步,十天一大步,专一不二。”

  “识”他以识为主,器识为先,识量远大,不求近功。

  “变”他不拘泥于僵化的规则与方法,在宽与严之间拿分寸,在刚与柔之间变化手腕,把自强与圆融合一起,在优劣中妥当应变。

  “退”他认识到创业难,守业更难,成大事者善于在利益上退让,勇于被对方超越自己。

  经过以上了解,可见他为人处事的登峰造极。正因为他已观人生百态。当他的湘军空前壮大时,打败太平天国时,他选择了涌流急退,卸去兵权,解散湘军。也许你说他笨,但想深了却不得不佩服他的睿智。纵古博今,多少人临危受命,风浪过后而拥兵握权,有人由于看重权利最终不得上猜疑,并得到了重赏。

  也许你读了他的.书籍,你以为做人做到他的地步,那么辛苦干嘛,不如逍遥游乐更好。但你知道当今的复杂,其中处事方式的黑暗时,你却不得不后悔自己没有像他一样,世界的表面好像平淡无奇,但一旦接触,其中五味,人生百态,却够你受一辈了。也许我说得悲观了点,但早点学点为人处事的方法,准没你吃亏。

读曾国藩有感3

  晚清的一个晚上,在湖南的曾家老宅里,只有一间屋子还亮着灯。一个贼在这个屋子的房梁上站着,他是今天下午来到这里的',他本想晚上下来偷点东西,可是他看见下面有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儿一直没有睡觉,他在背书,背的什么书呢?《岳阳楼记》现在的中学课本上也有这篇古文,不算太难背。那个贼认为“富二代”一般学习都不太用功,小男孩应该学一会儿就去睡觉了,但这个小男孩很有毅力,可是他有点笨,总是背的磕磕绊绊,到了深夜,他还没有背会。那个贼很困,想:这个笨小子一时半会也背不会,我先睡一会吧。想着想着,他就在房梁上睡着了。

  天刚蒙蒙亮,贼睡醒了看见那个小男孩还在背书,快气死了,在这个房梁上呆了一晚上还什么也没偷到。他跳了下来。小男孩见上面跳下来一个人,先是一愣,然后十分害怕,连话也不敢说。那贼说:“你这个笨小子,这有什么难背的?,我听你读了一晚上都背会了,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说着,他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然后拿起书重重的砸在了小男孩的身上,头也不回的走了。他被小男孩气的连偷东西的心情都没有了。

  这个小男孩就是曾国藩。曾国藩小时候并不聪明,但他有毅力,总和自己叫真,背不会书就不能睡觉,考不上举人接着考,直到成功为止。他正是凭借这一点,从最小的七品官做起,慢慢努力往上升官,最后终于成了晚清第一大重臣。

  在学习方面我们同样也要有毅力,比如说有一次,我遇到了一道难得不得了的题,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当时我想:算了吧,反正这是一道选做题,既然这么长时间都没想出来,就去做其他作业吧。但是,我刚把这道题放到一边的时候,又想:不行,这虽然是选做题,但它一定是在我们能力范围内的,我一定能做出来。想到这里,我又拿起了那道题,接着想,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我还没有想出来。又过去了一个小时,我终于想出来了。

  不管干什么事,只要有毅力,就一定能成功。

读曾国藩有感4

  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身处浮躁社会的我们多几分宁静,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正是现代人丢失并渴望得到的东西。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幼年、中年、老年,充当三种角色:子女、手足、父母。有这样一本书,可以让我们以不同的身份去体味为人处事的道理,以便我们在经历同样的阶段之时少走弯路。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以儿女的身份去体会如何成为一个孝子,以兄弟的身份体味如何尽到一个做兄长的职责,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用心去读,这本书所能带给你的是一个人成长所需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就是《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孝顺的长子。在写给父母的信中,他曾多次提到“以繁琐为贵”。这几个字充分体现了一个远方游子对父母的关心思念之情。当椿萱并茂之时,曾国藩虽身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丧之事,无不是征求过父母之意见,方作出决断;当父母离开人世之时,虽手中大权在握仍不忘记讲求孝道,即使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时,仍然不忘记寄书至家中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曾国藩是负责的兄长。他的家书中,许多是写给弟弟们的,这足以看出家风“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在修身上,他提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细读家书,可知曾氏与子弟们谈得最多的莫过于“勤”“谦”二字,勤能补拙,谦可受益。在治学上,他提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他告诫弟弟们不要去抱怨自己的.天赋不高,也不要去抱怨外界的条不够,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努力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有恒。在治家上,小到弟弟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他们的职业前程,无不挂在心上。曾国藩认为家运恒通须有三项条,一是兄弟和睦,二是体孝道,三是实行勤俭。在为官上,他从两方面表明自己的公心,“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在待人上,曾氏提出:“求仁则人悦”,就是对人要有爱心,你关爱别人,别人也就欢迎你。

  曾国藩是仁慈的父亲。在他写给九岁儿子纪鸿的一封家书中,提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句话,百余年广为传颂。曾国藩强调功名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而德行是可以由自己修炼的,他希望儿子要将重点放在德行修养上,这反衬出我们如今的教育太过重视“才”,而忽视了“德”。曾氏的这种家教启迪了千千万万望子成龙的家长:“龙”不是“大官”,而是君子。天下父母皆有疼爱子女之心,这无可厚非,但“自古奋斗出英雄,从纨绔少伟男。”家长们这样的做法让子女难以体会奋斗的艰辛,更不懂得珍惜。今天,重温曾氏不蓄银钱给儿孙的话时,我从中感受到的是一个长者对后辈的真爱大爱。

  且不评论曾国藩的历史功过,他能够在清代这个封建社会的末期成就一番事业,成为近代洋务运动的先驱就实属不易。通过阅读他的家书,足以见到他成功的原因。《曾国藩家书》并不是长篇大论,也没有精工巧思,但是处处充满了朴素的人生哲理,是一本可以坐下细细品读的好书。

读曾国藩有感5

  放假后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了一本书——《曾国藩领导策略》。读完后发现曾国藩不但领导下属有方,对育人也有其独到之处,从中也学了些皮毛。

  第一,谆谆善诱。曾国藩是一位杰出的培训大师,办团练之初,对于如何调教好一帮手上长满老茧的农民,他很是动了一番脑筋。

  当时的清朝正规部队——绿营的士兵娇生惯养,军纪极差,对百姓强抢强要,自然得不到百姓支持,结果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如何培训好这帮农民兄弟而不至于重蹈绿营覆辙呢?他亲自填写了《爱民歌》:“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人。第一扎营莫偷懒,莫走人家取门板;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军士与民如一家,千万不可欺负他。”整篇《爱民歌》通俗易懂,没有什么深奥的大道理,都是平时行军、扎营、打仗的一些注意事项,农民兄弟一看就明白,也乐意接受。

  第二,不厌其烦。曾国藩在兴办团练时每天士兵早操他都要亲自训话,对一些简单的军纪军规反复讲解,不厌其烦,直到士兵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部《曾国藩家书》没讲什么大道理,实际上是曾国藩在教家人、部属、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其内容无所不包:如何走路、写字、读书,不早婚,不坐轿,新屋落成不准写侯府或相府字样,儿媳妇及女儿每月要做多少针线活,女儿婚后不准长住娘家,老家的`丫环长大了要嫁出去等等,指导得细致入微、很繁琐。通过不厌其烦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方法,曾国藩除了带出一大帮部属、学生成为总督、巡抚、将军外,在家教方面也无人能及。曾氏一门自曾国藩至今已有七八代人,代代秉承其家教,均有大才。

  第三,因材施教。曾国藩教育农民:好好打仗,打赢了就会有钱,回家可以当地主;他教育读书人:好好打仗,打赢了就可以做官,可以光宗耀祖。

  曾国藩的“因材施教”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需求,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我实现目标。曾国藩识别了农民和读书人不同的自我实现目标,并将他们的自我实现目标与湘军的团队目标结合在一起,对他们分别进行最有效的激励教育。这样,农民和读书人这两个素质和能力结构完全不同的群体就同样愿意拼命为曾国藩打仗。

  第四,以身作则,榜样教育。曾国藩认为“天下唯有恒字是第一美德”,他本人就是恒的榜样,他写日记坚持了几十年,直到断气那天还写有日记。

  曾国藩教人要勤奋,认为“即令世运艰屯,而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他本人就是勤奋的榜样,每天除了处理繁杂的公务,要写日记,还要至少读10页史书,平均两天写一封书信,利用战争余暇他还写出了多本学术著作。

  曾国藩教人要俭朴,认为“士农工商,勤苦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他本人也是俭朴的榜样。他当总督后还穿粗布衣,吃饭每餐不重荤,最多4个菜,读书用的竹书箱也一直用到总督府。

  曾国藩身边的部属、学生、幕僚耳濡目染后,自然有样学样。曾国藩所处的晚清是一个政治黑暗、军队腐败、社会风气很差的时代,通过他的言传身教,三四十年间官场及民间一改颓靡风气,居然形成了中兴之象。所以,有史家说曾国藩使晚清延长了60年寿命。

  以身作则,道理非常简单,但要做到并且坚持一生,却是极大的难事。因为一个人最大的困难永远来源于对自己的否定和突破。

读曾国藩有感6

  子岁新春之际,时之隆冬岁末,心静之余复读《曾国藩》三卷,比昔年耶岛排解寂寞添趣而读时,更有新的理解和感触,也更使我感到的其人、其事、其思、其语的博大和精深,也明白为何上朝国君的敬佩,渊出于何。

  回顾我之泱泱大国,伟人英雄辈出,却无过于与我辈如此之近者,唯曾涤生此人尔。读此书令我增智许多,看先贤也从年轻豪迈成长,历程艰辛磨难,后又感悟人生,夺其命者!实为常年之思劳也。然其思又于其笔流传于世,不妄后辈幸事。

  曾国藩值得我深思的转折有二,一为事业成功后的转变;二为行将离世的转变。也可以说成是,首先为为人处世的行动上转变,此借助于老庄,次为精神思想上的'蜕变,此借助于帝王霸业之术,变称可为经世济民之法。前者是其由成功走向成熟,后者使其由成熟徒生遗憾。曾国藩以挺经律己,终于取得巨大成功,使自己的事业走向了人生的顶峰,本应该世人称贤,但是却遭到朝廷其他官员的非议,使其徒生变故,处于惊险之中,只能自减羽翼借故归隐,虽迎合了古语中”福祸相依“道理,但更是道明了用何思路处世的含义,儒家经世之论毕竟被老庄无为而替换,此乃人生的一大精练,然若无年龄和时世的熏陶,何能为此?上善若水、大智若愚,好说却难做也!观当前之时世莫过于此,出事业、人生、朋友、理想之俗务,当以才能为建功立业之手段,以柔善为盘桓守成之方法,方可略有小成,为我等之大戒也。每岁增过天命众人士,回首往事,或成功,或失败,或痛苦,或欢乐常有感慨,悔人生不能复古重来,由衷之言脱口而出,人均不能免俗,只不过因人而异,皆由环境地位不同而不同罢了,一代大儒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呼!此为人生之撼事也,也是上天因岁增而给人们所带来的快乐之一吧,如能参悟朝起而闻暮鼓之人,早已跳出三界红尘之外了。

  读涤生之生平,境界难以攀越,但遇事多思之界、处惊不变之境、日常勤笔之法,皆是我等学而习之。呜呼!乐哉!此实乃静心修习之良法也!

读曾国藩有感7

  近日一直在读好朋友送的《曾国藩家书精选》,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给纪泽、纪鸿的信中,曾国藩这样写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大意为:人的气质,与生俱来,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它,重新塑造气质。古代精于相面的人,都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要求得变骨相的方法,必须先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

  读完此文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读书改变气质。曾国藩是一介书生,靠科举发家,最后权倾朝野。在《曾国藩家书》中多次提到读书的'重要性,他谆谆教诲家人子弟要读书,“读书贵精专”,“须用困知勉行功夫”,“读书有一耐字诀”。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这一点毋庸置疑,且与“满腹诗书气自华”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现今提倡的“知识改变命运”则把读书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二、立坚卓之志。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必先立坚卓之志,才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终成大器。道理浅显易懂,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当今世界,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多少人在宦海商场中颠扑沉浮、迷失自我,理想和志向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最后落得一个可悲可叹的下场。

  博览群书,立坚卓之志,怀赤子之心,方为高人。

读曾国藩有感8

  这是第二次翻家书,曾经买回来翻过一次,无感悟,仅是感叹。今日再读,感触良多。或因时间不同,或因心境变化,都源于外力,并非内省。

  专一为感触第一要义。为学问,精读一家之言,为友贵专,任何事都离不开专一。少即是多,慢即是快。求多必然混乱心智,求速必然不求甚解。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个时间只看一本书,一个阶段只关注一个公司,只爱一个人等等。一是核心,没有一就没有二三四五等等。

  恒心为做事之最高法门。半途而废是平庸的唯一原因。为何半途而废,庸人因为惰,才人因为傲。所以,立志为要,此志为信仰,为价值观,并非具体目标。价值观与生俱来,个人自求多福。

  敬恕之处事原则。敬则无妄言,不议人长短,无骄傲之气。恕则不损人利己,不占人便宜,心存于厚。

  曾公之言,只有处于类似境遇,才可体察公之志向。为何只见人感叹公之圣伟,不见真正学于曾公。修身之路漫长,须时刻谨记,确实非常难,不易为。

读曾国藩有感(集锦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