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比的应用说课稿

时间:

【热】比的应用说课稿 (集锦12篇)比的应用优质课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热】比的应用说课稿 (集锦12篇)比的应用优质课教案,供大家参考。

【热】比的应用说课稿 (集锦12篇)比的应用优质课教案

比的应用说课稿 1

  一、概述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所讲的内容需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为新授课,讲花样跳绳单摇交叉跳(两手臂向前摇绳,在体前交叉,绳通过脚下后立即分开,再做一个直摇动作)。

  价值:跳绳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关于花样跳绳的技术动作缺乏具体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花样跳绳,体会花样跳绳的趣味性及健身价值。

  重要性:跳绳的学习方法简单,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是最简便易行的健身运动方式,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单人花样跳绳,了解花样跳绳的锻炼价值。技能目标:初步学会花样跳绳单摇前交叉跳这技术动作。使8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这一动作。

  情感目标:通过正向体前交叉单摇教学和练习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花样跳绳练习,培养勇于挑战自我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相互配合的能力,以游戏和比赛培养学生客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教学主体对象是七年级(1)班,共46人。女生多男生少,通过平时测试发现初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存在个别差异,男生基础较好,女生素质普遍较差,且不喜欢表现自己,在教学练习中多鼓励他们,但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知识兴趣较高,根据此特点,本课采用直观的教学原则,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和器材,努力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跟据人体技能动作形成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直观性、自觉性、积极性、循序渐进原则,我主要采取了一下方法。

  教法:

  1示范练习法:教师向学生讲解示范动作,学生模仿教师动作。讲解时注意重点和难点,示范时注意分解动作和示范速度,以镜面示范为主,侧面示范为辅,使学生看的更清楚。

  2徒手练习法:使学生初步体验动作和初步形成动作。3分组练习法:教师指导、观察学生练习,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练习感受。使学生基本形成动作。

  3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各有不同,通过纠正获得正确动作,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4比赛法:组织小组间比赛,增强其竞争性和娱乐性气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中国跳绳网小凡花样跳绳视频,教学音乐播放器,

  2、花样竹节跳绳,这种绳子是PC材质做成的,中间轻,两头重,更好的完成动作。

  六、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包括正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等,使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2向学生宣布本课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

  (二)准备部分:(12分钟)

  1学生热身,进入运动状态,防止运动损伤出现。

  2(新内容的辅助练习游戏)进一步热身,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新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

  3双人跳绳游戏比赛。

  (三)基本部分(20分钟):

  花样跳绳单摇前交叉跳。

  动作方法:两手臂向前摇绳,在体前交叉,绳通过脚下后立即分开,再做一个直摇动作。

  动作要领:两脚掌蹬地发力,跳起一定高度,提膝,收腹,上臂下垂尽量贴近身体。双手以手腕发力为主,当绳子过一周后,两小臂迅速提前交叉向前摇绳绕体一周,屈膝,前脚掌着,即完成一个交叉。

  重点难点:双手协调用力,两臂交叉和还原的速度要快,上体保持正直,体前交叉时,双手手指向下压,交叉的位置应该在小腹下,手指带动手腕迅速还原。

  (四)结束部分(5分钟):

  1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指导学生做放松操,使学生身心。

  2教师总结学习情况,回收器材,宣布下课。

  七、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参与各个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完成率在85%左右能够基本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预计课的练习密度为35%左右,最高心律为150-160次/分,平均心律可达120-130次/分,课堂效果较好。

  八、帮助和总结

  因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课堂上多鼓励,让学习好的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在这节课中学生能自觉遵守安全注意事项,在课堂听指挥,大部分同学都学习很好,但还需巩固练习,也对于传统文化也有所了解。为推动民间体育发展奠定基础。

比的应用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工程问题是用分数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的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基本相同,仍然是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这样,由于解题中遇到的不是具体数量,有的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

  教学重点是:掌握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难点是:如何分析分数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关键是:正确分析题目中哪个量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

  二、说教法

  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小学数学课应增加学生的数学活动,依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复习引入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分析法等进行教学。并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因此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入以渔”。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学习方法:转化迁移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复习铺垫。

  由于用分数解工程问题与整数解工程问题的思路基本相同,仍然是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目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总量作为单位“1”,用单位时间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所以我先让学生口答:(1)如果这项工程计划12天完成,平均每天修( )。今天完成了工作的( )还剩( )。(2)如果这项工程每天完成 ,( )天完成。巩固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是学习新知识,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加深对整数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出示:三毛小学要修200米的塑胶跑道,甲队独修要10天,乙队独修要8天,两队合修要几天可以完成?

  引导学习读题,明确已知、未知条件及怎样列式。学生列出正确算式之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思,根据是什么,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第二步:探究用分数解工程问题。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出示改变题目(即把上题中的“200米”去掉)。启发学生想:没有这个条件,这道题能不能解答?引导学生想:可以把这条跑道看作单位“1”,那么甲队每天修这条跑道的几分之几?乙队每天修这条跑道的几分这几?两队合修,每天可修这条跑道的几分之几?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怎样求?根据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联系学过的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逐一解决每个问题,也就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第三步,比较分数解和整数解工程问题,加深印象。

  比较上下两道题,使学生认识到这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是一致的,数量关系基本相同,都是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的和。只是在后一种解法中没有给出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只给出“一段公路”,“一项工程”,“一件工作”,“修一条路”等,解答时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

  第四环节是练习、巩固。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在设计练习时尽量地做到科学、合理,体现一定的层次性,针对性,有坡度,难易适中。

  工程问题应用题

  教学目标:

  1、 了解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及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工程问题。

  2、 在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中提高思维水平。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学校准备在明年暑假把操场上的跑道改造成塑胶跑道。你见过塑胶跑道吗?它有什么优点?但铺塑胶跑道需要很多钱,还需要专业的施工队。

  2、出示:

  (1)如果这项工程计划12天完成,平均每天修( )。今天完成了工作的( )还剩( )。

  (2)如果这项工程每天完成 ,( )天完成。

  3、揭题:

  在日常生活中,像修跑道、造桥、运货、搞绿化等各种工作,我们统称为工程,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工程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谈话:

  如果我们能将修塑胶跑道这项工程进行招标。应聘单位有两个,他们都承诺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0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8天。

  问:(1)如果你是校长,你选择哪个施工队?为什么?

  (2)但新学期开学迫在眉睫,为了 同学们在新学期一开学就能在跑道上上体育课,如果你是校长,又该怎么办呢?

  2、出示:

  三毛小学要修200米的塑胶跑道,甲队独修要10天,乙队独修要8天,两队合修要几天可以完成。

  (1)独立解题 200÷(200÷10+200÷8)= 4 (天)

  (2)交流反馈、小结数量关系式:

  讨论:200÷10与200÷8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商加起来又表示什么?再用200除以它们的和得到了什么?根据什么数量关系算出合作的时间?

  板书(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工作时间)

  (3)那如果要修建的塑胶跑道是400米,800米又要多少天时间呢?独立做。

  400÷(400÷10+400÷8)=4 (天)

  800÷(800÷10+800÷8)= 4 (天)

  (4)讨论:三道题做完了,你有什么发现?猜猜如果跑道是1000米的话,用几天时间完成?跑道长度是a米呢?看来完成工程的天数跟工作重量没多大关系?那么到底为什么工作总量在变化,可完工的时间却一样?

  3、出示:

  例、三毛小学要修一条塑胶跑道,由甲工程队单独施工需10天;由乙工程队单独施工要8天完成。两队共同施工需要多少天完成?

  (1)分析思考:A、工作重量不知道怎么办?

  B、甲工程队的工作效率是多少?怎样想出来的? 乙工程队呢?

  (2)怎样列式。(尝试)。

  (3)交流说说 。1÷( + )中。 、 各表示什么? + 又表示什么。“1”

比的应用说课稿 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有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感生电动势,一条是动生电动势。前者是为学习电磁波做准备,后者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前几节分别从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电磁感应现象。本节揭示了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使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认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了感生电场和洛伦兹力的问题上,但是过分区分两种电动势没有必要。

  2、 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析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非静电力的本质,即感生电场和洛伦兹力。

  难点是: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的产生机理。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确定本课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1)了解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产生的原因。

  (2)掌握感生电场和洛伦兹力与电磁感应现象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由于引起磁通量变化的原因不同,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大环节:一是由于磁场变化产生感生电动势。二是由于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动生电动势。

  复习引入

  本节课我是通过复习引入新课的, “恒定电流”一章中告诉我们,电路中的电动势的作用实际上是某种非静电力对自由电荷的作用。

  提出问题:磁场变化使闭合电路中的导体产生电流,那么,使导体中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的作用力是什么?

  分析猜想: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已有知识的认识,排除洛伦兹力、静电力。猜想是变化的磁场对电荷产生作用力?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利用学生掌握的知识学习新内容,通过问题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

  环节一:感生电动势的教学

  1、 开门见山引入概念-----感生电动势

  由于磁场的变化,在空间就存在感生电场,如果在此空间存在闭合导体,这一电场就会对导体内的自由电荷产生力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非静电力”。 也即感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就是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

  2、感生电场的方向:通过假设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是正电荷,它们定向移动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也就是感应电场的方向,所以我们是利用楞次定律来确定感应电场方向的。

  环节二: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洛伦兹力的教学

  1、思考讨论,引入概念——动生电动势

  我将在教学中将充分利用“思考与讨论”栏目的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最终得出导体CD两端存在电势差,即导体CD相当于一个电源。在说明该电源的非静电力与洛伦兹力有关后,引出“动生电动势”的概念。(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

  2、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

  我利用一根导体棒在光滑导轨上的运动,与一定值电阻构成闭合回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串进行引导。

  1) 导体棒匀速运动时受到的安培力多大?方向如何?

  2) 导体棒受到的外力多大?

  3) 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功的表达式怎样?

  4) 如果已知感应电动势为E,在时间t内感应电流做的功如何表示?

  5) “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功”与“感生电流做功”二者有什么关系?相等

  这样我们就可以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推导动生电动势大小的表达式 。

  (设计意图: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得出动生电动势大小的表达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课堂小结和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

  作业课后2、3、4题;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

  四、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1. 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2. 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比的应用说课稿 4

  一、说理念

  本节课意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尝试着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通过大量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人人参与活动,并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精神。

  二、说教材

  铝三角及其应用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重点,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既是对铝三角转化知识的总结,又是对铝及其化合物转化知识的延伸,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一座重要桥梁。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和掌握铝三角间的转化关系,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学习和思考,使他们在问题情景中获得知识和体验。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问题的讨论、交流与探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使他们树立起事物间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开路,各个击破,层层深入,从而获取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问题贯串课堂的始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获取新知。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让人人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化学素质。

  四、说学法

  根据我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材实际,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更多地注重了指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他们:听---听得明白,思----敢思敢想,想得出来,说----说得清楚,说得完整,议---都可参与,积极交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知识。

  说教学过程

  引入,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让他们系统总结出铝三角关系和转化条件,掌握这一理论知识后,学生都很想知道他们到底在化学中有什么用?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我便顺势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在处理Al(OH)3制备的条件选择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充分利用铝三角关系,找到制备Al(OH)3的方法,然后逐步深入,根据Al(OH)3的性质,让他们分析得出制备Al(OH)3的最佳条件。

  2、在处理的Al3+、AlO2-共存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找出他们所属类型,然后让学生去分析讨论这些类型的物质不能与哪些物质共存,最后提高难度,提出AlO2-能否HCO3-与共存,让大家讨论,从而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3、在处理有关Al(OH)3的图象问题时,我是引导学生根据铝三角转化的.数量比例,确定生成物,然后要求他们亲自动手去画出Al(OH)3与H+、OH-的量的关系图。同时为了提高他们加深对本知识的理解,我还设计了两个问题,假如换成弱酸弱碱图形又是怎样的,让学生思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课的结尾,我作了一个简单的小结,既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总结,同时又提出新的要求,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悬念。

  最后设计了两个问题作为课堂练习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

  板书内容:《铝三角》及其应用

  铝三角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一、制备Al(OH)3的条件:

  1、Al3+与酸(弱酸):

  Al3++NH4、H2O=Al(OH)3↓+NH4+

  2、AlO2-与酸的(弱酸)

  AlO2-+CO2+2H2O=Al(OH)3↓+HCO3-

  二、Al3+、AlO2-的共存的问题

  1、Al3+、OH-、AlO2-弱酸根阴离子

  2、AlO2-、H+、Al3+弱碱阳离子和HCO3-等

比的应用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解各种类型的方程或方程组时,都要进行由相应的应用题如何列出这些类型的方程或方程组这一步,这是因为它既是数学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主要环节。按课本安排出租车计费的内容应放在第一节课与劳力调配问题一起讲,但学生进入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列方程解应用题”,本身接受就有一定困难,如果放到第一节一下讲两个类型,学生更接受不了,练习册中又出现了计算水费问题,也需要进行分段计算,于是,我把这类分段计算的问题单作为一节课,作为一个类型去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水费和出租车计费问题;

  2.通过分析出租车计费、水费中的数量关系,经历运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3.能说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生活,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增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和用数学的意识;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水费和出租车费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是:如何分析问题,挖掘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四、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了一节“列方程解应用题”,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还没有充分体验到,还停留在愿意用小学的算术方法解应用题上。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对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不太理解,因为这些题,学生用算术方法很快就能算出来。所以老师要用找相等关系的方法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去解。

  3、由于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好动,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用《北京日报》的报道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教学策略:

  学生有时不明白学数学有什么用,本节内容正好与实际联系特别紧密。为了使课堂生动、有意义,我以《北京日报》中的一段报道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本节课中水价的计价规定,属于政府行为,目的是提倡节约用水,正好与现在我们大力提倡节约每一滴水联系起来,起到寓教的作用。例2是与水费计价类似的出租车计费问题,也是与学生实际联系特别紧密的应用题。这两个例题学生都非常感兴趣,选择这两个例题,课堂上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来分析题目,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是那么紧密,生活中离不开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应用于生活,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增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引用报纸上的报道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引用《北京日报》的关于“北京市水资源匮乏”、“北京市一年漏掉的水相当于新建一个自来水厂全年的产量”的`

  报道,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水资源和数学有什么关系?”等问题会充斥很多学生的脑海。于是,我首先问学生:“北京这么缺水,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们说出:“应节约用水”、“节水应从我做起”等等。 “作为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节约每一滴水,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应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居民节约用水。有些城市就采取了阶梯式水价,如果北京市也采取这种收水费的方式你会计算自家的水费吗?”引出例1。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讲解例1时,首先让学生认真读题,明确水费怎样计价,引导学生说出“分段计价”,再问学生按不同的单价计价的水量应怎样表示,尤其是超出标准水量如何表示是关键。分析后,列出表格,让学生填表,从而全面地对例1作出了分析,找出列方程的依据——题目中的相等关系。通过这种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分析应用题要分析“问题中都涉及了哪些量?” 、“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如何表示已知量和未知量?”“题目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列表分析使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更明确,学生易于接受,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从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整个分析过程作完后,让学生自己写出整个解题过程,并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从而规范解题格式。

  例2是出租车计费问题,因为出租车计费也同样需要分段计算,类似于例1,于是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然后老师再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两个例题解决后,引导学生根据例题的解决过程总结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三)反馈矫正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P59/1,这个题还是一个分段计价的计算水费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课的课堂小结设计了两个问题:1、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共同点:由于单价的变化,必须要分段计算。)2、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懂得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目的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我的愿望是让学生说出知识上的收获和节水意识上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P119/2、P134/10

  2、布置一个选做题(分三段计价):乘某市的出租车起价10元(即行驶4千米以内都需付10元车费),达到或超过4千米以后,每增加1千米加价1.2元(不足1千米的部分按1千米计算)。超过15千米,加收50%的空驶费。现在小红乘这种出租车从甲地到乙地,支付车费34元。求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大约是多少?

  总之,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分析问题的全过程,真正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叫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本节课作为全校献优课还有很多不足,请听课的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使我们共同提高和进步!

  谢谢!

比的应用说课稿 6

  一、 说教材分析

  1、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第2小节“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中的 “连除应用题”。这一部分内容分两课时教学,我要说的是第1课时,教学内容包括P9-10的复习、例2、“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1-5题。

  2、学生在第六册已经学过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的连除应用题。本课学习的是另一种形式的连除应用题,这类应用题与本册前面学习的连乘应用题是互逆的。学习这类应用题,可以为以后学习复杂的归一应用题作好铺垫。

  3、教材首先安排复习与连除应用题有互逆关系的连乘应用题,为知识的迁移作准备。然后学习例2,让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学会在分步列式解答,弄清每算的是什么的基础上,列综合算式解答。接着在“做一做”中安排了一道与例2相似的连除应用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练习中的第1、5题采用不同于例题的形式叙述题目,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第4题则把连乘应用题和相应的连除应用题排列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比较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会用两方法解答这一类应用题。难点是掌握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关键是找出解答连除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二、 说教学目标:

  在理解了教材的编排思路的基础上,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的:

  (1) 通过观察线段图,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会用两种方法分步解答和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一类应用题。

  (2) 教给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3) 通过读题,说已知条件和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通过连乘应用题和连除应用题的对比,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

  三、 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教材提供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我分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一) 复习导入

  多媒体出示P9页复习题,通过师生讨论,借助多媒体分步用线段图表示出复习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借助线段图复习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为学习例2,进行知识的迁移作准备。

  (二) 学习新知(分2个环节)

  第1个环节:学习例2

  1、 多媒体出示例2,通过师生讨论,借助多媒体分步用线段图表示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习惯。

  2、 运用多媒体闪动应用题的问题和条件及线段图,比较例2与复习题的题目和线段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例2的条件就是复习题的问题,例2的就问题是复习题的条件。从而搞清例2与复习题的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为知识的迁移作准备。

  3、 结合屏幕出示的复习题和例2的线段图,启发学生思考:要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可以先求什么?通过师生间讨论得出:要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可以先求“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还可以先求“5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同时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分别两张线段图上表示示先求部分的。

  4、 结合第1张线段图,让学生先说说要求“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怎样算?求出“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32米布”后再算什么?怎样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板书。然后通过指名板演,集体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分步解答的基础上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

  5、 让学生自己结合第2张线段图,在学会用第1种方法解答的基础上在课本上用另一种方法分步解答和列综合算式解答。解答好以后指名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第2个环节:完成P10“做一做”。

  (1) 通过审题,让学生说一说要求“平均1只母鸡1个月生多少个蛋”,可以先求什么?再采用指名板演,集体练习的形式进行练习,巩固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

  (2) 师生讨论,归纳例2与“做一做”在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方面的共同点。

  (三) 练习巩固

  根据教材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基本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2、3题,进一步巩固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第二层次,完成练习三第1、5题。通过审题,使学生明白这也是一道连除应用题,只不过叙述的方式和例2不一样,再让学生用例2的方式把第1题叙述一下。防止学生不分析数量关系,只根据题目叙述的形式就判断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第三层次,对比练习:练习三第4题。

  (1) 审题,说说这两题分别是什么应用题。

  (2) 比较连乘应用题和连除应用题题目。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连除应用题的条件就是连乘应用题的问题,连除应用题的问题就是连乘应用题的条件。

  (3) 独立解答。

  (4) 比较连乘应用题和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连除应用题先求的中间问题和连乘应用题先求的中间问题是一样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为第9题改编应用题作准备。

  (四) 全课小结。教师根据屏幕的线段图和板书,揭示连除应用题的特征,板书课题,并总结这一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四、 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了分析比较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演示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借助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方法。

  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复习题和例2的线段图,进行知识的迁移,找出连除应用题的中间问题,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最后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巩固、深化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比的应用说课稿 7

  我所讲课的内容是第十一册数学第58、59页,这节课中,要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用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这一课中,学生特别要掌握用方程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设未知数时单位名称的正确使用。

  为了能使学生把学习数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入情入境的参与学习活动,我在上课开始用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把学生吸引到地图上,自然引出图上距离、比例尺,并使学生积极主动去算实际距离,然后应用“旅游”这个话题反复练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用列方程的`方法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并反复强调设未知数时单位名称的正确使用,以上这些是我在这节课中努力要做到的文章

比的应用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初中信息技术下册第10章《设计主题网站》中第二节制作网页中第二部分“应用表格布局网页”的内容,本部分是网页设计中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了解表格在网页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网页中表格的制作方法,表格属性的设置方法以及单元格的编辑与修饰方法,能够在单元格中正确插入文字和图片。

  (3)能够根据网页设计内容,正确布局表格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剖析网页结构,使学生理解表格的作用、功能以及网页设计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软件的使用规则,由摸索、探究性学习到形成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探究、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2)通过运用表格布局网页,进一步掌握各种不同对象的属性设置方法和规律,体验创造的快乐。

  (3)通过“低碳生活,我能行”表格页的设计与制作,再次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从而进一步树立共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表格在网页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插入、编辑表格的方法及表格的属性设置方法。

  (3)掌握单元格的修饰与属性设置。

  2、教学难点:

  掌握插入、编辑表格的方法及表格的属性设置方法。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演示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

  站点文件夹,整理、归类相关素材,课件,学案

  三、说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以最近多发的地震、雾霾、雪灾等自然灾害为话题,通过ppt展播图片,引出制作网站来宣传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师生欣赏网页,以首页为例,用还原法,引出表格的功能:定位元素,页面布局。揭示课题:应用表格布局网页。

  设计意图:以热门话题设置情境,选择优秀网页,师生共析页面,呈现本节课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图片,设计表格

  以表格页为例,提问:几行几列?

  学生自习观察页面,小组讨论分析其表格结构。

  教师提示:以最多行最多列来计算表格的行列数。

  设计意图:以同桌为单位交流讨论后设计出表格,可以集结多人的智慧,在轻松的氛围中设计出表格。

  (3)、动手实践,编辑表格

  1、请学生演示:打开站点,新建页面,复习旧知。

  2、学生尝试插入表格,学生演示。

  3、教师结合ppt讲解相关概念:单元格、行、列、边距、边框

  4、学生尝试编辑表格,教师提示:右击法。

  5、问题发现,学生解决,教师讲解:合并、拆分单元格,选择行列,插入行列,删除行列。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设计的表格布局,插入表格,再对表格进行编辑,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的体现。在编辑表格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参考以前所学的word中表格的编辑方法,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四、填充内容,美化表格

  填充表格内容,使网页更加立体丰富。

  提问: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美化表格。

  提示方法:右击法(单元格属性、表格属性、网页属性)

  展示作品,找出问题,问题探究:边框问题,上边距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配合学案填充表格内容,美化表格,使学生掌握表格属性的设置方法以及单元格的修饰方法与编辑方法。应用表格布局网页结构的基本操作已经掌握了,因此教师让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如何去除表格的边框使页面更加自然美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五、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教师总结,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设计意图: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首先自己先自评,其他同学做点评。可以培养学生客观的评价作品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应用表格制作完成了低碳生活我能行的页面。通过实践,我们发现用表格布局网页其实并不难。其实,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离我们也不遥远。从节约用电用水用纸,不用一次性袋子筷子做起,我们就能为保护环境做出一份贡献,成为保护地球家园的小卫士。

比的应用说课稿 9

  在过去的几年中,开展素质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众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尤其是xx年6月份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实质,并赋予了素质教育时代的特征和新的内涵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指:能够解决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示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又增设“初中数学中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在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贯彻这一精神课堂教育就必须有创新的情景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诱因也就是说,课堂教育必须创设一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适合教育规律的和生动活泼,让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情境

  因此,近期我们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下面就让我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追及问题”的教学设计,展示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和实践,向在座的领导、专家请教,并衷心的希望你们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改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

  我们这堂课主要有五个特色:

  1、学而时习之

  2、新课当旧课上

  3、重视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现

  4、突出学习和强度,角度和反思

  5、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一、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就是说,通过反复地、多次地进行对知识的复习、巩固,提高学习能力,使知识学习呈螺旋式结构这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这里我们具体设置了三种类型的题目

  (1)、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例如课前训练一中的1-6题与13-15题,作业部分的1-5题,通过对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使基本技能再形成

  (2)、过去学生经常出错,疑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析疑、再次理解例如:课前训练一,第7-10题和作业第6-10题,我们有意设计一些隐藏错误或缺漏的题目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对自己学习严格要求,并时常进行反思,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基础

  (3)、练题例如课前训练11-12题,作业11-15题,都是以大题小做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了解哪一些是关键之处,通过局部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强度

  有些老师认为训练题的题量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吗?但我们在求学生定时不定量目的是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不少教师都埋怨学习学生的知识遗忘率大,学习的内容有章节性和阶段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学而时习之的思想但不是说要在3分钟过后,我们不论学生完成实践了多少都让学生必须进入课堂训练二的部分

  二、新课当旧课上

  这里具体体现在课前训练二上,这里遵循了从人的学习规律而设计的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因此,把新课当旧课上,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完成一组递[进的变式的训练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课另外,把现代数学手段引进课室,通过电脑的声、色、象等功能,把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起来,使不能完整看到的现实问题,再次呈现眼前

  第1题是相遇问题,通过电脑模拟情境,让学生进一步对相遇问题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并复习解应用题的一般思维习惯与解题步骤,强化学生的实践路和找相等关系的能力,为本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题1在第1题中改变条件,产生了不同于相遇问题的新情况,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追是及有一定条件下的

  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改变了条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同向追及问题作全面的正确的分析,通过电脑模拟,直观地反映两种情况的数量关系和本质第一种,随着时间增加,距离越越大,也不能追及第二种,随着时间的增加,距离越来越短,有可能追及然后再与问题1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比向学生交待一个追及问题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速度不同;2、快者追慢者;3、同方向让学生观察模拟后,加以想象、分析,先画出线略图再完成局部训练题,弄清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

  而问题3,实质是问题2中的追及问题,不同的只是甲、乙两人的距离,不是本身固有的,是通过先后出发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把两人相距40千米“用“让乙早出发12分钟“代替,其实,还是将问题3回复到问题2上

  在这里我们对本节例题作适当的处理,把原例题放入A组练习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本几节的问题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例题一定在讲解的习惯整个训练二,以一题多变化作为新课当旧课上的切入点,创设一个让人学得轻松,学得容易,学有所得的氛围

  三、重视引导学生再创造、再发现

  为了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我们设计了两种层次的题目,定时不定量要求各层次的学生完成从而使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同趣点,不同在求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巩固和发展,让学生有收获感、满足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A组训练题是本节知识的直接运用,面向全身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本节基本技能的方法

  第1、2题用填直线型示意图和填表的形式让学生弄清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把实际问题建立抽象的,科学的数学模型

  B组训练题较A组灵活,适用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1)-(3)题是通过对A组题目进行变成训练形成的因为是通过题型多样化,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后用局部与全过程相结合,多渠道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4)题,学生要考虑两种情况;目的是通过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第(5)题,把常规的追及问题变为一个人,自身追及问题,这题比较注重思维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数学,保证了数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从而使学生从定势思维过渡到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地让学生分析问题,充分体现了学习的强度,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主动参与的状态

  同样这里也是限时20分钟,但并不是说,在20分钟学生必须全部完成,学生因应自己的`情况,有选择的进行练习

  以上不同起点的练习设置,不但照顾了差生,解放了优生,同时也调动了中层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抓两头,促中间的效果

  四、突出学习的速度、角度、强度和反思

  在当今的社会,人必须有时间观念、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学习就必须有速度和强度所以我们设置了限时训练和反馈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事负责,促使他们有一个时间观念从而提高解题速度,并与其他的同学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学习的角度也就是说,必须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要从多角度进行,强化联系,强化转换所以我们在引入训练时运用变式,分类讨论的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角度性在练习的设计上,通过局部训练,填图或填表弄清题目的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培养学生审题的角度而B组题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角度,使优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提高解题能力,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更高层次的要求,锻炼了优生思考问题的零活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习的强度,就必须在课内利用一切的时间,对本课内容进行多次的、反复的训练,以达到熟练和应用自如的强度,具体表现在本节重点和难点的反复,大容量的局部训练和具有层次安排的题组训练上

  例如:课前训练一和作业中对新旧知识的系统复习,通过多次巩固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又如:练习中的局部训练在一堂课,只有45分钟,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不能面面区到的为学生讲解全部知识,只能有针对性的集中解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通过局部训练来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进一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另外,我们设计了强化A组题,在学生完成A组训练题后,可以自由选择是进入强化A组题还是进入B组训练题中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和为在A组训练中未能形成基本技能的学生再次创造一个条件和空间,务求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再次有机会形成基本技能,充分体现学习强度和分层教学

  “学问”的意义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必然有问题存在,并且要主动的通过多种渠道解决问题,扫除成长中的障碍

  作业中反思的设计,是培养学生对自己严格要求,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反省,并不断好问、好思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五、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素材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把数学问题溶入到一个与他们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中,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以上就是我们根据当前教育的新要求,进行的具体的改革和实践谨请各位领导、专家指导

比的应用说课稿 10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比例尺的应用》。我的说课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尺的应用》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第一课时。

  2、教材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比例尺的意义”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3、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出示了北京地铁的线路图,让求实际距离。教材中只呈现了列方程式的一种方法,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解法。例3是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制定合适的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由于这部分内容在上学期已经学过,所以教学时没有按照教材中的结构进行,而是做了适当调整。

  4、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根据给定的比例尺,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求实际距离的简单问题

  数学思考:根据比例尺的知识,在解决求实际距离的问题时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

  问题解决:结合具体情境,能按给定的比例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感受比例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体验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应用比例尺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求实际距离

  二、说学情

  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并不陌生,但由于隔的时间较长,大部分学生已经对这部分知识淡忘了,因此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对原有知识进行回顾梳理的基础上并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知识困难在于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活中的数学,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编排,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为此我安排了如下环节“

  1、复习准备

  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比例尺。并通过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唤醒学生的记忆,再通过问“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例尺?”让学生明白比例尺的应用价值,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单元知识,师生一起梳理建构单元知识树,对此部分的知识点有个系统的理解]

  2、联系生活学新知

  此环节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求图上距离,另一个是求实际距离的问题。

  (1)求图上距离的问题,以画学校操场平面图的情况为背景。让学生自主制定比例尺后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最后分组进行展示

  学具的准备:大小不同的纸张

  [设计意图:设计此题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使学生明确要求图上距离,就必须知道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掌握求图上距离的方法。第二个是要让学生明白要根据纸张的大小,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同时也可渗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方法]

  (2)求实际距离

  大屏幕出示:陡子峪到六道河镇的线路图。要求出此路段的实际距离,需要知道什么?然后依次出示图上距离和比例尺,然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师巡视让有不同做法的学生到黑板上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也让学生明确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3、达标测评

  主要有判断和课后的“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题巩固学生对比例尺的应用知识加深,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对知识得到了升华。]

  4、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收获和感想。然后教师总结,结束此课。

  [设计意图:师生谈话式总结本节课,真实的反馈了学生掌握比例尺这部分知识的情况,懂得了学习比例尺的重大作用,达到了学习的境界;同时学生如果有想问的问题,这时候也可以提出来,体现了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比的应用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表面积的应用。

  本节课主要学习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应用,通过一些实际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数据进行计算。学好本节课有关内容,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也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奠定基础。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计算中明白生活中在计算长方体的面积时,不能一味地计算表面积,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数据进行计算,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与价值性。

  针对以上情况,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2.能力目标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实际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表面积实际应用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对生活中数学的感受,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其中重点是根据实际需要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难点是让学生自己体会并想象出根据实际需要计算的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哪几个的面积之和。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本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并且对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着深入的了解。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能会使学生在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中存在思维的难度,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选取和挖掘贴近生活,儿童感兴趣的生活题材,让学生在自立、合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掌握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某几个的面积之和的方法。这样做,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物体表象提供帮助。

  三、说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问题,在交流中体验成功,学会选择,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的、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欢迎走进“预算师”培训中心。(通过课前交流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很多事情在做之前都要经过“预算”)今天老师就满足同学们做预算师的愿望,把同学们培养成小小预算师。预算师需要有较强的计算能力,不知道同学们计算水平怎么样?这样吧,老师先来考考你们。

  正好老师这里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课前,校长把我叫去了,说学校准备把各班的教室粉刷一新,想让我帮忙算算每个教室所需的涂料,我就拿这个问题考考同学们吧!

  (如此导入可以使枯燥的数学变的有趣味性。而且老师用比较急切的情绪与学生交流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动探究、自主建构

  1、大屏幕出示:教室长12米,宽8米,高4米,要粉刷教室的天花板和四面墙壁,除去门窗与黑板的面积28平方米,平均每平米需涂料0.2千克,每个教室需要多少千克涂料?

  2、请同学们想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

  4、汇报交流。

  汇报时,让学生讲明自己的计算方法,并在汇报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只需要计算其中某几个面的面积。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思考,做到灵活运用知识。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形进行“预算”,便于学生形成物体表象。)

  5、总结预算方法:研究物体、确定方法、准确预算。

  三、灵活应用、拓展延伸

  师:这一问题这么快就让同学们解决了,看来同学们很有做预算师的天分,下面我们的培训正式开始!

  1、出示形似火柴盒的手机包装盒,提问:如何预算这种盒子所需的纸板面积?

  2、预算形似火柴盒的词典包装盒至少所需纸板的面积。

  教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一个火柴盒作为模型、一本词典。

  活动要求:

  1)、每个小组通过测量词典的长、宽、高来确定包装盒的长、宽、高(结果取整厘米数)。

  2)、组长要明确分工(确定测量员、记录员、计算员),有计划开展预算,确保预算速度快而且计算准,并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3、汇报预算结果。

  将学生预算过程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并请学生说明自己的预算思路。

  (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亲自测量中,分析、思考的过程中获取新知。)

  4、强调方法的确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5、师:看来,我们要想准确的进行预算就必须熟悉你所要预算的物体,就要善于观察生活,熟悉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这可以算得上是预算师的基本功,下面我们进入基本功训练。

  大屏幕出示:

  1)、求一个无盖长方体鱼缸所需玻璃的面积,实际是求()个面的面积。

  2)、求一座大楼的长方体立柱刷漆的面积,实际是求()个面的面积。

  3)、求教室讲台贴瓷砖的面积,实际是求()个面的面积。

  (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局限性是一对矛盾。这里安排一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联系实际的专项训练,旨在适当扩大学生联系实际的范围,引导学生考虑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全课,深化目标

  师:通过培训不知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未来的预算师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下面老师宣布:同学们培训合格,相信同学们将来都能成为优秀的预算师!

  (学生通过谈自己的收获,不仅能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而且从中明白许多道理。)

比的应用说课稿 12

  一、说教材

  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应用题例1、例2。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教学的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地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而产生的新的应用题。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是:

  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程:

  一、导言:

  以前我们学过了分数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

  二、复习:

  1.说说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看作单位“1”,数量之间相等关系怎样?

  ①吃了一筐白菜的2/5。

  ②一本书的价格正好是一支钢笔价格的2/5。

  ③小明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①小明体内所含的水分是28千克,占体重的4/5,他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仔细观察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独立做,做完组内交流,组长分好工,做好记录,看看哪个小组方法多,你们小组准备由谁发言,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小组的方法。

  小结:老师也认为用方程解比较容易,因为它的解题思路与我们以前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是一致的,也是根据题中的叙述的条件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由于单位1是未知的,要设成x,列出方程进行解答。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用方程解的方法。

  2、教学例2。

  ②小明买一条裤子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是多少钱?

  (看题)(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3、比较例1、例2有什么不同。

  师:例1、例2虽然存在着不同指出,但是解题方法是类似的。我们再做两道题看看是不是这样。(投影出示做一做1、2)。请两名同学在投影片上做,其他同学在本上做,做后请同学叙述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觉得分数应用题在解答时的关键是什么?

  四、练习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五、总结全课

  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来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我们的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热】比的应用说课稿 (集锦12篇)比的应用优质课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