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草原演讲稿

时间:

草原演讲稿共3篇(《草原》说课稿)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3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2854个字,阅读大概需要7分钟。

  演讲稿的写法比较灵活,可以根据会议的内容、一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演讲稿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还是对演讲稿一筹莫展吗?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草原演讲稿共3篇(《草原》说课稿),供大家赏析。

草原演讲稿共3篇(《草原》说课稿)

草原演讲稿共1

  课前: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歌曲的视频,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

  2、

  3、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歌曲描述的是什么地方?谁去过大草原?能说说你看到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吗?

  是,同学们对草原的了解可真多,那你知道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吗?

  4、出示“草原分布图”,今天,我们将一起进入本单元“走进西部”的第一站,内蒙古大草原。

  上课:

  一、谈话导入:

  1、五十年前,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

  2、

  3、板书:草原老舍齐读课题 老舍,已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作家了,谁来说说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文章?《猫》《母鸡》

  4、老舍先生还写过很多的作品,他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

  二、交流预习:

  1、好,那就让我们赶快来学习课文吧。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老师想看看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

  2、

  3、出示词语,自由读、指读 老师这里还有一组词语,你会读吗?读了这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4、出示“蒙”的三种读音,强调在“内蒙古”这个词语里面读三声, 比较“同行”两个词语的不同意思,放到句子里面再读一读。

  三、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

  1、词语同学们都掌握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老师想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第一部分我们可以说是“草原风光图”,谁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概括出第

  二、三部分?

  3、板书:草原迎客图联欢图

  四、品读感悟,体会草原之美

  1、就让我们赶快走进这草原风光图,去领略一下她的无限魅力吧!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2、

  3、出示“阅读提示”,生开始默读自学,师巡视。 全班交流:

  ①“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更”“那么”“那么”“总想”“满心”

  你能体会着作者的心情来读一读吗?

  ②“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在你脑海中,“一碧千里”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说“并不茫茫”?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谈你的理解吗?

  是呀,多么碧绿而辽阔的草原啊,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③“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

  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在这句话中,作者分别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

  一、能体现出草原的辽阔

  二、动静结合,写出了草原的生机勃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老舍是多么喜欢这一望无际而又生机勃勃的草原啊!

  ④“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是?(渲染勾勒)谁能说说这两种画法的不同?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结合课文注释来理解词义也是学习的好办法。

  出示“渲染”“勾勒”两幅中国画进行对比,加深理解。老舍为什么会用“渲染”这个词来描写草原?

  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说“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欲流”和“流入云际”不矛盾吗?

  老舍先生可真善于观察,他把这美丽的大草原比作成一幅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美极了,也让我们来体会着读一读吧!

  ⑤“这种境界??”

  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老舍真的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那么这首小诗会描写什么内容呢?又会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同学们说的可真好,假如当时老师也置身于这广袤的草原上,我一定既想在这草原上尽情的奔跑,又想躺在柔软的草地上闭上眼睛,享受这份静谧与安详。

  同学们,如果此时此刻,你也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你最想做什么呢?

  好,请大家拿出“小练笔”,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写到这几个句子中。

  同学们写的都很好,老师想把你们写的也编进课文里,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配合朗读。(老师配乐)

  ⑥是呀,我们都被草原的美丽风光所陶醉了,作者写到这里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写骏马和大牛呢?老师想把最后一句话去掉可以吗?

  五、总结方法、指导背诵

  1、刚才,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老舍先生去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作

  者初到草原,先写了明朗的天空,又写了碧绿的草原,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上到下)按照一定的顺序,就能把景物描写的清楚、有条理。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3、积累好词好句也是一个重要的写作方法,下面,就让老师和大家一起试着背诵第一段。

  六、小结:草原的景美,人更美,老舍先生一行人初到草原,会受到草原人民怎样的欢迎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烟草演讲稿

  教师草原说课讲稿

  教师草原说课讲稿

  烟草竞聘演讲稿

  爱护花草树木演讲稿

草原演讲稿共2

  >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1草 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

  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新课标第一网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

  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

  3、

  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

  3、

  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

  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

  3、

  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

  天:清鲜、明朗

  景美天底下:小丘平地、羊、马、牛

  1草原

  人美:热情好客、会心感人

  教学反思:

  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草原演讲稿共3

  平凡劳动亮草原

  一条条银线跨过山川、迈过河流,驰骋在这万里草原,千百年农牧民家里那如豆的油灯啊,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当他们相聚在雪亮的电灯下、围座在电视机旁时,他们从心眼儿里高兴,高兴的是再也不用过那种“油灯粪火”的生活了,高兴的是几代人盼电的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可是有一群人跟他们一样高兴,高兴的是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没有白流,高兴的是终于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用自己的双手点亮了这万里草原亘古以来的黑暗夜晚。

  也许他们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久经风吹日晒的红脸膛,笨重宽大的工作服,一手老茧和一身灰土;也许别人并不了解他们劳动的辛勤付出,他们建设电网的用心良苦,但是,他们依然会努力担起肩头的责任和义务。

  在远离城市和村庄的地方,他们架起座座铁塔,连起条条银线,把来自远方的电能送进千家万户,线路有多长,放线工人就要拽着电线走多远;铁塔有多高,施工作业人员都得爬上去,安装好每一个部件。

  在客户用电的每天、每时、每刻,他们都要保持电网的稳定运行,所以客户服务中心坐席人员24小时在线,随时接听咨询、查询电话;配电报修人员24小时待命,随时处理突发事件,保证用电可靠安全。 在每一个大家都休息的假日和夜晚,在每一个别人和父母妻儿团聚的时刻,他们中,总有人坐在监视器前面、走在巡线路上或者留在电话机旁,守护着那冬日的温暖、夜晚的光明和节日的喜庆。

  ***,毕业就分配到调控中心当了一名运行值班员,上班7个年头了,没在家里过过一个大年夜;***,公司年龄最大的配电报修值班员,身体也不太好,但是从不请假串班;***,公司继电专业时间最长的老师傅,可是在现场总拣最脏、最累的活儿干??象这样的人,在他们之中就象那草原夜晚的星星,多得数不清,而且每个都在努力地发光发热。

  尽管那粗重的电线磨破了他们的手,压肿了他们的肩膀;尽管那巡线路上的荆棘不知多少次穿过鞋底刺破了他们的脚掌,撕裂了他们的衣裳;尽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轮值、倒班,磨去了他们脸上的青春光彩,染白了他们鬓角的头发。但是他们的专业技术日益精湛,业务能力逐步提升,脊梁依然坚挺,目光更加坚定,心胸也更加宽广。

  他们的劳动也许普通,但是他们正是用这普通的劳动演绎了自己闪闪发光的人生,赢得了人们赋予的那诗一般美丽的名字——光明使者。是的,他们就是这草原上的光明使者,是用自己的心血、汗水、青春和生命为草原送来温暖、希望和光明的使者!那五光十色的高楼、那霓虹闪烁的街市、那灯火通明的村庄早已经成为草原上最亮丽的风景。这些,就是对他们这些普通劳动者最好的回报与鉴证!

草原演讲稿共3篇(《草原》说课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