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

精选五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听评课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精选五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听评课,供大家阅读。

精选五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听评课

精选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上册《认识体积和容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思想与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几方面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是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展开图以及探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它也是认识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常用体积(容积)单位的基础,由此可见,学好本课知识尤为重要。

  本节课教学安排了两个例题。例6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第一层次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第三层次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通过此活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接着揭示体积的概念。

  例7及随后的“试一试”教学容积的意义。教材先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中所装的书的体积,形象直观揭示了容积的概念。“试一试”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玻璃杯的容积,引导学生实际操作,逐步感受玻璃杯的容积。

  二、教学目标

  立体图形中体积与容积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实际,联系生活,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因此针对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操作、交流中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在学习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等数学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感受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三、教学思想与方法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实物(桃、荔枝、苹果等),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如:对于体积和容积这样抽象的概念,精心设计在透明的玻璃杯中放大小不同的水果等操作活动,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的水平。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与图形有关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如:在探究中比较几种水果以及水杯中的水所占空间的大小。再如:例7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操作,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容积的大小。

  3、通过有层次地操作,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认识,获得新知。如:例6中三个不同层次的操作及意图,让学生在头脑中深刻地留下了体积的印象,化抽象为形象。

  4、将所学体积(容积)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如:“练一练”及“练习五”中的题目就有所体现。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新课,这个通俗易懂的故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促进师生之间的默契,又能为学习体积作一个铺垫。

  (二)实际操作,感知体积。

  教学例6,按三个层次逐步进行操作。第一层次让学生感知桃占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间;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桃和荔枝这两个水果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第三层次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此活动,充分让学生观察比较,并进行推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接着揭示体积的概念。

  (三)合作学习,探究容积。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经能够自学一些描述性的知识了,加之学生有了体积意义的认知,例7则采取了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最后再通过交流反馈来及时检查自学效果,从中理解容积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通过学生找出有体积(容积)的物体,巩固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也使得课堂总结更显活泼更加生动。

精选五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时。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从各组的假期作业调查报告 “学会理财” 中得知以下一些数据:

  第一组11人,在春节共收到利是11000元,

  第二组12人,在春节共收到利是9960元,

  第三组10人,在春节共收到利是7990元。

  从这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第一组(第二组、第二组)平均每人在春节收到利是多少元?

  (2)平均每组在春节收到利是多少元?

  (3)平均每人在春节收到利是多少元?

  ……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思维冲突。

  学生提出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逐解答:

  (1)1100011=1000(元)

  996012=830(元)

  799010=799(元)

  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老师又用某一学生的解答引出冲突,第二个问题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答案:

  (2) 法1、(11000+9960+7990)3=9650(元)

  法2、(1000+830+799)3=876(元)

  法3、1000+830+799=2629(元)

  谁的对呢?

  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迫使他们自觉产生思维碰撞,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一般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第二个问题终于达成了共识,似乎“柳暗花明又一村!”好!我们转向第三个问题:

  “平均每人在春节收到利是多少元?”

  为了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让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挖掘调查报告中隐藏的其他信息,交流体会,提出新的问题:

  在调查报告的第二部分的“如何支配”中,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人数 11 12 10

  买学习用品总金额 330元 480元 510元

  你能算算平均每人买学习用品用去多少元?

  练习:小组合作,从调查报告中提你感兴趣的问题,并小组合作解答。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活动空间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们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热心帮助他们处理突发事件,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四)反思质疑,评价总结。

  最后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精选五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最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备。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能力目标: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目标:让孩子在生活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二、设计理念在概念教学中,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地发挥情境的作用。

  由“求”转变为“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说教学流程

  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下面五环节:

  1、复习导入: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了因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出示两个数让学生说出它的所有因数。(16、12)

  2、交代目标: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去自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学习新课之前我首先把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出示自学提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自学,在给出目标后,我又帮助学生拟定了两个学习的提示,让学生学有所依,学而得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在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探究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时,让学生自己学,并在遇到困难时在小组群体中自由自在地交流,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在汇报交流中强化对比,选出合适方法,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5、教师的教:教师在引导学生汇报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进行相机教学。

精选五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听评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