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公式法的说课稿推荐

时间:

公式法的说课稿推荐7篇 诱导公式的说课稿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公式法的说课稿推荐7篇 诱导公式的说课稿,以供参考。

公式法的说课稿推荐7篇 诱导公式的说课稿

公式法的说课稿推荐1

  2x5x30 4x214x 2321x2x0 42

  总结步骤:1、把方程公成一般形式,并写出a,b,c的`值。

  2、求出b24ac的值

  b3

  代入求根公式:x(a0,b24ac0) 2a

  4、写出方程的解:x1= ,x2=

  设计意图:规范解题格式,让学生体会数学课中的严谨的逻辑推理;体验并掌握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从中让学生领会到由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辩证思想。

  4、巩固练习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x2x60

②4x2x90

③x2100

  设计意图:(1)熟悉公式法,强化解题格式,(2)及时发现错误及时解决。

  例5:解方程:x(x1)(x2)

  化简得12212x3x40 2

  强调:①当方程不是一般形式时,应先化成一般形式,再运用求根公式。

②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解本例方程吗?

  设计意图:明确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你观察分析题目后灵活合理的选择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多样化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的速度。

  5、课时小结

(1)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通过配方法求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推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按照公式法的步骤解一元二次方程。

(2)我扩展:(方法归纳)求根公式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专用公式,只有在确定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时才能使用,是常用而重要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求根公式。

  6、布置作业: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分层布置作业,适应新课标,让不同的学生各其所长,因材施教的要求,提高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本节课内容较为单一,通过“层层设疑”、“复习回顾”等环节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通过比较合理的问题设计巩固练习、小组讨论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机会,强化了学生的运算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技能。

公式法的说课稿推荐2

  一、说目标

  1、使孩子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2、注意培养孩子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以及运算能力。

  二、说重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及正确运用公式、难点是公式推导的理解及字母的广泛含义、平方差公式是进一步学习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相关代数运算与变形的重要知识基础、

  1、平方差公式是由多项式乘法直接计算得出的:与一般式多项式的乘法一样,积的项数是多项式项数的积,即四项、合并同类项后仅得两项。

  2、这一公式的结构特征: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右边是乘式中两项的平方差,即相同项的平方与相反项的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和负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等代数式。

  只要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运用这一公式、例如在运用公式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变形,例如,变形为,两个数就可以看清楚了。

  3、关于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在学习时应注意:

(1)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上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

(2)右边是乘式中两项的平方差(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

(3)公式中的和可以是具体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4)对于形如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相乘,就可以运用上述公式来计算。

  三、说教法

  1、可以将“两个二项式相乘,积可能有几项”的问题作为课题引入,目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能在两个二项式相乘其积可能为四项、三项、两项中找出积为两项的特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认识,加以实践检验,从而培养孩子观察、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孩子自己的试算、观察、发现、总结、归纳,得出为什么有的两个二项式相乘,其积为两项,因为其中两项是两个数的平方差,而另两项恰是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时为零,即(a+b)(a―b)=a2+ab―ab―b2=a2―b2

  这样得出平方差公式,并且把这类乘法的实质讲清楚了。

  3、通过例题、练习与小结,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应用平方差公式、这里特别要求孩子注意公式的结构,教师可以用对应思想来加强对公式结构的理解和训练,如计算(1+2x)(1―2x),(1+2x)(1―2x)=12―(2x)2=1―4x2――(a+b)(a―b)=a2―b2。

  这样,孩子就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不容易出差错。

  另外,在计算中不一定用一种模式刻板地应用公式,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运算法则,经过变形后灵活应用公式,培养孩子解题的灵活性。

  四、说学法

  一、师生共同研究平方差公式

  我们已经学过了多项式的乘法,两个二项式相乘,在合并同类项前应该有几项?合并同类项以后,积可能会是三项吗?积可能是二项吗?请举出例子。

  让孩子动脑、动笔进行探讨,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孩子的回答,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

  两个二项式相乘,乘式具备什么特征时,积才会是二项式?为什么具备这些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会是两项呢?而它们的积又有什么特征?

(当乘式是两个数之和以及这两个数之差相乘时,积是二项式、这是因为具备这样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的四项中,会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合并这两项的结果为零,于是就剩下两项了、而它们的积等于乘式中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继而指出,在多项式的乘法中,对于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我们把它写成公式,并加以熟记,以便遇到类似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以后经常遇到(a+b)(a―b)这种乘法,所以把(a+b)(a―b)=a2―b2作为公式,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用语言叙述公式。

  二、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计算(1+2x)(1―2x)

  解:(1+2x)(1―2x)

=12―(2x)2

=1―4x2

  教师引导孩子分析题目条件是否符合平方差公式特征,并让孩子说出本题中a,b分别表示什么。

  例2计算(b2+2a3)(2a3―b2)

  解:(b2+2a3)(2a3―b2)

=(2a3+b2)(2a3―b2)

=(2a3)2―(b2)2

=4a6―b4

  教师引导孩子发现,只需将(b2+2a3)中的两项交换位置,就可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课堂练习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x+a)(x―a);

(2)(m+n)(m―n);

(3)(a+3b)(a―3b);

(4)(1―5y)(1+5y)、

  例3计算(―4a―1)(―4a+1)

  让孩子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孩子解题情况,让采用不同解法的两个孩子进行板演。

  解法1:(―4a―1)(―4a+1)

=[―(4a+1)][―(4a―1)]

=(4a+1)(4a―1)

=(4a)2―12

=16a2―1

  解法2:(―4a―1)(―4a+1)

=(―4a)2―1

=16a2―1

  根据孩子板演,教师指出两种解法都很正确,解法1先用了提出负号的办法,使两乘式首项都变成正的,而后看出两数的和与这两数的'差相乘的形式,应用平方差公式,写出结果、解法2把―4a看成一个数,把1看成另一个数,直接写出(―4a)2―12后得出结果、采用解法2的同学比较注意平方差公式的特征,能看到问题的本质,运算简捷、因此,我们在计算中,先要分析题目的数字特征,然后正确应用平方差公式,就能比较简捷地得到答案、

  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各题:

(1)(―a+b)(a+b);

(2)(a―b)(b+a);

(3)(―a―b)(―a+b);

(4)(a―b)(―a―b)。

  2、计算下列各题:

(1)(4x―5y)(4x+5y);

(2)(―2x2+5)(―2x2―5);

  教师巡视孩子练习情况,请不同解法的孩子,或发生错误的孩子板演,教师和孩子一起分析解法。

  三、小结

  1、什么是平方差公式?

  2、运用公式要注意什么?

(1)要符合公式特征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

(2)有些式子表面不能应用公式,但实质能应用公式,要注意变形、

  四、作业

  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x+2y)(x―2y);

(2)(2a―3b)(3b+2a);

(3)(―1+3x)(―1―3x);

(4)(―2b―5)(2b―5);

(5)(2x3+15)(2x3―15);

(6)(0.3x―0.1)(0.3x+1)。

  2、计算:

(1)(x+y)(x―y)+(2x+y)(2x+y);

(2)(2a―b)(2a+b)―(2b―3a)(3a+2b);

(3)x(x―3)―(x+7)(x―7);

(4)(2x―5)(x―2)+(3x―4)(3x+4)。

公式法的说课稿推荐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初中代数的方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数的开方、以及前三种因式分解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掌握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是配方法和开平方两个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升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配方法是解方程的通法,同时会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也是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数学思考方面: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使学生熟练掌握配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和逻

  辑性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方面:结合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和运用公式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所有的方程都可以用公式法解决,感受到公式的对称美、简洁美,渗透分类

  的思想;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会熟练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判别式

  二、教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式的自主探究式与交流讨论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由旧知识引导探究一般化问题的形式展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法:让学生学会善于观察、分析讨论和分类归纳的方法,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铜锁亲自尝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三、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成以下六个环节:复习导入——呈现问题——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1、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首先从旧知问题(1)用配方法解方程2x28x90的练习引入,问题(2)总结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化一般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配方使左边为完全平方式——两边开方——求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昨天的知识,进一步熟练钥匙并为今天做学的内容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做好铺垫,达到“温故而知新”。

  2、问题呈现:

  你能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吗?ax2bxc0(a0)

  此处由一个特殊的旧知引导学生推导出一般的结果,希望学生学会由特殊性到一般化的思想。为降低b2b24ac推导的难度,化简、移项、配方、变形由我和学生一起探究完成,到(x这步时,提出 )22a4a

  问题:①此时可以直接开平方吗?

②等号右边的值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为什么?

③等号右边的值只跟哪个式子有关?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完成前四步,这样与利于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便于将主要精力放在后边公式的推导上。通过小组的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互帮互助,借助小组的交流完善答案,关键让学生会对

  掌握b24ac与方程有无实数根的关系,这里分类思想也是今后常用的一种数学思想,b24ac进行讨论,

  应加以强化。

  最终总结出:

  当b24ac<0时,原方程无实数解。

  当b24ac≥0时,原方程有实数解,

  再进一步谈论:b24ac=0与b24ac>0时,两个解区别?

(b24ac=0时,两个相等的实数解,b24ac>0时,两个不等的实数解)

  由此可知,方程有解还是无解是由b24ac决定,即b24ac是方程解的判别式。

  同时,方程的解是可以将a、b、c

  的值带入公式x根公式”,利用它解一元二次方程叫做公式法。

  3、例题讲解

公式法的说课稿推荐4

  九九乘法表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一定要学习的内容,为小学生抄写一份九九乘法表也是不少家长的功 课之一。其实用Excel作一份乘法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IT168曾经发表过一篇利用VBA编程实现“九九乘法表”的文章,它就为我们指引了一条很不错的制作乘法表的道路,令我们很受启发。

  在Excel中,除了用VBA编程来制作乘法表以外,我们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来写乘法表,效果也是不错 的。下面我们以Excel 2007为例来说明。

  一、建立乘法表

  首先我们在Excel中建立一份空的表格,在B1:J1单元格区域分别填写数字1至9,在A2:A10单元格也分别填写数字1至9,得到如图1所示表格。

  图1 Excel 2007填写基本数字

  将鼠标定位于B2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如下公式:“=IF (B$1<=$A2,B$1&“×”&$A2&“= ”&B$1*$A2,“”)”(不含外层双引号)。再选中B2单元格,将鼠标定位于自动 填充句柄,向右拖动至J2单元格。此时,在C2:J2单元格区域将看不到任何的变化。不过,这不要紧,只 要再选中B2:J2单元格区域,向下拖动其填充句柄复制公式到J10单元格,松开鼠标,那么就可以得到如 图2所示的结果了。这个乘法表也不错吧?

  图2 Excel 2007填充单元格

  在此公式中其实只用到了一个IF函数。所写乘法表中被乘数是B1:J1中的数据,而乘数则是A2:A10单 元格中的数据。我们所用公式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首先判断被乘数是否小于或等于乘数,如果是,那 么就输出结果,如果不是,那么在此单元格中就输出空值。

  二、为乘法表格添加表格线

  感觉那乘法表有些简陋?不要紧,我们为表格加上表格线就好了,

  当然,只为那些有内容的单元格添 加表格线。办法吗?首先隐藏不必要的辅助数据,然后再用条件格式的方法为乘法表添加表格线。

  先点击A列列标选中A列全部单元格,点击右键,在弹出菜单中点击“隐藏”命令,然后再 点击第一行的行号,选中全部第一行的单元格,再点击右键,在弹出菜单中点击“隐藏”命 令,这样,辅助数据就不见了。

  现在,我们再选中B2单元格,然后点击功能区“开始”选项卡“样式”功能组 “条件格式”按钮,在弹出的菜单中点击“新建规则”命令,打开“新建格 式规则”对话框。然后在“选择规则类型”列表中选择“使用公式确定要设置格 式的单元格”命令,然后在“为符合此公式的值设置格式”下方的输入框中输入公式 “=B2“””,如图3所示。

  图3 Excel 2007编辑格式规则

  再点击下方的“格式”按钮,打开“设置单元格格式”对话框,在“边 框”选项卡中设置单元格的边框格式,如图4所示。当然,我们还可以做出其它的设置。确定后, B2单元格就会添加有边框了。

  图4 Excel 2007设置单元格格式

  再选中B2单元格,然后点击功能区“开始”选项卡“剪贴板”功能组中 “格式刷”按钮,然后“刷取”B2:J10单元格区域复制格式,那么,在乘法表中 非空的那些单元格就会自动添加边框线,而没有内容的那些单元格则不会有任何变化。如图5所示。

  图5 Excel 2007添加边框线

  好了,不多说了,有兴趣自己试试吧。

公式法的说课稿推荐5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14.3.2公式法》(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我准备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方面确定本节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因式分解是解析式的一种恒等变形,因式分解不但在解方程等问题中及其重要,在数学科学其他问题和一般科学研究中也具有广泛应用,是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因式分解的方法一般包括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待定系数法等。而在本章只学习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这两种基本知识和方法。它对数感和符号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是进一步学习分式和分式方程的基础。在中考题中分式化简求值问题,不可避免地用到因式分解。而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

  二、学生的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整式的概念、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以及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具备继续学习知识的基础和经验,但在细节方面还处在欠缺。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认真钻研教材,在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情况下,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点,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2、掌握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掌握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综合应用。

  3、经历探究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

  4、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难点:

  1、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点。

  2、熟练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着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因此在教学环节设计时,我特意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为了拉近师生距离,便于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学生喜欢看浙江卫视的跑男栏目,喜欢明星。于是我便以设计Baby做任务时遇到问题:请你在10秒内计算,聪明的你能帮助Baby解决这一难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第二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P116例题以前部分,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1)有什么特点?

(2)你能将它分解因式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通过学生发现并描述特点,为下面公式剖析做了铺垫。然后让学生口答课本P117页第一题用一组练习进行巩固加深对公式的认识,另外我选择教材的练习题的目的是书本是我们学习的蓝本,是专家们深思熟虑后的成果。

  第三个环节通过小组互学,探讨公式。用3个问题,观察公式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公式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公式吗?

(2)公式中字母a、b可以表示什么?

(3)因式分解平方差公式与我们前面所学的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有什么区别?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深入探究,教师加以引导,剖析公式,学习难点得以突破。

  第四个环节,在学生已经掌握公式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由一组简单基础题目入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然后解决课前引入的问题,提出问题,便要解决问题,这样前后呼应。)

  第五个环节通过教师引导,例题精讲,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

(1)(2)(3)通过例题第一小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因式分解应分解彻底,第二和第三个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总结出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一提;二用;三查。教师要强调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都不能分解为止。题目设计层层深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然后通过尝试练习,学生进行展示,便于发现学生的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第六个环节,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我侧重于学生收获方面的体验。通过学生畅谈收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第七个环节,通过四个题目,检测学生本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四个题目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公式的特点,并会熟练地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其中第四题是实际问题,设计此题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不当之处,敬请专家们批评指正!

公式法的说课稿推荐6

  教学设计示例

――完全平方公式(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分析和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初步掌握运用完全平方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理解完全平方式的意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4.通过分解因式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把一个代数式看作一个字母”的换元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

  难点: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公解因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问:什么叫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因式分解的方法?

  答: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我们学过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及运用平方差公式法.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4-ax2???????????? (2)16m4-n4.

  解 (1) ax4-ax2=ax2(x2-1)=ax2(x+1)(x-1)

(2) 16m4-n4=(4m2)2-(n2)2

=(4m2+n2)(4m2-n2)

=(4m2+n2)(2m+n)(2m-n).

  问:我们学过的乘法公式除了平方差公式之外,还有哪些公式?

  答:有完全平方公式.

  请写出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是:

(a+b)2=a2+2ab+b2,?? (a-b)2=a2-2ab+b2.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如何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

  二、新课

  和讨论运用平方差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思路一样,把完全平方公式反过来,就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式子a2+2ab+b2及a2-2ab+b2叫做完全平方式,上面的两个公式就是完全平方公式.运用这两个式子,可以把形式是完全平方式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问:具备什么特征的多项是完全平方式?

  答:一个多项式如果是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的两部分是两个式子(或数)的平方,并且这两部分的符号都是正号,第三部分是上面两个式子(或数)的乘积的二倍,符号可正可负,像这样的式子就是完全平方式.

  问:下列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为什么?

(1)x2+6x+9; (2)x2+xy+y2;

(3)25x4-10x2+1; (4)16a2+1.

  答:(1)式是完全平方式.因为x2与9分别是x的平方与3的平方,6x=2·x·3,所以

  x2+6x+9=(x+3) .

(2)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第三部分必须是2xy.

(3)是完全平方式.25x =(5x ) ,1=1 ,10x =2·5x ·1,所以

  25x -10x +1=(5x-1) .

(4)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缺第三部分.

  请同学们用箭头表示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与多项式9x2+6xy+y2中的对应项,其中a=?b=?2ab=?

  答:完全平方公式为:

  其中a=3x,b=y,2ab=2·(3x)·y.

  例1? 把25x4+10x2+1分解因式.

  分析:这个多项式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项“25x4”是(5x2)的平方,第三项“1”是1的平方,第二项“10x2”是5x2与1的积的2倍.所以多项式25x4+10x2+1是完全平方式,可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解 25x4+10x2+1=(5x2)2+2·5x2·1+12=(5x2+1)2.

  例2 把1- m+ 分解因式.

  问:请同学分析这个多项式的特点,是否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有几种解法?

  答:这个多项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项“1”是1的平方,第三项“ ”是 的平方,第二项“- m”是1与m/4的积的2倍的相反数,因此这个多项式是完全平方式,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解法1 1- m+ =1-2·1· +( )2=(1- )2.

  解法2 先提出 ,则

  1- m+ = (16-8m+m2)

= ?(42-2·4·m+m2)

= (4-m)2.

  第 1 2 页

公式法的说课稿推荐7

《运用公式法》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分析和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初步掌握运用完全平方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理解完全平方式的意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4.通过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把一个代数式看作一个字母”的换元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

  难点: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公解因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问:什么叫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因式分解的方法?

  答: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我们学过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及运用平方差公式法.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4-ax2 (2)16m4-n4.

  解 (1) ax4-ax2=ax2(x2-1)=ax2(x+1)(x-1)

(2) 16m4-n4=(4m2)2-(n2)2

=(4m2+n2)(4m2-n2)

=(4m2+n2)(2m+n)(2m-n).

  问:我们学过的乘法公式除了平方差公式之外,还有哪些公式?

  答:有完全平方公式.

  请写出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是:

(a+b)2=a2+2ab+b2, (a-b)2=a2-2ab+b2.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如何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

  二、新课

  和讨论运用平方差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思路一样,把完全平方公式反过来,就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式子a2+2ab+b2及a2-2ab+b2叫做完全平方式,上面的两个公式就是完全平方公式.运用这两个式子,可以把形式是完全平方式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问:具备什么特征的多项是完全平方式?

  答:一个多项式如果是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的两部分是两个式子(或数)的平方,并且这两部分的符号都是正号,第三部分是上面两个式子(或数)的乘积的二倍,符号可正可负,像这样的式子就是完全平方式.

  问:下列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为什么?

(1)x2+6x+9; (2)x2+xy+y2;

(3)25x4-10x2+1; (4)16a2+1.

  答:(1)式是完全平方式.因为x2与9分别是x的平方与3的平方,6x=2·x·3,所以

  x2+6x+9=(x+3).

(2)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第三部分必须是2xy.

(3)是完全平方式.25x=(5x),1=1,10x=2·5x·1,所以

  25x-10x+1=(5x-1).

(4)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缺第三部分.

  请同学们用箭头表示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与多项式9x2+6xy+y2中的对应项,其中a=?b=?2ab=?

  答:完全平方公式为:

  其中a=3x,b=y,2ab=2·(3x)·y.

  例1 把25x4+10x2+1分解因式.

  分析:这个多项式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项“25x4”是(5x2)的平方,第三项“1”是1的平方,第二项“10x2”是5x2与1的积的2倍.所以多项式25x4+10x2+1是完全平方式,可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解 25x4+10x2+1=(5x2)2+2·5x2·1+12=(5x2+1)2.

  例2 把1-m+分解因式.

  问:请同学分析这个多项式的特点,是否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有几种解法?

  答:这个多项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项“1”是1的平方,第三项“”是的平方,第二项“-m”是1与m/4的积的2倍的相反数,因此这个多项式是完全平方式,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解法1 1-m+=1-2·1·+2=(1-)2.

  解法2 先提出,则

  1-m+=(16-8m+m2)

=(42-2·4·m+m2)

=(4-m)2.

  三、课堂练习(投影)

  1.填空:

(1)x2-10x+( )2=( )2;

(2)9x2+( )+4y2=( )2;

(3)1-( )+m2/9=( )2.

  2.下列各多项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是,可以分解成什么式子?如果不是,请把多

  项式改变为完全平方式.

(1)x2-2x+4; (2)9x2+4x+1; (3)a2-4ab+4b2;

(4)9m2+12m+4; (5)1-a+a2/4.

  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2-24a+144; (2)4a2b2+4ab+1;

(3)19x2+2xy+9y2; (4)14a2-ab+b2.

  答案:

  1.(1)25,(x-5) 2; (2)12xy,(3x+2y) 2; (3)2m/3,(1-m3)2.

  2.(1)不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把第二项的“-2x”改为“-4x”,原式就变为x2-4x+4,它是完全平方式;或把第三项的“4”改为1,原式就变为x2-2x+1,它是完全平方式.

(2)不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把第二项“4x”改为“6x”,原式变为9x2+6x+1,它是完全平方式.

(3)是完全平方式,a2-4ab+4b2=(a-2b)2.

(4)是完全平方式,9m2+12m+4=(3m+2) 2.

(5)是完全平方式,1-a+a2/4=(1-a2)2.

  3.(1)(a-12) 2; (2)(2ab+1) 2;

(3)(13x+3y) 2; (4)(12a-b)2.

  四、小结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的.主要思路与方法是:

  1.首先要观察、分析和判断所给出的多项式是否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如果这个多项式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再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它进行因式分解.有时需要先把多项式经过适当变形,得到一个完全平方式,然后再把它因式分解.

  2.在选用完全平方公式时,关键是看多项式中的第二项的符号,如果是正号,则用公式a2+2ab+b2=(a+b) 2;如果是负号,则用公式a2-2ab+b2=(a-b) 2.

  五、作业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1)a2+8a+16; (2)1-4t+4t2;

(3)m2-14m+49; (4)y2+y+1/4.

  2.(1)25m2-80m+64; (2)4a2+36a+81;

(3)4p2-20pq+25q2; (4)16-8xy+x2y2;

(5)a2b2-4ab+4; (6)25a4-40a2b2+16b4.

  3.(1)m2n-2mn+1; (2)7am+1-14am+7am-1;

  4.(1)x-4x; (2)a5+a4+a3.

  答案:

  1.(1)(a+4)2; (2)(1-2t)2;

(3)(m-7) 2; (4)(y+12)2.

  2.(1)(5m-8) 2; (2)(2a+9) 2;

(3)(2p-5q) 2; (4)(4-xy) 2;

(5)(ab-2) 2; (6)(5a2-4b2) 2.

  3.(1)(mn-1) 2; (2)7am-1(a-1) 2.

  4.(1)x(x+4)(x-4); (2)14a3 (2a+1) 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提取公因式法及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放在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上,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和灵活运用公式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让学生从不同侧面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例1和例2的讲解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分析和解答,使学生当堂能够掌握运用平方公式进行完全因式分解的方法.

公式法的说课稿推荐7篇 诱导公式的说课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