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白杨》说课稿[]

时间:

《白杨》说课稿[合集]3篇 白杨树说课稿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白杨》说课稿[合集]3篇 白杨树说课稿,欢迎参阅。

《白杨》说课稿[合集]3篇 白杨树说课稿

《白杨》说课稿[合集]1

《白杨》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第九册 第26课《白杨》,下面我将重点从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我校自2012年开始进行蒲黄榆三小构建“主题式自主阅读”校本课程体系研究,我们高段的语文教学以单元主题教学开展研究,将每单元的课文进行整合再进行教学。“单元整合”一般说来就是以一个单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以一篇或两篇带动整个单元教学,把讲读、自读、练习、写作、考查等环节有机地灵活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单元主题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发展,教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进一步地实现“顺学而导”的教学研究。

  二、教学背景分析

  我将从教材和学情两方面进行分析。

  1、教材分析:

《白杨》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教材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第一篇是《井》,还有《天窗》和《诺言》两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是以状物为主的文章,通过对事物的具体描述,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井》和《天窗》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白杨》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2、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们五年级组试着将课本中各单元的课文进行重组整合,然后以模块形式开展教学。《白杨》一课安排在第二模块的教学中完成。

  第一模块:初读粗知,理清脉络。这是预习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读一单元的课文,完成自主预习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并进行词语的积累。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能够按不同内容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及写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模块:精读品悟,拓展延伸。这是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学习表达方法的模块。教师将课文按状物类的文章题材重组,经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带一”的学习方式。所以,《白杨》一课我采用“一带一”的方式学习借物喻人文章的表达方法。通过批注、交流、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对于学生来讲,由于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可能对当时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过渡:根据本课所处位置和教材特点,针对五年级学生认知规律,依据新课标提出:“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的理念,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批注、交流、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途径,体会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拓展阅读《落花生》,学法运用。

  其中第一点和第二点是本课重点, 通过多种途径,体会课文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也是本课难点。

  过渡:本着“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根据重难点中“学习《白杨》的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四、教学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流程是:

  整体回顾,导入新课。——自主学习,了解白杨特点。——合作探究,学习表达方法。——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教学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如下:

  1、整体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先和学生们一起回顾了在第一模块的自学中完成的预习任务。我们在初读的基础上能判断体裁,学习了按不同内容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并写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明确了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本单元课文,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在齐读课题后,让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白杨的印象。引入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第七单元预习模块完成的任务,出示图片时,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出《白杨》这篇课文。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

  2、自主学习,了解白杨特点。

  在了解白杨的特点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先整理质疑,整体感知。教师预设问题有:

  1、白杨有什么特点?

  2、爸爸表白什么样的心?

  3、爸爸在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第一个问题指向课文第13自然段,第13自然段以爸爸的语言为主。爸爸的话是对前面孩子们的话的总结提升,又与第15和17自然段勾联,形成上钩下联的关系,是学习借物喻人表达方法的重点段。教师设计了:(1)默读划批,搜集信息,了解白杨的特点。(2)用一段话总结评价,加深对白杨特点的认识。(3)指导朗读,小结提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白杨特点。

【设计意图:爸爸的语言是全文的重点段,在这里教师通过学生默读、批注、交流,揣摩人物的语言,了解白杨的特点,为下面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铺垫。】

  3、合作探究,学习表达方法。分三个层次完成: 第一层次:学生搜集文本信息,感受艰苦环境。

  通过学生自由读第15自然段,指名填空,再次朗读,抓词语感受边疆的艰难环境。

  第二层次:借助文本补白,走进人物内心。从三个“只知道”探索孩子们所“不知道”的。

  师请学生联系材料说一说孩子们不晓得什么。

  学生补充孩子们多个不晓得的历史资料,教师随着学生交流新疆建设兵团的生活环境、工作状况??资料,出示图片,并配有画外音。实际是对学生补充资料的总结:无数边疆建设者就是这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这时,教师问:“你知道爸爸在表白自己怎样的心了吗?”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第15自然段是全文的难点段,教师通过学生填空品读,文本补白,将现实中的艰难环境与人物的高尚行为建立起矛盾冲突,以凸显人物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三层次:文本上勾下联,体会表达方法。

  教师请学生再次读一读第13自然段,用回读加深理解。借以发现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引导学生从对白杨特点的了解,过渡到理解爸爸就是具有白杨品格的人。

【设计意图:从三个“只知道”探索孩子们所“不知道”的,这是课文难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搜集文本信息,感受边疆的艰苦环境;师生交流边疆建设的资料,进行文本补白,使学生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再次回读第13自然段,使学生发现白杨与边疆建设者的相似处。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从而加深理解爸爸就是具有白杨品格的人,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学生领悟到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理解最后一自然段中白杨的象征意义: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爸爸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为他们将来成为祖国有用之才而感到欣慰,所以从心底发出微笑。

  最后齐读第13自然段,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寄予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蒸蒸日上的美好祝愿。

【设计意图:教师对于爸爸的语言的处理,从搜集信息到了解白杨的特点;从文本补白到感悟爸爸的心意;从发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到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围绕爸爸的语言,解决学生的3个问题,尊重学生的感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当引导,使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能够由表及里,深入理解文意,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4、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新课程把课文视为教学的“材料”或“资源”之一,它无非是个例子,不是完成课程目标、教育教学任务的唯一课程资源。所以我设计了:

(1)整体回归,总结学法。

  教师问:“课文为什么以“白杨”为题?我们是怎样学习课文的?”回归题目,总结学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到课文以白杨象征边疆建设者,是借物喻人的文章。我们是通过批注、交流、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先抓住所描写的“物”的特点;再运用比较、勾联、拓展资料等方法理解人的思想感情;然后找出“物”与人的相似处,建立联系,感悟“物”所象征的人的精神品质;最后回归题目,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小结《白杨》的学法,为下一步学法迁移,自学《落花生》做准备。】

(2)作者简介,课外延伸。

《白杨》的作者是袁鹰,他的不少作品,特别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诗歌、散文,都曾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教师建议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读一读推荐的篇目,进一步感受名家名篇的魅力。

【设计意图:《白杨》是名家名篇,教师在介绍作者的同时,推荐了一些书目,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积累素材。】

(3)学法迁移,阅读检测。

  通过学生学法迁移,将人教版第九册的《落花生》课上阅读。教师以当堂检测的形式,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体会文章主旨的方法和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设计了3个问题:

①这篇文章以()为线索,写出它的哪些特点? ②父亲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③本篇文章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目?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然后,通过学生反馈交流,检查效果。

【设计意图:学法迁移,以“一带一”的形式让学生自学人教版第九册的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当堂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体会文章主旨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将拓展阅读引进语文课堂,并做到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如下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从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是学生学法迁移,通过拓展阅读《落花生》,当堂完成检测。在反馈交流中,教师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体会文章主旨的方法。是否能抓住“物”的特点,找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是用《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以教师自评和随机抽取学生评价的方式完成。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我校高段的语文教师在开展蒲黄榆三小构建“主题式自主阅读”校本课程体系研究中,将每单元的课文按体裁、题材、表达方法、语言积累等不同主题,进行单元整合,通过比较课文的特点,找出单元的整合点。以本单元为例,就是按照状物类文章的体裁进行主题式单元教学。《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文章,具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采用“一带一”的方式学习这类借物喻人文章的表达方法。

  第一,一课一得。《白杨》和《落花生》都是通过批注、交流、揣摩主要人物的语言,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重难点是学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第二,解决质疑的三个问题是围绕课文的第13自然段(即父亲说的话)展开,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教师对于爸爸的语言的处理,从搜集信息到了解白杨的特点(即物的特点);从文本补白到感悟爸爸的心意(即人的精神);从发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到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即探究物与人的相似之处);最后回归题目,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尊重学生的感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当引导,使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能够由表及里,深入理解文意,体会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以上说课如有不到之处,还请评委批评指正。感谢您的聆听!

《白杨》说课稿[合集]2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热情歌颂他们不但把自己奉献给新疆,还为边疆培育下一代建设者的精神。50年代,数以万计的各式人才涌向新疆,甚至把自己的子女带到新疆,扎根新疆,开始了艰苦创业,建设者多达1330多万。《白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那个年代,那种热情,对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或许都有些陌生,更何况是生长在现代社会的孩子们,“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所以,如何通过文本,让他们了解那种精神、又如何把那种精神和现代社会联系起来,让他们所接受都是很重要的。下面我就《白杨》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说目标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A类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B类目标:

  1.认真读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C类目标:

  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感悟,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情,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上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阅读要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关于“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在上个学期也已经接触过了,比如说《落花生》,文章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上个学期的要求比较简单,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明白文章深蕴的道理,但是这个学期的要求提高到“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就是在理解文章的含义之后,还要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并由此延伸开去。

  五、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

  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理解——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六、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五自然段到第十七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单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新词: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并配上兄妹俩的争论录音。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朗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①白杨有什么特点?②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③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④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三)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至可以明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他们逐步释疑,深入地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提示: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然后请他们讨论爸爸的三句话说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接着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雪搏斗的情景,触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5至17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还是,他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

(3)学生领悟到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深情地转述在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憾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接着引导学生大胆想象40年后当今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引导学生展望在边疆建设者的努力下西部美好的前景。

  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八、说板书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

  板书:高直

  白杨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借物

  生命力强|

  |

  爸爸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喻人

  教育子女

《白杨》说课稿[合集]3

《白杨》说课稿

  古城小学姚利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3课《白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特点:《白杨》这篇课文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是:①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细节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变化;②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引人深省,发人深思。

  2、教材位置:《白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的专题是“走进西部”,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要让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立志建设西部。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继续培养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这对于学习本文来说有较好的基础。关于“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生也并不陌生,在五年级上册的15课《落花生》一课中已经接触过了。对于本课来讲,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学生可能对当时祖国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建设这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所处位置和教材特点,针对五年级学生认知规律,依据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深入体会

  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2、教学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故事性比较强的特点,要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让学生能自己从阅

  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可以采用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结合时代背景、抓重点词语、读写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适当的结合课文内容设计课件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可用2课时完成全篇课文教学,第一课时包括“导入新课,全文初探,重点深究,总结全文”等环节,第二课时包括“领会表达,拓展延伸”等环节,重点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全文初探,质疑问难,整体感知

  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汇报预习收获,在这一环节中,力图解决

  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全文的主要内容,二是要解决一些重点词语的读音扫清阅读障碍。

  三、浏览全课文,质疑。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1、白杨有什么特点?

  2、爸爸表白什么样的心?

  3、爸爸在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教师总结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也为下面的学习确定了方向。】

(二)抓重点词语,感受戈壁生活

  教师出示几张戈壁滩的图片,请学生谈谈看后的印象。然后出示课文的第一

  自然段,重点理解“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感受戈壁滩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意图:目的是让学生抓重点语句体会戈壁滩的荒无人烟和恶劣的条件,为

  后面感悟爸爸的优秀品质做铺垫。】

(三)重点深究,体会西部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1、默读4-16自然段,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引导学生试

  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

  抓重点段12自然段,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抓重点语句,体会白杨特点。

“同学们,请你自己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这段话,想想爸爸眼中的白杨有什

  么特点?把重点的词句画下来。”

  这一层次的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哪儿??哪儿”“不管??不

  管??总是??不??也不”体会白杨树高大挺直、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爸爸对白杨的感情:“多么高大的白杨树!多么坚强的白杨树!你体会到爸爸对白杨树的情感了吗?你能体会着爸爸对白杨树的欣赏和赞美之情读一读吗?通过指名读、评读、男女声比赛读、齐读的形式,读出爸爸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第二个层次:了解当时的情况,揣摩爸爸的心愿。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第二个问题:“爸爸表白什么样的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第15至16自然段,静心思考。”

  学生充分读书思考、交流。明确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同样,边疆需要爸爸,爸爸就在这里扎根。

  交流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现在,孩子们知道些什么?那么他们

  不知道什么呢?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出示课件,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见课件)有了这些了解,你对这位父亲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再次出示第12自然段,回读,加深理解。看一看,爸爸和白杨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引导学生从对白杨特点的了解,过渡到理解爸爸就是具有白杨品格的人。通过对比理解,总结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是啊,爸爸赞美白杨树,其实也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是在赞美千千万万

  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读一读这段话!

  这一段看似在描写白杨树,其实是在赞美那些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们。这样的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第三层次:抒发情感,寄情于笔

  当学生回旋于情感浪尖,心潮澎湃的时候,有一种渴望表达的冲动。此刻,适时地开启他们心灵的闸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我,就显得必要而恰如其分。因此,写一写“你想对这位父亲(或像他一样的边疆建设者们)说些什么?”,让学生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可使他们的阅读感受得到升华。

【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分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感悟情感、领会表达。以期达到文意兼得的效果。】

(四)学习最后一段,加深对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精神的理解

  学生领悟到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自然段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在沉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才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深情地转述在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五)质疑延伸,领会表达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

  同学们,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在文章中,爸爸的神态有多次变化,每一次的神态变化中,你能读出怎样的心理变化呢?请同学们课下思考,下节课我们再来讨论。

【意图:一堂课的结束应该是新思考的开始,因此,我抓住本文表达上的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思考,相信学生在课后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六)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篇目: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积累词句

  六、说板书设计:

  3、白杨

  高大直立

  白杨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

  扎根边疆

  爸爸建设边疆

  无私奉献

  借物喻人

《白杨》说课稿[合集]3篇 白杨树说课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