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时间: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6篇 小数的说课稿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6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2520个字,阅读大概需要6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小数乘小数》说课稿6篇 小数的说课稿,供大家阅读。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6篇 小数的说课稿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二、说教法、学法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的方法,先告诉学生可以把竖式中的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来计算,再结合直观图示讨论,按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有的数?启发学生理解,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等于把原来两个因数分别乘以10得到整数,因数扩大100倍,积也就积也就相应扩大100倍。因此要得到原来算式的积,应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0。除此以外,学生可以通过单位换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积后再换算成平方米。学生可以通过对笔算结果与估计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三、说教学程序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前一节课《小数乘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得出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笔算和口算。

  2、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积里小数点的位置。让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用"0"补足。

  教具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二、 教法、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单一的算理算法及技能训练,学生深感计算枯燥、错误百出。计算本身有很强的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常常是现实的、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这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教法、学法指导上应着重突出以下几点、

  1、情境教学促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课创设了计算小明卧室内几种物品占地面积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促发展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在让同桌合作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班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三、 说教学程序

  (一)、在"情境"中引发问题(出示例2的平面图)

  昨天我们参观了小明的新卧室,并且运用集体的智慧帮他算出了卧室和阳台的面积,小明非常佩服大家。今天,他又邀请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房间的新摆设,并且想再次考考大家:在他的新卧室里,你们还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哪些是你们已经会解答的,哪些是还需要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的?你们有信心吗?

  1、 说说:图上又告诉了我们哪些新信息?

  (学生发现的信息应该是:房间里多了床、床头柜、写字台、书橱、阳台上多了花架,以及每样物品后都有一道乘法算式,也可能有学生知道乘法算式的意思。如果没有可选择一道乘法算式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或者发现表面是长方形的家具有哪几样,它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表面是正方形的物品它们的边长各是多少。)

  这里可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并排板演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现代心理学表明,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抑制到兴奋,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这个环节以帮助小明计算家具占地面积以及寻找新知来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复习了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桥梁,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探讨"中解决问题

  1、尝试计算,发现问题

  问:这些数学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它们和昨天学习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小数乘小数)

  师:在小数乘小数这一课时,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

  (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计算要求:每人选做一题,如果在做题时有新发现或有疑惑的,可同桌交流。)老师巡视

  指名展示作业,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或疑惑,并且说说自己的处理方案。 以及遇到这样的问题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选做1.95×1.1的同学应该毫不费力就能完成,并且发现自己所做学题就是昨天学习的类型,而选做别的习题的同学可能就会说出自己在点小数点时的困惑并能根据小数点移动规律来确定解决方案。)

  2、 利用检验,解决问题

  问:用这样的方法计算正不正确呢?

  现在我们就以计算花架占地面积的算式0.28×0.28为例,谁能有一个快速的检验方法?同桌可讨论一下。

  (学生可能用估算的方法,也可能用计算器进行检验)

  根据学生的回答,肯定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向同桌、向全班同学叙述自己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学的"小数乘小数"里的新内容积小于1的情况,计算时要注意: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来补足。)

  根据你们刚才总结的计算方法,你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小明卧室内另几件家具的占地面积吗?

  要求:同桌两人每人选做两题,做完后互相检查。

  小组派代表汇报计算情况,并说说遇到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时候怎么处理的。

  (设计意图:周玉仁教授倡导: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 环节在推进过程中我都力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验证、解决,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3、针对练习、强化认识:

  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0 .7 1.0 5 0.1 8

  × 0. 9 × 0.0 6 × 0.3

  6 3 6 3 0 5 4

  提出:要注意什么问题?

  三、在"练习"中拓展问题。

  1、说说积是几位小数

  0.67×0.13= 1.02×0.76= 0.045×14=

  2、解决实际问题。

  (1)一块长方形铝板,长0.85米,宽0.6米;一块正方形铝板,边长0.72米。哪一块铝板的面积大一些?大多少平方米?

  (2)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0.5公顷,1.2小时可耕地多少公顷?0.75小时可耕地多少公顷?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 )=0.024

  (设计的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 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

  四、趣味探索。

  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道题,再直接填出后两道题的得数。

  0.3×0.3=

  0.33×0.33=

  0.333×0.333=

  0.3333×0.3333=

  0.33333×0.33333=

  学生自主探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计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0.28×0.28=0.0784 (平方米 )

  0 .2 8

  × 0. 2 8

  2 2 4

  5 6

  0 .0 7 8 4

  答:花架的占地面积是0.0784平方米。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3

  一、研究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中第二节“小数乘小数”。小数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整数乘小数以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本节课教材的编排是以换玻璃的活动引入小数乘小数的学习,由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乘法计算,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小数乘法,当学生列出“1.2×0.8”的算式来求长方形玻璃的面积时问题油然而生:“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学生根据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经验,自主尝试,小组合作,再一次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使学生又有了一次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新知识的体验。

  2、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4、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二、教法、学法

  教法: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学习中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造能力。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引入。课前通过两道练习题,复习了前面学生学过的有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课学习小数乘小数做好铺垫,同时也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小数乘小数”。

  (二)尝试自学,发现问题。多媒体出示课本例3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畅所欲言),现在宣传栏上的玻璃坏了,我们需要更换一块新的玻璃,你知道这块玻璃需要多大吗?这时学生可能会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究的欲望与兴趣,也感悟道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三)尝试交流,生成问题。学生列出算式1.2×0.8,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算式与我们前面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对于小数乘以小数该如何计算,让学生先自己独立尝试,然后小组交流。这一尝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由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切入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的自己的理解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四)尝试探究,解决问题。通过刚才学生的独立尝试以及小组交流,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和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从而得出在计算小数乘小数也可以按照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把小数转化乘整数进行计算。对于1.2×0.8,要把1.2变成12,则扩大了10倍,0.8变成8,也扩大了10倍,两个因数都扩大了10倍,则它们的积扩大100倍,那要得到原来的积,就应该把所得的积缩小100倍。

  (五)尝试归纳,整合提高。再让学生认真观察例题的解题过程,然后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A、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B、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C、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通过学生的讨论汇报,我们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六)尝试应用,提升能力。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我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的特点在积中点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我还设计了一组列式计算题和改错题,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设计了一个生活实际题: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46。2元,买这样的面料5。7米,应付多少元?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七)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总之,本节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学生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老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二、说教法、学法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比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比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老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比比如: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的方法,先告诉学生可以把竖式中的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来计算,再结合直观图示讨论,按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有的数?启发学生理解,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等于把原来两个因数分别乘以10得到整数,因数扩大100倍,积也就积也就相应扩大100倍。因此要得到原来算式的积,应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0。除此以外,学生可以通过单位换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积后再换算成平方米。学生可以通过对笔算结果与估计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比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老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老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老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老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老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比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5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基础无非是四年级中因数的变化引起积变化的规律和五年级小数乘整数的知识,我们的老师都以这两点为突破口,教学细节存同求异各有方法,可以看出五位老师都是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的。五节课的基本思路大同小异常,都是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在不断产生疑问中,自然而又流畅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基本环节大致都分为:

  1、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生活即教育”,数学的知识只有来源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是积极的主动的。五节课,五位老师分别通过新校园教室面积的计算、篮板面积的计算、房屋面积的计算,从小数乘整数的式子引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式子。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从学生个体的内心产生急于需要弄明白怎样计算的冲动,而自然过度到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中。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准备条件。

  2、尝试计算、自主探索,主动获得小数乘小数的算理。这一环节大致都是让学生估算,掌握估算的技巧,然后联系原由的学习经验学生独立尝试小数乘小数的计算,然后重点都放在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的理解上,都做到了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计算,更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计算。在这一环节中,五位老师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有个人独立自学尝试,有同桌交流相互探讨,有大组合作动手实践的。学生的思维在这段教学中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3、运用计算法则,实践联系解决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必然又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五位老师在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与算理的基础让,应用生活化的练习让学生的知识得到系统的整理与巩固,并不断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是最后一个评课的,前面评课的老师比较全面的对课进行了评价,我只有几点思考和大家一起共免:

  1、关于估算。

  估算的方法比较多样,根据不同的算式,正确的答案可以在估算结果的左右,也可以在两个估算结果的中间,只要学生能说出估算的方法,那么这样的估算都是有效的。而有的老师在课中的估算只涉及到一种,似乎有所缺陷。

  估算放在哪里?本节课许多老师都是把估算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可以放在哪?算式初始,可以根据算式进行估算,大致把精确的结果框定一个范围,也可以放在得出正确结果以后,对这个结果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所以有的老师即使上课中开始把估算这一环节遗忘了,也大可不必把那估算的环节生硬的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其他老师都知道你是把教学环节给忘了,你现在是在补教学环节。忘了就忘了,可以在得出计算结果后补啊,用估算来检验,这样补的环节自然也能很好的完成估算教学。

  而且估算是学生的一种内在本领,不是在新课的时候当环节交了就好了,当学生在练习巩固中出现错误时,也可以用估算迅速的判断结果的对错。要让学生把估算内化为自己的本领,自然而然的应用于自己的计算中。这点任阳的王芳老师做的比较好,她在巩固练习中最后安排了一组判断题:

  (1)1.25*3.2=4……( );

  (2)8.05*1.2=4……( ),这组判断第一个需要学生去计算的,第二个计算不如去估算。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明白估算真的很有价值。

  2、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体现的教师的情绪,而教师的情绪更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对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很容易但到,何小吴津老师的课学生的情绪是饱满的,上课是积极的,学生的回答发言既探究活动是活跃的,这和该老师的语言调动是分不开的。作为借班上课,课前的谈话还是比较重要的,要让课前谈话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为课的开展做好铺垫。同时教师的语言要科学简洁。最起码做到不罗嗦,教师说的少,目的是让学生学生的表达更充分更自由。同样是小数末尾“0”的处理,有的老师说“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撇去”,有的说“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划去”,有的说“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化简”,数学语言需要表达的严谨和科学。再次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平等赋予激励的。我摘录了何小吴老师的三句话:

  1、同学们你做完后坐好,我就明白你完成了。

  2、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老师很满意,第二个发言的学生说得完整老师满意。

  3、没关系,我们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教师不经意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会,平等钦敬的人文关怀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

  3、传统教学媒介与多媒体的比较。

  五节课,大家不约而同的都使用了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将例题思考过程算式等都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利用多媒体强悍的呈现力和灵活的交互性,让课变的生动,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有一节课老师还用到了7块小黑板,挂在黑板上形成了独特的板书结构。这几快小黑板的作用不亚于多媒体的展示,最起码多媒体展示后就没了,而本课的重点利用小黑板始终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小黑板之间的相互移动与对比也能很好的让学生发现新知、探究新知。至少在这节课上,小黑板的手段不输给多媒体。其实有的课,特别是平时的家常课真的每节课都去做课件,那真的很费时间,而且使用的效果也不一定比小黑板等其他传统教学媒介好,那么我们就要合理利用仅有的教学手段,上出有特色的好课。

  4、课堂作业。

  公开课不留作业似乎成了惯例。我们五节课都没有布置课堂作业,我觉得作为计算课,在课堂上加强了计算训练的话确实可以不留课堂作业,或者要留在课内也能完成。但我就在想,我们平时的课也能不留作业吗?我们需要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不断努力。作业可以直接写在书本上,今天的课有3位老师直接用了课本将练习写在书本,有1位老师设计了作业纸。

  以上的想法比较乱,我是想到哪写到哪,有许多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小数乘小数》。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点的位置变化及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又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2、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以计算客厅面积、沙发占地面积的活动引入小数乘小数的学习,人教版教材是以计算宣传栏玻璃的面积问题引人小数乘法的学生。两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以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乘法。

  冀教版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活动:①先估算一下,再用竖式计算。②动态显示“4.8×3.6”的竖式计算过程:先将两个因数4.8和3.6,都扩大到各自的10倍,变成48和36,然后求出积,使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因数同时扩大到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到100倍;最后再看积,由于积已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要使积不变,必须将扩大后的积1728缩小到它的1/100,得17.28。用计算器验算。

  本节课的关键是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冀教版教材呈现三个层次:客厅的面积计算,呈现计算过程,给出小数点的位置。沙发的面积,呈现计算过程,未给出小数点的位置,提出问题“小数点应该点在哪儿呢”,引发学生思考。()茶几的面积,学生自主尝试。人教版教材在给出例3的问题情境后,呈现了计算过程,并提出问题“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并通过例4的问题讨论,明确给出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比,得出冀教版教材的编排具有引导性和自主探究性,人教版教材更具有指导性和直接性。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冀教版教材比人教版教材多安排了“小数点位置变化”的学习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我将目标制定如下: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客厅图片,客厅里都有些什么?

  出示客厅相关数据:长4.8米,宽3.6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客厅的周长,客厅的面积)

  聪聪家客厅面积有多大呢?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4.8×3.6=

  A、估算一下客厅的面积有多大。

  B、怎样用竖式计算呢?

  (二)、自主探究

  1、打开课本自学4.8×3.6的竖式计算过程,小组交流:为什么积的小数点点在7的后面。

  2、反馈:为什么积的小数点点在7的后面。

  3、出示问题:客厅沙发的宽是0.85米,长1.8米,沙发占地多少平方米?

  学生列式计算。

  问题提示:小数点应该点在哪?小组交流。

  4、反馈:小数点应该点在哪?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5、出示问题:茶几的宽是0.45米,长是0.9米,茶几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A、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B、自主完成并展示。

  6、知识巩固

  先判断积有几位小数,再用竖式计算。

  2.72×0.8 0.15×0.08 3.7×8.2

  (三)课堂小结

  小数乘小数怎样计算?

  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6篇 小数的说课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