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汇编6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汇编6篇),供大家赏析。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汇编6篇)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

  1、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测量吸管的长度,再通过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画出一分米的线段,最后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测量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体验1毫米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或磁卡,感觉1毫米的厚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单位的实物来。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知道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再数一数有几小格,从而得出结论。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教学课本例1。

  教学目标: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运用到时机生活中。

  教学重点难点:由直观到抽象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策略:同图示法和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学了哪些长度单位、哪些面积单位。然后再看图、画图或比划相应的长度与面积单位,进行对比。除了强调两种单位的区别,也应提醒学生注意它们的联系。如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等。区分了两种单位的含义、图形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加以区别,即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时候使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使用面积单位。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例2、例3。

  教学目标:在理解面积意义的基础上,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于解决问题中。

  教学重点难点: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沿着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方向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等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用小正方形拼摆大长方形大正方形中,猜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数小正方形中,在观察讨论中验证猜想,在图形的变换练习中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再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九的内容。

  教学目标:复习巩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及对比周长与面积。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源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策略:以源于现实生活实际问题为主,通过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对比练习,以及稍有变化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究练习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与巩固。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例4。

  教学目标: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运用进率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教学策略:按1∶1的比例,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在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内画出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类推出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两个土地面积单位,了解它们的实际大小,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会用进率进行换算。

  教学策略:公顷和平方千米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具体了解1公顷有多大,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并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如果有条件,可以再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学生看一看1公顷的土地有多大。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

  教学目标:巩固梳理本单元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先进行基本知识的复习梳理,再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各种练习,巩固本单元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分数的认识”。它位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在说课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能够理解整数的意义。另一方面,学生已经懂得了平均分,知道如何将物体按照所要求的分数进行平均分配。这都为学生学习分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小学生较难理解。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教法与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学法:课刚开始,教师就设疑,让学生用拍手的方式回答怎样平均分。当1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的时候,用拍手不能解决,学生就会出现认知矛盾。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怎样表示一半。认识了二分之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各种方式认识、表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得新的知识

  二、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首先从生活中引入分数,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表示半个月饼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知道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 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通过观察涂色部分所占总体部分,认识“几分之几”。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4、在练习、反思与评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地认识

  到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种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预设方案

  1、故事导入,激发情趣

  通过王妈妈帮双胞胎女儿过生日的故事导入,先将4个苹果分成2份,每人几个?(可能不是平均分,不公平,引出平均分),再将2个小熊平均分成2份到1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怎么表示这"半个"?

  当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时,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半,并作集体交流。交流是要让学生说清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一阶段的教学,复习"平均分",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学习1/2(1) 板书课题,直观演示,强调平均分

  师: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现在我们就来帮他们分一分(将一个月饼分成一大一小)

  (这里故意用错误的动作引起学生的质疑,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师:他们每人分到的半个月饼,在数学里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

  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试问孩子们刚刚一大一小的月饼能用1/2吗)

  (2) 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各部分名称

  指导学生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

  (3) 提高认识

  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1份是整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4) 强化平均分 (出示题目)

  师:同学们,你能判断这些图中哪些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的?

  (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用多种手段加强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初步体验分数的意义)

  (5)认清1/2的含义

  随机分给学生不同的纸片(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星形),折出纸片的1/2。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2。渗透单位"1"相同,则其1/2也相同,单位"1"不同,则其1/2也不相同。为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埋下伏笔。同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突破重点。]

  3、 认识几分之几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等办法来表示分数。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写出的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3)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4)师引导学生小结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通过1/2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再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创造、拓展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学生的办法也许五花八门,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就应该给予肯定。

  (5)教师引导像1/2、1/4、2/4、3/4、4/4,的数都叫分数,并分数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再次正确指导学生正确地写分数,读分数。

  4、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在练习设计中采用了课本的“练一练”,是由浅入深的基本练习,旨在巩固新知,掌握重点内容。

  (课本55页“练一练”)

  (1) 选择一个正确的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2) 看分数,涂颜色。

  (3) 判断对错,对的给笑脸,错的给哭脸。

  (4) 谁能最快说出一个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而又有趣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有效在巩固了新知。)

  5、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通过小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计划预评估。

  本节课通过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按照“激趣激疑—自主探究—体验验证、深化知识”的过程进行教学,不仅把学生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连,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板书设计:

  分数认识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像1/2、1/4、2/4、3/4、4/4,这样的数都叫分数。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东、南、西、北是在学生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对方位的再一次认识,它为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方位知识和看简单的路线图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有:认识东南西北、辨认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教材在设计上都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是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次之前已经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但是学生在面对地图时,对东南西北的辨认就有一定困难了,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能力目标:学生能识别平面图上的不同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由于学生年龄和知识建构的特点,我把掌握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八个方向的定义,并能辨认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辨别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作为本课教学难点,关键是充分利用空间位置,引导学生认知方向、辨别位置。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是位置与方向的教学,学生的位置感只是从生活中的经验认识所建立的表象,在这样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水平方向分的东、南、西、北等方位的概念,是比较困难,因此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1、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2、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凸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教学:

  (一)谈话激趣,倒入新课

  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做一下自我介绍;介绍好自己后,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也跟我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次介绍,从而引出“为什么同一个人,他一会在你的左边,一会又是在你的前面呢?从而引出新课。

  教师板书:东南西北

  课始师生的谈话,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提出问题,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辨别方向的方法,如:看太阳辨别方向,用指南针辨别方向等等。这样从学生以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汇报、交流,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教师提问:我们站在校园里,你能辨别现在的东南西北吗?你们感觉东在哪里呢?学生猜测,意见不一。并且说说学校的东面都有些什么物体?让学生将物体与方向建立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方位的记忆。“东找到了,你们现在还可以找到哪个方向呢?”预计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西,并且理解东与西相对,南与北方学生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注意进行方法的指导: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的方向排列的或将学生置于学校的具体情景进行理解,从而明白南北相对。这里教师不对学生做统一的要求,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习惯。认识了东南西北,接着我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站队时东南西北分别站着谁?

  随后安排一个开火车找方向的小游戏,让学生闭眼想象,睁眼判断,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层次:辨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教师出示课本上的主题图,介绍在地图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设计的。

  然后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立一个中心点:岗亭,标出东南西北。在找出东、南、西、北方有什么标志性建筑呢?换新的观察点,找相对方向的建筑?如:我们现在新华书店,那它的东面是?北面是?让学生在相互的说,在不同观察点的不同建筑。

  (三)综合应用

  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自己所在城市:重庆,在看看重庆的东、南、西、北方都有些什么城市呢?

  (四)课堂小结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收获与遗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遗憾,因为这是急需解决的。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三年级上册第25——27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是在学生认识了整千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通过操作、合作探究、讨论等形式,学会了对一般四位数的认识,掌握它们的读法和写法,并理解这些数的具体含义,为今后五位数、六位数------的学习作了知识的准备和学习方法的铺垫。同时,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数的含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理解这些数的含义,掌握其读法、写法。

  2、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态度。

  3、培养学生大胆思维、积极实践的精神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教材从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注意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以加强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例题先借助计数器,让学生按照数的组成认、读、写各数位上非零的四位数;接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计数器,自主认识中间有一个零或连续两个零的四位数,结合数的组成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学会相应的读和写。然后让学生根据计数器上算珠表示的数,试着读写末尾有两个零或中间、末尾都有一个零的四位数,并通过交流、比较,确认读写方法,加深对数的理解。最后,通过“想想做做”第1——3题的练习,让学生由直观到抽象,进一步巩固一般四位数的认、读和写;接着,教材通过“想想做做”第4、5题,让学生联系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读、写数,感受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同时,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认、读、写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教学难点是中间有零、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

  [说教法和学法]

  一、以旧引新,促使知识迁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千以内数和整千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数经验为基础,以旧引新,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迁移,并激活学生思维。

  二、适度开放,促进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本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利用知识的迁移,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手、口、脑并用,自觉去探索,去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的含义及读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三、联系生活,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课前的搜集资料,到新课的展开,再到课内的交流信息,每一环节的设计处处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在现实世界的应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引新

  1、谈话:小红家今年要搬新家啦!他们全家打算为新家添上一些新的家用电器。瞧!他们一家来到了商店。

  2、播放录象:琳琅满目的家用电器。

  对话:

  小红:妈妈,快来看呀!这儿的微波炉好便宜啊,只要365元,我们买一台吧。

  妈妈:好哇。

  录象暂停,师板书:365,让学生读一读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然后说说它的含义。

  3、继续播放录象:小红一家来到了洗衣机旁。

  对话:

  小红:妈妈,你看,这台洗衣机多漂亮呀,不如我们也买一台吧,这样你就不用自己洗了。

  妈妈:真是个乖女儿。

  录象定格画面:一台洗衣机及2365元的标价。

  4、师设疑:你知道这台洗衣机多少钱吗?小组内试着读一读。(板书:2365)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再现学生生活中购物情境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新课展开

  1、教学中间没零的一般四位数

  (1)组内活动:试着读出“2365”这个数。

  (2)全班交流:

  读一读:指名几个学生读。

  比一比:365与2365这两个数的异同。

  拨一拨:在计数器上拨出2365,体会:只要在365的基础上,再在千位上拨2颗珠子就是2365了。

  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写一写:先指名说写法,师范写,学生练习。

  (3)小结:2个千、3个百、6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二千三百六十五。

  ●由于学生已有了千以内数的读写这一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注重的是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在独立尝试中学习新知,体会四位数与三位数的区别和联系。

  2、教学中间有零的四位数

  (1) 继续播放录象并定格在空调及“3052”的标价上。

  (2) 师设疑: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数有什么不一样吗?

  那么,这样的数你会读吗?还能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吗?

  (3) 学生活动:读、拨、写。

  (4) 交流:你是怎样读的,怎样拨的?

  (5) 指导写数,强调:哪一位上没有就用0表示。

  师:现在正值冬季,商场正在打折,原价3052元的空调现价只要——(画面出示打折以后的空调价格“3002元”)。问:你知道是多少钱吗?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生1:三千零零二

  生2:三千零二

  归纳小结:中间连续有两个0的,只读出一个零。

  ●这一环节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探索知识,感受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试一试”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同桌互说自己的想法。

  (3) 讨论比较:7400和7040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 小结:一个数中间的零要读出来,末尾的零都不要读。

  ●这一环节教师由扶到放,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深化知识,在尝试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新知

  1、读数

  师:小红一家逛到现在,收获还真不少,因为商店里价廉物美的商品实在太多了。让我们跟着小红一家再一起去逛一逛吧。

  播放录象:出示各式各样的商品及标价,如:29寸彩电3500元、抽油烟机572元、冰箱2408元、电脑6080元、家庭影院5008元等。

  组长组织组员在小组内读一读。

  2、写数

  (1)给数拍照—“想想做做”第1、2题:师在计数器上逐一拨出“5237”、“4803”、“6005”等数,学生在本子上写出来,并说出各数的组成。

  (2)“想想做做”第3题:师读出商品价格,生写数。

  3、比一比:(结合“想想做做”第4题)

  (1)同桌两人互拨互读,并写下来,看在规定时间内谁读得多、写得多。

  (2)胜出的小朋友可以得到老师送给的精美图片留作纪念。

  ●练习在数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这一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既获得了知识,又得到了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深深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课内活动

  1、谈话:生活中的数无时无刻不在,它能使我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了解社会。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的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新闻发布会,将你收集到的数和信息与班上的同学一起来分享。

  2、学生交流信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经历搜集—交流—体会的过程,感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全课总结

  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几千几百几十几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谈收获及体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

  说教材: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通过跷跷板平衡的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等量代换的理论是比较系统的、抽象的思想方法,在这节课中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说学生:

  由于“等量代换”需要抽象地想象替换,对还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边引导边让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什么是等量,等量可以怎样代换,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感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说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学会根据已知信息寻找事物间的等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验证等活动,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4、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难点:能应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三个大的环节。一是,结合典故,引出等量代换的思想;二是,创设情境,将等量代换不同类型的三种情况,融入到三个不同的情境中,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逐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三是,图形之间的代换,从实物过渡到图形。

  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结合历史故事,引出等量代换的思想。让学生回顾我国古代非常聪明的孩子曹冲,他称象的故事。让学生简要的概括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大象的质量和石头质量相等的这个关系,引出数学中重要的思想“等量代换”,由此引入新课,并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能像曹冲那样敢于挑战生活中类似的难题,初步让学生感受到等量代换在解决问题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创设情境,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创设了三个不同的情境,一是动物园中小动物们的水果交换大会,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动物们成为好朋友,高兴地相约到游乐园里玩耍,玩的种类很多,通过过聚光灯的效果聚焦在了玩跷跷板的两个小动物身上,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情境,跷跷板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中午时分,小动物们恋恋不舍的离开游乐园去餐厅去吃汉堡、薯条和可乐去了,从而引出第三个情境,快乐的餐厅。三个情境串联了起来,让学生在小动物们快乐的氛围中,逐步地学习新知。

  三个情境,前水果交换大会和跷跷板游戏突出了等质的两个量之间的交换,而快乐的餐厅则是等价的两个量之间的交换。在教学中侧重点不同,下面做具体的说明。

  情境一:水果交换大会。三个层次,首先换的是菠萝和苹果,体会天平平衡时,两个量之间相等的关系,体会只有两个量相等才能代换,得到“1个菠萝的质量和3个苹果的质量相等”,形成第一个条件;第二次换的是苹果和香蕉,得到第二个条件“1个苹果的质量和2根香蕉的质量相等”;这两次交换都是可以直接换的,第三次是用菠萝换香蕉,让学生体会到它们之间必须通过中间量“苹果”进行代换,并要求小组合作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圈一圈,清楚地体现出代换的过程,汇报交流时,利用视频台展示学生的成果,交流换水果的方法。并利用白板在演示中的强大的互动优势,让学生在白板上自由的拖拽,演示把苹果换成香蕉的过程,学生边说边演示,不仅形象的再现了替换的过程,而且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互动交流,形象的再现,是白板赋予了课堂以生机和活力。另外,通过对比换前图中有苹果和换后图形中只剩下了菠萝和香蕉,让学生明显的感受到苹果这个中间量在前后代换中所起的作用,

  总之,在换不同水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同时强化了“质量相等,可以代换”的思想,而且让学生在换的过程中想一想、画一画、圈一圈,利用白板的互动作用,体会中间量的作用,逐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方法。

  情境二:跷跷板游戏。首先,是兔子和猴子玩跷跷板,跷跷板平衡,得到2只兔子的质量和1只猴子的质量,然后,直接引出问题:2只熊猫要和几只兔子玩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在这里故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明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缺少条件,也就是熊猫和猴子的关系。接着教师随着学生提出的建议,补充条件“4只小猴子的质量和1只熊猫的质量相等”,让学生小组合作在作业纸上,用比较简捷的方式,体现等量代换的过程,在视频展示学生做法后,仍然借助白板让学生演示代换的过程,清晰明了,并标注算式,将演示过程抽象出算式,指导今后的学习。

  总之,在跷跷板游戏的过程中,一是重点突出,让学生寻找、补充缺失的条件,感受要找到必要的等量关系才能进行代换,体会中间量在等量代换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二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代换的全过程,从不同等量关系入手进行等量代换,展示出学生灵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重视语言表达、推理说明,通过语言,将操作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认知,为建构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系打下基础。

  情境三:快乐的餐厅。重点是让学生运用“推理联想”的方法,解决等量代换的问题。当课件呈现了“4个汉堡的价钱等于8份薯条,3份薯条的价钱等于6杯可乐”两个条件时,让学生展开联想,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创设条件,使问题趋于简单化,由于有联想作为基础,学生很快的解决了“1个汉堡,3个汉堡可以换成几杯可乐”的问题,

  最后小结:“中间量”就像是一座桥,它沟通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巩固应用,提升等量代换思想的现实意义。通过图形代换,猫,狗,鸡玩跷跷板的游戏,以及古人换物。设计意图:用现代生活和古人换物的不同事例,对比出等量代换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其现实意义,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回顾总结,交流提升认识。让学生说一说学习的收获,明确今天所学的“等量代换”中的“等量”,可以是同等质量,也可以是同等价钱、同等数量……,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更多的问题。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汇编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