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时间: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合集9篇)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篇1

  学习目标: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思路,了解登月的过程。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方法:通过朗读探究合作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要点:预习课文,能筛选、概述文章内容。理清思路,了解登月的过程。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学习过程:

  一、学生展示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白板展示

  1、请总结写月亮的古诗句。

  苏轼 (宋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李商隐(唐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白居易(唐代)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长恨歌》

  辛弃疾(宋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王安石(宋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2、给加点的字注音。

  guān cè hé yù chàng shén chéng bēi áng gū

  观 测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昂首 一叶孤舟

  yáo qiāo shà xuán tuǒ zhuó xīng yuè

  遥遥在望 铁锹 大厦 舷窗 椭圆 着陆 兴奋 飞跃

  3、解释词语

  畅谈:尽情地谈。

  神往:心里向往。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昂首挺立:形容高高的直立着,很庄严、威严的样子。

  一叶孤舟:像一片树叶一样的一只船。比喻孤零唯一。

  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远远地望着不能够接近。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篇2

  一、设计思想:

  本课是一篇比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全文除了登月知识比较抽象以外,其它如文章的思路、结构、语言、写作方法、说明方法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技巧,因此在这些方面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讲,而且本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因此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登月知识的学习课并重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课件制作简单明了,其中的几幅图片或视频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登月的过程,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化为可视的形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了解有关人类登月及其它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科学探索方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有:1、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练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学会快速阅读文章。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五、教学过程及课件操作

  (一)导入(点击鼠标,出现《月圆月缺》动画)

  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这明月多么皎洁!它时圆时缺,引起人们多少神往!(点击鼠标,出现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画的是嫦娥奔月。传说嫦娥为了抗拒坏人,吞下了两颗不死药,飞上了月亮,从此,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棵桂树,一只玉兔。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人们多么希望到月亮上去看一看啊!终于有一天,月亮上有了人类第一个足迹。人类是怎么把自己的足迹留在月亮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长超的记实报道《月亮上的足迹》。(点击鼠标,出现本课件的封面)请大家翻到课本78页。

  (二)整体感知(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要求:

  先请同学们标好自然段序号,然后速读课文。本文约有XX字,按照500字/分的速读要求,应在4分钟内看完,大家有信心吗?

  2、学生速读(4分钟左右)

  3、抢答下列各题:(目的:通过回答上述题目,既训练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又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抢答中形成本堂课的第一个高潮。)

  (1)人类在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

  (2)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首先踏上月球?

  (3)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4)本次登月中的火箭和飞船的名称各是什么?

  (5)人类第一次登月探险历时多少小时?

  1、教师用一个问题小结: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点击“返回”,回封面)

  (三)重点揣摩:(目的:通过重点揣摩“飞船升空”和“登月”两个环节,加强学生对登月过程的理解,同时完成“能力目标”1、2。)

  教师讲述:本文介绍了美国三位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体现在哪些段落呢?你能把这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吗?(在封面上点击“重点揣摩”,出现题目1)

  1、登月的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目的: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师讲述:大家看这四个阶段,你觉得哪些是最精彩的部分?下面我们就重点学习这两个阶段的内容。请大家精读5—10自然段,完成2、3题。(点击鼠标,出现题目2、3)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亮进军的路线图,并作简要说明。(学生画的路线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后(大概三分钟,视当时情况而定),请小组派出代表回答上面第一个问题。再请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路线图。

  最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登月轨迹图可以放两遍,播完再次点击即可。)

  (点击鼠标,出现第4题)

  4、借助资料了解登月过程。(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登月过程。)

  (1)播放“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幅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飞船升空”的内容。

  (2)演示“登月”的三张图片。(课件上1至3个数字分别代表上述视频或图片,点击即可,播完后点击“返回”。)

  (上述两题教师不做讲解,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文字或用自己的话分别进行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略提到宇航员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美国人为什么不写“我们美国人……”?(目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无国界的道理。)(点击“返回”,回封面)

  (四)拓展延伸:

  1、去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为我国的探月计划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大家知道我国的探月计划最终目标是什么吗?假设你有一天居住在月球上,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月球基地,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如果学生画不出,即展示想象画,让学生说说想象画的内容。目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2、从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以后,人类又五次成功登上月球,不久的将来,人类还要将足迹留在火星上,想一想,人类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尤其需要有奋斗不息、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甚至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屏幕上打出相应的文字)

  3、教师总结:

  但是,科学永无止境!(随意点击,出现“太阳系”图)大家看,这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但它只是银河星系的一个成员,银河星系里,至少有一千亿颗星星,目前我们知道,宇宙里大约有30亿个星系和无数星际物质,而它们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把沙子。

  (点击“太阳系”图外部分,出现“月球上的足迹”图)

  同学们,这就是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它告诉我们:科学就是力量!在这浩渺的宇宙当中,藏着无数的奥秘。只有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以后才能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攀登科学的高峰!愿我们的同学努力学习,将来把足迹印到火星甚至其它星球上去!(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点击“返回”,回封面)

  (五)布置作业:(点击封面上的“布置作业”)

  作业:(选做题)

  1、想象作文(或想象画):假如让我开发月球;

  2、搜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诗歌、散文或歌曲。

  (必做题)用本课“自读提示”下的词语写一段完整的话。

  六、作业

  本作业分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种,在选做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或爱好选做其中的一题,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必做题则是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课后点评:

  1、导入部分较好,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中课件开头的歌曲在正式上课前播放,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但动画《月圆月缺》中月缺时的图片不够细致;

  2、“整体感知”部分设计为五个小问题,既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体现了短小精悍的原则;同时以抢答赛方式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登月的过程上,同时又把其中的“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设计为重点内容,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4、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机会较多,如小组讨论活动,动手画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到台上演示及学生上台更正其错误,学生看视频和图片自己分析“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三部分的过程,学生上台对照想象画展开想象和分析的过程等,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5、作业部分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水平高低来选做作业,同时必做题中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本课的新词汇,注意到了基础和能力的共同训练;

  6、学生上课气氛活跃,发言积极,特别是在想象画部分,很多学生的想象引起了同学的阵阵掌声;

  7、课件中的交互不要做成直线式,第三部分“拓展延伸”中,“太阳系”图后少了一个按钮;课件封面上应该加上“退出”按钮;

  8、课堂上高潮很多,如抢答赛是一个小高潮,动手画路线图是一个高潮,看视频是一个高潮,看想象画展开想象是一个高潮,但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时,未能掀起一个新高潮,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遗憾。

  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媒体设计

  导入动画《月圆月缺》、图片《嫦娥奔月》

  整体感知文字材料:抢答题

  精读揣摩:

  1、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简要说明;

  4、借助视频和图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

  文字材料:

  动画:登月轨迹图

  “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个视频

  “登上月球”三幅图片

  拓展延伸:

  1、你想象中的月球基地。

  2、人类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3、教师总结

  文字材料、图片

  布置作业

  分选做题和必做题。文字材料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篇3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快速阅读课文,较快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

  2.依据概说--评说的结构方式和按时间发展的阶段顺序,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3.用归纳文意要点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

  4.学习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认识现代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5.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概说--评说"的结构方式;程序顺序(依托时间发展)--登月全过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平实准确的说明语言。

  学习侧重点

  1.用归纳文意要点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2.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和当今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

  3.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自读程序】

  1.梳通了解

①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平实的语言"和"概括各部分的要点"。

②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计时。

③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自读提示"中所列的),查阅字典,弄清它的读音和意义,并读熟写熟记牢。

  2.理解分析

①结构分析

  A.默读课文,按概说--评说的格局,把全文分成三部分。

  B.默读第二部分"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把该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②精读第一部分(1、2自然段)

  A.把课文朗读两遍。

  B.分析第1、2自然段之间的关系,何为主,何为次。

  C.归纳该部分大意。

③精读第二部分(3~18自然段)

  A.第一阶段(3~5自然段)

  A.先归纳各自然段大意,再概括此阶段的大意。

  B.画出第4自然段中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体会它的作用。

  C.画出第5自然段中含有数字的句子,体会它的作用。

  B.第二阶段(6~9自然段)

  A.朗读课文一遍,概括大意。

  B.根据此阶段和上阶段的内容,画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航行路线,并标出时间、距离、速度等。(见后面练习六)

  C.画出此阶段宇航员的行为,体会他们的心情。

  d.赏析第8自然段,想像此时的空间美景。

  C.第三阶段(10~15自然段)

  A.朗读课文一遍,再默读一遍,概括大意。

  B.宇船员登月后做了哪些事,请在书上画出。

  C.体会第11自然段时间数字的作用。

  d.背诵第13自然段的碑文,体会其中的豪迈、胜利之情。

  d.第四阶段(16~18自然段)

  A.朗读一遍,概括大意。

  B.体会第18自然段结语的作用。

④精读第三部分(20、21自然段)

  A.反复朗读阿姆斯特朗的话,能背诵。

  B.概括此部分大意。

  3.小结迁移

①把对各部分和第二部分各阶段的内容概括写在笔记本上。

②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③课本作业第三题。

(解说:上述自读过程重在对登月过程及其意义的理解和体会,学习它的基本写法,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和科学精神。)

【自读点拨】

  1.总体把握

①在思想上要感到当代科技迅猛发展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影响,从而受到鼓舞,努力学习现代科技和文化知识,为科教兴国和人类发展做出贡献。

②各部分及第二部分各阶段的大意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

  第二阶段:进军。

  第三阶段:登月。

  第四阶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2.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课文的结构方式;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②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3.表现手法解说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篇4

学习目标: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思路,了解登月的过程。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方法:通过朗读探究合作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要点:预习课文,能筛选、概述文章内容。理清思路,了解登月的过程。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学习过程:

  一、学生展示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白板展示

  1、请总结写月亮的古诗句。

  苏轼 (宋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李商隐(唐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白居易(唐代)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长恨歌》

  辛弃疾(宋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王安石(宋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2、给加点的字注音。

  guān cè hé yù chàng shén chéng bēi áng gū

  观 测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昂首 一叶孤舟

  yáo qiāo shà xuán tuǒ zhuó xīng yuè

  遥遥在望 铁锹 大厦 舷窗 椭圆 着陆 兴奋 飞跃

  3、解释词语

  畅谈:尽情地谈。

  神往:心里向往。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昂首挺立:形容高高的直立着,很庄严、威严的样子。

  一叶孤舟:像一片树叶一样的一只船。比喻孤零唯一。

  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远远地望着不能够接近。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篇5

——题记

  五月风轻摇长长的裙幅迤逦而来,心头不禁荡起圈圈涟漪,蓬勃而起的思绪一如奔涌的潮水,拍击盘亘已久的青春梦。

  从不更事的孩提到豆蔻年华,这期间的路弯弯曲曲,慢慢长长,写满了一行行或规则或歪斜或重叠的足迹。伴着稚嫩的足音,我始终都在努力地寻找着那座让我魂牵梦绕的青春坐标系。

  我把自己的青春比作一架闪光的坐标系,那上面的每一个亮点,都是我每走一步树起的里程碑。我青春的坐标系,纵轴指向北极,但我追求的不是闲坐月下空数星斗幻想成功,而是潜心苦读孜孜以求;我青春的坐标系横轴指向东海,但我追求的绝非瑶池琼宫海市蜃楼,而是东方那轮熊熊燃烧的太阳。

  年轻的朋友们,在人生的坐标系上,我们都有自己的位置,你愿选择怎样的亮点照耀生命?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篇6

  这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这是本单元第四课,我在想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课了,我想检查一下孩子是否掌握了学习这种文体的方法。

  按着常规教学,我导入新课之前,我就很直接的问学生,谁来告诉说明文需要弄懂哪几个问题。问了好几个同学,告诉我学习的方法就是对文章一段一段的分析。程度好的学生两个孩子,在我的引导下,他们说出了学习说明文需要解决五个问题: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文章的结构、说明的语言。我把这些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记录下了。

  然后我领着学生看黑板上的五个方面,让学生思考,我们要学习这篇文章选择哪个做为突破口,学生们告诉我说明顺序,我坚持着问,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如果把这篇文章分部分,分几大块,程度好的孩子告诉,以时间为顺序,分三大块,登月前,登月的过程,及登月结束。我带领着学生,逐一解决了黑板上的几大问题。

  通过第一个问题的提问,我发现孩子对于前一天所学的知识接受的不好,我原以经过我昨天的指点,孩子应该掌握学习说明文的方法,但是一问,却发现事实并没有我想像的那像我。我在想是没有讲明白,还是学生没有听明白。是什么导致学习效果这么差,看来在学习上,学生们看似掌握了,其实还是没有真正的掌握,作为老师,一方面要反思自己所讲述的内容是不是让学生易于理解,易于学生的接受。老师能不能做到深入浅出。另外,讲第一遍时孩子接受不太好,那么就多讲两遍,让大多数学生接受也就是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明天这个问题我还要问,所提问的对象就是中下等学生,这次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这尖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

  或许,我在开这个单元时,就应把学习这种文体的方法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边学习的过程中,边运用它,做到学以至用。学生在学习中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时是我们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接受的效果不好。每一节课老师都要做一次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下一节课中努力去改变。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明天我们将要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言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速度,让学生当堂掌握,否则课堂效果不好,学生回家复习效果不一好,不要只追求速度而不要质量。一定要把握速度。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篇7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上课前我认真备课,认真督促引导学生预习,基本上做到了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学法。虽然课后听课的教师和领导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但我还是认真做了反思。

  本节课的优点主要有:

  一、导入生动有趣。我首先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入话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又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与本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形式多样,师生双边活动积极。本节课我主要采取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训练了他们快速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整合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主要有:

  一、重难点不够突出。

  二、课堂问题设置之间跨度较大,衔接不够自然,没有切实做到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给学生理解课文带来难度。

  三、课堂评价方式单一,只是教师自己给学生评价,没有让学生相互评价,抹煞了一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四、板书过于简单,不利于为学生今后复习提供线索。

  今后改进措施:

  一、课前反复钻研教材和课标,认真把握课堂重点难点,争取以后课堂做到重难点突出。

  二、认真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篇8

  本文是介绍登月的科学文,重点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明确整个过程以及它在历史上的伟大意义。

  语句疏通难度不大。所以我是在整体让学生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文章写作结构如何?整体感知把握后,再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熟知中间登月的详细过程。

  然后,剩余半节课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让他们分组合作探究,交流提炼,罗列出事件的每一环节,要求精确到分、秒。每一组成员推举一个代表上台把组内讨论结果用演讲的形式报告给全班学生。这样设想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娱乐性,积极性,思想碰撞以便更快更好的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信息。

  实际课堂表现如我预想的一样顺利进行。

  学生的参与性很高,可是在最后代表一各个上场演讲时,却发现问题出现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完全不行!或许是他们理解不了或者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演讲!有几个是拿着书本照本宣科地读关键语句的?有几个是把课文开头结尾读一遍,省了中间登月过程,更有甚者上台胡说一通;可见,学生不懂怎样从文章中凝缩出一篇故事。也不知道怎样演讲。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过于薄弱。所以,这一设置引起了我的重视。我必须采取措施让他们真正锻炼一番。所以,我把此课文延长到第二课时,整堂课交给他们进行综合性的演讲活动。效果较好,学生很开心地上完这堂课,不仅加紧了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又锻炼了能力。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篇9

  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要求之一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月亮上的足迹》是这一单元中一篇相对比较长的文章,它又属于自读课文,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速读课文,感悟文章(不指读,不回读,不动唇),主要是想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文章大义,同时也培养这种速读的能力。同时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是一位新闻编辑,你打算把这件事情怎样用一句报道出去?这主要练就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当时课堂上有三位同学回答了该问题,当他们几经补充勉强可以形成一个简短的通讯报道。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一个后续问题就是“假如你是一位现场采访的新闻记者,你打算怎样给电视观众做报道?”我们知道新闻记者做现场报道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当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教室就“鸦鹊无声”了。因为我当时考虑,很多学生是在家会看电视的,尤其是一些体育节目啊、“神舟”系列的现场直播啊等等他们应是有了解的,所以没有过多的介绍和说明就给学生抛了一个问题,以致他们静场。在这里如果我在问前有一个比较适当的说明的话效果估计会更好。

  二、在“研读赏析”一环节又把学生的角色转换过来,“各位观众听了我们记者的报道,你觉得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主要是想完成我教案中的“训练学生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目标。全文共可以分成“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几个阶段,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结果把几点都泛泛地讲了下来,以致出现了每个环节都有所涉及,但又都不深或者说没有深入进去的感觉。因为在备课时我想学生应该会找到文章的重点即“飞船升空”过程,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在这里我有更多的指导,就让学生针对一个方面去谈,再引导他们去自学其他几个环节效果会更好。

  三、赏析语言环节,说实在就这篇科普小品来说,语言是很平实的.,但其中也不乏几处值得品味的地方,比如“‘土星5

  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等比喻句和文章的中心句“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等。

  这样几个环节下来,总体感觉就是涉及的方面不少,但都似乎是蜻蜓点水,不太透彻。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合集9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