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一剪梅》语文教案

时间:

《一剪梅》语文教案(通用3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一剪梅》语文教案(通用3篇),以供参考。

《一剪梅》语文教案(通用3篇)

《一剪梅》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教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二、研习新课

  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读可发现: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

  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

  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

  上片:词人舟中所想→下片:回到现实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

  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

  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写女词人由想象回到现实

  花飘水流: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

  一种、两处: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无计可消除:——情之深、重!

  }揭示主旨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名句)平字见奇,化无形为有形(由外到内,运动之速)。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好在关联词“才……却”:前轻后重,无法排遣

  比较“才……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刚……又”(刚考完数学,又要考语文):前后并举同等

  提示:写作一得——说话作文要力求炼字炼意

  小结——①本词重写相思,次写愁情。

  ②抒写闺情而非闺怨。

  4、诵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舟、楼、流、愁、头)帮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自由朗读:(2分钟)

  个别朗读:1~2名学生演读(大屏幕显示相关画面、音乐)

  学生齐背:

  5、影象欣赏:播映依据课文改编的优美影象,达到形象直观,寓教于乐。

  6、随堂练笔:(5分钟)合理想象,补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课堂重头)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选定点评习作2篇)

  当堂点评:(3分钟)(习作投影显示,作者朗诵)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教师背诵:(下水作品)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三、扩展鉴赏: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鉴赏提示——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用反问形式,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个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四、探讨婉约词风格:

  (提示)刚才复习和学习的三首词在风格上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婉约词。试说说婉约词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大胆发言,凡是能挨边的说法都予以肯定,然后由教师小结)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

  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

  五、创新思维练习:发散联想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没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呢?若有,试举例。

  ——有。①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以梦幻形式表现作者冲破现实寻求光明和自由的愿望。采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风格豪放,意境阔大。)

  ②诗歌:《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歌颂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愿逃往江东苟且偷生的英雄气节,讽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窝居江南的妥协逃跑政策。)

  ③散文:《金石录后序》

  (——南渡后所作。介绍《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患得患失,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

  六、音乐欣赏:

  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第二段师生同唱,将课堂结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作者邮箱:ldzsdsz@163.com

《一剪梅》语文教案2

  一、诗画导入

  1、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2、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让我们共同欣赏《一剪梅》。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我们先简单的回顾关于作者李清照的一些文学常识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

  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2、写作背景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三、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1、学习诗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品读诗词,首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剪梅》的配乐朗诵,同时请同学们在认真听的同时注意诵读节奏。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翻译诗文。

  3、学生齐读诗文,屏显《一剪梅》译文。

  译文:红艳的荷花已经凋残,玉席生凉,轻轻地提起罗裙,独自来到木兰舟上。

  云中可有谁寄来书信?一排大雁已经飞走,西楼满是清冷的月光。

  花已飘落,流水也悠悠流走,同是一种相思,分成两处闲愁。

  这种闲愁实在无法消除,眉上愁云刚消,却又上了心头。

  四、研习新课

  (一)对比《如梦令》和《一剪梅》,明确诗歌写作背景及前两个时期诗作特点

  2、那我们感觉这首词和之前我们赏析的《如梦令》感觉有什么样的不同呢?(范读、屏显)

  3、思考1: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师找同学作答并总结分析:

  (启发理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景物时令、作者年龄、感情基调)

  (1)从所写诗歌的意象分析,此时景物显示。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误入藕花深处),后写秋景(红藕香残玉簟秋);

  (2)从诗歌的写作背景分析,屏显写作背景。

  作者创作如梦令应为女词人18至20岁左右的少女时期,而一剪梅应为词人的少妇时期,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

  (3)景情结合,情景交融,那么两首诗包含的感情有何不同呢?

  前愉快开朗(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后面少妇时期则有着很深的惆怅,愁思。相思之愁。(细腻深婉)

  感情基调——前期愉快开朗,后期细腻深婉。

  那么这种相思之愁到底是怎么通过词人的词作表达出来的呢,我们具体来赏析一下。

  (二)清理思路、赏析意境(意象美,意境美)

  宋词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象征之一,人们在评价词的时候,以有意境为最高的标准。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词的意境。那么意境的分析是通过?(意象)达成的,

  红藕香残玉簟秋

  1、我们来看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这句说的是?

  生答。(荷花已经凋谢,它的香味也点点离散,那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秋凉。)

  2、大家看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hàndàn荷花)香销翠叶残”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

  那么二者相比怎么样呢?(学生自由发挥。)

  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萧瑟之秋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

  3、思考2:经过以上对比分析“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情景

  “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情景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客观

  “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主观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作者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瑟的景象,就免不了要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心绪不宁,于是想要解闷的办法,看书、喝酒或者绣花等等,但总是进不了状态,不知道为什么,她心里清楚为什么可是没有办法说出来,也没有办法从中解脱出来。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垂泪啼哭,而是借游览以遣闷,到荷花塘中走(可以联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句子加深学生的理解)。于是她就自然而然的——

  1、解罗裳,上兰舟。(学生发现字少了)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

  那么为什么不行呢?也对仗啊!!生回答。

  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

  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

  2、这两句的涵义,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今天的独自,孤独,说明昨日的曾经的双双泛舟,于是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并不能排遣郁闷。

  3、思考3:经以上分析,“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思考4:“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运用哪些典型意象,以突出作者情感?

  “月”“雁”——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我们想,作者在雁字飞回之际,不见锦书,只好系舟归来,“无言独上西楼”,然而“月光如此皎洁美好,却只能独倚栏杆”,眼前有景赏不得,她所能做的就只有独自发愁。那么究竟是怎样一个“愁”字呢?作者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里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又是一处绝笔。我们想,作者为什么在写“闲愁”之前,凭空来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呢?这其实就是周杰伦《菊花台》中唱的“花落人断肠”、刘禹锡诗中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李煜词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1、思考5:“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这样写是为了承上启下,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用自然界没有情感体验的落花流水来衬托、暗示作者心中的“闲愁”,因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感,油然自作者心头升起。

  2、通过比较阅读,领略词人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比较鉴赏:“原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复返”——《行行重行行》

  思考6:“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所表达的情感与学过的”闺怨诗”有何不同之处?

  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明确: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

  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深化: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试想,如果他们两个天天呆在一起吵架,那么分开之后肯定不会“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正是由于爱得深沉,才会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悱恻。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心头又开始烦乱。这“是离愁”,他——剪不断,理还乱,它,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这确实是一句完美的收尾,其流连哀思,一唱三叹,令人回味不已。

  “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好在关联词

  “才……却”:前轻后重,无法排遣,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比较:“才……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刚……又”(刚考完数学,又要考语文):前后并举同等

  提示:写作一得——说话作文要力求炼字炼意。

  总结:(写相思、抒闺情)

  1、学习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是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的,

  抓关键词法——可以是关键动、形容词等如“轻”“独”字等;

  意象分析法——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2、上片:词人舟中所想→下片:回到现实

  (1)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

  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

  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2)下片:写女词人由想象回到现实

  花飘水流: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

  一种/两处: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无计可消除:——情之深、重!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名句)平字见奇,化无形为有形(由外到内,运动之速)。}3、揭示主旨

  经过想象联想,同学们对《一剪梅》内容有了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点出文章的情感之美:思念,惆怅,担心,孤独,怨恨和关切都有,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并不会让人感到冰冷和绝望,相反只会让人觉得情真意切,甜美无限,这就是这首词的动人之处。

  五、扩展鉴赏: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鉴赏提示——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用反问形式,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个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不同的生活经历诗风有不同的发展,从少女时期的明快开朗到少妇时期的细腻深婉,最后是晚年寡居的凄凉孤寂。李清照的心绪从《一剪梅》到《声声慢》,其实是由“幽怨”到“凄苦”的流变。幽怨,尚有人事可寄托相思,而凄苦,则人事无处寻觅了,因此可说是从相思无限到了相思无地。

  六、内容拓展:

  1、总结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

  (1)、少女的纯情——明快开朗(表现少女纯真的感情,以活泼率真而感人)如:《如梦令》二首

  (2)、少妇的恋情——细腻深婉(表现少妇诚挚的感情,以细腻痴情而动人)如:《一剪梅》《醉花阴》

  (3)、嫠妇的愁情——凄凉孤寂(表现嫠妇的愁苦悲情,以孤独凄楚而惊人)如:《声声慢》

  前期:天真快乐,活泼率真,偶尔有闲愁点缀

  后期:则充满了血和泪,以悲凉和凄苦为主

  2、探讨婉约词风格:

  刚才复习和学习的三首词在风格上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婉约词。试说说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让学生大胆发言,凡是能挨边的说法都予以肯定,然后由教师小结)

  (1)语言清丽、含蓄;(2)感情婉转、缠绵;(3)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

  七、音乐欣赏:

  多媒体重新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小结:同学们,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们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再者,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句话说得好“一剪梅花万首诗,一段材料多角度”,诗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品,对于本词的内涵,我更希望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不同的新意,这才是“学诗之道”。

《一剪梅》语文教案3

  教学目的: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二重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明确: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4通过比较阅读,领略词人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比较鉴赏:“原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复返”--《行行重行行》

  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词的主旨句的落实。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五、背诵全词,比较鉴赏李清照写愁的名句,小结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比较鉴赏:

  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3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明确:语言特色(清丽典雅)

  艺术风格(深婉细腻)

  六、课堂训练: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 “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 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 “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七、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在歌手安雯的深情演绎中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李清照词所创设的优美意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课外延伸阅读语文读本上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九、板书设计:

  一剪梅

  李清照

  赏: 音韵美 藕残簟秋 花飘水流 语言:清丽典雅

  意境美 上 寂寞 生 风格:深婉细腻

  兰舟 闲愁

  盼 下

  锦书 眉头

  望 上

  团圆 心头

  相思

《一剪梅》语文教案(通用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