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荐语文教案

时间:

荐语文教案(实用5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荐语文教案(实用5篇),以供参阅。

荐语文教案(实用5篇)

荐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梳理李广的生平并能简要地概括。

  3、根据自己的理解,评点李广的人生经历。

  4、理解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和他对传记人物评价的倾向。

  教学重点:

  1、概括李广的生平。

  2、评点人物。

  3、理解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

  教学难点:

  1、分析李广的命运悲剧。

  2、司马迁对传记人物评价的倾向。

  教学方法:

  朗读、点拨、研习、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以大屏幕代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独臂将军去似飞,弯弓百步虏无遗”,这说的就是李将军。我们今天就一起欣赏李将军的风采。

  二、概括李将军的生平

  请学生回忆内容,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李广的人生经历。围绕他的人生经历中主要发生的事件概括。

  教师提示:李广的一生都在做什么?抗击匈奴。用他的话说就是,“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整个人生都与抗击匈奴有关。曾经为抗击匈奴得到皇帝的赏识,也曾经因为抗击匈奴获罪,更是因为抗击匈奴被捉,最后也是因为抗击匈奴而自刭。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一生都在抗击匈奴的战场。

  三、司马迁传记人物

  司马迁为什么会给他立传,他在李广身上看到了什么?李广对于司马迁来讲,有什么传记价值?

  请同学们思考作答。

  预想:1、李广的卓越才干。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他在抗击匈奴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作战才能。

  2、李广的正直品行。结尾评价里反复说他身正、诚恳、忠诚。

  四、人物评点

  司马迁如何展示人物风采的?

  学生活动:安排学生自由组合评点人物的风采。提示先寻找有关人物风采的内容,然后运用评点法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范例:

  如: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通过文帝的感叹,可以看出李广的作战才能。“万户侯”就是对他的肯定。课本上第51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引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正派,以身作则。课本第56页。

  卓越才能可以从骑射、机智、胆量三个方面评点。

  正直品行可以从身正、廉洁、爱士三个方面评点。

  五、人物命运悲剧

  以上是李广的名将风采,但这样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将军为什么最后却引刀自刭?

  学生依据内容思考。首先是自刭,面对刀笔之吏他自杀了,这就说明与他有关,表现了他的正直,有宁死不屈的气节。另外就是卫青的原因,他让李广去和别的部队合并,而根据当时的情况就没有合并行军的条件;而在行军路上向导逃亡,最后延误了会师的`时间。

  归纳以上的原因,既有个人的,也有别人的,既有人为的也有客观的。如果我们纵观李广的生平,发现他的一生并不平坦。连写《滕王阁序》的王勃都对他有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在这篇传记里文帝感叹他生不逢时;自己曾被活捉;也曾经被贬为平民;他能射杀老虎也能被老虎伤害;为抵挡单于请命不许;一生作战七十余次,在六十多岁的时候面对刀笔之吏。统观这些经历,我们会逐渐明白造成他命运悲剧的原因。

  那李广命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们思考作答。

  预想:1、朝廷不用。

  “天子以为老”、“毋令当单于”、“令广并于右将军军”。朝廷不用的背后是对人不信任,迷信思想在作祟,用人唯亲的原因。

  2、性格局限。

  如他抗击匈奴,极具作战才能的他却被活捉?他能射杀老虎的时候能被老虎伤害?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有个作战特点,他善骑射的特点是“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这个能反映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自恃其能并且思想保守,甚至有些顽固。

  后来明知卫青和公孙敖的关系,但还对大将军做出请求。不与大将军辞别;对大将军的问话不做解释。可以看出他讷口少言,不谙世故,性情冲动。

  那么这两个原因,哪个是主要的?性格局限。其实刚才我们在梳理他一生经历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大多数的不如意与自身有关。所以李广的命运悲剧也可以定性为性格悲剧。这与项羽类似,这种悲剧更让人显得悲叹惋惜。

  六、司马迁的评价倾向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司马迁为李将军列传,既有对他卓越才能的赞赏,也有对他正直品行的颂扬,还有对他命运悲剧的同情。那么这三点哪个是最为重要的,是最被司马迁重视的?

  是他的正直品行。依据一是他结尾对李广的评价,引用《论语》的话赞扬他的为人正直,直接评价“李将军恂恂如鄙人”,说他的“忠实心”,引用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他的为人。二是司马迁对多个传记人物的评价都注重的是他为人的品行。如评价孔子“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评价屈原“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等。三是只有肯定了传记人物的为人,才可以推崇他的才能,因为具有这样的为人的才能才可以发挥出社会效用,如果没有为人,只有才能,那样他对社会的作用是极其狭小的。也只有在肯定了为人之后,才会为他的悲剧命运产生同情和怜悯,借此感同身受地抒发心中的愤懑,而这也正暗合了“发愤著书”的传统。这在《报任安书》中提到的“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样就在肯定为人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愤懑。所以司马迁特别看重传记人物的为人。

  所以我们不妨这样说:如果说《诗经》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诗,那屈原则用《离骚》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诗人,而司马迁则用《史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七、作业

  解释“不虚美、不隐恶”这个观点,并用《李将军列传》来说明。

荐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

  2.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

  3.文言实词:赞、目、奉、恶、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的危险,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知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正音,学生整体感知大意。

  2.学生自读,找出文中的'生字难字,归纳总结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教师点拨:

  (1)通假字

  合从于楚 “从”,通“纵”

  其末立见 “见”,通“现”

  使遂蚤得处囊中 “蚤”,通“早”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奉”,通“捧”

  公等录录 “录录”,通“碌碌”

  (2)重点实词

  (3)古今异义

  ①与十九人议论 (两个词,今一个词)

  ②今楚地方五千里 (土地方圆)

  (4)特殊句式

  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

  ②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

  (三)课文内容研讨

  1.试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明确: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示之以利)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示之以信)

  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

  教师总结:(1)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

  (2)有胆。勇纾国难,精神可嘉。

  (3)有识。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

  3.在今天,作为人才自身、用人的领导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总结:(1)人才自身:不妨自荐(自荐并不等于出风头,自荐是为了推销自己;目的是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不必介意用什么方法)。

  (2)领导:不可妒才,努力相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四、归纳总结毛遂的人物形象

  1.人物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后,与楚国的盟约迟迟不能订下来,“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此时,其他的门客一致推举毛遂,毛遂于是“按剑历阶而上”。

  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一用其他的门客衬托毛遂。当毛遂自荐后,“十九人相与目笑而未发也。”显然瞧不起毛遂。但到楚国后,“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先抑后扬,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在盟约迟迟不能确定的时候,十九人一致推举了毛遂。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毛遂不同一般。二用平原君衬托毛遂。“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毛遂的三言两语,“遂定从于殿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毛遂的胆识和辩才。平原君从开始不信任毛遂到最后“胜不敢复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从侧面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可见,对比衬托的运用,是本文刻画毛遂的重要手段。

  3.语言的个性化。平原君以锥处囊中为喻,说毛遂没有才能。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自己并未处囊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非特其未见”而是“脱颖而出”。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毛遂说服楚王时的一段话。毛遂首先是压之以“力”:“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一下子震住了楚王。再激之以“耻”:“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最后动之以“利”:“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三言两语,将盟约订了下来。毛遂以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辩才。

  (五)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平原君为什么不认识毛遂?

  2.毛遂为什么要脱颖而出?

  3.毛遂凭什么能说服楚王“定从”?

  4.平原君为什么“不敢复相士”?

  5.从毛遂自荐中我们受到哪些启示?

荐语文教案3

  【教材分析】

  《全神贯注》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通过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他的朋友茨威格到家里做客,却因全神贯注修改女像把朋友忘在一边的事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

  【学生分析】

  班级学生大多数活泼、大胆且独立,他们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的知识面很广,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几个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四年级学生正处在这一阶段。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气氛中学习,自主读书、说;在自读字悟中学习,受到教育。

  【教学目标】

  1、学习大雕塑家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态度。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课文时,注意段与段的联系,在训练读写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4、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是”)。

  二、读文自学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懂的地方。(自读课文,话出不懂的地方,为下一步学生质疑做准备。)

  2、质疑:

  (根据读文提出不懂的问提,大家一起研究、讨论)

  3、探疑、议疑:

  (同学们把自己的意见带到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

  4、解疑:

  (通过讨论,同学们把自己的意见和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拓展与巩固

  你还能说出做什么事时需要全神贯注。(请同学说出做一切值得做的事时都要全神贯注,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四、总结谈话

  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作为老师,也同样,我要把教育工作做好,也要全神贯注,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我们的事业做好!

  五、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给全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评析的一开始,就把同学的注意力吸引住了,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开始。

  全文利用解疑四步法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思路清晰,环节紧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课本践性。所以学习效果很好。

  总之,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学习。教师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知识平台。这些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荐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2、学会本课生字,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并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教学难点:

  理解“冬天已经过去,我的梦已被染绿”

  教学设想:

  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内容,讲讲课文要抒发的情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感悟语言的能力,多读,熟读成诵。本课采用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然后在一起讨论语句的基础上明白课文的深刻内涵的方法。教学中可请学生讲述一个印象深刻的事例。

  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题,寻找“春天”。

  同学们,蓝蓝的天,嫩嫩的草,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就是春天,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就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和感受春天吧。春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春天”的课文。自读课文,哪些语句是描写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认读生字卡片

  梦想残雪融化嘱咐毛茸茸

  咱们散步嫩草吐绿染绿

  4、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那么课文里的我又是怎么想的呢?

  三、品读诗句,体会心情,发现“春天”。

  1、找出描写春天的诗句,细细品读。

  为什么说小草已经吐绿,不说小草已经发芽?小草可爱吗,你从哪看出来的?教师指导朗读:当我发现“嫩草已经吐绿”这个秘密时喜悦、自豪的心情,并尝试将这种心情用朗读的方法表达出来。

  2、扩展延伸: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我”为什么却能发现?

  3、田野里还有哪些小秘密?

  我的小秘密是什么,你知道吗?

  4、为什么说我的梦被染绿?

  师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作个有心人。

  5、仿照诗歌的模式写一首诗歌。

  四、精读最后一句,引导感悟“春天”

  自读最后一句,独立思考这句话的`寓意。我被染绿的梦里有什么?可以把它画下来,也可以写一首小诗告诉我们。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诗歌:谈各自的所得。

  二、学习生字

  1、认读要求会认的字

  2、学习要求会写的生字。(提醒学生细心观察易错生字的笔顺、笔画。)

  重点指导

  梦:下面是“”,注意不要多写一横。

  残:右边的笔顺是

  嘱:第13笔是竖,不是竖提。

  散:左下是月字底,不要写成“日”

  3、给生字扩词,造句。

  4、摘抄诗中好词、好句。

  三、回味有关“春”的佳作。(诗、散文、故事均可)

  四、作业

  摘抄关于春天的好词好句,大家交流

荐语文教案5

  一、教例

  《蒲公英》是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童话故事,倾听 接纳 唤醒。讲了两颗蒲公英种子不听太阳公公的嘱咐,各自去了金光闪闪的沙漠和波光粼粼的湖泊,结果一颗枯干,一颗淹死。而其他种子听从太阳公公的话,投向黑黝黝的泥土茁壮成长起来。课文蕴涵了要听从正确教导,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样一个道理:在学生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假如你是一颗蒲公英种子,听了大阳公公的话,会怎么做?

  生1:我想落进黑黝黝的泥土里,也茁壮成长起来。

  师:好的,你能为自己选择最适合生长的环境。

  生2:我想去沙漠,到那儿去探险,锻炼一下自己。

  师:(略作思考)可以,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冒险精神。

  生3:我想去湖泊,在闪闪点点的湖面上漂流多么舒服呀。

  师:(满意地点点头)你敢于尝试。不错!

  生4:老师,你说得不对。

  师:(愣了一下,微笑着)是吗?为什么?

  生4:因为蒲公英种子不是想到哪儿就能到哪儿,风把它吹到哪儿它只能落在哪儿,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倾听 接纳 唤醒》。

  师:说得太好了。你的想法令老师耳目一新。

  (老师带头为学生鼓掌)

  ……

  二、评析

  这一教例的成功之处在于老师在课堂上能耐心倾听,民主接纳,巧妙唤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课上,当学生说想去沙漠,对于这个背离了标准答案的发言,老师没有立即打断,而是耐心倾听。这无疑给了学生求异的勇气,批判的锐气。于是,又有了想去湖泊亲自尝试,这时老师没有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民主地接纳了,肯定学生独到的见解。在老师的鼓励之下,唤醒了更多学生潜在的心智,产生了“老师.你错了”的独创的灵气。生生、师生相互启发:凡事并非随心所欲!有时不能选择,无法改变,那就要学会适应。这里面蕴涵了一个多么深刻的生活哲理。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使教学内容得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增值。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时机,在学生做出了有悖于“标准”的回答之后,老师给予恰当的评价,友善的'尊重,学生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会得到迥然各异的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感悟了更多的东西:不被假象迷惑,不盲从,敢于尝试,追求快乐,向往美好……

  的确,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另一种声音,民主地接纳学生的标新立异,从中发现创新的苗头,点燃创新的火花,唤醒创新的潜能。这一教学设计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植于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求异,角度可以是多向的,理解可以是多维的,答案可以是多样的,价值取向更是多元的。

  倾听 接纳 唤醒

荐语文教案(实用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