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7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7篇),以供参考。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7篇)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投影仪、不同长度的铅笔若干、刻度尺。

  教 学 流 程

  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言语导入。

  师:通过同学们,我们每天在这间教室里学习,讲台是老师的好伙伴,课桌是同学们的'好伙伴,今天,这两位伙伴有话要对大家说呢?大家听吗?

  录音:大家好!我是讲台,今天我想知道自己有多长,小朋友们能告诉我吗?还有我呢,我是课桌,我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长,亲爱的小朋友,你们能告诉我吗?

  二、新授

  1、桌子有多长。

  (1)估计活动。

  师:小朋友们,请大家先用手比划一下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学生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2)实际测量。

  教师询问:同学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东西量。

  (3)讨论交流。

  让学生来说一说刚才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桌子有多长。

  学生们说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

  师总结:原来大家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这样说起来真是麻烦。

  那有没有办法使测量的结果都一致呢?

  生说:可以用尺子来量。

  (4)认识刻度尺,用尺子量。体会1 厘米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拿出刻度尺,认一认。

  师讲解:让学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个小格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 ,即1厘米。让学生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厘米。

  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指甲盖、鼻孔等)

  2、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1)引导示范。

  师:首先我们应找到0刻度,把笔的一端对准它,看另一端对准哪个数值,再把它读出来。

  让学生想想,有时候一枝铅笔不会刚好是政厘米 数,该怎么办?

  应该读出较为接近的整厘米数即可。

  (2)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展示测量的过程。

  二、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先估计有多长,再量一量。

  2、第二题:蚂蚁搬豆。

  3、第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 ?

  板书设计: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教师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比的方法。

  请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测量的工具,教师及时补充。

  指导学生任意测量,再全班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利用小数点的位置来进行名数改写。

  2、过程与方法:理解知识间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和名数改写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从而掌握利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进行名数改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掌握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会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进行名数改写。

  教学难点:

  单名数改写复名数、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

  首先作好旧知的铺垫,复习名数改写的基本方法、单位之间的进率、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出现小数的名数改写。

  教学过程:

  1、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方法

  (1)先让学生熟记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归纳出何时乘进率,何时除以进率。

  (3)为学生编口诀:大变小乘正好,小聚大用除法。

  2、如何让学生能够又快又好地掌握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改写方法

  (1)首先牢记单位间的进率,并能够灵活运用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

  (2)审题要仔细,看清楚是向哪级单位转化。

  活动总结:

  组内老师各抒己见,找出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尤其是老教师对此处学生经常出错的问题有哪些,如何来解决的建议和思路都给我们年轻教师有很大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一、 让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二、 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具准备』:

  积木玩具、水果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复习并猜想

  (1)组织学生背诵1~7的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猜想8的乘法口诀。

  (3)揭题

  板书课题:8的乘法口诀。

  二、 新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

  (1)提供积木玩具,引导学生观察。

  1、 提问:这个正方体是由几个小积木组成的?那就是1个几?

  你能列出算式吗?

  那乘法口诀该怎么编呢?你会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个8是81×8=8一八得八

  追问:“一八得八”表示什么意思?

  2、如果老师要做2个、3个……8个这样的正方体又各要多少个小积木呢?这几句口诀你会编吗?

  3、分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个8是162×8=16二八十六

  3个8是243×8=24三八二十四

  4个8是324×8=32四八三十二

  ……

  学生齐读算式和口诀

  提问:“三八二十四”表示什么意思?“八八六十四”又表示什么意思?

  追问:这些口诀只能写这么一个乘法算式吗?

  为什么“八八六十四”只能写一个乘法算式?

  (2)记忆口诀

  1、谁有好的方法快速记住口诀呢?

  有谁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呢?

  看看口诀上下两句的积相差多少?

  2、齐读口诀→分组读→分男、女生读

  3、 师生对口令→男、女生对口令

  三、巩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口诀运用

  出示:四八三十二

  提问:那些算式可以用到这句口诀?生答,师板书。

  追问:3×8+8 5×8-8 能不能用到这句口诀呢?为什么?

  (2)解答第71页第1题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解答第71~72页第2、4题

  (4)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知识

  创设情境:到8元水果超市里买水果

  你想买哪几样水果?说说你需要多少钱?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齐背诵8的乘法口诀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

  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5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例3、例4、想想算算,练习二第1~4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整百、整千数加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逐步养成探索、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答。

  600里有几个百?300里有几个百?

  6000里有几个百?3000里有几个百?

  15个使是多少?14个百是多少?

  2、口算。

  60+3040+20xx+30

  50+870+560+4

  口

  口答时选择不同类型的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可以这样想:几个十加几个十是几个十,就是几十。按照这样的思考方法,也可以口算整百、整千数。(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的。

  提问:按照整十数加整十数的方法想,600加300就是几个百加几个百,得几个百?就是几百?600+300等于多少?师配合板书。

  谁来说一说,口算600+300要怎样想,得数是多少?

  (2)出示第(2)题。

  提问:按刚才口算600加300的`方法,6000+3000要怎样想?得数多少?(板书得数)

  哪位小朋友再说一说,6000+3000是怎样口算的?请大家在第7页这道题里填上得数。

  (3)指出:口算几百加几百,或者几钱加几千,可以想几个百加几个百得几个百,是几个百;或者几个千加几个千,是几千。

  2、教学例4。

  (1)出示第(1)题。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算80+70要怎样想,得数是多少?

  让学生交流,引导得出不同的算法。结合学生汇报板书。

  (2)出示第(2)题。

  提问:900+500要怎样想?

  谁来说说900+500是怎样口算出得数的?

  学生填上得数。

  3、教学试一试。

  指出:几千加几百就是几千几百。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1)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题,其余做在课本上。

  (2)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怎样想的,为什么上下两道题的数不一样?

  3、做想想算算第3题。

  4、完成练习二第1题。

  5、出示练习二第2题。

  6、指名学生口算练习二第3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4题(一道学生看懂表格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6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用语言准确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思想,我精心设计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始终在我设计的具体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验上下空间位置关系。

  引入课题

  通过摸一摸自己身体的上下器官,让学生充分体会自身的上下,以便揭示课题。

  新授课

  我创设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很快融入到数学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动物们为大树爷爷过生日,让学生说出:从上到下的顺序。以培养学生的按顺序观察的习惯。当学生说到谁在上面,谁在下面时,我给与纠正:在表达位置与顺序时,要注意不能单纯地说谁在上,谁在下,应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紧接着通过抓住孩子的个性,也在掌握上下位置关系的情况下,帮小动物找家这一活动,特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孩子学习劲正浓时,让孩子愿意且乐于动手摆的环节,“我说你摆”这一环节。能勾起孩子的思维,也有效地锻炼孩子的动手动脑,以便提高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随之以游戏的形式来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我说 “上”,学生在下面拍,我说“下”,学生在上面拍。这一环扣一环的情节,让学生在玩中体会“上下”的位置顺序,在具体情境中获得感性信息,体会上下的相对性。由于以上环节扣得比较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为了不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更好的对上下有所掌握,让学生欣赏南京长江大桥,先让小组之间互相说说大桥上下物体的位置关系,以便学生更好地对上下的掌握。以上几个环节我认为条理比较清晰,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在有声有色的教学中,抓住学生平时爱画画的特点,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拿出笔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的环节。这幅画且能表示上下位置关系,然后拿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说说自己的构思。整节课接近尾声时,给孩子布置作业:下课后观察我们的教室,看看教室里哪些东西也可以用上下位置关系表示。这一环节更好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我认为还比较成功,但是还存在着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以创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平闰年的有关知识,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重点:掌握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方法。

  教学对策: 尽量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积累同学的生活经验,便于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教学准备: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对年月日的知识你了解了多少?

  2、 基本练习:

  (1)平年一年有( )天,闰年有( )天,相差的天数出现在( )月。

  (2)今年是20( )年,是( )年,我国将在( )年召开奥运会,这一年是( )年。

  二、计算经过时间

  1、胜利小学从7月1日开始放暑假,到9月1日正式开学,胜利小学放暑假一共放了( )天。

  同学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明确:7月1日也是算在放暑假之中的,7月份一共放了31天,8月份也是31天,9月1日已开学,不能算在放暑假中,所以暑假一共放了31+31=62天。

  假如从7月5日开始放暑假,到8月29日开学,一共放了( )天。

  2、妈妈所在的班组从3月22日到4月10日,一共加工了200套服装,这个组平均每天加工多少套服装?

  重点理解:3月22日到4月10日在计算时两头都要算,共20天。

  3、出示:第21页考虑题

  引导同学理解:计算农作物的生长期,计算的方法各地不同,可以两头的天数都算在内,也可只算一头的。

  假如两头的天数都算在内,那么这三样农作物的生长期分别是几天呢?

  先独立算。

  交流计算方法。

  4、今年几岁了?(9岁还是10岁)

  引导同学理解:周岁与虚岁不同算法,周岁只算一头时间,虚岁两头时间都算,所以虚岁比周岁要大1岁。

  5、小结:我们在计算经过时间时,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看经过的时间是算一头还是算两头。

  6、练习:(1)从今年的10月1日到明年的2月1日,经过了( 4 )个月。

  (2)从今年的10月到明年的2月,经过了( 4或5 )个月。

  板书设计:

  补充练习:计算经过的时间(年、月、日)

  (1)两头都算

  (2)一头算一头不算

  (3)两头都不算

  补充练习:计算经过的时间(年、月、日)

  (1)两头都算

  (2)一头算一头不算

  (3)两头都不算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