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学方法:

  观察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出示第4页彩图。

  6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板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观察、联系生活情景,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发展初步的计算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师知道下能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通过联想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1.看教师演示无序上下车情境。

  指名说说车上人数增减情况。

  思考为什么不能确定车上人数增加变化情况。

  2.看教师演示有序上下车情境,说说车上人数的增减情况,猜一猜车上人数大约有多少人。

  3.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

  看教学情境图,思考问题。

  (1)从刚才的图中,你看懂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2)你能用学具来摆一摆刚才乘车的情况吗?

  (3)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图的意思吗?

  三、全班交流,提炼建模

  1.交流答案。

  2.认定目标。

  3.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加减混合的算式怎样计算呢?

  4.一起读一读课前读过的儿歌。

  四、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必做题

  1.基础练习,想想做做1。

  学生看图说说是什么意思,然后再列式计算。

  2.基础练习,想想做做2。

  指导学生说清图意,再解答。

  3.综合练习,想想做做5。

  指导学生先看清图意,再与同桌交流一下看到了什么。

  选择一组数量进行列式。

  交流图意。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体会。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课本P59—61

  教学目的:1.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具体质量。

  2.掌握吨与千克、千克与可之间的进率,能进行不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具体质量。

  教学难点:掌握不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它们的国际单位符号分别是什么?

  板书: 千克 克

  kg g

  2.千克和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1千克=1000克,即1kg=1000g

  3.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很重的东西,比如用大轮船运大批的货物,这时候用kg来作单位就很不方便,所以人们就规定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吨”。(板书)

  二、 探求新知

  1.吨的国际单位符号是“t”。

  2.如果1袋大米的质量是100千克,那么2袋、3袋、4袋重多少千克?10袋呢?板书:100×10=1000(千克)

  10袋100千克的大米重1000千克,这么多大米就重1吨。

  如果1袋水泥重5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20袋呢?

  板书:50×20=1000(千克)

  20袋50千克的水泥重1000千克,这么多水泥的质量也是1吨。

  现在你知道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了吗?

  板书:1吨=1000千克,即1t=1000kg

  说说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东西的质量用吨作单位的?

  3.小结:

  (1) 我们学了哪些质量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板书: 吨 千克 克

  t kg g

  (2) 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进率为1000)

  4.单位换算:讨论5吨是多少千克?

  想:1吨=1000千克,5吨就是5个1000千克,所以

  5吨=5000千克。

  三、 练习与巩固

  1.在( )里填数:

  6t=( )kg 4000kg=( )t

  9t=( )kg 7000kg=( )t

  2.选择合适的质量填在图下的( )里。

  火车装货( ) 60t 600kg 6000g

  鸭重( ) 2t 200kg 2kg

  小明体重( ) 4t 30kg 8000g

  每个苹果重( ) 2g 1kg 150g

  3. 思考下面的质量与1吨各相差多少千克?

  3000千克 800千克 650千克 720千克

  1吨和这些数量能直接比较吗?

  怎样就能比较了?

  1吨是多少千克?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答,集体点评。

  四、 总结质疑

  1.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对于吨你了解了什么?

  2.质疑。

  作业

  课堂——《课堂练习》

  回家——《基本训练》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我们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2、教师说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千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米。

  教师出示例3的情境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录像,录像中出现路牌标志)

  提出下面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看到上面的情境图,学生一下子会调出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会想到周围的路标。]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路标上的“21千米”和“23千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指出: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2、出示老师收集到的学校附近的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当地某个标志性建筑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的含义。

  3、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教师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这里仅以400米为例说明大体教学思路,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

  教师指出: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师:同学们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坐公交车的,还有父母开车接送的。人步行每小时可以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15千米,坐公交车每小时可以行40千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

  (2)实际感受1千米。

  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十几秒。(注:这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放到课前进行)。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完成教科书第8页上的“做一做”。

  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注:如果条件不允许,此题可以作为课外作业)

  5、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2页的例5。

  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教师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白: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是5个1000米,就是5千米。

  6、练一练。

  60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 )米=7千米 9000米=( )千米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平均使用力量,教学时把重点放在千米的认识上,长度单位间的变换由于学生基本上属于“教师不讲就会”的状态,所以教师花费的教学时间相对就少一些。]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2题。

  第1题,是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常见物体运行速度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反馈。

  第2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老师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为什么?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2)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四、课外拓展

  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 )千米,磁悬浮列车每小时可行驶( )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 )千米。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 )千米。(课后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这些资料。)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设计意图:教师在落实了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后,课末布置了学生课后实践调查活动,把学生带向了研究性学习的行为中,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环境。]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2学情分析

  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课将和老师共同参与一系列活动,认识四边形并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一定基础的学习技能,形成合作意识,并具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活跃,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直观感知认识四边形的基础之上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景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播放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物体(表面是四边形)

  活动2【讲授】学习四边形的特征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平面图形和部分立体图形。

  2、激励学生判断哪些是四边形?并做好相应标注。

  3、师质疑:为什么其他图形不是四边形呢?

  4、在理解四边形特点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说出生活中的四边形。

  5、鼓励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活动3【活动】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猜测她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2、师质疑: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3、给与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寻找验证的方法。

  4、课件展示探究活动的`要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5、板书汇报结果:

  长方形 正方形

  对边相等 四边相等

  都是直角 都是直角

  6、师: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一组对边长,一组对边短。

  顺势引导把长的边叫长,短的边叫宽。而正方形各边没有长短之分,所以将每条边叫边长。(从而认识两种图形各部分名称)

  7、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他们各部分的名称。

  活动4【练习】拓展应用

  1、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你们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还认识了这两种图形各部分的名称。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出两种图形,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2、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近似正方形的长方形)让学生判断:这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如果是长方形,我们怎么把它变成一个正方形?

  师:能否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验证一下?

  活动5【讲授】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师: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再难的数学问题都能找到答案,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有心人,去探索出更多的数学秘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