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小学数学教案10集

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10集(汇总7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小学数学教案10集(汇总7篇),以供参考。

小学数学教案10集(汇总7篇)

小学数学教案10集1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做了很多环保的事情,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参观一下绿色家园图画展,你们想不想不想去看一看啊?

  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看,这是我们一年级三个班的画展,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1:我知道一年级一班展出9幅画,一年级二班展出30幅画,一年级三班展出38幅画。

  2、二年级来了8人,三年级来了24人。

  2.师:咱小朋友得出了这么多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展出多少幅画?

  师:怎样列式:

  生:9+30=

  谁能提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生1: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展出多少幅画?

  师:(师出示问题)怎样列式?

  30-9=

  生2:二年级比三年级少来了多少个人?

  师出示问题,算式。24-8=

  3:小朋友的脑子真灵,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师板书:30-9=

  师:30-9=

  怎样算?先请小朋友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请小棒帮忙。比比哪个小朋友想得最快,开始!

  (学生独立思考,操作小棒,老师巡视)

  师:这么多小朋友想好办法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然后汇报。)

  生1,1捆是10根,三捆就是30根,先用10根小棒减去9根是1根,再用20根加上1根就是21根,

  生2:我用30根减去10根是20根,再用20根加上1根就是21根。

  同学们的方法都很不错,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

  及时达标:

  20-6=40-8=30-7=50-8=

  60-5=80-4=90-5=60-7=

  30-8=50-9=70-3=40-2=

  师:那么24-8怎样算?

  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答案。

  生1:我是先一根一根数出24根小棒,然后又数出8根,拿走,最后把剩下的小棒数了数是几根。大家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问:你为什么要一根一根数24,老师说过一捆是10根,只需要数出2捆,再数出4根,就是24根。

  生1:谢谢!

  师:这个小朋友用的是数的方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这是24根小棒(2捆4根)要去掉8根。我先去掉这4根,然后从这一捆中再去掉4根,剩下16根。小朋友听明白了吗?有什么问题吗?

  师:噢!你是先从24里去掉4,再去掉4,剩下16根。(边说边板书:24-4=20xx-4=16)

  这个方法行吗?

  生:行。

  师:你还有不同想法,来。

  生3:这是24根小棒。我从这一捆里去掉8根,剩下2根和这4根,合起来就是16。小朋友有什么问题吗?

  生问:你为什么从这一捆里去掉8根呢?

  生3:因为单根的不够8,所以我从一捆里拿走8根。

  师并板书:24–8=16

  师:小朋友,用了这么多种方法,得出24-8=16。以后做题时,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

  当堂达标:

  60-6=23-4=50-2=54-8=

  70-5=64-6=80-2=35-6=

  课堂: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作业布置:

  必做题:53页自主练习1、2、3、4、5。

  选做题:54页第6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减法(退位)

  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展出多少幅画?二年级比三年级少来了多少人?

  30-9=21(幅)24-8=16(人)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10集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运用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的开放(创设情景)

  1、游戏入手,请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地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2、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认为无误后,学生尝试。

  3、思考: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

  设计意图: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入猜数活动,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带着欢快、带着激情,在和谐、宽松、活跃的开放氛围中,立刻引起好奇性,他们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以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之中。

  二、展开的开放

  1、探求知识

  ①请学生说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想:你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个位上的数字有关吗?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按照学生的口答板书)

  12、15、18、21、24、27、30、33、36、39、42

  议:这些数的个位上数字有特征吗?

  (个位上的数字是0、1、2、3每个数字都有)

  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来考虑,有可能吗?

  ③任意写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62

  让学生变换数字的位置,问:你发现了什么?

  再把黑板上所列的两位数也调换一下数字,想一想,能不能被3整除?

  (被3整除的数,交换数字的排列顺序,仍然能被3整除。)

  2、形成共识

  ①引导:能被3整除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否关系?

  ②分组交流,发表观点:

  (初步认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一个数的.各位上数字的和有关)

  ③用上面的方法判断下面的数能不能被3整除。

  54 372 454 837

  (判断后,通过演算验证)

  ④学生看书释疑

  议:书上用什么方法推导的?怎样记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因势利导,开放了教学思路,充分重视教师导的作用和学生学的体验。这一阶段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1、通过学生猜想、举例尝试,使学生产生两次认知冲突;接着通过交换数字的位置,使学生有模糊的认识,但仍然没能发现特征 ,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2、通过计算各数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3、通过交流,教师点拔,学生自我释疑,形成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

  三、应用的开放:

  1、应用知识:(学生独立完成)

  ①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为什么?

  45 51 111 201 437

  ②写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多位数

  2、开放提升:

  ①在下面每个数中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

  23□5 127□ 3□6□ 5□□0

  ②你能写出几个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数吗?想一想,有何特征?

  ③你能去找到能被7、11、13、4、9等数整除的特征吗?

  设计意图:练习是对知识的巩固与延伸,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安排了两个层次:

  1、主要是为了关注学困生,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及已掌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2、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去完成,特别在互相启发下,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10集3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9页,信息窗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交流等活动,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估算、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动画)

  (森林里要召开运动会。)大象说:“6月1日咱们森林里的动物们要召开一次运动会,森林里的动物这么多,得找一块宽敞的草地当作运动场。你们谁知道哪有这样的草地呀?”

  小猴急忙说:在森林南面有一块长方形草地,可大了。咱们就去那儿吧!”

  小兔说:“在森林北面有一块正方形草地,比南面的那块草地大多了,”

  小猴和小兔争得面红耳赤,大象和其它小动物都没了主意。

  大象说:“到底哪一块草地的面积大呀!我们该选哪一块草地呀!谁能帮帮我们啊!”

  教师:谁能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一难题呀?

  (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去摆,测量、计算出这两块草地的面积,再比较一下就能知道哪一块草地的面积大了。)

  教师: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是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太麻烦!)在摆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一个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简便算法,你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帮助小动物们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题)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这种方法是否正确。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活动一:

  1.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请你动动脑筋,计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操作: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着长边摆满,再沿着宽边摆满,再用每排的个数×排数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演示:长摆5个面积单位,宽摆3个面积单位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你观察、计算的结果?(媒体演示)

  要求说出: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沿着长边摆()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一排就是()平方厘米。

  *沿着宽边摆()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就有()排。

  2、填题卡

  每 排 的 个数排 数面积(平方厘米)

  图1

  图2

  图3

  汇报结果。

  教师:知道每排的个数和排数,就能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通常我们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时候用长乘以宽。即: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活动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1、有一个长9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如果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1分米,宽不变。那么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如果长再继续减少,减少到6分米,宽不变。这时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③怎样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

  6×6=36(平方分米)

  *观察这个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个正方形)

  *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呢?(边长×边长)

  *为什么?

  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宽也就是边长×边长。

  ④归纳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谁能概括一下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课堂: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课堂练习设计: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面积单位间的换算。2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并能进行简单换算。

  2.通过学生的猜想、验证等方法,出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体验数学与生活得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灵活换算面积单位、解决面积问题。

  教学过程:

  (—)在探究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从情境图中的挂毯入手,让学生动笔算一算

  对学生计算时几种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板书

  (1)10*10=100(平方分米)

  (2)10分米=1米1*1=1(平方米)

  (3)10分米=100厘米100*100=10000(平方厘米)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的结果怎么不相等那?这些面积单位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那?得出结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重点让学生说明为什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二)在设计练习题时,应考虑以下几种题型

  1自主练习第五题。学生独立进行单位的换算,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2自主练习第七题。学生弄懂题意,然后自主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

  (1)学校用50块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地转铺好了一个水池的底面,这个水池底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

  (2)一张正方形的纸片长8厘米,宽6厘米,从这个长方形中减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首先让学生讨论,怎样剪去才能使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3)如果长和宽都是整数,围城面积是36平方厘米的图形有几种围法?算一算添在表中

  长(CM)

  宽(CM)

  面积

  此题的设计,即可巩固前面学习的面积计算的知识,又可以渗透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引导学生体会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在填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其中的规律,当长方形的面积不变,他的长越大,宽就越小,长越小,宽就越大。

  课堂:

  课堂练习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10集4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课(P59练习十8~11T及思考题)

  教学目的:1、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口算卡,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 40+30 90-50 100-80

  95-5 80-80 60+6

  40+20+8 80-50+4

  40+50-30 90-60-10

  (1)记时,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师:说一说,40+30=?你是怎样想的?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里说出计算方法。

  (3)指名说出计算方法,还有谁的方法不同的?

  2、算一算,练一练(第8题)

  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30 90-50 100-80

  95-5 80-80 60+6

  40+20+8 80-50+4

  40+50-30 90-60-10

  3、听算

  师报算式,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检查听算能力。

  10+40+30 40+20+30

  70-40-30 60-20-30

  二、读一读,算一算

  1、(课件出示P60 9T)

  要求:1、读一读,读懂题意。

  2、指明读题加深理解。

  3、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磁性教具摆出10T

  要求:1、仔细看图,数一数桃和梨的个数。

  2、比一比,谁的个数多?

  3、指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余的部分,

  4、想一想,从桃里去掉桃和梨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是什么?

  5、在小组里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多几个?少几个?再填空。

  3、课件出示11T

  先出示美丽的校园,在逐步出示三个同学的对话,

  师:从刚才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校里有什么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

  (2)全班反馈,说出你的问题和算式。

  (3)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二、思维训练

  P60的思考题

  下面每个括号里能填什么数?

小学数学教案10集5

  第一单元

  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课本P1~6)

  3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本P7~11)3课时

  整理与复习(课本P12~14)

  2课时

  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2.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三单元

  公倍数和公因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

小学数学教案10集6

  四年级(下册)教材教学了折线统计图,本单元继续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复式统计图里一般同时表达两组数据,它们有共同的主题,各反映一个内容,分别画成两条折线,便于人们根据折线的形态以及两条折线的位置关系,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获得需要的信息。例题和习题选择宽广的题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它的应用价值。

  1、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例题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教材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三个问题,逐步教学复式统计图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是识别复式统计图中表示两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折线,引导学生看懂复式统计图里的内容。在一幅统计图里,用两条折线表示两组数据,为了便于区分,例题把一条折线画成实线,另一条折线画成虚线,用图例说明两条折线各表示哪组数据。教材没有把这些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带着“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这个问题看统计图,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这些知识,理解把两条折线画成不同形式的线的原因以及图例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找到降水量最接近的月份与相差最多的月份。在复式统计图上比较这些内容,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表示同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距离最接近,降水量最接近;距离最远,降水量相差最大。显然,在复式统计图上进行比较比在两幅单式图上比较方便得多。这是复式统计图的优点,也是例题的教学重点。教材让学生在活动和思考中获得这些体验,明白人们为什么制作复式统计图的道理,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三个问题是开放的,继续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描述现象,提出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重视发展统计观念。

  练习十三配合例题,看重进行三个方面的练习。

  (1) 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1题和第6题都是画图练习,要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在图上描点、连线。在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已经进行过这样的练习。制作复式统计图要注意两点: 一是两组数据要一组一组地在图上画出来。如第1题,先依次描出表示七天最高气温的点,并连成折线,再画出表示最低气温的折线。如果两组数据同时画,容易发生错误。二是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要严格遵照图例的规定画,不能弄错,更不允许别出心裁。如果第1题把表示最高气温的折线画成虚线,最低气温的折线画成实线,对照图例,就闹出一天里的最高气温低于最低气温的笑话。如果随心所欲,把一条折线画成红色,另一条折线描成蓝色,那么别人对照图例,就无法分辨两条折线各表示的数据。

  (2) 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

  统计活动不能停留在数据的获得和呈现上,其价值更体现在对数据的利用上。关于这一点,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相当重视。本单元一如既往,第2、3题都是看图回答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在统计图里收集信息,比较数据,分析状态,作出判断。这两道题紧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一是比较同一时间的两个数据的大小,如1999年我国固定电话的用户比移动电话的用户多,3年移动电话的用户比固定电话的用户多;二是从两条折线的形态分析两个事件在发展态势上的差异。如表示移动电话用户的'折线明显比固定电话用户的折线陡,反映出1999年到3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比固定电话快。明园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家庭拥有电话机和计算机情况统计图里,表示电话机数量的折线从1年起保持水平状态,反映出从这一年起各个家庭里都有电话机;表示计算机数量的折线从1年起逐渐变陡,反映从这一年起拥有计算机的家庭快速增多。

  (3) 联系课外活动应用统计知识,培养统计观念。

  小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初步的,表现为对统计活动有兴趣,能应用习得的统计知识开展统计活动,能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简单现象。第4、5题为此而设计。第4题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水仙花球20天里根和芽的生长变化情况。不仅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还鼓励学生做一做这样的实验。综合数学和自然两门学科里的知识与活动,感受数学是人类活动的工具,是人们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一种语言。第5题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的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其中有每架飞机的飞行高度从逐渐上升到保持平稳,再到逐渐下降的过程信息,可以对这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时间、各个时刻的飞行高度进行比较,从而对它们的飞行情况进行。让学生又一次感受统计能描述客观世界里的一些现象。

小学数学教案10集7

  本单元教学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不再需要通过平均分的操作寻找得数,而是用口算求商。教材只编排一道例题,着重教学用口诀求商的思考方法。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方法、形成技能,想想做做把口诀求商的教学分成两段编排,第1~5题,被除数为12以内数的除法;第6~9题,被除数是比12大的数的除法。练习五是全单元的综合练习,以除法口算为主,适当穿插乘法内容,起组织新的认知结构的作用。教材还编排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引导学生及时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

  1. 被除数在12以内的除法。

  例题的图画是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的场景,计算分成几组的算式是102。学生知道这是一个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会很自然地想到操作学具。分圆片不仅得出了答案,还从中看到5个2人是10人(即二五一十),从而感觉除法计算可能和乘法口诀有关。在此基础上,教材及时告诉学生: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算,这使口诀求商的教学成为有意义地接受。

  用口诀求商应该怎样想?例题教学的方法是: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用补充口诀的形式获得除法的商。正如例题示范的.二(五)一十,商是5。根据除法算式想乘法口诀,有些学生能直接找到那句口诀,而且想得很快。也有些学生暂时达不到这样的程度,需要依次背口诀才能找到适宜的口诀。指导学生背口诀可以从一几得几开始,按先横后竖中间拐弯的次序进行。试一试里计算84,只要横着背4的乘法口诀: 一四、二四。计算123要拐弯背3的乘法口诀: 一三、二三、三三、三四。想想做做第2题里每组的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用的是同一句口诀,让学生体会乘法口诀既能口算乘法,也能口算除法,从而理解口诀求商的方法,还渗透了乘、除法间的关系。第3题分别用2、3、4的口诀求商,按被除数从小到大依次计算各题,就是从口诀一几得几逐句计算除法,有助于比较熟练地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第5题根据乘法口诀找规律填数,本单元教学时可经常进行这样的专项练习。

  2. 被除数比12大的除法。

  口算被除数大于12的除法没有编排例题,通过想想做做第6题教学。在列出算式205和204以后,由白菜卡通提出用哪句口诀算,把被除数是12以内数的口算经验迁移过来。让学生知道,虽然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大了,但仍然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再通过第7、8题的练习,学会选准适宜的那句口诀,较快地算出商,逐渐改变从一几得几依次背口诀的状况。所以,这一段内容的教学要着眼于基本技能的形成。第9题是首次进行除法口算测试,主要检查学生是否学会了口诀求商以及计算的正确率。可以给学生2分钟时间,要及时发现问题并随时矫正。其中61这样的题在前面没有见过,如果发生错误,要引导学生想口诀一()得六。

  3. 看乘法口诀说除法算式。

  口算除法是根据算式寻找适宜的乘法口诀,练习五第1题则是根据乘法口诀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进一步体验表内除法与乘法口诀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口诀求商的技能。

  教学这道题要对照着第21页的乘法口诀表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看一句口诀说两道除法算式,像教材的场景图那样,同桌一个人说四六二十四,另一个人说244=6和246=4。第二步找哪些口诀只能说出一道除法算式,这项学习任务较具挑战性。联系以前哪些口诀只能说出一道乘法算式的经验,想到这些口诀也只能说出一道除法算式。第三步是根据一句口诀既说乘法算式,又说除法算式,把新旧知识融合起来,能体验乘、除法间的关系,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4. 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五第9~13题是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有三个特点: 一是与解题有关的信息分别在图、文字或对话中,如第8题里的我们是指图画里的4个小朋友,第9题是栽小车里的30棵树。信息呈现方式的多元会给解题造成困难,要通过在题目里知道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经过有序整理保留有用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条件和问题,扫除解题障碍。二是通过估计培养推理能力,渗透函数思想。第11题先回答茄子卡通的问题哪两人抬的次数少,要根据南瓜总个数相同,每次抬的个数少(多),抬的次数多(少),结合推理进行估计。再分别计算女同学、男同学抬的次数,验证估计。第10题把15盆花分别平均排成3行或者5行,计算每行的盆数,为第11题的估计作了有益的铺垫。第13题把12个圆排成不同的行数,给教学留出了估计和推理的空间,使学生又一次受到函数思想的熏陶。三是在综合情境里解决问题。第12题围绕购买五种食品,已经提出了三个问题,还要继续提出其他问题。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条件,根据问题的需要准确地选用条件,能感受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体验常用的数量关系,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

小学数学教案10集(汇总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