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5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小学数学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赏析。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6162页。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

  认识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设疑:草地上有五个人在玩,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0岁,请你想象一个是怎样年龄的五个人在玩?

  2、揭题

  二、探索新知

  1、与学生一起欣赏

  淘气所在班级学生的升高情况。

  2、根据淘气所在班级学生身高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结合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1)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少?

  (2 )说说淘气身高在班级的位置。

  (3 )你可以对淘气所在的班级定制运动服提出建议。

  3、数学书61----62页

  某地20xx年1月到12月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销售情况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等离子/台 200 250 300 450 600 300 350 400 450 650 450 300

  液晶/台 400 500 550 650 800 650 700 550 800 1000 750 600

  (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你有什么启示

  (3)两种电视全年中销售最好的月份占

  全年销售数量的百分之几?

  (4)液晶电视全年销售数目比等离子电

  视销售数目高了百分之几?

  (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出示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交流后,出示答案:引导学生通过求平均数验证

  改编例题后,出示

  与学生一起欣赏

  引导学生观察

  出示小练习

  引导对中位数和众数又有那些认识

  小结: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众数不唯一,也可以没有,一组数的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可能是一个数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后的练一练。

  完成后,让学生讨论用哪一个数表示这组同学跳绳的平均水平。

  下表是华星小学五年级男女人数统计情况

  班 级 5、1 5、2 5、3 5、4

  男/人 24 30 28 19

  女/人 23 22 22 28

  (1)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2)五年级女生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3)四班男生比二班男生少百分之几?

  (4)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板书设计 :

  身高的情况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 不重复

  制成统计图 不遗漏

  分析数据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P5 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图的学习。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重点】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实际运用。

  【教具准备】

  蓝球

  【学具准备】

  表格。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复习旧知,解决问题

  1、 答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统计知识?

  2、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你能介绍一下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吗?

  3、什么情况下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

  4、你能解决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吗?

  出示P59的练习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并集体订正。

  二、联系生活,实际运用

  师:在生活中,你需要用到期复式条形统计图吗?

  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

  出示P59实践活动课题。

  说清要求,分组进行。

  1、 需要收集什么数据?

  2、 如何绘制?

  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2、评一评,哪一组的统计图做得最好。

  通过复习旧知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加强理解,并能掌握其的实用性。

  在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组数据比较合适,再思考能否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两组数据,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交流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图,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猜想,体验到数据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整时的认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小红什么时刻起床了呢?

  生:7时。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

  师:现在小红都上学去了,丽丽还在睡觉,现在又是什么时刻了?

  这时,有部分同学已认识了半时,能说出七时半了。

  导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认识半时吧。

  三、观察发现,获得新知

  1.教授8:00—8:30

  ① 分针的位置

  师:(课件出示8时的钟面)这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认的?

  师:大家仔细观察,分针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再看一遍,看仔细了,分针所在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分针以前指着12,现在指着6了)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还有谁能像他这样说一说。(多请学生说一说分针现在所在的位置,有助于学生对半时的记忆)

  师:当分针指着6时。我们可以用几时半来表示。那到底这是几时半呢?再接着观察时针的变化吧!

  ②:时针的位置

  师:(课件出示)时针所在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的时针指着几呀?(时针之前是指着8,现在指着8和9的中间)

  师:你说的真好!还有谁能说?(多让学生说一说,从而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并能准确的认出半时)

  师:是呀,指着8和9的中间,那这是8时半,还是9时半呢?(有人会说8时半,有人会说9时半)

  师:过了8没有?到了9没有?既然过了8没有到9那就是几时半哦?

  师小结:既然过了8没有到9那它就是8时半。

  ③:半时的两种写法

  师:说着说着,8时半也来到了我们课堂中间,我们一起把它请出来吧!

  师:8时半时,分针指着几呀?(6)时针过了几呀?(8)就是8时半。(边说边把相应的文字贴在黑板上)谁能完整的说一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全班齐说。

  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吧!先用汉字来写8时半(学生书空)

  师:再用电子表的形式来表示,8:30(强调:它和我们学过的整时不一样,我们用两个0来表示整时,用30来表示半时)怎么读呢?听清楚了,8时30分。(齐读8时30分,书空8:30)

  小结:8时半和8:30都是表示当分针指着6,时针过了8的这个时刻。

  三.知识巩固,动手操作

  1. 练习巩固

  (课件出示三个钟面)

  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分别是什么时刻?并说出你是怎么认的?(同桌合作讨论)

  生汇报。

  2. 动手拨一拨

  (课件了出示三个不同的时间)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件的时间,分别拨出三个不同的时间,请拔的时候注意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变动。

  四.联系生活,讨论合作

  1. 师:经过上一次的迟到,丽丽也不敢迟到了,丽丽学会了每天都是按计划做事的,什么时刻做什么事情。看看,她现在是怎么合理安排时间的。(课件出示做一做丽丽的作息时间图)

  先请学生说出第一幅丽丽上学图的时刻及认钟方法,课件出示两种写法。

  2. 师:请你完成书第93页的做一做,根据钟面写出相应的时刻。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五.拓展应用,升华总结

  1、出示课件趣味故事,小猪的一天。

小学数学教案4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在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中,学生能正确的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2、能够正确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挂图、小棒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观察情景图

  1、同学们也让我们踏上神秘的南极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好吗?

  2、你在南极大陆上都看到了什么?看谁能把话说完整。

  3、先让我们估计一下,天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企鹅?

  学生试着估计一下,并说说是根据什么估计出来的?

  二、提出问题

  看样子南极的朋友还真不少,就让我们用数字把朋友的数量记录下来好吗?

  三、解决问题

  1、想一想,这些数字你想怎样记?

  2、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帮你听听怎么样。

  3、你能把这些数字记录下来吗?试一试。

  4、相信你会把这些数字读得非常正确。

  5、小组同学交流想法,并用计数器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计数器帮助演示数的写法,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数位意义的理解。

  6、小组内一个同学用计数器演示,其余同学读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

  7、:通过读数和写数,你都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四、应用拓展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我们的周围什么地方用到数字?(全班学生的总数、男同学的人数、女同学的人数等等)。先让学生用该数字说一句话,再让其余同学把数字记录下来。

  2、“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独自做题,把自己写的数读给小组同学听,在小组内交流写法。

  3、“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整体观察这张表,有什么发现?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各空格里的数。填完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五、课堂: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在南极考察时看到了天上有47贼鸥,冰上有32只贼鸥,看到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自由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如果出现“一共有多少只贼鸥?”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数出贼鸥的总数,如果有学生会计算的话,可以计算出来,但对学生不作统一要求。如果学生不能提问出“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

  二、解决问题

  1、“怎样才能知道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有什么办法?”让学生知道问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其实就是比较47与32的大小,“怎么比较47与32的大小呢?”

  2、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想法。

  4、全班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小组交流想法。

  2、“自主练习”第5题。

  (1)同学们先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摆的。注意让学生把图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述清楚。

  (2)在理解图意后列式计算。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4)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做第5题。

  3、“自主练习”第7题。

  (1)、先让学生明白题意。

  (2)、学生独立去做,在交流自己选择的结果和想法。

  (3)鼓励学生说己的想法。

  四、课堂: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口算有关除法。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学会并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合作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商不变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想、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体验发现乐趣,增强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2) 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规律;

  (3)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 引探讨发现规律的过程;

  (2) 用语言正确表述变化的规律。

  学生情况:

  兴趣是的老师。而且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四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喜欢探究新的知识内容。学生之前已分别掌握了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和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情况。有了这些认识基础,再利用知识的迁移,他们一定能经过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与老师的点拨作用,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利用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四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用故事导入新课,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来。

  (1) 找两名学生学生,一个扮演孙悟空,一个扮演猪八戒:14块饼平均分,2天分完;140块饼平均分,20天分完。

  (2) 教师提问:真的像猪八戒想的那样,每天我可以多吃些了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知道啦。

  板书课题:商不变的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 提出问题:大屏幕出示如下的算式。要同学们先计算出商,再从上到下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5分钟时间,小组交流讨论。讨论出结果后,用行动告诉老师。

  (2) 小组讨论。小组成员激烈讨论,老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发现规律。

  (3) 汇报交流。等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安静坐好后,教师先找两位同学说出他们分别计算出的上面式子的商,然后找位于班级不同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表述他们组发现的规律。

  把几个算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经过对比,学生们会很容易地发现规律。先找班里左边的小组表述规律,他们会说“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也乘一个数,商不变”。这时,老师要教师适时加以评论表扬,说“你们组发现了被除数和除数乘一个数,商不变。有了这么棒的发现,真不错。”再找其他组进行补充,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全班有21个讨论小组,教师找10个组不断地进行加工补充。10个组占了全班将近50%的学生,经过这么多同学的补充和教师的引导,同学们最终会完整地说出这样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4) 教师质疑:还有其他问题吗?引出条件:0 除外。为什么是 0 除外呢?生:因为 0 乘任何数都得 0 。老师引导学生:你们觉得在这个规律中,哪几个词比较关键?学生会发现:同时、相同、0 除外。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从而得出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 除外),商不变。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的方式把这个规律表达出来。

  教师板书

  (5) 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发现并总结规律和过程,再从下到上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有了刚刚总结规律的方法,相信同学们能很快发现并说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商不变。

  教师在刚刚板书的位置下面一行板书

  (6) 教师总结:这就是商不变的规律。全班学生齐读并背诵这两条规律。

  (7) 学生们发现了这两条规律,再回看课堂导入过程中分饼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在刚才的故事中,孙悟空正是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教育了贪婪的猪八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题目的设计都是商不变的规律的灵活运用,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并学以致用。

  1.我来问,我来答

  (1)被除数乘 2,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除数除以 10,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判断对错。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 5 ,商就应乘 25 。 ( )

  (2)两数相除的商是 6,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 3,商还是 6。( )

  (3)已知14 ÷ 2 = 7,则(14×5)÷(2×3)= 7。 ( )

  3.从上到下,根据第一行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4.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直接由第 1 个式子到第 4 个式子,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用第 2 个式子和第 3 个式子作为过渡,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并得知第 4 个式子该如何填写了。

  4. 自主评价,促进反思

  和大家分享一下,本节课你的收获吧!只要学生说出和本节课有关的学习内

  容,教师都适时加以表扬鼓励。让同学们自己反思学到的知识,既注重了学法、情感等方面的总结,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五、说练习的内容

  课堂作业:课本 P95 5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