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新闻类实习报告

时间:

【精】精品新闻类实习报告(精选3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精】精品新闻类实习报告(精选3篇),欢迎参阅。

【精】精品新闻类实习报告(精选3篇)

精品新闻类实习报告1

  一.实习目的

  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搞好社会实习工作是很关键的,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他经历了无事可做的孩童时代,到学校里忙碌的学生时代,再到以后的社会工作阶段,而实习就像一个链子连着学习和工作。实习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就是去指导工作,而实习正好扮演了把学到的文化理论知识正确运用的工作中去的角色。我们必须要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证明理论。所学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实习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通过实习,我们要努力提高动手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会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新闻学,它主要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它要求极强的动手能力,它所接触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的,是各具特色的,是真实的、新鲜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实习给一个初学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实习教会一名记者怎样去观察事物,怎样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怎样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的及时。这些只有在实习中才能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抓“活鱼”和“抢”新闻。实习是由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能把第一步走好,以后的路自然学会习畅网通。

  到新闻单位去实习,主要是要锻炼自己的新闻采访和写作能力,掌握采访的基本方法,掌握新闻及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向那些有经验的记者、编辑学习,交流经验。深入现场去采访,接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体会,用真情写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

  二.实习内容

  新闻学的实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地采访

  只有深入到现场去做实际调查,才能写出有意义的作品,才能懂得采访的基本流程,懂得什么是采访?新闻采访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偏重于应用与操作。实地采访是新闻的第一课,它是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报道的第一步。

  2. 访后写作

  新闻写作是新闻制作的第二步,是对采访中采集到的信息、新闻事实做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过程,是对采访的进一步补充。亲自动手采写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力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观众去”,把时代精神写到作品中,写一些有价值的事,些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

  3. 编辑整理

  当写完初稿后,编辑,整理和修改稿件是新闻作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俗话说:“文怕修改”,只有修改,才能写出精辟的文章。还要提炼新闻主题,因为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可以通过素材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和导语的构思各个方面提炼主题,通过综合思维提炼主题。其次要写好新闻的导语,熟练的运用各种新闻写作的笔法,巧妙的运用各种新闻语言。

  三. 实习收获

  在短短的实习期内,我深入到各地去采访,真正的锻炼自己的采访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提问水平,锻炼了心理素质。真正做到了不怯场,运用自如,现场处理灵活。在采访后写了很多的新闻稿件,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新闻文体的写法,尤其是消息和通讯的写法,包括各种新闻文体,如动态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评述性消息、特写性消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人物专访等。还有电视新闻的写作,广播新闻的写作,涉及到了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体会到了记者的角色,怎样才能做到记者的“识”、“才”、“学”,认识到了记者和编辑的关系。

  通过这次实习,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大地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了,写作能力提升了,真正跨出了,走好了新闻道路上的第一步。

精品新闻类实习报告2

  8月10日一早8点,我来到香港的一著名中学皇仁书院等待会考放榜结果。8点45分,学校开始派发考试成绩单,校方有消息传来本校今年出了四个10a状元,我立即把消息报告给报社总指挥,总指挥交代我务必要照到相和拿到考生的基本资料。发成绩的过程中,校方暂时无暇安排我们采访状元,我们一群记者就自己纷纷到处在学生中穿行,听其言,观其色,确保尽快找到那四个状元,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去,有同学已经拿着成绩单离开校园,如果我们再找不到那四个状元他们就有可能失去这条新闻。突然我抬头看见几个电视台的记者和摄影师匆匆从后门离开大礼堂,我连忙叫上旁边的行家快速奔跑过去,后来在礼堂外一间小的接待室里发现了四个学生和几个记者,原来他们已经暗中安排了状元在此采访,幸好我们赶到的时候他们才刚开始采访第一个状元,没有错过重要的内容,而等我们采访到第三个状元时,一些后来的记者才纷纷赶到。在我就快采访完第四个状元的时候,接到报社的电话要我马上去到另一间中学有新的采访任务,幸好之前有把握好时间完成了四个状元的采访,否则此时就无法去完成新的任务。做记者真的需要眼,耳,口,手,脑一刻都不能松懈,稍不留神,就会错过良机,失去新闻。

  做记者,你什么都要懂

  在《文汇报》实习的一个月中,我接触到香港社会方方面面,包括签名游行,就业调查,粤剧发展,美体修身,抗日纪念,邮票发行,按摩大赛,月饼展销,环保论坛,医疗设备,中药保健,会考放榜,地铁调查,香港迪士尼等等,这些不同采访事件所需要的不同的背景知识都是记者需要了解的。记得有一次我完成了采访任务之后,报社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今日突增一条关于全港中药材可能含农药超标的重要新闻,让我去了药店了解关于人参当归田七等药材的一些资料,并需要拍照。我走到一些大药店想做采访,但所有的大药店都表明没有经过上级批准不接受任何采访。而我是连田七当归长得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想偷拍也不行。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在一间较小的药店与老板沟通成功,他同意让我在那里拍照并给我讲解了一些关于药材的知识,最后顺利完成采访任务。这让我越发感觉到记者应该是通才,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时留心身边事物,积累不同的知识。

  突发新闻:等待8小时为了8秒

  在报社的最后两天里,我跟随突发新闻组做突发新闻,包括去慈云山派米现场,火灾现场,树木倒塌现场采访和拍照,不过时间做得最长的就是在医院门口等新闻。香港8月其中一个比较大的新闻就是“七岁男童贤仔被斩案”,引起香港社会的极大关注,而我的'任务之一就是在被斩伤男童医院病房的门口等新闻。在狭窄的病房走廊里,你可以看见约二三十个记者,有的摄影记者抱着相机蹲在门口,有的电视记者穿者西装革履手拿话筒靠在墙边休息,有的一手捧着饭盒,另一手还忙着打电话报料,还有的干脆坐在地上,把摄象机放在身边。身边的记者告诉我,他们已经在这里等了整整三天了。由于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被斩伤的男童的健康状况和案件进展,所以记者们每天都必须守在医院和现场随时报道最新情况。我于是也和其他记者一同在病房门口等待。几个小时过去了,病房没有一点动静,我开始有点待不住了,旁边的记者看出来了,笑着说:“闷不闷啊,有时做记者就是这样的。上次我们等了一天什么新的进展也没有,突然歌手陈慧琳探访贤仔,我们啪啪连忙照了几秒钟相,于是成为头条,有时候新闻是等回来的,等了八小时只是为了八秒钟。”原来除了抢新闻,等新闻也是记者应具备的能力。

  写稿

  实习的一个月中,我平均每日完成1-2篇稿件,一共发表了30多篇稿件和10多张照片。稿件一般不会要求很长,大概600-700字左右。看似工作量不是很大,但只要时间允许,我会花很多时间去构思和修改的。大部分稿件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动第二天就上了报。但是也有编辑退回稿件让我自己修改的时候,通常都是因为导语。

  沟通

  采访过后要及时和编辑沟通。当我把收集到的料报给编辑听后,他们一开始会告诉我,一篇稿应该怎么写,捉住什么point。几次之后,他们会问我你觉得这篇稿应该怎么写,要写哪个piont。当听到编辑说,对,我也觉得应该这样写的时候,我会觉得很高兴,当有时编辑会指导我说其实另一个点会更好一些,我也会虚心听取编辑的意见,想想为什么别人想到的我没有想到。

  导语

  我导语写的不好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过于冗长,没有突出新闻点,二是找错了新闻点。经过几次编辑的指导,自己才慢慢有了进步。写导语时一定要想着读者最想知道什么,读者觉得什么对于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读者是否看完导语即使不看全文是否可以了解新闻内容。香港报纸的导语在排版上是一般是和下文区别开的,用较为醒目的字体显示,除了读者有兴趣的新闻,其他新闻读者通常就只看导语,所以导语非常重要。

  准确性

  在报社刊登文章不同于你在学校交功课,学校或许可以蒙混过关,但你真正成为记者的时候,你就应该承担记者的责任,有一次的教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天晚上凌晨时我突然收到编辑的电话,问我文章中一个数字是否确切,我心里一害怕支支吾吾打不上来,说应该没错的。编辑立刻说我们报纸的是要对读者负责的,如果出了错,会被人告的。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认真查阅的自己的笔记后,给了编辑一个明确的回答。第二天报纸出版后证明我确实没有出错。虽然如此,但是这个经验也给了我一个教训,就是新闻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容不得半点含糊。

  感受篇:酸甜苦辣

  香港热情友善,也是让我非常感动和印象深刻。在路上问路,人们总是很有耐心的回答你,甚至带你去到目的地。这和人们认为香港人势利自私截然相反。在公共场合,大家一般总是相互礼让,人很多的地方也井然有序。

  香港社会的自由是香港人最引以为傲的地方,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自由意味着更多的包容和选择。特别是电台的一些节目,有来香港可以带上一个小收音机,你会听见真正言论自由的声音。说到选择多,举个简单的例子,来到香港想买一张电话卡,发现有很多的电讯公司,很多种的服务,我这些在大陆一贯只是知道“移动”和“联通”的人竟然一时间不知怎么挑选哪个最适合自己,突然发现没有选择的我们早已丧失了选择的能力。

  香港节奏快,虽然平时在一些香港的电视剧看到过,但当你真正处在站在错综复杂的街头,看见身边行色匆匆的人擦身而过,在电梯上快跑,在地铁里狂奔,你才会真正感叹这个走在时钟上的城市。在香港的一个月,是我非常辛苦的一个月,一个月只有6天休息,每天工作时间一般在10个小时左右,也曾试过一天工作15个小时上,同事经常也是废寝忘食的赶稿,晚饭常常是11点后才吃,一开始我会对此感到惊讶和不解,但当他们和我谈论起这些的时候,流露出来的自豪神情让我感受到到这也就是香港人独有的拼搏精神。但对此我持有怀疑态度,如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真的值得吗?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好的才是应该追求的,否则这种“搏”也会变成一种盲目。

  香港东西贵也是众所周知的。出门在外实习要学会照顾自己。为了省钱,我们常常是一天一顿面包,一顿饭,一顿泡面。由于平时吃蔬菜非常贵,我们就周末有时间的话就去市场买点青菜用水烫熟蘸酱油吃。

  这么样一个月也过来了。一个月前我带者从大陆买的《文汇报》怀着兴奋踏上香港,一个月后,当我捧着最后一份有着我的名字的《文汇报》走出报社大门时,不知不觉间,泪留满面。庆幸自己,再苦的再累的我也坚持下来了。一个月的实习,一个月的成长,一个月的艰辛,一个月的收获,这一切都成为了我大学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个暑假。

精品新闻类实习报告3

  采访者的生平,小到他在过去的公开场合所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要有所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这样才能让你在采访过程当中更加容易地与被采访者发生共鸣,让他们觉得你对他有充分的了解,对这个专访非常地重视,自然而然,被采访者也就会非常默契地与你一道完成整个采访任务了。

  与一般的被采访者不同,《盛世》杂志所专注的都是一些总裁、名人,他们接受采访的时间并不是可以由记者自己挑选的。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不断地联系他们的公关,不时地提醒他们为自己安排采访时间,确保能赶在截稿时间前完成。因为公关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我们一家媒体,他们不会一直把我们的采访计划放在心上,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醒他们。

  至于采访所涉及的问题我们也要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防出现冷场的现象。我曾经对美食家蔡澜先生所做的小访问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因为是偶遇的关系,事前自己并没有对蔡澜先生以及他的`一些情况进行了解,以至于在整个访问过程中我只能提一些较为“客套”的问题,虽然心里知道这样一个机会是非常难得,但是却因为事前准备太少而使整个访问出现了几次冷场的情况,颇为尴尬。

  此外,我们还要做到“不懂马上问”,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因为当你行文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于某个讯息不太肯定而打电话向被采访者询问,这样就会让对方觉得你太不专业,给人以不好的印象。哪怕自己在采访过程中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切记一定要在现场“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要担心这样会让对方觉得自己的领悟能力太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你对于被采访者所说的全部内容完全消化,不会在文章中出现“失实”的情况。

  大陆人的“优势” 与香港土生土长的记者相比,我们这些大陆来的新闻记者显然在处理内地新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在语言还是背景资料的了解上,我们都会比他们更加容易上手。

  记得我曾经参加的一个广西“港澳招商周”晚宴上,与一席操着不咸不淡的普通话的香港记者采访梧州市委书记。在采访中,我这个大陆人的普通话明显在提问过程中引起了在场记者的“刮目相看”,而市委书记对于我的问题也显得格外的感兴趣和配合,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在众多记者中当“主角”的滋味。

  采访过后,一位同是实习的文汇报记者还向我询问了整个招商活动的背景讯息,包括什么是招商,为什么要招商,市委书记接受采访中所提到的个别名词概念,让我这个“蹩脚”记者也有了一个充当“顾问”的机会。

  穿装打扮合时宜 我们这次的工作虽然属于“实习”性质,但是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却决不会因为你是实习生而放松对你的要求,特别在香港这个“时间等于金钱”的地方,公司根本没有时间给你重新学习,一到公司他们就马上把你当成了他们的员工,与其他正式员工一样对待。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也要以同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不要一味地觉得自己只是实习生,所作所为还与在校一样,包括我们的穿衣打扮也要与在学校有所区别。记得学院的外教nicole在安排学生到上海采访世乒赛的时候,一直严格要求出行的同学要穿着成熟,此行的实习让我深切明白了这个道理。

  开始实习的前一天,在院长的指引和帮助下,我们精心准备了各自第一天上班的“战衣”,虽然对于一身ol的打扮我们还不是非常地适应,但这样的装扮却让我们在用人单位里留下了较好的印象。一开始我们还很不能理解,总是认为当记者的要四周围跑,穿成这个样子怎么能工作。到了《盛世》,经过副社长的解释我才明白原来记者也要分场合穿衣服。特别对于我们这样一本高档次的财经类杂志而言,更多出席的是一些高档场所,见的是一些商界名人,对于穿衣打扮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在公司,我们永远都能发现一些记者的位子旁边挂着一套笔挺的西装,目的就是用来应付突如其来的采访任务。

【精】精品新闻类实习报告(精选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