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记者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

记者社会实践报告(实用5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记者社会实践报告(实用5篇),欢迎参阅。

记者社会实践报告(实用5篇)

记者社会实践报告1

  实践职务:报社实习记者

  实践地点:xx报

  实践时间:年7月16日至8月16日

  7月16日至8月16日,我有幸在xx报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实践岗位是由院xx*团联系的,我很高兴有自己的一份,但当我得知是在xx报实践时,已有的兴奋感不觉少了好几分。说实话,当初在院报看报纸时,对《xx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16日,我和几个团友一块儿来到xx报,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悉报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xx报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东风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就让我们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们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但事情总有不尽人意,在xx报实习的学生较多,有郧医的,有湖南师范大学的等。他们几乎都是大二或大三的新闻专业的师哥师姐,我们几个“冒牌货”在新闻专业用语和获取新闻方面都比他们差很多,再加上指导老师考虑到大三的专业师哥师姐们面临着就业问题,平时给他们提供的锻炼机会就多一些,这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以后的每天早晨,我们提前一小时到报社,主动找指导老师询问有没有采访任务,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实在没有,就向教师请教一些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问题,同时在阅览室看一些与新闻写作有关的杂志,重要的部分还特意记在采访本上,我们的执着与主动获得了指导老师和主编的好评,我也体会到: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与指导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是不容易的。记得有一次xx公司召开稳定工作会议,会议在下午2:15开始,指导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在2:00之前到达会场,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暑天的沉闷与燥热使人由内到外都极其难受,但记者们丝毫没有中途退出的意思。散会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都没有带伞,也许是时间观念的.“驱使”,记者老师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雨林,我们却躲在后边不走,等回到报社时,发现记者们已穿着湿透的衣服开始工作了。当我们将这一次的新闻稿慎重地交给指导老师时,他一脸严肃地说:“开会时不是明确强调这次会议的内容不准让媒体报道吗?”我们为自己的不认真顿感惭愧。事后我才体会到:记者们在享着“无冕之王”的称誉背后还经历着多少辛酸,担负着多少社会责任。

  报社里有一位姓黄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们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字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字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们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字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黄前辈的办公室时,我们发现黄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们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

记者社会实践报告2

  网上传得厉害,据说是“史上最长的寒假”来了。难得一次长达五十天的假期,我也早就有打算去电视台见识见识他们的运营方式,从学校跋涉到家里的第二天我就跑到了县电视台,去碰碰运气。

  到了睢县电视台,我并不认识什么人,只能一个一个询问我应该去找谁,后来跑到新闻部主任的办公室,敲门没人应,对面的门却开了,出来的员工告诉我主任现在出去开会去了。没办法,只能下次再来。

  在这里说下我去电视台的原因,我的专业名叫网络与新媒体,说白了学的就是新媒体,既然有新媒体那么就有传统媒体。报社、通讯社、电视台类的媒体就是传统媒体。学新媒体万万不能忘了传统媒体,而我们最常接触的还是电视台,电视台的新闻部就是适合去实践的地方了。但去电视台实习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第一次去未果,接下来的好长时间都因为其他事情没去成,不过这个念头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过完年的某个上午,阳光很好,我就又跑到了电视台。这次很顺利,复印下身份证,我就进新闻部开始了一周的实习生活。

  新闻部主要负责每天新闻播放需要的新闻素材,需要画面,需要声音,于是新闻部主要的工作就是摄像和写稿两大项。这看似简单的两项其实并不那么容易胜任,刚开始我以为自己在学校做过摄影记者,也扛过摄像机,可以很容易的搞好工作,但我错了。

  一、手抖、走动

  第一天下午,本来阴沉的天气开始慢慢飘雪,部里的人就去县气象局进行采访,拍完了气象局人员口述接下来的天气状况后也要取些空镜,这时候主任让我和另外一个实习生拿着摄像机去拍拍空镜,这时候问题来了。我握着摄像机就走动了起来,但我并没有意识到什么,这时候主任夺过摄像机,就说是谁教你走动着拍的?我没搞懂什么意思,他说你看我怎么拍,他把镜头对着气象局的设备区卫星天线,然后就托稳了摄像机开始录,画面里的天线在转来转去,这时候我突然懂了,录画面,起码在空镜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画面稳定,在电视那么大的屏幕上面不要说走动造成的画面抖动了,就算是丝毫的抖动都会在电视屏幕上被放大数倍,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往往抖动都是微乎其微的,使其不容易被察觉,这才算是合格的画面。这时候主任又开口了,你看CCTV的新闻联播,哪个在空镜的时候是走来走去的?那样拍出来的画面能看吗?能在好几十寸的电视屏幕上播放吗?你想想自己看着那样的画面晕不晕?

  我没话了。突然想到以前看的一个帖子,大致意思是说进入工作之后就别再说你在学校的那些事。很明显,在学校有时候是需要这样拍视频的,在拍重大事件的时候或者其他适当场合是需要边走动边录制的,但是不同的情况要不同对待。

  还有手抖的问题,一只手握着腕带,另一只手拖着镜头的下方,总之一定要保持画面的稳定,这是基本要求。这些触动是在学校学不到的,也正是我需要的。

  二、口播、现场出境记者

  上镜记者分不同的类型,有主持人的形式,也有现场口播介绍的形式。在外录制采访视频的时候,很多时候是需要现场出境记者口述来个大致的介绍,也作为一个引子来吸引观众。

  我们县今年招商引资了好多企业来落户发展,制鞋业是一个重头戏。在采访两家制鞋企业的时候需要记者口述来介绍,于是我们几个实习记者就被推了出来,口述的话并不用太长。但是你要去组织语言,要流畅的同时也要注意语气的停顿,表情和语气都要正确,身体也不能晃动。

  要求说的很清楚,但是并不是很容易全部做到位。首先是组织一段有条理、有主题的语言,我们一共三个实习记者每个都上去试了好几次,刚开始时组织语言,“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来来回回来改动了好多次,印象特别深的是“睢县制鞋产业园”这几个字,念着很绕口。好不容易组织好了语言,流利的用普通话说出来对于第一次上场的记者来说也不简单,这些都到位后,你的语速、表情又是一个问题,以及介绍“某某企业”的时候你的手势动作,最后就是表情要自然,面无表情但是也不能太严肃。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有趣的上镜,说错了好多遍才成功,我在录制的过程中还会无意识的'摇晃,是的,估计是紧张,成功录制上镜后,我真的觉得受益匪浅,勇气、智慧、冷静、坦然都是必要的因素。

  三、写稿

  新闻记者除了基本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外,还要具备专业的写作素养。标题、导语、口播、同期声都是需要事后编辑的对象。在电视台播出的稿件也有其特殊的地方,电视台播出的画面不少是没有录制的原声音的,都是主持人后来加上去的解说词,这解说词就是你需要编辑的。把现场上镜记者的口播、在采访任务时的同期声、以及主持人说的解说词糅合到一块,这就是电视台所需的稿件样式。

  在我写出了一篇稿件并通篇检查过后便把它交给了稿件编辑,然后我就站在她旁边看她需要修改的地方。总的来说稿件大病没有,但是小病不断。经常有些个别的字需要修改或者删掉,比如我在稿子里写的“睢县”要改成“我县”,其他不必要的描述也是能删的就删。虽说在学校学了《新闻采访与写作》,但是真正在单位写稿件还是这一次,许多在学校没学到的东西,忽略的东西,都需要不断的工作经验积累,一点一点的捡起来。

  实习七天,很快就结束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就会有不同的体验,在电视台的七天除了学习以外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新朋友,有19岁就在新闻部工作现在已经17年的主任,有二十多岁快结婚的编辑,也有像我一样实习的大学生。很感谢电视台提供的实习机会和新闻部前辈的指导和照顾,作为媒体专业的学生,我真的很感激这次在电视台的实习经历。

记者社会实践报告3

  实践职务:报社实习

  实践地点:xx报

  实践时间:年7月16日至8月16日

  7月16日至8月16日,我有幸在xx报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实践岗位是由院xxx团联系的,我很高兴有自己的一份,但当我得知是在xx报实践时,已有的兴奋感不觉少了好几分。说实话,当初在院报看报纸时,对《xx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16日,我和几个团友一块儿来到xx报,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悉报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xx报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东风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就让我们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们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但事情总有不尽人意,在xx报实习的学生较多,有郧医的,有湖南师范大学的等。他们几乎都是大二或大三的新闻专业的师哥师姐,我们几个“冒牌货”在新闻专业用语和获取新闻方面都比他们差很多,再加上指导老师考虑到大三的专业师哥师姐们面临着就业问题,平时给他们提供的锻炼机会就多一些,这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但我们并没有因此,以后的每天早晨,我们提前一小时到报社,主动找指导老师询问有没有采访任务,争取的锻炼机会,实在没有,就向教师请教一些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问题,同时在阅览室看一些与新闻写作有关的杂志,重要的部分还特意记在采访本上,我们的执着与主动获得了指导老师和主编的好评,我也体会到: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与指导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是不容易的。记得有一次xx公司召开稳定工作会议,会议在下午2:15开始,指导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在2:00之前到达会场,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暑天的沉闷与燥热使人由内到外都极其难受,但们丝毫没有中途退出的意思。散会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都没有带伞,也许是时间观念的“驱使”,老师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雨林,我们却躲在后边不走,等回到报社时,发现们已穿着湿透的衣服开始工作了。当我们将这一次的新闻稿慎重地交给指导老师时,思想汇报专题他一脸严肃地说:“开会时不是明确强调这次会议的内容不准让媒体报道吗?”我们为自己的不认真顿感惭愧。事后我才体会到:们在享着“无冕之王”的称誉背后还经历着多少辛酸,担负着多少社会责任。

  报社里有一位姓黄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们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字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字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们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字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黄前辈的办公室时,我们发现黄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们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

  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道别之后,我们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不是学文的,更不是学新闻专业的,却有幸在xx报学习,是我的兴趣所投。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一个月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此时拿起一份《xx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一篇报道中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xx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报告人:

  系别:

  班级:

记者社会实践报告4

  从20xx年的2月18号到3月20号我在西安商报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时间虽短,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增加了不少阅历。所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很多学问。发觉书本所讲的理论与实践多少是有距离的,我们学生要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只有真正经历过亲身感受过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社会实践过程中,有顺利的时候也有挫折的事情,但我都坚持了下来,认真完成了大学期间重要的一次课外作业,以下是我的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选择《西安商报》作为社会实践单位缘于一位认识的中文班的同学的推荐,《西安商报》是有西安日报社主办的一份经济生活类报纸,创刊于20xx年。后来的经历证明我选择商报社会实践是正确的选择,商报的老师对我和我们一起社会实践的同学都很关心,及时给我们答疑解惑,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每一个社会实践生都由两位老师带,这足以说明商报周到的考虑,尽量是我们在短时间内不至于浪费宝贵的时间,每天都有事可做。商报的记者不多,所以每个人的任务就比较大,每天都很辛苦,带我的是商报的李老师和詹老师,李老师在报社工作了将近十年,是一位资深的记者了,詹老师则是刚进入报社的年轻记者,但我感觉到了他们都是那么的敬业,那么的热爱这份工作,对于我这个社会实践生也是当做朋友一般,经常跟我沟通交流,指导我的稿件,教我采访的技巧,我从内心感谢他们。

  在报社待的一段时间,让我有了很多收获。刚去报社的几天,老师并没有给我安排任务,而是让我看报纸,除了本报社的报纸外,还要求我多看几家比较有名的如《大河报》《成都商报》《华商报》等他们的报纸,我在学校就是比较喜欢看报纸的,但是在学习之余把看报纸当做一种放松的方式,而现在让我整天坐在哪里看报纸,当时真的是很无聊,老师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告诉我说让我看报纸不光是让我看新闻的内容,关键是让我了解记者采写新闻的角度,报到的方式和对新闻事件的把握,这是当记者的第一关。我社会实践中我认识到好的新闻稿要遵循新闻的事实性,客观性,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进行换位思考。社会实践的第三天李老师把我和另外一个社会实践生叫到他面前,在网上随手找了一篇报道让我俩看,我们睁大眼睛看,是关于学校的一篇研究报道,看完了新闻我俩面面相觑却不懂有什么看头。李老师就说你们要尽力利用周围身边的所有资源获取新闻,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就像现在从你们的学校出发,从自己的最方便的出发。看这新闻你们觉得有什么可以做?我们依然沉默。“你们首先必须遵循新闻的事实和客观性,然后想想我们这份报纸是什么人群看得多,你们自己还想从这消息事件知道什么,也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想他们还想知道什么,进行这样一个换位思考。”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从这消息找出还可以报道的东西,然后联系新闻当事人,开始着手社会实践的第一篇新闻。

  还有就是要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提高自我交际能力,扩大交际圈,有一次我们要采访一位高校的教授,可是联系不上,我们的采访一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詹老师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电脑,电话,身边的所有人都可以发生作用。再说你们是学生,本来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便捷,发散人力去干吧,没有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后来经过同学的同学真的就联系上了教授。其实当记者真的`需要很大的交际圈,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才可以尽快尽量准确的办好事情。就像一篇报道,你可以找到相关的新闻对象,根据“六人认识论”人传人,以一传十,十传百,你很快就可以找到最需要的对象。而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甚至可以使你的采访得心应手。我们就尝试过,因为是记者的身份而遭受采访拒绝,而老记者通过某个有点“权力”的朋友帮忙,我们最终还是可以进行采访获得了需要的新闻信息。当然人际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很重要的,而对于记者来说更加是重中之重。记得有一次我单独去采访,我报了老师的名字,没有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老师后来批评了我,他要求我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可见对记者而言,交际范围很重要。

  报社李老师一直要求我要学会扩展思维,目光要独特。他经常让我关注财经类的新闻信息,他说,现在很多报社都主打社会新闻,所以社会新闻很多,我们多关注社会新闻以外的东西,没准就能另辟蹊径,写出优秀的稿子来。事实也是这样,不光目光要独特,还要会发散思维,由点及面,同一篇新闻不同的人阅读就能出现不同的结果,有一次詹老师拿起我身边的报纸,没看多久就叫我到他跟前,说发现有新的材料可以写。他说上面的报道还有很不全面的地方,我们可以补充这些消息作为新闻,还是会有很多读者关注。这是关于房价的一篇新闻,我看完了就把报纸扔到一边了,而记者却看到了可以写的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就是经验,对于自己目光狭隘我真的无话可说,问了老师很笨的问题:“怎么发现新闻?”老师说,“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就要做别人所没有的,学会扩展思维,从点延伸,新闻就在身边。

  ”好一个处处留心,做别人所没有,因为老师的仔细观察,我是写了两篇跟踪报道,如果不是主任“慧眼识珠”恐怕这消息就会随着报纸一起沉默,成了没有的东西。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到,这不只是经久“沙场”的老记者才可以做到的。问题在于自己有没有去动脑,有没有用实际行动去证明。看这新闻就要懂得从新闻找新闻,“查缺补漏”都可以派上用场。

  社会实践期间我感到了自己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才发现记者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什么都得懂,因为你不知道你下一步会遇到什么情况,而且要敢于提出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有一次去采访一起,李老师带着我和另外一个社会实践生,到了现场我都吓傻了,现场情况很惨,老师采访交警了解情况,我们躲在旁边不说话,后来老师问我们为什么不说话,我说现场太惨了,都吓傻了,老师狠狠批评了我们,作为记者,连这点是都扛不住怎么行,不管现场怎样,你的采访都得照样进行下去,这是你的工作。那次真的给我上了一课。以后采访就比较主动点了,也能提出一些水平比较高的问题来。

  在报社期间深刻体会了作为记者的艰辛,有的记者一天不停的在跑新闻,晚上工作到很晚加班加点为了第二天报纸能发出最有价值的消息。报社是一个很和睦的大家庭,大家互相之间没有隔阂,这里没有年龄的差距,部分职位的高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但这都是为了出精品稿件。我们这些社会实践生也是耳濡目染,平时有什么想法都及时跟记者提出来,好的点子都会得到老师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放开手独立去做。

  在这一个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商报的文化氛围,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我发现报社里很多人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做新闻、做记者比文科生甚至都要优秀。这说明了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因为新闻记者和编辑只是报纸运做的小部分人员,报纸运做很大一部分还是在广告策划与市场营销上,同时,报社一个市场运营单位,在某种理念上也可以称为一个公司,这就需要使部门划分明确,人员职责到位,要有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与生产部门。记者与编辑只是生产部门中的成员,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社会知识与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部门庞杂,要想在报社做好工作就必须知识结构全面,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综合型人才,即既要懂新闻的专业知识,又要会管理策划与营销,只有这样,才能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得心应手。

  社会实践虽然很辛苦,但让我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为将来踏入职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社会实践期间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和自己的坚持努力下都一一解决,由于学校离报社较远,每天就得6点起床,往报社那边赶,晚上有时候稿子较多就得加班,回到学校已经是深夜,好几次都遇到没有公交车回不到学校的事情,自己也曾想放弃,但老师和同学的鼓励让我坚持了下来,而且老师也很照顾我们,知道我们路途远,所以尽量让我们每天都早点走,真的是无微不至。社会实践时间不长,但将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在以后的道路上我将更加努力。

记者社会实践报告5

  今年暑期7月初至8月中旬,我在重庆广电集团(总台)FM96.8新闻频率《阳光重庆》栏目实习了1个月。

  在实习的一个月中,所担任工作是《阳光重庆》记者,主要是到现场去采访市民的投诉线索,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尽力帮助投诉人解决实际问题,这都使我对新闻行业和新闻工作有了更具体、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

  在实习的一个月中,我与新闻频率记者王力越一同去采访了渝中区大坪移动公厕、南山农家乐倾倒垃圾森林中等稿件,从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采访,动不动就脸红的我紧张到不行,指导老师在还教我一些采访的技巧和方法的'同时,也提醒我在被采访人打交道的时候不要太温柔,倾听投诉人但不要被投诉人左右,要秉着客观公正的态度。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我知道要真正做到这点,还需要我不断地努力。

  在实习的一个月中,我也试着自己出去跑线索。36。C高温体验没有空调没有窗帘的公交车、周末和投诉人走现场、暗访江北“魔鬼”海尔路社区居民。试着自己编写稿件,然后在邓可老师的指导下修改、补充采访。最后,终于发了《鬼”海尔路人车抢道 隐忧依旧》、《巴山天桥年久失修 市政委:半个月内协调整改》、《大热天挤公交 无空调窗帘 好难受!》等多篇稿件。虽然说大热天出去跑线索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当自己写的稿件受到表扬,报道出来以后问题得到了解决,还是感觉这点辛苦都不算什么。

  在实习期间,我还学习了如何剪辑音频、如何使用电话录音工具;学习如何写作《阳光直击》栏目的调查、如何电话采访等等的事情。

  虽然实习时间很短,也没有深入的认识广播电台的流程细节,但是确实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不但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以后自己能顺利与社会接轨做好准备。

  链接:

  《阳光重庆》栏目是一档关注民生和行风建设的互动性多媒体联动栏目。而《阳光重庆》的网站则在线展示并接受投诉举报等信息,然后转各市、区、县、各部委办局办理。栏目为广大市民提供政策咨询,投诉举报以及法律援助,真正做到了自己的口号:“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阳光重庆》栏目对加强群众监督,为群众排忧解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社会实践报告(实用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